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用「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進行總結,不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時也具有極強的時代性與人類共同性。
從今天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道德危機、不可持續危機以及人類異化危機等來看,西方商業文化不具有普世價值,而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價值觀使人類與自然及人類自身產生了和諧,反而使人類具有了和諧與可持續的未來。
也因此說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天下性、道德性、社會主義性。天下性,在於思考問題的全局性。它不局限於從自身、自家思考問題,也不局限於從企業方面思考問題,甚或不局限於從國家方面思考問題,而是從人類、世界、眾生、宇宙之廣度思考問題,總之從宇宙至健之無比廣大的秩序思考問題。現在西方文化主流思想是圍繞資本利益的,至多在於為資本利益集團之聯合體服務,至於佔絕大多數的工人階級以及廣大民眾的利益則只是敷衍,其工具性很強,這與中國故有之「仁愛、民本」思想格格不入。
道德性,在於將道德貫穿於文化的各類形式之中。政治之道德性表現為政治倫理化;法律之道德性在於法律要與正義相吻合;經濟之道德性在黜奢崇儉、貴義賤利,還有不傷害三農;教育之道德性在於培養以德為先的德智體美勞兼備之才;軍事之道德性在於出師有名,以防禦為主,不首先侵略他國等。
社會主義性,在於「民本」「仁愛」「大同」;在於「以人民為中心」;在於「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於「耕者有其田」;在於以家庭為單位按照人口多寡分配的土地分配製度,雖此制度性質為私有制,但分配是平均的,是為民制「恆產」;同時,在家庭內部財產是共有的,這種共有制應該說具有社會主義性,將此家庭共有推擴至社會,則為天下為公。
仁愛,是孔子講的,其要義在人與人相感,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把我視同兄弟,我同樣把你當作兄弟;君以禮待臣,臣子相應以忠侍奉君。當然以直報怨,也是相感之意。以孔子的教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實現仁愛的根本方法,其通在人心。對具體做法而言則是以慈孝始,父慈子孝,父慈為當然之事,子孝也接近當然之事,但較之父慈為難,所以孝成為實現仁愛的基本途徑。有孝心,推及兄弟姐妹則為悌,推及夫妻則為義,推及朋友則為信,推及君臣則為忠,於是乎五倫成為實現仁愛的基本方法。天下在五倫的相互感動下而為一家,建立在五倫基礎上的制度,自然就是禮制。
民本,就是以百姓的利益為根本,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民本的途徑,在於仁政與王道,具體言之:制民恆產,薄賦斂輕稅收,量入為出,打擊豪強勢力,鹽鐵專賣,節制私人資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安,壯有所用,少有所懷,女有所歸,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民本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理想的根本價值理念。
當然,民本也要求民德的提升,要求勤儉以得之,而非投機取巧以得,更不能依靠賭博販毒取得財富,也不能靠汙染環境發財,等等。今日財富若與道德分離,只講GDP,不講取之以義,那麼會嚴重違背民本之價值。
誠信,是以至誠之心,不食言,言行一致,不口是心非,以最大努力踐行人生之信條。它也包含西方之契約精神,但不盡相同。西方之契約在於形式上不違約,即使此契約是不合乎道德的、不公平的,甚至是武力強迫的,也應無條件遵守,如西方列強曾經強加於我國的各類不平等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即予以廢除,此對人民之誠信也,對資本列強之違約也。
因此,誠信具有道德之內核,不僅僅在於「言必行、行必果」,唯「義之所在,則言必行、行必果」。
正義,從文字上考研其中的「正」,其乃會意字,表示前往某地,有遠行之義。現在引申義為平正,不偏不斜;還有正心、正直、正確、恰當、公正、糾正等義。
「義」,繁體字為「義」。篆字與繁體字很相似,也屬會意字,從羊(祭牲),從我(兵器),表示用兵器宰羊作祭品。義簡化為義,原始義是指禮儀,後又改為禮義。所以「義」者,禮也。
若將「正」「義」合起來,就是以不偏不斜的步伐堅定地沿著禮義之路前進。
在經史子集中,最早用「正義」一詞的大概是荀子。《荀子·正名》說:「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意思是說,為功利去做叫事業,為道義去做叫德行。從這句話看「正義」的意思就是為道義而行,也就是以道義為奮鬥的目標。在《荀子·儒效》中還有:「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這裡的「正義」是道德的意思,或者指以道德為行為標準之義。
正義確實有恰當行為的意思,或者有恰當的道德要求、有禮義的意思,所以對於道德要實事求是,以大眾之普遍性為原則,不可陳義太高,陳義太高則弄虛作假,形同虛設,不但不能教化人,反而犯造假之錯誤。釋家教化人以因果報應為律,告誡世人行善有好報,此以利導善也!儒家也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亦義利合一也。都是將行善之獲善報、行惡之獲惡報作為教化人的信條,陳義並不高,但較之言義不言利效果顯然要更大一些。
和合,是一種兼容兼顧,打成一片,從整體看待事物的思維。諸如「天人合一」「心物一體」「體用一如」等,都是和合思想的體現。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天人相合相感,天即人,人即天;心外無物,物不離心;體用不二,體用不離,物物一太極,事事無礙。西方思想則注重分析,將心與物分離,對心之研究為宗教,對物之認識則為自然科學。而中國則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表現為極強的人文主義。體用相分,將道德與制度、義與利相分離,在西方看來,所謂法律、經濟、政治等皆為理性工具,無情無義無心,法律即規則,是叢林背景下的博弈形成的。只有力量之大小,只在你死我活之爭鬥,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根本不存有相互依賴、同舟共濟的關係。而和合觀,則首先強調人與人之間應是和諧的關係,其鬥爭性是在和諧性、統一性之下。因此,人類的鬥爭武器,其殺傷力不應超出人類的承受力,今日之核武器競賽已遠遠超出人類的承受力,一旦核戰爭爆發,人類必然走向毀滅。
大同,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價值之推擴就是要求人類最終實現大同的理想,人類像一家人一樣,相互敬愛,以禮相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人類是一命運共同體,以中華傳統文化的理想講,就是要實現天下太平,天下要太平就一定要使天下像一家人一樣,從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也就是說能堅守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價值者,以大同為理想者,方可實現人類在全球化背景下「平天下」的理想,或許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使命所在。
因此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講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具有普遍意義。現在翟博同志的領銜下,將其中的12字分別由六位教授編寫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六本書,即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不僅對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華文明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且對於構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世界也極具現實意義。我衷心希望這六本書的出版能對社會人心道德發揮巨大的影響。(作者:樓宇烈)
編者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由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翟博任課題主持人、總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圍繞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主題,用通俗的語言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核心價值,內容包括《仁愛:中華文化的核心力量》 《民本: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誠信:中華文化的做人準則》《正義:中華文化的道德原則》《和合:中華文化的獨特品質》《大同:中華文化的社會理想》六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分為三部分編寫。第一部分:理論概述。從理論和學術角度,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理論基礎和學理支撐。第二部分:經典選編。從歷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中精選名篇,按照經典簡介、作者簡介、選文、注釋、翻譯、解讀等方面內容編寫。第三部分:經典故事。從歷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中精選經典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本系列讀本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學術研究成果,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普及讀本,為全國大中小學學生、教師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的重要學習讀物,也是在全國中小學教師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力的培訓教材。
《人民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