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既是一次課堂教學探索,又是一次作品創作探索,更是一次藝術教育的探索。」日前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的《「面對面」課堂走進藝術宮——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現場教學成果展》用43組共102件美術教學作品,向觀眾展示了在美術館上美術課會有如何的「不一樣」。
在為期4天的「課堂走進藝術宮」首期職教課程中,來自上海市逸夫職業技術學校、工藝美校、商貿旅遊學校、群星職業技術學校和楊浦職業技術學校等5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70名學生和教師組成6個教學團隊,與大師原作面對面,各自製定創作方案,完成了富有創意的課程作業。這是中華藝術宮首次將中等職業美術教育課程引進藝術宮現場。
記者了解到,現場課程化美術教育是中華藝術宮推進「文教結合」的重要環節,利用其豐富的藏品資源,轉換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觀摩—模仿—再現」和「發現—創新—表現」的藝術創作過程體驗。把藝術專業課堂搬出教室和畫室,把教學現場放到藝術的海洋之中,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了美術職業教育的空間。在藝術的浸潤感中,學生的創作靈感被激發,更從中提升了協作能力。據悉,結合建立「1+17」全市美術館資源聯動機制,帶動區縣各級美術場館加強輻射,上海將有更多的中小學探索進行場館教學,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在美術館上美術課,發揮美術館在推進基層美育中的作用,讓藝術浸入孩子們的生活方式。(本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