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真身舍利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即得大自在。
惠能大師說:「善知識!原本真正的教法,沒有頓漸之分,人性本來有聰明和愚鈍罷了。愚鈍的人漸次修行,聰明的人頓時契悟,自我識見本心,自我識見本性,就沒有頓悟漸悟的差別了。所以頓悟漸悟只是權且設立的假名而已。
「善知識!我所宣講的法門,從佛祖以來,一直是首先立無念為宗旨,以無相為本體,以無住為本根。所謂無相,基於一切相狀而超離一切相狀;所謂無念,生起心念而不執著於心念;所謂無住,乃是人的本性。對於世間一切善惡好醜,甚至冤家對頭,親朋好友,在言語上發生攻擊、刺傷、欺謊論爭的時候,一併將這些看成空幻,不去思索報復傷害,時時刻刻,不追思拘泥於以前,這就是以無住為本。如果對於過去、現在、將來的心念,念念相續,思量不斷,這叫作自我系縛。相反,對於一切法相,念念之間毫不執著,就是沒有系縛,這就是以無住為本。
自心應如電視屏幕一樣,諸相從其而過,屏幕(自心)無有一絲執著凝滯。
「善知識!超離一切外在形相,叫作無相。能超離於形相,就是自性法體清淨。這就是以無相為本體。
「善知識!在世間萬事萬物中不被浸染,叫作無念。在自我心念上,時常超離一切事物現象,不在所遇到的事物現象上生執著心;假如只是什麼都不思維,心念除去滅盡,一念斷絕就是死,以為還可以到別的地方再去受生,這是極大的錯誤,參學佛道的人應該仔細思維!如果不能識見佛法大義,自己錯誤迷妄也就罷了,偏偏還要再去勸行他人;自己迷誤不能識見本性,又毀謗了佛教經典。因此要立無念為宗旨。
「善知識!為什麼說要立無念為宗旨呢?只因為口頭上聲稱識見本性的愚迷之人,在事物上生執著心念,產生邪見。一切塵世錯誤妄想,從此而生。自我本性本來並不是可以通過某種具體方法能夠獲得的,如果有所得,就胡亂聲稱是禍福果報,這是世俗邪見。所以這個法門立無念為宗旨。
善知識!無,無的是什麼?念,念的又是什麼?無是沒有差別對立的二分之相,沒有執迷塵世之心。念是心念與佛性相一的自我本性,真正的如來佛性是心念的本體,心念是真如佛性的效用。真如佛性由自我本性中升起心念,並非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感覺器官能起心念。真如佛性是自我本具的自我之性,從中能夠生起心念。如果真如佛性不是自我本具,那麼眼睛,耳朵等六種感覺器官就應該是壞死的。
「善知識!自我真如本性生起心念,六種感覺器官雖然能看見、聽到、覺察、了解,但不被外在一切事物現象所浸染,真如本性就是永恆自在的。所以佛經上說:真如佛性能夠正確地了知各種事物和現象,在根本上是沒有生滅,不會動搖的。」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源自陳秋平、尚榮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