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劇情的循序漸進,《我是餘歡水》也迎來大結局前奏,作為一部只有12集的都市劇,富有「黑色幽默」的人物特點,直擊人的內心。每一集銜接每一集,卻又拋出一個又一個引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問題,可謂是高潮迭起。
01開放式劇情引人遐想
這部劇最真實的地方在於,並沒有讓每件不公平事情得到解決,同時也增加了「諷刺」意味。《我是餘歡水》並不是憑空捏造的劇情,像「餘歡水」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但是劇中結尾部分是設定的開放式的劇情,給了觀眾充分的想像力,不給觀眾留下遺憾。而為什麼不寫皆大歡喜的美好結局,到底最後是不是餘歡水的幻想,都值得觀眾去細細推敲。
02「女權」臺詞引人深思
《我是餘歡水》從開播至今,豆瓣評分一直都保持在8.3分以上,本以為大結局的到來,豆瓣評分可能會有漲的趨勢。
沒成想,因為一句「我是女的,我是弱勢」,帶有「女權」意味的臺詞,不少觀眾心中義憤填膺,到豆瓣上刷一分表達強烈不滿。導致《我是餘歡水》的評分從8.4分跌到7.9分。
其實這段對話在「男女平等」這裡就可以結束的,但編劇「畫蛇添足」,後面加了一句有爭議性的詞語,結果就造成觀眾評論兩極分化。
一部分認為《我是餘歡水》編劇不尊重女生,蹭熱度等等,有的則認為臺詞沒有問題,是劇情需要,觀眾自己想太多。爭著爭著,這些觀眾就跑到《我是餘歡水》的豆瓣下打分,翻看最新的評論,幾乎都是一星和五星兩個分數。
首先邏輯沒錯,「女權」就是要求在義務和權利上實現相對平等。但是,錯就錯在,沒必要故意提一句帶有「女權」特色的臺詞。這一句臺詞真的意義在哪裡呢?結果變成觀眾對於「女權」問題又進行了一場辯論。
03戲劇邏輯猝不及防
特定的情況需要特定的對待,首先這句臺詞的出現,是基於劇中梁安妮被綁架。保護弱勢群體是一種關懷,女性相對於體力方面來說確實屬於弱勢群體。
另外,遇到這種情況,換任何一個人都會用各種理由來與綁匪交涉,希望對方能放了自己。本質都是意圖喚醒對方的人性或者降低自己的威脅性。
但該綁匪本就是以「自私」的形象出現,且全劇之前並未有任何涉及「女權」的情節。又為何突然在不平等的「綁架環境」下突然探討平等?
在遇到危及生命的「求饒」時刻,慣例是談及金錢,家庭壓力,不會主動報警等,誰又會以性別為籌碼?「女權」及平等的相關探討出現於此,既不符合人物性格,又不符合戲劇邏輯。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去解讀作品,和平討論而不應該攻擊。因為一個片段曲解一部劇,大可不必不要為了黑而黑,看過《我是餘歡水》的都知道這部劇是一個諷刺題材的作品,而且弱勢群體和追求男女平等兩者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