-
六祖壇經|發四弘誓願
在懺悔之後,惠能教弟子發四弘誓願。發願是希望實現某個願景,弘願是表示願望很大,誓願是表示決心很強。發四弘誓願,分別是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第二願是煩惱無邊誓願斷,發願一定要將無邊煩惱全部斷除。能夠見自本性,就能夠用自性所生出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妄想。第三願是法門無盡誓願學,發願一定要將無盡法門全部學完。自性生一切法門,見自本性,一切法門也自然明曉。發願學盡一切法門的關鍵不在於法門,而在於明心見性。學法門,行正法,就是在真學習。
-
《壇經》中,六祖發四弘誓願是什麼?如何理解
在佛門的修行之中,發願非常重要,尤其是發弘誓願,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在《壇經》中,看到六祖慧能跟眾弟子們發的「四弘誓願」,誓願原文如下:「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自心欲清淨,應於相而離相、於念而無念
·定慧品》原文師示眾雲:善知識!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
佛教「四弘誓願」
別願:即是個別教徒自己所訂立的願望,如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等等。通願:則是所有學道者必須立志發起的終極大願,例如成就佛道、究竟解脫等等。此之四法,即對四諦。」而在《六祖壇經》(敦煌本)中,更見到惠能大師將四弘誓願放在皈依儀式中了,《壇經》裡說:「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惠能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心即是佛
六祖真身舍利《壇經·機緣品》原文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譯文一開始他參禮六祖惠能大師。問:「即心即佛是什麼意思,希望您能給予指示教諭。」惠能大師說:「對已生之念不留戀即是心,對將生之念任其顯現就是佛;能成萬法一切相的是心,能離萬法一切相的是佛。我若是給你具體詳細地說,可能窮盡無數劫的時間也說不完,你聽我的偈吧。」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誦持無相頌,萬劫罪過悉數消滅
六祖真身舍利《壇經·懺悔品》原文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銷滅。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裡,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裡,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糜不開悟,歡喜奉行。
-
《六祖壇經》中8句經典禪語,明心見性,直指人心!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一、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壇經》【譯文】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心念不被愚痴所迷惑,經常能夠依照般若智慧來行事,這便是以修行實踐般若智慧。一個念頭愚妄,般若就沒了;一念智慧生起,般若就即可顯現了。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禪定、慧心本為一體,猶如燈與光
六祖真身舍利·定慧品》原文師示眾雲:善知識!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如何?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
《六祖壇經·般若品》全文、譯文—布施設齋,名為求福,無有功德
《六祖壇經·般若品》原文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誦持無相懺悔,眾生所有惡業永不復起
六祖真身舍利《壇經·懺悔品》原文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
濟群法師:《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壇經》中六祖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正體現了性空、無所得的思想。六祖因為領悟到性空、無所得而契入諸法真實,得到了五祖的認可,並傳給他衣缽,成為禪宗的第六代祖師。在性空,無所得的基礎上,六祖證悟到了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並非絕對的差別對立。《壇經》說:「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
-
《六祖壇經》8句經典禪語,句句醍醐灌頂,讓人大徹大悟!
作為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在中國佛教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是「經」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一、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靜坐不動、妄念不起,非見性成佛之道
六祖真身舍利《壇經·定慧品》原文師示眾雲:善知識!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為何說阿彌陀佛不在西方極樂世界
六祖真身舍利·疑問品》原文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眾生應皈依自性真佛,莫要皈依他佛
六祖真身舍利《壇經·懺悔品》原文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皈依戒。善知識!皈依覺,兩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淨,眾中尊!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則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是無縛的真如自性。無住非是念盡斷絕,念絕即死,別處受生。無相為體,無相,於相而離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自性即如來,若悟自性三身佛,是真皈依
《壇經·懺悔品》原文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一旦發心修行,那麼、魔障就從四面八方而來,且各種想像不到的現象都會發生。與獵人相處的十六年中,六祖隨遇而安。這是最聰明的隱遁——不求名、不求利、不到處佔便宜,而真正用功修行臺灣法鼓山聖嚴法師:在《壇經》中也特別強調摩訶般若波羅蜜,並且要大眾以清淨心來念這句話,能得智慧;念時不僅是用口念,而且要心口相應,可見這是修行的方法。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心行平直,自性清淨,即到西方極樂世界
六祖真身舍利·疑問品》原文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