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5日 14:25 來源:環球網
參與互動脫口秀和嘻哈崛起的背後 是小眾文化的大有可為
最近,一檔新的喜劇脫口秀節目《脫口秀大會》再次將喜劇脫口秀推到了人們關注的風口浪尖,來自全國脫口秀高手的加入和全新的戰隊模式給脫口秀領域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新鮮玩法。同樣由企鵝影視和笑果文化聯合出品,隨著《脫口秀大會》的熱播,《吐槽大會》第二季即將於年底播出的消息也逐漸傳來。中國喜劇脫口秀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開始從獨樂樂的小眾文化,逐漸走進眾樂樂的大眾視野。
同樣的還有嘻哈文化,正在進行中的《中國有嘻哈》拿著Hip-hop的金鍊子砸暈了那些從沒聽過國產Rap的人,冠軍還未決出,就有消息說愛奇藝已經在籌備後續的節目。
在這炎熱的夏末時節,中國的小眾文化們,迎來了自己夏天。
脫口秀和嘻哈,中國年輕文化的崛起
在這個夏天,「黑客情人節」、「不瘦十斤,不換內褲」等金句刷遍了年輕人的朋友圈,人們的聊天也習慣以「peace」開頭。無論是蟄伏於小劇場演出的脫口秀表演者,還是長年處於地下狀態的rapper們,乘著視頻平臺的東風,對中國的年輕人肆無忌憚的開撩。而在這場小眾文化的流行背後,則是中國年輕文化的崛起。
隨著90後、95後甚至00後年輕一代的成長,年輕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網絡文化的主流,其對個性、對直率的推崇,背後是一股不將就、不妥協的力量。他們崇尚自由、反抗紀律調教,追求和標榜自我個性,熱愛真實,這些都與脫口秀和嘻哈文化的本質相吻合。
無論是脫口秀的吐槽,還是嘻哈中的diss,本質都是對社會事件、熱門話題的直言相向。如果說奧林匹克精神是和平年代的國家戰爭,那脫口秀和嘻哈的表達,就是守法公民的短兵相接。在吐槽、diss之後進行反思,是當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也恰恰是這些節目成功的核心價值。
圈層的力量,小眾文化厚積薄發
小眾文化節目一大特點,就是其所產生的能量、帶來的影響力,都遠超同量級節目。以《脫口秀大會》為例,在如今拼明星流量、拼製作投入的綜藝節目當中,其並不佔優,然而在話題聚焦、對行業的影響力方面,卻不容忽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小眾文化的圈層帶來忠實的種子用戶。用產品設計的角度來思考節目策劃,任何一個爆款的背後都需要一群高質量的種子用戶,以此來實現前期的口碑發酵,而口碑相傳的效果永遠好過廣告露出。與小米手機最初需要狂熱的米粉站臺一樣,綜藝節目的爆發也需要高質量的種子用戶,而小眾文化的節目首先就會贏得這個圈子的認可。其在全明星陣容的《吐槽大會》之後,再度出拳打造培養新人的《脫口秀大會》,也是基於對小眾文化圈層的認可和深挖。
小眾文化的圈層能夠產生高附加值。消費多元化的時代,直接表現就是人群以興趣劃分,垂直化程度高,付費意願強烈。以脫口秀為例,在過去多年的時間裡,真正支持、孵化著「池子們」的,是那些付出了時間、交通和門票成本,去聽線下脫口秀的觀眾們。而一旦當《脫口秀大會》這類節目出現,他們又將成為會員付費、衍生品等商業模式的支撐,同時再反哺線下,帶來了從未有過的中國喜劇脫口秀線下表演的春天。
從《吐槽大會》一炮而紅,到在《脫口秀大會》中帶領新人展開新的嘗試,李誕和池子的經歷可以說是爆款節目對小眾文化貢獻的縮影。小眾文化的積澱孕育節目,節目帶來更多的關注、資源,讓小眾文化滋養、孕育更多新人,新人又在新節目中有更亮眼的表現。在《脫口秀大會》中,因前兩期節目而走進大家視野的黑客韋若琛、肌肉蒙古男Rock等,在讓這個良性循環有了完美例證的同時,也讓市場對小眾文化們的崛起有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