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原文、譯文—自心欲清淨,應於相而離相、於念而無念

2020-10-23 妙行無相


六祖真身舍利

《壇經·定慧品》原文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即得大自在。

譯文

惠能大師說:「善知識!原本真正的教法,沒有頓漸之分,人性本來有聰明和愚鈍罷了。愚鈍的人漸次修行,聰明的人頓時契悟,自我識見本心,自我識見本性,就沒有頓悟漸悟的差別了。所以頓悟漸悟只是權且設立的假名而已。

「善知識!我所宣講的法門,從佛祖以來,一直是首先立無念為宗旨,以無相為本體,以無住為本根。所謂無相,基於一切相狀而超離一切相狀;所謂無念,生起心念而不執著於心念;所謂無住,乃是人的本性。對於世間一切善惡好醜,甚至冤家對頭,親朋好友,在言語上發生攻擊、刺傷、欺謊論爭的時候,一併將這些看成空幻,不去思索報復傷害,時時刻刻,不追思拘泥於以前,這就是以無住為本。如果對於過去、現在、將來的心念,念念相續,思量不斷,這叫作自我系縛。相反,對於一切法相,念念之間毫不執著,就是沒有系縛,這就是以無住為本。

自心應如電視屏幕一樣,諸相從其而過,屏幕(自心)無有一絲執著凝滯。

「善知識!超離一切外在形相,叫作無相。能超離於形相,就是自性法體清淨。這就是以無相為本體。

「善知識!在世間萬事萬物中不被浸染,叫作無念。在自我心念上,時常超離一切事物現象,不在所遇到的事物現象上生執著心;假如只是什麼都不思維,心念除去滅盡,一念斷絕就是死,以為還可以到別的地方再去受生,這是極大的錯誤,參學佛道的人應該仔細思維!如果不能識見佛法大義,自己錯誤迷妄也就罷了,偏偏還要再去勸行他人;自己迷誤不能識見本性,又毀謗了佛教經典。因此要立無念為宗旨。

「善知識!為什麼說要立無念為宗旨呢?只因為口頭上聲稱識見本性的愚迷之人,在事物上生執著心念,產生邪見。一切塵世錯誤妄想,從此而生。自我本性本來並不是可以通過某種具體方法能夠獲得的,如果有所得,就胡亂聲稱是禍福果報,這是世俗邪見。所以這個法門立無念為宗旨。

善知識!無,無的是什麼?念,念的又是什麼?無是沒有差別對立的二分之相,沒有執迷塵世之心。念是心念與佛性相一的自我本性,真正的如來佛性是心念的本體,心念是真如佛性的效用。真如佛性由自我本性中升起心念,並非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感覺器官能起心念。真如佛性是自我本具的自我之性,從中能夠生起心念。如果真如佛性不是自我本具,那麼眼睛,耳朵等六種感覺器官就應該是壞死的。

「善知識!自我真如本性生起心念,六種感覺器官雖然能看見、聽到、覺察、了解,但不被外在一切事物現象所浸染,真如本性就是永恆自在的。所以佛經上說:真如佛性能夠正確地了知各種事物和現象,在根本上是沒有生滅,不會動搖的。」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源自陳秋平、尚榮居士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禪宗法門
    禪宗的法門,自達摩祖師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是於相而離相;無念,是於念而無念;無住,是人之本性。《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是覺悟實相之人。能夠離一切諸相,本體清淨,因此以無相為體。禪宗的無相,是包含了無相和有相,是於相而離相,是離相而觀相。從無相來看有相,從有相看無相,無相和有相統一為實相。《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是明悟本心之人。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住非是念盡斷絕,念絕即死,別處受生。無相為體,無相,於相而離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摘錄《壇經》部分經典法語。
  • 淨慧長老:六祖慧能禪法中的無念、無相、無住
    簡略地介紹六祖禪法,有三句口訣,這三句口訣,就是在《六祖壇經》裡講到的:「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在六祖慧能的三句口訣裡,「無念」是相對於認識主體而言的。「念」,就是能認識的心。「無念」,就是我們的心在緣境中不起分別。 「無念」,並不是說心像木頭石頭一樣沒有任何反應,而是有反應而無分別。 無念,就是知一切法,心不染著。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心即是佛
    《壇經·機緣品》原文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譯文一開始他參禮六祖惠能大師。問:「即心即佛是什麼意思,希望您能給予指示教諭。」惠能大師說:「對已生之念不留戀即是心,對將生之念任其顯現就是佛;能成萬法一切相的是心,能離萬法一切相的是佛。我若是給你具體詳細地說,可能窮盡無數劫的時間也說不完,你聽我的偈吧。」
  • 《六祖壇經》中8句經典禪語,明心見性,直指人心!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一、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壇經》【譯文】如果能像鑽木取火般持之以恆地下工夫,即使身在汙濁的地方,也可以像紅蓮一樣一塵不染地長出。良藥苦口,不順耳的話語一定是忠言。修正過往的過錯就能夠得到智慧,一心護短則難以與聖賢之法契合。二、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慧能《壇經》中的十大經典語錄,品悟智慧人生!
    六祖慧能大師,中國佛教南禪宗祖師。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著作《壇經》流傳於世。慧能禪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南華寺靈照塔中。一、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
    《六祖壇經》(敦煌本)的中心思想,一是「見性成佛」,二是「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一是「見性成佛」,什麼是性?什麼是佛?《六祖壇經》(大正48·341中-下):「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外離諸相,內見自性不動,是為禪定
    六祖真身舍利《壇經·坐禪品》原文師示眾雲: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譯文惠能大師開示眾人說:「我這個法門所講的坐禪,原本不是執著於固守本心,也不是執著於一味看淨,更不是桔坐不動。如果說執著心念,心念原本也是虛妄,了解了心念的虛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可執迷固守的。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濟群法師:《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到了六祖惠能,與《金剛經》的因緣就更為密切了。六祖惠能依據金剛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禪宗修證體系,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六祖壇經》中。因此,本文想依宗寶本《壇經》,談談《壇經》的般若思想。一、《金剛經》與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
  • 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了那麼多,一句話,明心見性
    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了那麼多,其實說的只有一句話,就是要你「明心見性」,要你自己認識你自己。這裡就把一切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了,所以六祖不論講什麼,都是在發揮這一主題,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六祖壇經,禪,六祖慧能任何一種情緒,只要不對它增添新的刺激和幹預,經過一個過程後它自然而然會衰減。
  • 大品般若|壇經說「無念為宗」,般若經中「無所念」都什麼意思?
    大品般若|壇經說「無念為宗「,般若經中「無所念」都什麼意思?據歷史記載,《般若經》在印度大乘教中出現最早,又有《大品般若經》與《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具有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其中《六祖壇經》中六祖禪法有三句口訣,三句口訣即是「六祖禪法」中的核心思想。對此,學佛修行者我們應該如何從中理解呢?本文依據大德高僧淨慧長老的《入禪之門》一書中,講述六祖禪法,來分享「般若經」和「壇經」中的幾點內容。
  • 12000字的《六祖壇經》要告訴世人什麼道理?3個境界闡明佛理
    《六祖壇經》 是我國禪宗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我國唯一一部被稱作佛經的著作,其他像如《金剛經》《法華經》等等皆是譯本翻譯,而《六祖壇經》則是禪宗六祖惠能的原著漢本經錄。此經是由惠能口述,其弟子法海等人記錄編撰而成。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如來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六祖真身舍利《壇經·懺悔品》原文善知識!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 六祖壇經|無念解脫
    如果在念頭中修行禪宗的法門,六祖惠能所教授的即是無念法門。所謂的無念,也就是能夠知見一切,又心無染著。無念並非是讓人沒有念頭,而是於念而無念。一方面個人有思有想,另一方面本心又無思無慮。這樣六祖惠能所說的無念,實則是以無念的本心,來指導認知完整的現實。對於人生的方方面面,可以用本心認知一切,卻又不執著一切。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於法會面對人眾時,並不是以取相為攝持受法人等,而是在內心的起點上,就是以「無住」這一思想來楷定自己,不於接眾聞法者的差別作為起念生起處並為其所系縛。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
  • 六祖壇經
    另有論文百篇、譯文20多篇。 **內容簡介** 在中國佛教中,禪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慧能(638—713)被禪宗奉為直承弘忍之後的六祖,記述慧能的生平事跡和語靈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為「經」的文獻,是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解脫,所謂「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發四弘誓願是願力法,常念修行福德無量
    六祖真身舍利《壇經·懺悔品》原文善知識!常念修行是願力法。譯文「善知識!既然懺悔已經傳授完畢,現在再和你們發四弘願,大家各自需要正心誠意,用心聽取: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不是都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嗎?這樣說,並不是我惠能來度。「善知識!
  • 六祖壇經|聖諦不為
    行思問六祖惠能,應當有何修行,才能不落層級?惠能問,你曾今有什麼修行呢?行思回答,於四聖諦修無為法。惠能再問,你有落於什麼層級麼?行思回答,於四聖諦都是修無為法,哪裡還有什麼層級呢?有一天,六祖惠能對行思說,你應當教化一方,流傳禪宗法門,不要令斷絕。四聖諦是釋迦摩尼佛傳授的四種真諦,分別是苦、集、滅、道。苦是明白人生的苦果,集是明白苦果的集因,滅是離苦得樂,道是成佛得道。而釋迦牟尼佛經三轉法輪三說四聖諦。第一說,是開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