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弘誓願」

2020-12-10 重樓逾陀

古語有云:「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在新舊時節交替之際,很多人都會訂立新的計劃!

我們要養成良好習慣,但凡做事,便應當先立下目標,計劃內容,然後按之而行,適時檢討,讓自己逐漸完成事務。我們可以每天早上定下當天要完成的事情,每月月初定下這個月的計劃,繼而在年初訂立全年的規劃。

更長遠的,便是設定一生的宗旨了。古今不少偉大的人物,都是年輕時便立定志向,清晰設立未來的方向,然後不斷奮鬥,堅持而行,最終達致成就。越長遠的目標,越需要長久無間斷的策劃與努力,才能成就,這便是「一生之計在於勤」的意義了。

佛教徒也不例外,我們可以定下每年的短期目標,甚至設訂未來十年的中期目標,但若要成就崇高偉大之無上佛道,那則要確立弘大的志向,這便是佛教有名的「四弘誓願」了。

在佛教的行持中,發心立志是十分重要的,這亦可稱之為發願。我們每天的早晚功課時,例必發願,而願之中,有「別願」與「通願」二種。

別願:即是個別教徒自己所訂立的願望,如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等等。

通願:則是所有學道者必須立志發起的終極大願,例如成就佛道、究竟解脫等等。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序言中曾經說過,大乘佛教與二乘最大的分別,便是在於行願之不同。這個行願正是大菩提心之內容。大乘佛教徒每每在皈依之初,乃必須立志發起大菩提心,這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寂天菩薩在《入菩提行論》中說明: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兩種: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這即是說,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大乘弟子學佛之初,必發菩提心,首先鬚髮偉大的志願,然後實行貫徹這個志願,從行動上踏上菩薩自度度他的修道途徑。

四弘誓願的意義

我們學佛之初,必先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志向。具體來說,必先立大誓願,而誓願之最大者,莫過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應當信受佛陀的教說,知道生命在無窮洪流中,不斷輪迴,升降浮沉,過程中互相為緣,互相影響,無有出期。我們得聞佛法,自應要承擔著將佛陀法音廣宣流布,以度化無量眾生。《金剛經》說: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我們要發願度化無量眾生,便要體悟一切皆空之理,雖滅度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得滅度。雖無實眾生可得滅度,但眾生不明白諸法皆空,故我們便要發願,除自己了悟,更須學習教化無量眾生,令他們得悟得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執著何期多,佛法便是教我們不要害怕煩惱,要發大願望,迎難而上,將煩惱我執全部剷除。菩薩要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心志,盡未來際,斷儘自己以至眾生之煩惱。從了悟眾生皆空,煩惱亦空,明白煩惱皆空,無實煩惱可得,故可發願斷除之,是為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陀以無數方便智慧,開出無量法門,目的只為應對不同眾生的執見。因此,我們亦要學習佛陀的無量法門,廣學多聞,藉以掌握佛陀之方便智慧。若能透徹了悟諸法皆空之理,便能廣設方便法門,盡未來際,廣度眾生。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學佛的終極目標,我們當然是要立大志向,發願成就這徹底解脫,無可比擬的至上佛道。但要成就這無上的菩提道,則初發心的大誓願,與隨後的長遠精進力、無比毅力,的確是至為重要的。其中更要配合前述的三大誓願來輔助,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不斷向前,廣積福德智慧資糧,毫不退縮,邁向最終成就佛果的終極目標。

四弘誓願的建立

這四弘誓願是如何被發展起來的呢?一般的說法,是在佛陀原始教法中的四聖諦所發展起來的。釋迦牟尼在證悟成佛之後,第一次向五比丘說法的核心內容,便是說出「苦、苦集、苦滅、苦滅之道」這四諦之道理。佛陀在法會上三轉此法輪,由示相轉,勸相轉,而至證相轉,令五比丘次第成道。自此之後,四諦法成為佛教教法的總綱領,亦為佛教的核心教義。其中「苦、集」二諦說明了世間有漏的苦果與業因;「滅、道」二諦則說明了出世間的證悟與其修行之途徑。

在佛陀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五年,教導無數弟子,令得徹底解脫。聲聞弟子解脫成阿羅漢時,皆能自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四句成為解脫者之標誌,亦是當時所有佛弟子修道的終極目標。所有聲聞弟子修行成就時,都會自知自證這四句之內容,因此這四句成為聲聞弟子的學道目標。隨著去佛日遠,後代弟子對佛陀懷念有增無減,引發對佛的永恆追思,因而發展出大乘佛教思想,其中對佛陀遺骨的禮拜、遺蹟的巡禮,發展出對佛陀圓滿人格的信仰;對佛陀生平的追述,發展研習佛陀傳記的本生譚文學。佛弟子全方位地向佛陀學習,並對他在成道後的四十五年生平教法進行探究,發展出對佛陀無緣慈悲與無限方便的讚嘆及學習。因此,逐漸興起了菩薩乘的教法,繼而結集成大乘經典,從自求解脫之道轉向於對眾生的關懷救護,發展出菩薩的願力與行持等教法。

大乘佛教初興時,逐漸開出菩薩要度脫眾生的目標,我們看早期的大乘經典,已見到將原始佛教之解脫目標,轉往度他方向的內容。如《小品般若經》提出了菩薩行的四大願望,其與原始佛教的解脫目標對照如下表:

原始佛教之成就四諦十二行相《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我生已盡此是苦、苦應知、苦已知我自得度,當度未度者梵行已立此是集、集應斷、集已斷我自得脫,當脫未脫者所作已作此是道、道應修、道已修我自得安,當安未安者不受後有此是滅、滅應證、滅已證我自滅度,當度未滅度者

到了稍後的大乘經典,如《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中簡單地說到這四大願望: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則把菩薩四願與四諦連繫起來了。其卷上經文說:

「所謂四弘誓願: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則說得更為明白:

「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薩皆應修學,三世菩薩所學處故。」

佛教傳來中國後,高僧大德們很早便依據這些經典而加以強調菩薩的行願,如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便引用經典說明四弘誓願之內容:

「四弘誓願者:一未度者令度,亦云眾生無邊誓願度;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煩惱無數誓願斷;三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門無盡誓願知;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亦云無上佛道誓願成。此之四法,即對四諦。」

而在《六祖壇經》(敦煌本)中,更見到惠能大師將四弘誓願放在皈依儀式中了,《壇經》裡說: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惠能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三唱 )」

由此可見,自唐朝開始,四弘誓願已經是佛教皈依儀式上不可缺少的一個發願的內容了。

四弘誓願的推演

大乘佛教興起之後,很多大乘菩薩的修行德目被提出來,例如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等。但在實踐菩薩行道之先,則以發菩提心最為重要,發菩提心則以發四弘誓願為最徹底。因此,在每天的早晚功課中,四弘誓願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提醒著我們要發大願力,步上這菩薩行道。

另一方面,大乘佛教亦由這四弘誓願所帶出的佛陀四大功德,逐漸形成了四大菩薩的德行及其修行道場,以作佛弟子禮拜參學的範例。茲將這四諦、四弘誓願、四大功德及四大菩薩的關系列表如下,以供參考:

四諦四弘誓願四大功德四大菩薩四大道場苦諦眾生無邊誓願度大悲心觀音菩薩普陀山集諦煩惱無盡誓願斷大願力地藏菩薩九華山道諦法門無量誓願學大智慧文殊菩薩五臺山滅諦佛道無上誓願成大行持普賢菩薩峨眉山

四大菩薩形象的建立,正是由原始佛教四聖諦發展至四弘誓願而來,代表著佛陀之四大功德,亦帶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四大特點。四大菩薩各具特色,各有抱負,接引不同類型的眾生,吸引及鼓勵信徒向他們學習,藉此導引、勸導弟子們不畏艱辛,努力向前。後來大德們更建立起四大菩薩道場,讓廣大的佛教信眾,借著朝禮四大名山,來彰顯菩薩的悲智願行四大願力,帶領我們繼續向佛道邁進。

因此,我們應明白佛菩薩之苦心,常時發願,建立起這菩薩的四大願望,提醒自己須精進努力,向著這究竟成佛的終極目標進發。

相關焦點

  • 佛法中的「四弘誓願」新解
    「四弘誓願」:傳統的最為流行的四弘誓願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實際上,佛教經典中有許多版本的四弘誓願,內容有差異,名字有不同,但都是以苦集滅道四諦為基礎展開的。
  • 佛教常識:學大乘佛法,行菩薩道,當發「四弘誓願」
    佛教有五乘教法,分別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佛如大醫王,佛法似良藥,眾生若病患,佛陀面向不同根器的眾生開演不同的教法,好比醫者針對不同病症的患者開出不同的藥方,從而對症下藥、治病救人。菩薩在因地初發心修行時,當發「四弘誓願」,這是一切菩薩修行之初都要發的通願,以此弘誓大願表達圓成佛道、普度眾生的決心和意志。因地指積功累德的修行階段,與之相對的果地指成道證果的成就階段,修行是因,成就是果,故稱為因地與果地。
  • 多元文化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無量壽經》云:「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這是說佛教普遍推行的處所,一切眾生都得到佛陀的教化。這個「行」是指佛陀教育的推行,而不是佛走到那個地方。 【淨業三福】 無論大乘、小乘,任何宗派、法門,修行的根基都是「淨業三福」。佛菩薩的願望是「四弘誓願」,這是佛家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我們一生努力的方向,希求的目標。
  • 《壇經》中,六祖發四弘誓願是什麼?如何理解
    因此,我們在《壇經》中,看到六祖慧能跟眾弟子們發的「四弘誓願」,誓願原文如下:「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自心」和「自性」這四個字。也就是說其它的經典的四弘誓願是這樣的:「眾生無邊哲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 進門無盡警願學,無上佛道管出成」通過以上的四弘誓願我們可以看,所謂的四弘誓願其實是相對於佛教最原始的經義四聖諦而言的。也就是說佛陀當年在菩提樹就所悟到的苦、集、天、道四諦。正是因這四諦,才有所說的四弘誓願。
  • 佛教的「特質」與「本質」是什麼?
    這就是本文要拈出「特性」與「本質」談一談的動機。二、佛教的特性1.佛教的宗教性─佛陀的教法,志在導化有情轉迷啟悟。因為對象是現實人生,自然含攝人類經驗知識的科學、哲學和藝術,但是它並非就等於科學、哲學和藝術。
  • 明代佛教「冷知識」20則|明代佛教概況,(四)
    居士分布地點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士大夫晚年之學〉中,曾就當時士大夫的宗教信仰,說了:「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仙。」不只顧炎武有這樣的觀察,袁枚居士(1716-1797)在他的《小倉山房尺牘》亦有「札尾又云:今士大夫靡不奉佛」之語。由此我們可以了解明末清初江南士大夫的宗教信仰。而明代的名居士,確實也多分布在長江以南,集中在江蘇、浙江兩省。
  • 原始佛教「四諦釋」
    於是按其書目,陸續購讀佛教各宗及道藏各種書籍,潛心考究,己所不明不知者就請教當代各大法師,所得的答覆,皆儱侗錯誤,不能釋疑。後由鄉先生岑居士介餘出家,促餘親近曾在金山江天寺當夜巡數十年現居大茅蓬退院之紀修禪師。從此體驗出家生活,以清規代替佛教。餘並不以此為滿足,求知之心越為旺盛。乃隻身負襆至寶華山受戒學律,該寺住持及職事等別垂青眼,任餘為書記。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由此看來,「七佛通偈」中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指行為上的戒行,「自淨其意」一句,可能有更深的含意。在善惡教誡之上,更要求弟子清淨心意,進而去除邪見顛倒見,去愚惑想」。所謂「顛倒」,就是指: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染為淨的四顛倒見。能夠破除四顛倒見,便會去除愚惑。
  • 六祖壇經|發四弘誓願
    在懺悔之後,惠能教弟子發四弘誓願。發願是希望實現某個願景,弘願是表示願望很大,誓願是表示決心很強。發四弘誓願,分別是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這四個心願真的是很大,想要達成也是需要很堅定。可以說這四個心願又都是一樣的,其實都是修成佛道。度一切眾生,斷無邊煩惱,學無盡法門,成無上佛道,這四個心願,前三個都是最後一個所能達成的結果。如果能夠成無上佛道,就是能夠度一切眾生,斷無邊煩惱,學無盡法門。修成無上佛道,似乎很難,但如果是修行禪宗法門又似乎很簡單。
  • 明代佛教「冷知識」20則|佛教「功過格」(不可思議的歷史)
    這種計算功過的作法,在宋代之後,發展成「功過格」一類的善書。至明清,「功過格」便十分盛行了,形成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功過格」著重於日常倫理的道德實踐,以有效維繫人際之間的倫理、社會道義的維護為目的。因此,功過格主要是融合了道教積善銷惡、儒家倫理道德、佛教因果報應等的思想。9.
  • 佛教:什麼是「我」、「無我」?
    原始佛教的教法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要算是「無我」了。在《雜阿含經》內,佛陀開宗明義地教示弟子說,要觀察色身變化無常,變化無常即是苦,苦之故無有我,無我亦無我所擁有的東西。因此「無我」可算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個教法。佛陀要求弟子從體悟到這個「我」是從來沒有的,由此悟解而消除身心煩惱障礙,達致徹底解脫。
  • 「生態放生」對當代佛教「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的啟示
    不過,「人工放生」所引生的種種問題,實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因為發心「放生」者,不可能嚴格地按上述「注意事項」進行操作。因此,從整體客觀的考慮去看,佛教的「放生」,還是應該返回源頭,回到智者大師的「生態放生」比較合適,因為它較全面地解決了「人工放生」中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的種種弊端,而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與我們今天的環保理念與實踐不謀而合,實在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事實上,現時所有的環保活動幾乎都是朝「生態放生」的方向去做。
  • 「生態放生」對當代佛教「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的啟示
    不過,「人工放生」所引生的種種問題,實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因為發心「放生」者,不可能嚴格地按上述「注意事項」進行操作。因此,從整體客觀的考慮去看,佛教的「放生」,還是應該返回源頭,回到智者大師的「生態放生」比較合適,因為它較全面地解決了「人工放生」中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的種種弊端,而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與我們今天的環保理念與實踐不謀而合,實在有百利而無一害。  而事實上,現時所有的環保活動幾乎都是朝「生態放生」的方向去做。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二):「空」的必然義與「業」論
    換言之,沒有「空」,則倫理學難以建立;但只有這一意義的「空」,則亦難有一固定價值取向的佛教倫理學。是以,我們若要建構一套屬於佛教的倫理學,吾人對「空」乃有更作了解的必要。循《雜阿含經》,事物之所以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是因為所有事物均依緣而有,其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學佛入門│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菩薩初發心修學佛法,以發願為成佛根本。願有通別之分;通願就是四弘誓願,是每一位學佛者都應發的。別願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等,是學佛者個別而發的。願是凡夫趨向佛果之動力,若沒有願,所修一切皆不能圓滿成就。
  • 詳述「佛教孝道」之沿革,佛子不可不知!
    佛教孝道與儒孝有何異同呢?按淨土祖師蓮池袾宏(1535年-1615年)之《緇門崇行錄》云:「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可見漢傳佛教之孝道有入世間與出世間的意義。
  • 「祛病延壽藥師佛」,84000種「法藥」,成就最殊勝法門!
    印順導師在《淨土與禪》一書中,有一段關於淨土的開示很發人心省,分享如下:「佛法的立場看,世間一般的思想,都是從我、我所出發的,所以都難於達到理想的境地。佛教的淨土思想,是應人類的共同要求而出現的;而達到淨土的理想與方法,佛法是在無我、無我所的磐石上,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
  • 淨土法門:四弘誓願現在修兩個
    我相信淨土,真發心,四弘誓願我現在修兩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的大願就是大菩提心,這個要有,不能沒有,沒有就變成小乘了,要有度眾生的心;「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得放下,要放下煩惱,求生極樂世界,四弘誓願兩條。後面兩條到極樂世界再學,後面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 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然天台所判的化法四教,賢首所判的五教(十宗【3】),從義理上說,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倒是相當接近的,試列表而再為解說:圖表:賢首的小教,就是十宗中的前六宗,從犢子部的「我法俱有宗」,到一說部的「諸法但名宗」。在這裡可以看出:天台的藏教,主要是依三藏說的;賢首的小教,重於佛教界的事實。   小教──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
  • 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及「圓頓止觀」
    智者大師在宣揚佛陀的心法之同時,並行地總結出佛陀的行法指引,於其四部與止觀有關的著作中有所交代,把從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實踐「戒、定、慧」的行持,立體地呈現於其止觀系列之中。「止」是對治「心、性」的不確定性,而「觀」是發掘「慧」唯一的修持,全然地履行佛陀「戒、定、慧」之軌轍,從而繼承印度所傳的禪定之法,如《楞嚴經》第九捲雲:「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