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新媒體時代,寫作變現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選擇。
但是,在創作這條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很多人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想寫的太多,不知從何說起;寫出來的文章,閱讀量很低;寫不出有趣的文章;有時不知道寫什麼好……
那麼,在遇到上述困境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戳中痛點,成為文案高手》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建議,那就是學會共情式寫作。
「共情寫作法」是作者中野巧總結自己十餘年寫作經驗創造出的寫作方法,後來發展成熱門寫作課,因其高效性和簡明易懂的特點深獲好評,得到暢銷書《獲利世代》作者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和「日本第一行銷大師」神田昌典的力薦,還曾被豐田、索尼和東芝等大企業採用。
中野巧希望「共情寫作法」能夠漂洋過海,影響全世界的寫作模式,讓更多的人通過共情能力密切連結,成就和善的世界。
看來,中野巧的想法正在慢慢變為現實,因為現在的這篇文章,就是我看過這本書的中譯版之後寫出來的,這說明它至少影響到了我,很可能也影響到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書中內容主要是針對商品類的營銷文章,但對於寫作者來說,文章本身也是銷售自己的文案,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共情式寫作法中的很多內容同樣適用於單純寫作變現者。
今天的文章,我就從這個角度,分三個方面來具體說說共情式寫作的內容。
中野巧在書中和我們分享了五款故事模板,目的是讓文章更具觀賞性,吸引讀者的同時,也是在提升文章的共情力。
第一款,讓人讀下去的萬能模板:為什麼—原來如此—那麼
第二款,讓人發自內心地說出「原來如此!」的認同式模板:序言—本文—結論
第三款,能夠達成結果的銷售信函模板:共情—新世界—為下一個步驟搭話
第四款,用故事吸引對方的模板:踏上旅途(下決心)—考驗(矛盾)—歸來(結果)
第五款,創造—體驗的模板:自己—我們—現在
我們以第一款模板為例看看故事在文章中發揮的「吸引力」作用。
【為什麼】:我一直誤認為,只要「寫好」營銷文章,生意就能成功!
【原來如此】:如今可不像幾年前流行的那樣,只要重複「煽動,即可大賣」的方式就可以,現在的營銷可沒這麼簡單。
【那麼】:從現在開始,觸動人心的、能夠讓賣方與買方皆大歡喜的「能讓人產生共情的營銷文章」,將幫助你推動生意的飛躍式發展。
我們看到,文章的開頭設計了一個鉤子,讓讀者繼續讀下去的內容,然後針對讀者的「為什麼」,提供讓讀者覺得「原來如此」的,表示認同和理解的內容,最後在此基礎上,是吸引讀者再向前邁一步的內容,也就是文章要闡釋的主要內容。
可見,相對於乾巴巴地講道理,讀者更喜歡看故事,因為故事更容易引發共鳴。
就像《故事思維》這本書中說的:「講故事,是獲取信任的捷徑。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可以激發你的聽眾—同事、領導、下屬、家庭或一群陌生人—得出和你一樣的結論,繼而相信你的話,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
好故事可以增強信任,信任可以引發共鳴,有了共鳴也就是做到了共情。
中野巧在這本書中給出的5款故事模版,正是幫助創作者讓文章在表達方式上更具衝擊力,以更好地吸引讀者。
中野巧闡釋的共情式寫作法共三個步驟,他又把其具體化為8個寫作裝置,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
下面我將直接介紹這8個寫作裝置,主要原因是我們理解和掌握了這些內容,一篇具有共情力的文章就可以完成。
第一個裝置,寫文章之前,先設定目標。
創作者的意圖越明確,讀者越容易產生共情並付諸行動。也就是說,我們在寫文章之前,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比如,我之前寫過一篇有關遠嫁的文章,目標就是想說明遠嫁不是罪,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關鍵。這篇文章對於那些因遠嫁而覺得虧欠父母的女兒來說,就是目標明確,很容易產生共情。
第二個裝置,為了讓自己喜歡的人開心而寫文章。
用共情式寫作寫出的文章,要讓讀者有這樣的感覺,即,「我覺得這篇文章就是寫給我自己的」,這樣就完美地把文章的目標和讀者開心連在一起了。
就像我前面說到的那篇遠嫁文章,就有人給我留言說「這篇文章就是寫給她的」,在我看來,這就是做到了共情,她看過後能有所收穫,就說明文章的目標達成了。
第三個裝置,明確提示自己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
如果沒有具體提示讀者,讀完文章後採取的行動或動作,再優秀的文章也很難達成預期的結果。因為現在人都很忙,不願花時間去思考接下來要怎麼做,他們更希望創作者給出明確提示,闡釋共情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我們寫的文章,最好有些具體的改變步驟,因為這會讓讀者看過文章後知道做什麼,否則文章看後「不知所措」,反倒引起讀者的焦慮。前面說的遠嫁文章,我在後面就有相關提示,建議女兒們怎麼做才能輕裝上陣,而不是負「罪」前行。
第四個裝置,將消極想法引入文章。
寫文章的過程中,我們要習慣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的消極想法,這樣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對方,還可以讓對方明白我們不是高高在上的人,其實這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還是以前面的遠嫁文章為例,我在文章中分析了走出負罪感的艱難,其實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因為改變確實很難,而這樣的「理解」就是一種共情。
第五個裝置,藉故事的力量。
故事,最好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周圍人的,抑或是感動自己的。因為這樣的故事蘊含著真情實感,而真實的情感才能觸及到讀者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就像我前面說的遠嫁文章,我裡面提到的故事就是我身邊的人,我們是好朋友,她的境遇我基本了解,這樣說起來就比較真實。
第六個裝置,用「邏輯*感情*自己的風格」來組織文章。
如今的社交媒體時代,不能只依靠「感情」和「邏輯」讓人產生共情,還需要」自己的風格」。因為讀者現在的關注點大多是作者,不太關注寫什麼,而是關注誰寫的什麼。
當然,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刻意練習,不斷精進的。
第七個裝置,表達自己理想的世界觀。
文章,是傳遞作者價值觀的一種方法。如果讀者在文章中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美好世界,就會對作者產生深層次的共情,變成作者的夥伴,為實現那個美好世界一起努力。
第八個裝置,利用好五款故事模板,打造出暢銷文章。
這部分內容是教我們如何寫好故事的。故事,就像我們給他人提供的一款思維軟體,讀者在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會自然啟動這款軟體,而這也是故事在文章中起的共情作用。
總之,共情式寫作法,是可以根據中野巧提出的這8個裝置,慢慢模仿不斷學習的。學習寫文章可以從模仿開始,然後在模仿中找到創意,打開突破口,進而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而這就是提升的過程。
除了上述的故事模板和寫作裝置外,中野巧在書中還分享了10種吸睛標題,在我看來,也是值得學習的。
1.話題性:利用關注度高的詞語吸引讀者
利用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一些詞彙,寫出吸引人的「鉤子」,比如新聞熱點。
2.數字:使用有說服力的數字
數字的力量很強大。使用數字,就有了具體性和客觀性。比如:讓孩子365天都能開心學習的魔法語言。
3.損失與收益:呈現出文章讓對方怦然心動、非看不可(不想受損失)的特徵
人們對會讓自己受益(不受損失)的東西感興趣。比如:告訴你一種可以輕鬆減肥的方法。
4.疑問:非得到答案不可的內容
把現有文章改成疑問句,就能提高訴求力,引出人們對答案的好奇心,成為閱讀的動力。比如:以優惠價格購入新上市智慧型手機的方法是什麼?
5.對立:連接截然相反的概念
把完全相反的元素組合起來,形成新的元素。比如:他高中時,語文成績總是不及格,現在卻當上了寫作專家。
6.逆說:說出超越對方常識的意外點
用非常識性的東西吸引對方,令對方忍不住冒出「嗯?!」的反問。當然,能合理說明這個非常識性的內容,是必要的前提。比如:99%的人有一個大誤解。其實,想觸動對方,根本不需要寫作能力!
7.權威:為了得到對方的信賴所必備的根據
加入受人信賴的權威人士的評價或客觀的評價,更容易獲得人們的信賴,比如這個標題,終南山院士的過往:35歲時也曾一事無成,用對方法成就自己。
8.對話:標題在使用對話
比如:短短五分鐘,怎麼可能提高營業額?
9.名言:標題中使用名言、格言
比如:人生必有痴,而後有成,這是林語堂先生說過的一句名言。
10.擬音:文章從擬音詞開始
比如:隨著一陣譁啦聲,我的自尊心崩塌了。
其實,上述說的前9種文章標題類型,也可以作為文章開頭的內容,因為這樣寫容易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
就像美國營銷寫手約瑟夫舒格曼說的:「第一行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讀第二行。第二行的目的,是讓人讀第三行。第三行的目的,是……。」
當然,文章標題不能誇張,否則就是標題黨。
總之,根據前面對《戳中痛點,成為文案高手》這本書的內容分析,我們看到了共情式寫作的優勢,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從不知從何寫起、文章內容乾澀,以及文章轉化率低等各自困境中解救出來,還讓我們意識到寫作可以變現,進而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但是,寫作變現這條路不容易,我們要做好以下準備:
其一,養成寫作的習慣,是寫作變現的必需條件。其二,打造自己的寫作風格,是寫作變現的必備神器。其三,堅持輸入,是持續寫出高質量文章的關鍵。
共勉!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