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刊:中國不會按照「美國模式」崛起

2020-12-19 搜狐網

  參考消息網6月2日報導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23日刊登題為《中國不會按照美國的模式崛起》一文,作者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亞當·圖澤。文章稱,按照某種標準衡量,美國即將把世界頭號經濟體的位置拱手讓給中國。

  文章稱,一些人認為中國領導世界的時代指日可待。但研究一下美國崛起的歷史,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權力並不僅僅源自經濟實力。

  一戰提升美國全球地位

  文章稱,美國的崛起軌跡是前所未有的。作為全球政治領域一場地動山搖的大動蕩,一戰不僅將美國提升至全球領導者的地位,甚至還是首次創造出這一角色。

  今年是一戰爆發一百周年,大家都在討論這場戰爭。但人們在討論什麼問題?主要還是誰應為戰爭負責和1914年7月外交危機之類的老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歷史學家。但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人們為何關心一戰?100年前發生在巴爾幹半島的一次暗殺行動引發的大衝突,在當今這個相互關聯的世界有何重要意義?

  這場始於1914年的衝突不是世界大戰,而是中、東歐古老王朝之間的一場區域性爭鬥。不管怎麼說,一戰還是非常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文章稱,一戰在整個歐亞大陸推動了變革。一些東歐國家從沙俄帝國領土中分離出去。現代烏克蘭首先獲得國際承認,這種承認不是來自於協約國,而是來自於1918年1月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會上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

  俄羅斯對烏克蘭獨立的不滿可追溯至一戰而非二戰。1920年以後俄國勢力復興,烏克蘭與波蘭聯合入侵俄國失敗,導致基輔落入蘇聯的手中。也正是當時,日本與中華民國的衝突首次引起世界矚目。

  文章稱,國際事務格局重組伴隨著一個核心事實:美國崛起為世界頭號強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曾擁有廣泛的勢力範圍。但這要歸因於英帝國的地位,英國本身只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強國。美國取代英國時,它的身份是民族國家。

  中美面臨不同歷史條件

  文章稱,毫無疑問,美國的影響力與其富裕程度密不可分。在19世紀70年代初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但經濟實力本身不是權力之源,它必須被合理利用。19世紀晚期,美國甚至缺乏國民經濟的最基本機制。它是世界經濟的外圍成員,關稅高得驚人,對國際金本位體系的貫徹也並不可靠。美聯儲直到1913年才成立。只是歐洲大國的自相殘殺—一戰的巨大財政成本和血腥戰爭之後的政治合法性危機—才為美國樹立領導地位敞開了大門。

  這就是當前中國崛起與昔日美國崛起的差異。美國崛起的背景是一場全面戰爭,它耗盡了歐洲的軍事力量,為美國獲得工業和財政力量提供了極好的條件。索姆河戰役所消耗的炮彈中,三分之二由美國和加拿大製造並捐贈。當戰爭對所有傳統性合法標準打上問號時,美國提出了民主制領導的主張。不然,身為保守派南方人、《吉姆·克勞法》忠實支持者的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後來怎麼會被視為全球進步主義的救世主?

  文章認為,中國沒有這樣的機會。它的相對財政和經濟實力遠不及20世紀初的美國。主要的地區大國並不急於與它結盟。北京是否準備宣布開啟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場新的現代化改革運動?肯定不會。

  當今地緣政治錯綜複雜

  文章稱,無論如何,試圖進行此類簡單的歷史類比並非對當今時代認知挑戰的正確表述。當人們不祥地宣稱歷史「重演」和「地緣政治回歸」之時,切不可以「歷史正在重演」為前提混淆這些無可爭辯的事實。

  毋庸置疑,中國復興將是21世紀初期具有決定意義的大事。但美國獲得權力之路表明,經濟、政治和戰略影響力之間存在複雜關係。此外,美國崛起的獨特條件—震動了歐亞大陸的兩次世界大戰—很難在當今時代重演。

  文章稱,經濟史的一條長線或許能從19世紀的英國貫穿到20世紀的美國和21世紀的中國,但地緣政治的長繩卻是由更為粗糙的麻線織成。一個世紀前,一戰為華盛頓創立了世界強國之巔的嶄新地位,美國在二戰和冷戰中的領導角色更是鞏固了這一地位。

  文章認為,當代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還不算糟糕透頂。假想中國的崛起會沿循美國當時的歷史軌跡,不僅無助於正確理解局勢,反而會激起不必要的對抗和衝突。 (來源:參考消息網)

news.sohu.com false 參考消息 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4/0602/396108.shtml report 2016 參考消息網6月2日報導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23日刊登題為《中國不會按照美國的模式崛起》一文,作者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亞當·圖澤。文章稱,按照某種標準衡量

相關焦點

  • 中國不會重演美國式崛起
    中國不會重演美國式崛起 亞當·圖茲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譯者 何黎 《 青年參考 》( 2014年05月28日   02 版)
  • 外媒:美國崛起背景系戰爭 中國不會沿循其軌跡
    近一段時間,關於中國在國際上的崛起繼續成為國際上關注的話題。中國目前在國際上處於什麼地位?中國的崛起對於世界來說是威脅還是機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新加坡聯合早報網5月27日分別登載學者文章,從歷史背景、國際環境、自身條件等角度,討論中國崛起與當年美國崛起的異同。
  • 美國為何如此害怕中國的崛起
    近幾年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打壓力度。比如說華為事件,可以說美國政府能用的手段全都用上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中國的飛速發展,那麼美國為何如此害怕我們的崛起?因為我們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能夠帶給世界各國大量的機遇,並且打破他們原有對世界經濟侵略的模式。如果中國也成為發達的國家,會讓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向富強。而這條路既不需要戰爭,也不需要霸權。
  • 美國將不得不接受中國崛起
    當代主要守成大國即美國與當代主要後起大國即中國之間的關係,與歷史上的新老大國關係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根本區別。美國自19世紀末崛起以來,雖然也遇到過若干挫折(如朝戰、越戰),但沒有在根本上受過挑戰,或者說沒有失去過霸權地位。它把自己取代英國,打敗德、日、蘇,都視作其價值觀和制度的勝利,而且是「天定命運」。
  • 臺灣學者朱雲漢:美國在衰敗 中國在崛起
    「我總結一下朱雲漢的新書主要講了兩個故事,一個就是美國衰敗的故事,一個就是中國崛起的故事。」  丁一凡介紹,朱雲漢把美國衰敗的故事分成兩部分來講,一部分講美國衰敗是怎麼回事,美國衰敗在外部表現是一個霸權控制國際體系的能力下降,內部表現就是其市場破產。
  • 臺灣「中研院」研究員:美國在衰敗,中國在崛起
    「我總結一下朱雲漢的新書主要講了兩個故事,一個就是美國衰敗的故事,一個就是中國崛起的故事。」丁一凡介紹,朱雲漢把美國衰敗的故事分成兩部分來講,一部分講美國衰敗是怎麼回事,美國衰敗在外部表現是一個霸權控制國際體系的能力下降,內部表現就是其市場破產。
  • 打垮華為不會讓美國勝利,美經濟學專家承認:這不會阻止中國崛起
    自川普上臺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就對中國多家企業展開了一系列的限制活動,還專門列舉了一份「實體清單」,不斷將大批中國企業列入其中,試圖限制中國企業的發展。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還對華為、中興等企業潑髒水。 總之,為了能夠遏制中國,美國已經無所不用其極。
  • 70年間,美國4次阻止中國崛起,均以失敗告終
    說起美國的競爭對手,想必各位會聯想到蘇聯和日本,以及近年來不斷崛起的中國。其實,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所以如果要問阻止中國崛起有多難,美國可以說是最有發言權的國家,畢竟在它與中國打交道的70年裡,我國能夠崛起到今天的程度就是最好的例證。我們可以將美國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 張維為: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的世界意義
    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如果你認為美國是個正常國家,那麼中國的問題即使比美國多4倍,恐怕也是正常的。事實上,美國的問題並不比中國少,美國監獄裡的人數比中國還多。應該把中國崛起的事實如實告訴我們的人民。我們完全可以在一種新的認知基礎上,重新凝聚全社會對中國道路的共識。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世界上其他崛起的大國都曾遇到過。
  • 金燦榮:過去十年,最肯定中國崛起的是美國精英,最否認中國崛起的是...
    在議題一「中美關係會迎來轉機」的討論中,關於中美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直言,美國戰略界對中國的重視度超過政治界,「過去十年都是這樣的,最肯定中國崛起的是美國的精英層,最否認中國崛起的是中國『公知』」。
  • 美媒:用貿易戰遏制中國,不會讓美國「變得偉大」
    然而,美國的如意算盤真能打得響麼?中國人還沒說話,美國自己專家先說了:沒戲!與其天天想著打壓別人,還不如自己多在高科技領域投入點力量和資金呢。「為了阻止美國在中國崛起面前地位的穩步下滑,川普政府政府和國會中的不少聲音都希望採取一種對中國更為強硬的方式,他們認為這將能夠重塑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
  • 秦暉:不要迷戀中國的崛起
    IC 圖       「我們都希望中國崛起,可是如果中國的崛起是一種以十八世紀的資本主義戰勝二十一世紀的資本主義的方式實現的話,對世界可能不是好事,那麼對中國是好事嗎?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低人權優勢發展實現的。」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秦暉在「新民說」2014年年度文化沙龍上發言。
  • 《美國工廠》的微言大義:中國模式給美國人上了致命的一課
    《美國工廠》就是歐巴馬給美國製造業開的死亡診斷書:狗帶(go die)吧。2. 福耀美國工廠為什麼最終還是贏利了?因為中國發展模式啊。中國工人小王在片子裡經常抽菸。在宿舍裡他說,這是我一天裡最享受的一刻了。
  • 面對中國的和平崛起美國既恐懼又無奈,曾經的套路對中國盡數失效
    中國近些年來的和平崛起被美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無法忍受一個擁有無窮活力的大國經濟體在不斷地追趕他們,甚至試圖在某一天超越他們,更何況這個東方大國無論在體制還是價值觀上都與自己是那麼的不同。轉嫁矛盾是美國慣用的伎倆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的核心,美國向來是拉攏歐盟等西方國家一同來遏制包括前蘇聯、日本等勢力的崛起。曾經鼓吹蘇聯與日本威脅論的時候一點都不比今天說中國威脅論來的輕,對於一個已經習慣與當世界霸主的美國而言。
  • 美媒說了總統不想聽的話:美國必須接受中國崛起
    無論下一任的總統是誰,美國總統以及美國政府都必須面對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如何面對中國崛起的問題。目前華盛頓似乎已經形成了共識,那便是要遏制中國的發展,但這真的是可行的嗎?但可以肯定的是,拜登並不會放任中國繼續迅速發展,美國勢必要以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限制中國的發展。 然而,美國政界對於中國的這種普遍共識是正確的嗎?美國真的可以通過遏制、打壓和限制的方式來限制中國的發展嗎?
  • 馮夢雲:中國的崛起是美國的功勞麼
    一反熱吹亞洲崛起西方哀退的論調。引世矚目。 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幾乎應驗了克魯格曼的預言,出名的卻是對衝基金巨擘索洛斯。他一舉撲滅了亞洲的金碧輝煌。亞洲金融風暴說明了貨幣的槓桿的威力,並沒有證明「高投入和非科技進步」的失誤。而是證明了匯率的政治強權的主宰作用。 冷戰結束後的軍事強權衰退,美元貨幣槓桿加力,才產生了亞洲和南美的金融危機。
  • 美國大片一家獨大?2019中國科幻崛起
    美國大片一家獨大?2019中國科幻崛起提起科幻片,你最先想起的可能是美國。漫威系列、《生化危機》系、《環太平洋》系列等等都很優秀。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中國科幻電影有了飛躍性的進步,有人稱2019年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2019年國產科幻電影。
  • 朱鋒:中美競合——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為什麼憂慮?
    但美國和西方盟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西方中心主義」色彩濃厚,對發展中國家常常採取「雙重標準」。例如,美國通過對聯合國、世界銀行、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組織和規則的主導,不斷維繫著以自身為核心的世界霸權。美國按照基於西方現代價值觀和政治結構,為其他國家制定行為規範,並誘導或敦促其遵守美國的意志,按照美國制定的遊戲規則採取行動。
  • 從《中國震撼》理解中國崛起背後的文化內涵
    從《中國震撼》理解中國崛起背後的文化內涵——訪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 《中國震撼》是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在走訪百國見聞的基礎上,以其獨特的觀察和理性分析,對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作出精闢理論總結的創新之作。張維為上世紀80年代曾經擔任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該書甫一面世便引起社會與學界高度關注。
  • 美國周刊文章:中國飛速發展崛起 屬於天定命運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6月20日一期文章:新大國的崛起。認為中國正在從一個缺乏生機的經濟體變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場,而一切都在中國共產黨的控制之中。文章摘要如下:  美國大企業擔心錯過「中國世紀」  中國使西方產生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