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震撼》理解中國崛起背後的文化內涵

2021-01-08 觀察者網

從《中國震撼》理解中國崛起背後的文化內涵——訪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

 
《中國震撼》是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在走訪百國見聞的基礎上,以其獨特的觀察和理性分析,對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作出精闢理論總結的創新之作。張維為上世紀80年代曾經擔任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該書甫一面世便引起社會與學界高度關注。本刊記者近日對張維為教授進行了專訪。

記者:《中國震撼》一書是從全球視野中比較「中國經驗」,將「中國模式」解構為「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等八個基本特點及八大理念,為什麼要通過全球視野審視中國的發展道路?

張維為:有比較,才有鑑別。如果我們有一種全球的視野,就比較容易看清楚中國自己發展的道路。雖然我們今天還存在許多問題,但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把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比下去了,因為過去20年裡,世界上70%的貧困是在中國消除的。換言之,在消除貧困方面,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績加在一起還要大。我們也把整個東歐的轉型經濟國家比下去了,因為過去30年中,我們的經濟規模增加了16到18倍,而東歐國家的經濟總量加起來才增加了1倍。當然也不否認他們的起點比我們高。發達國家也感到了中國震撼,特別是強烈感受到來自中國發達板塊的挑戰。中國今天的發達版塊人口約3億,與美國人口相當,其總體繁榮程度已不亞於南歐發達國家,而像上海這樣的中國一線城市在許多方面都超越了紐約,無論是機場、地鐵、高鐵、商業設施和城市建築這樣的「硬體」,還是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和城市治安這樣的「軟體」,上海均好於紐約。這個成績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坦率地說,不是我們的模式好到天上去了,我們的模式有自己的問題,有自己的代價,但西方模式在非西方國家的表現實在太差。中國模式的成績單除以2,除以4,都比他們的成績單亮麗,所以我們可以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記者:您的這部著作及其闡發的觀點,多是在同外國人討論怎麼認識中國的過程中形成的,那麼在您看來,中國道路的特殊性表現在哪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特殊性?

張維為:以我之見,中國道路有很多獨特的地方,這種差異首先體現在我們模式的哲學觀。我們是「實踐理性」,我們講的「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摸著石頭過河」都是這個意思。西方主導的變革總是從「修憲」開始,然後是修改法律、修改有關規定、最後才落實到行動。中國的做法正好相反,中國總是從「試驗」開始,改革措施先在小範圍內試點,成功了再推廣,然後再制定相關的規定、法律直至修憲。我們使用的更多是「歸納法」,而非「演繹法」,即從試驗和實踐中總結經驗產生理論。這種實踐理性的傳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名實論」。「名實論」的一個原則就是「名有待於實」,或曰「名副其實」,其中「名」指的不只是名稱,而是指一切關於事物的價值判斷都有賴於「做」。中國道路其他獨特的地方,如強勢政府,民生為大等,都有其中華文明的根,因為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中國文明的基因太強了,你不想要中國特色,都會有中國特色,關鍵是我們不要用中國特色來阻礙學習別人的長處,而是用中國特色來吸納別人的長處。

記者:「文明型國家」概念的提出在您這本著作中頗具創見意義,突出強調了中國首先是一個現代國家的文化內涵。為什麼要提出文明型國家的概念?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我們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哪些方面創新?

張維為:這首先是一個事實描述。中國是數千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家形態幾乎完全重合的唯一國家。中國文明型國家具有「四超」特徵,即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澱。不從文明的角度來解釋中國,很多問題就說不清楚。

另外我也想提供一個比較中性的,比較全面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中國發生的一切,讓更多公眾,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公眾更好地理解中國今天發生的一切。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似乎可以把西方文明的絕大多數內容全部吸收過來豐富自己,但絕不放棄自己,就像印度佛教變成了中國佛教,馬克思主義也中國化了一樣。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哪些領域內創新?我們不一定要做什麼硬性規定,而是注意讓整個國家始終保持一種對外開放的態勢。中華文明今天全面復興,從歷史發展大勢來看,是在中國與世界開放競爭的基礎上出現的。中華文明只要對外開放,就會推陳出新,真正的大國崛起一定是一種自己文化的復興,這個時代正在到來。

記者:不可否認的是,在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一片叫好的同時,國外、國內不少學者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存在與否還心存疑慮。討論中國的發展道路,如何才能消除質疑、歧見,達成共識?

張維為:我個人認為達成共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國際比較,橫向的比較,我前面把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較,與東歐比較,與發達國家比較。還可以進行縱向的比較,比較一下歷史上發達國家的崛起過程。中國這樣的國家崛起的規模、速度,人類歷史上沒有過,走到這一步很不容易。在歐洲,這樣的崛起時代已經打了至少大大小小100場戰爭了,很多是在海外打的。中國沒有任何一場戰爭。英國崛起的時候,囚犯可以送到澳洲去,失業者可以送到非洲去,持不同政見者可以送到美國去,貧富差距比中國今天大幾十倍也沒有關係,因為奴隸制都是合法的,而當時英國本土才1000多萬人,少於中國任何一個一線城市,英國就是這樣崛起的。

對於中國今天面臨的所有問題,我們也可以從國家比較中獲得啟示。中國面對的所有問題,貧富差距、腐敗、環境等等,歷史上所有崛起的國家都遇到過。我們今天處理得不比他們當時差,今天在這方面出現的情況也並不比他們當時更嚴重。對很多事情,我的基本態度是:先肯定、再改進,自信地看到自己的成績,在此基礎上逐步解決問題,而不是像一些人一樣,一下子就全部否定,那樣做是不公道的,也是不明智的。

記者:您曾經說,中國模式的背後是中國自己文化的底蘊,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覺醒,一種新的自覺,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地方。當前中國應該有怎樣的文化自覺?如何確立一個大國的文化自信?

張維為:西方主流話語連續20年一直唱衰中國,但結果是中國繼續蓬勃發展,而西方自己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經濟乃至政治危機,中國崩潰論就這樣崩潰了。

但在國內仍然有一些缺乏文化自信的人,他們還是以西方話語唯馬首是瞻,繼續唱衰中國的發展道路,渲染如不採用西方模式中國也將走向崩潰。以我之見,這種國內的中國崩潰論也將崩潰,而且時間不要20年。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國內外的中國崩潰論者都不懂得這一點,所以他們對中國事情的判斷總是不靠譜。

中國崛起至今日,我們應該確立自己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文化自信,因為「文明型國家」具有超強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會跟著別人亦步亦趨,不會照搬其他任何模式,它只會沿著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這種「文明型國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並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它的政治和經濟模式,過去在很多方面與別人都不一樣,現在也與眾不同,今後也還是自成體系的。

今天中國的文化自覺,是在整個國家高度開放基礎上形成的,是在與全世界全面互動的環境下形成的,是在高度國際競爭基礎上形成的,所以這種文化自覺尤其內在的邏輯,是一種清醒的文化自覺,它不是復古,而是復興。也就是說,我們在國際競爭中,我們感到了自己「文明型國家」給我們帶來的優勢,無論是歷史形成的人口規模,還是整體思維的能力以及當今我們雖然比較中性但也不失強勢的政府。

確立大國文化自信的關鍵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認可,因為「文明型國家」的最大特點是它不需要別人認可也可以獨立存在和發展。它是不斷產生新標準的地方,並會影響人類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張維為:《中國震撼》背後的故事
    2011年3月張維為教授在荷蘭參議院演講「中國模式」文 本刊記者 王敏《中國震撼》攪動輿論風暴《中國震撼》的出版使得中國崛起、中國模式的話題更加火熱,給所謂「普世價值派」與「中國模式派」火熱爭議加了把柴。
  • 《中國震撼》寫作背後的理念 "文明型國家"八個特質
    《中國震撼》寫作背後的理念 "文明型國家"八個特質   過去30年中,中國穩步崛起。這期間,在中國境內,佔全世界70%的貧困人口消失;中國經濟增長規模為8倍,而東歐為1倍;中國的發達板塊,如北京、上海、大連等在許多方面已經遠超美國紐約。在採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家中,沒有成功的例子,特別是用扶貧、現代化的程度等中國的標準衡量。這時候,我們不得不震撼,不得不反思許多問題。為什麼採用西方模式的國家總體效果並不那麼明顯,而中國歷經香港回歸、金融危機依然高速發展?
  • 張維為:中國崛起的故事很精彩
    用腳底板走出來的學問2011年,一本名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的讀物,引發了震動。中國崛起的話題被推向新的高潮,思想界對於作者張維為「中國模式」的見解議論紛紛,有贊聲,也有疑問。面對疑問,張維為很淡定。
  • 日本開始流行偽中國語,背後是中國經濟、文化實力的快速崛起
    所以日本流行偽中國語其實是復古,背後是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實力的快速崛起。公元3世紀以前,日本就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當時日本處於新石器和奴隸社會時代,社會規模較小,沒有文字不會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的阻礙。到了公元3世紀初期,中國的漢字傳入日本,從此日本開始用漢字來書寫,大規模地引入和吸收中國文化。
  • 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涵
    中國文化的內涵文/季羨林我曾經把文化分為兩類: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把這個觀察應用到中華民族文化上,會得到什麼結果呢?我不想從民族心態上來探索,我想換一個角度,同樣也能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深層結構或者內涵。在這個問題上,寅恪先生實際上已先我著鞭。
  • 熱詞背後,中國年輕一代文化自信在崛起
    今年上海時裝周以「重見」為主題,包含著對人的內心,以及對創意背後的理念、共鳴的探索。近年,中國風、網紅經濟、設計師品牌等熱詞背後,是時尚更迭與社會生活變遷之間,緊密相連的審美關照與情感互文。無論是中國年輕一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崛起,還是網絡時代個體與時尚的新觸點,抑或當代人對個性化的更大需求……從這些來自時裝周的樣本切片中,恰能窺見本土時尚文化中的一些趨勢和思考。
  • 吉娜彈奏中國四大名著,德國出身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秘訣是?
    吉娜作為土生土長的德國人,這次盛典之夜上吉娜將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西遊記片頭曲、水滸傳主題曲、紅樓夢插曲、三國主題曲發揮得淋漓盡致,掌握了中國音樂的精髓,在與國樂大師方錦龍音樂「較量」下也絲毫不遜色,而吉娜是怎麼對中國音樂理解得如此深刻?
  • 一個平民眼中的《中國震撼》
    手機看新聞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下來完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歲月長河中,曾有過農業文明時代無與倫比的燦爛輝煌,也有過向近代工業文明轉型時期幾近亡國的屈辱,更有二十一世紀和平崛起的震撼與驚嘆
  • 懂中國歷史內涵,知中國文化精神,做一個驕傲的中國人
    因而,我們說的讀懂歷史,就是讀懂該歷史背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了以上認知,我們就可以來讀讀我們的中國歷史了。從整個人類歷史記載來看,現存的國家中,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國的最長,上下縱跨五千年之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國的最廣,佔地面積與人口數量始終是最多的。
  • 中國錦鯉的文化內涵
    鯉魚在中國有很深很久的文化因子,早在遠古時代,以漁業為生的先民們就將鯉魚的形象畫在陶器上,出土的魚紋彩盆證明了這一點。在唐朝,因為「鯉」與「李」諧音,所以鯉魚在當時很有影響力,不僅受到唐朝法律的保護,而且比現在的大熊貓還要地位優越,在朝五品以上官員必須佩帶「魚符」顯示尊卑,文人墨客藝術家對其無不推崇。
  • 方言背後藏著的文化內涵
    方言背後藏著的文化內涵話說總有不少人總覺得張嘴一口方言甚是尷尬,過於通俗且意味不明,讓人一聽就是小地方來的鄉土特色人物,所以會千方百計迴避口音。事實上,方言並不簡單,咱平日裡說慣了的方言詞,背後的故事內涵竟然如此豐富。
  • 中國外交需要彰顯文化內涵
    [11]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化是「了解自己」的文化,教人反省自求;另一個治國理念上以內部穩定為歸宿的「內向化」。 二、中國文化特徵在外交中的已有體現 中國文化的內涵在當代中國外交中已經有所表現,如「不幹涉內政」原則、「和平發展」戰略、「對話協商」的安全模式、「親情外交」等,無不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特質。
  • 文一:中國崛起,不能簡單歸因於體制或文明
    這樣一種流行觀點背後是一個潛在的十分流行的理論假說,認為西方當年的崛起是一系列政治制度變革帶來的結果,而中國沒有西方自工業革命前就實現了的政治制度變革,沒有一系列當年使得西方產生科學和技術革命的政治、文化、經濟、宗教和社會條件。因此,中國不過是一個對現代西方文明的蹩腳的、拙劣的、虛偽而不踏實的模仿者而已。
  • 評:脫口秀和嘻哈崛起背後 是小眾文化的大有可為
    評:脫口秀和嘻哈崛起背後 是小眾文化的大有可為 2017-08-25參與互動    脫口秀和嘻哈崛起的背後
  • 南海海面湧現大量黃土,引起各國關注,德專家:被中國崛起震撼
    南海,這片美麗的海洋,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領海,而近年來的南海也是發掘出了很多的自然資源,不過一直以來,南海一直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一點想必大家也是有所耳聞,近年來的中國,為了針對這一問題,也是想出了很多的辦法。而你知道嗎?
  • 香港商報:發掘香港文化因素對中國崛起的貢獻
    重新發掘並重視香港遺存的中國傳統文化、商業文化的積極因素,對中國未來發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而且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內涵。  文章摘編如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時候,香港回歸祖國也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香港在回歸以前就與祖國內地保持密切的聯繫,是中國與世界溝通交往的重要平臺,中國通過香港了解世界,世界也通過香港來了解中國。
  • 正在崛起的文化自信
    該壓歲金回歸「壓歲錢」的傳統文化價值,蘊含著長輩對晚輩平安健康、茁壯成長的美好祝願。這款文創IP在繼承兩千多年壓歲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將一份獨屬於中國的傳統習俗賦予新的生命力,展現出更具時代精神的文化內涵與魅力。
  • 「檢察長讀書」隨著時代的發展讀《中國震撼》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是張維為教授編著的通俗理論讀物,於2011年1月首次出版。作者通過自己走訪100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通過對現實的觀察以及數據的分析,提出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命題。
  • 搖出來的中國扇文化——漫談中國扇子的文化內涵
    扇子起源中國,發展也在中國,扇子體現了中國傳統造物工藝的高超水平。扇子作為一種器物有著它獨有的內涵,尤其是當扇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所散發出扇的靈魂和神韻,使扇子成為了中國特定社會形態的一種標誌,傳達了象徵、禮儀、審美等思想文化觀念。
  • 中國漆器——震撼的美
    中國漆器——震撼的美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用於祭祀,並常用朱、黑二色來髹塗。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酌刻鏤」的漆藝。古語云:「滴漆入土,千年不壞。」說的就是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