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作品《把吉祥帶回家》
▲剪紙作品《肖像人物》
這剪紙作品是不是栩栩如生!這可是出自同一雙手,他就是玉田縣剪紙非遺項目傳承人張建中。
張建中與剪紙結緣於1996年,那時正在求學的他遇到了恩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張國富。從未接觸過剪紙的他,一下子被剪紙吸引,並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剪紙的學習創作中。
具有些美術基礎的他便專研起剪紙來,為學好剪紙,他常連坐幾個小時,手指疼了,眼睛花了,才稍作休息。先天稟賦加之刻苦練習,使張建中很快掌握了運刀的技法,並對剪紙的語言特點熟稔於心。漸漸的,他開始不滿足亦步亦趨的臨摹,就嘗試著將其他的藝術形式用剪紙語言進行「改編」,當第一幅只有巴掌大的小作品發表在報紙上的時候,張建中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他意識到,只有以剪紙為媒介來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才是創作的靈魂所在。之後藝術生涯中,他一方面不斷挖掘傳統剪紙的基因,另一方面力主創新,探索將現代設計的理念與內容應用到剪紙的形式、題材等方面上。
▲正在創作中的張建中老師
傳統的剪紙以平視化構圖,摒棄了空間的概念。但張建中覺得剪紙也可以在二維平面裡展現三維視像,於是創作出《故鄉的雲》、《睡覺的貓》等系列,同時,他還將平面設計中的重複、特異等表現方法融入到剪紙中,讓人耳目一新。十幾年來,他創作的《漢像遺風》《福伴百蓮》《桃花朵朵》等百餘幅作品,皆參加全國展賽並獲獎,且作品於各類報刊上發表。
但他並不滿足,開始著手創作以家鄉風情、名人和物產為內容的系列剪紙。為保證主題的高精度,張建中四處收集資料,並進行實地考察,相繼創作出《淨覺古寺》、《麻山聖境》等作品,希望藉以讚頌家鄉,亦讓更多人體悟剪紙藝術的魅力。
▲麻山聖境(左) 淨覺古寺(右)
▲福伴百廉(左) ▲南湖採蓮(右)
伴隨國際化的浪潮,脫離民俗活動的剪紙日漸式微,如何承續傳統技藝,使年輕人欣於接受,這是張建中時常思考的問題。他堅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於是從工具材料到表現技法,進行了百般嘗試,力將傳統剪紙文化融入到當代百姓生活。他把網遊人物形象用剪紙來表現,以剪紙「花樣子」添飾餅乾、蛋糕,並讓剪紙跨界應用到服裝設計、環境裝置、印刷出版等諸多領域。
刀與紙相交互的沙沙聲已陪伴張建中走過近二十年,當初始的興趣幻化為責任,步履雖不再輕盈但卻更為紮實有力。此刻的他只有一個願望:讓剪紙藝術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
圖源:部分源於玉田剪紙張建中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