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脫口秀和嘻哈崛起背後 是小眾文化的大有可為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評:脫口秀和嘻哈崛起背後 是小眾文化的大有可為

2017-08-25 14:25:31來源:環球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7年08月25日 14:25 來源:環球網

參與互動 

  脫口秀和嘻哈崛起的背後 是小眾文化的大有可為

  最近,一檔新的喜劇脫口秀節目《脫口秀大會》再次將喜劇脫口秀推到了人們關注的風口浪尖,來自全國脫口秀高手的加入和全新的戰隊模式給脫口秀領域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新鮮玩法。同樣由企鵝影視和笑果文化聯合出品,隨著《脫口秀大會》的熱播,《吐槽大會》第二季即將於年底播出的消息也逐漸傳來。中國喜劇脫口秀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開始從獨樂樂的小眾文化,逐漸走進眾樂樂的大眾視野。

  同樣的還有嘻哈文化,正在進行中的《中國有嘻哈》拿著Hip-hop的金鍊子砸暈了那些從沒聽過國產Rap的人,冠軍還未決出,就有消息說愛奇藝已經在籌備後續的節目。

  在這炎熱的夏末時節,中國的小眾文化們,迎來了自己夏天。

  脫口秀和嘻哈,中國年輕文化的崛起

  在這個夏天,「黑客情人節」、「不瘦十斤,不換內褲」等金句刷遍了年輕人的朋友圈,人們的聊天也習慣以「peace」開頭。無論是蟄伏於小劇場演出的脫口秀表演者,還是長年處於地下狀態的rapper們,乘著視頻平臺的東風,對中國的年輕人肆無忌憚的開撩。而在這場小眾文化的流行背後,則是中國年輕文化的崛起。

  隨著90後、95後甚至00後年輕一代的成長,年輕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網絡文化的主流,其對個性、對直率的推崇,背後是一股不將就、不妥協的力量。他們崇尚自由、反抗紀律調教,追求和標榜自我個性,熱愛真實,這些都與脫口秀和嘻哈文化的本質相吻合。

  無論是脫口秀的吐槽,還是嘻哈中的diss,本質都是對社會事件、熱門話題的直言相向。如果說奧林匹克精神是和平年代的國家戰爭,那脫口秀和嘻哈的表達,就是守法公民的短兵相接。在吐槽、diss之後進行反思,是當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也恰恰是這些節目成功的核心價值。

  圈層的力量,小眾文化厚積薄發

  小眾文化節目一大特點,就是其所產生的能量、帶來的影響力,都遠超同量級節目。以《脫口秀大會》為例,在如今拼明星流量、拼製作投入的綜藝節目當中,其並不佔優,然而在話題聚焦、對行業的影響力方面,卻不容忽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小眾文化的圈層帶來忠實的種子用戶。用產品設計的角度來思考節目策劃,任何一個爆款的背後都需要一群高質量的種子用戶,以此來實現前期的口碑發酵,而口碑相傳的效果永遠好過廣告露出。與小米手機最初需要狂熱的米粉站臺一樣,綜藝節目的爆發也需要高質量的種子用戶,而小眾文化的節目首先就會贏得這個圈子的認可。其在全明星陣容的《吐槽大會》之後,再度出拳打造培養新人的《脫口秀大會》,也是基於對小眾文化圈層的認可和深挖。

  小眾文化的圈層能夠產生高附加值。消費多元化的時代,直接表現就是人群以興趣劃分,垂直化程度高,付費意願強烈。以脫口秀為例,在過去多年的時間裡,真正支持、孵化著「池子們」的,是那些付出了時間、交通和門票成本,去聽線下脫口秀的觀眾們。而一旦當《脫口秀大會》這類節目出現,他們又將成為會員付費、衍生品等商業模式的支撐,同時再反哺線下,帶來了從未有過的中國喜劇脫口秀線下表演的春天。

  從《吐槽大會》一炮而紅,到在《脫口秀大會》中帶領新人展開新的嘗試,李誕和池子的經歷可以說是爆款節目對小眾文化貢獻的縮影。小眾文化的積澱孕育節目,節目帶來更多的關注、資源,讓小眾文化滋養、孕育更多新人,新人又在新節目中有更亮眼的表現。在《脫口秀大會》中,因前兩期節目而走進大家視野的黑客韋若琛、肌肉蒙古男Rock等,在讓這個良性循環有了完美例證的同時,也讓市場對小眾文化們的崛起有了更多期待。

相關焦點

  • 愛奇藝陳偉:《中國有嘻哈》爆火背後 是小眾文化的大眾化傳播
    ,獲得了流量和話題的雙豐收,而成功的背後,又有哪些思考呢?12月1日的網絡視聽大會「網絡綜藝高峰論壇」上,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偉帶來了「《中國有嘻哈》現象級背後的超級網綜創意思考」。小眾嘻哈爆破大眾影響力陳偉是中國十大金牌製片人之一,曾打造《中國好聲音》、《我愛記歌詞》等現象級節目,以及《跨界歌王》等爆款節目。2017年打造的網綜《中國有嘻哈》,成為風靡今夏的現象級網綜。
  • 小眾文化的崛起,說唱文化的來臨,讓我們一起關注
    比如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的為偶像們做的節目,《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還有為了舞者們創阿班的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還有為了我們今日所說的主題嘻哈,所創辦的節目《中國有嘻哈》和《中國新說唱》,可以說這幾個綜藝節目真正的讓人們看到了綜藝的魅力,讓我們看到了綜藝給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是有多麼的強大。
  • 樂隊、說唱、脫口秀,小眾文化的挖掘,會帶來生存還是毀滅?
    這兩年,可以說樂隊、說唱和脫口秀對於大部分年輕人已不再陌生的領域。米未開發的辯論節目《奇葩說》帶來了一段時間的辯論熱,每期話題都能引起大眾的激烈討論;脫口秀大會李誕的笑果文化製作了《吐槽大會》,完美地將脫口秀和娛樂明星熱點結合,既製造了節目矛盾爆點,又給予了藝人一個回應話題的渠道;
  • 中國有嘻哈大熱,國外用嘻哈教編程,小眾的嘻哈文化正在爆發前夜
    這個夏天,和天氣一樣火熱的是愛奇藝自製網絡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這檔以大型嘻哈(HipHop)選秀為故事主線和背景的真人秀劇集,已取得16.2億播放量,在豆瓣上獲得了同期綜藝類節目中最高分,微博話題27.4億閱讀量,連續17天高居微博網絡綜藝節目實時榜榜首。
  • 脫口秀「頂流」全民娛樂時代:小眾文化 大眾引爆
    有人將年輕人對脫口秀的喜愛歸於,都市壓力下的年輕人渴望交流和互動,更期待聽到意見領袖說出他們的心聲。比起其他娛樂方式,脫口秀的內容更有貼近性和大眾性,把平民娛樂的特性發揮到極致。
  • 中國有嘻哈:小眾文化的商業想像空間究竟有多大?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檔更像是文化推介欄目的小眾綜藝,讓有點燥,有點鬧,不含蓄甚至過分兇猛的HIPHOP音樂和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看到,沉沒在地下的中國嘻哈音樂和愛好者也開始覺醒。  中國有嘻哈……..嗎?  《中國有嘻哈》切割了一個文化圈層——嘻哈文化。
  • 去年有嘻哈 今年有街舞 鹿晗張藝興黃子韜等「入局」網綜
    比如開創了「萌娃+萌寵」的《小手牽小狗》;把亞文化推到大眾面前的《中國有嘻哈》,吐槽類脫口秀《吐槽大會》等。而且,各家視頻網站除了對頭部綜藝的「買買買」,對自製綜藝的投入也不斷加大,單體投入2個億的項目就不止一個。2018年,這種趨勢會越來越強,更有不少藝人看中網綜潛力,紛紛「入局」加盟。
  • 《中國有嘻哈》這些海報才是Punchline!
    網易娛樂1月2日報導 2017年最成功的網絡綜藝《中國有嘻哈》爆火,標誌著超級網綜時代正式降臨。這並非是愛奇藝押寶小眾題材的偶然,而是頂尖製作水準和全平臺運營創新思路強強聯合的必然。《中國有嘻哈》並不只是一個節目——在商業合作、業務線衍生、整合營銷、線下聯動的合力之下,以綜藝為核心的超級IP成功誕生,並成為了一個文化的標誌。製作精良、風格獨特的海報也是節目成功中的重要一環,而《中國有嘻哈》的宣傳海報團隊恰恰也是節目的Social全案營銷團隊——「神谷文化」,從確定平面視覺風格到精準表達嘻哈精神,再到突破多元化視覺形式,都為嘻哈文化的崛起做出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 嘻哈文化:從地下江湖到世界舞臺
    節目不僅捧紅了眾多年輕的中國說唱歌手,在全國颳起一陣嘻哈(Hip—hop)風,也讓嘻哈文化借勢形成從小眾亞文化向大眾主流文化的逆襲。那麼,嘻哈文化究竟是什麼?它的緣起和流行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嘻哈帝國」崛起之源  嘻哈通常被認為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貧民窟街頭,包括音樂、街舞、DJ技術、服飾、塗鴉等文化元素。
  • 嘻哈文化的崛起,需要的是這樣一種能量!
    不過,這點小編還是想科普一下,其實嘻哈音樂並不是「新音樂」,早在國際、國外時,就一直是主流音樂之一,甚至各大歐美音樂榜單上前幾名都是嘻哈音樂,這不僅僅是音樂,也是一種音樂文化,對人的比喻或者對事的抒發,都是嘻哈音樂文化的象徵,只不過直到今年,咱們才發現原來嘻哈音樂和嘻哈文化是這樣式的。
  • 《中國新說唱》怎麼就把小眾文化唱涼了?
    去年夏天一陣「freestyle」的風,確實將以嘻哈音樂為代表的小眾文化再次卷進了大眾視野。在此之後,街舞又成了注金重地。從二次元,到嘻哈和街舞,為什麼資本都覺得小眾文化的錢好賺?瀟湘財經認為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 有音樂脫口秀還有嘻哈 文化廣場戶外舞臺演出開啟第二季
    昨晚,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戶外舞臺,從歌手跨界脫口秀演員的王昊「王廠長」帶來一場特別的音樂脫口秀。對於這種音樂脫口秀,戶外舞臺的音樂脫口秀,有許多現場觀眾都表示很新鮮。而昨天的脫口秀則是「2020戶外舞臺演出季」第二季的開幕演出。相比第一季,這一季的舞臺和觀眾席都有了改進,在為期五周的演出中,將有168位藝術夥伴登臺,為觀眾獻上17場演出。
  • 不「跟風」的2017:小眾文化登上大眾舞臺
    《中國有嘻哈》海報如果說文化作品通常被「流行」和「經典」定義,那麼回望即將過去的2017年,「小眾」二字也成為關鍵詞之一。從代表潮流的「嘻哈」,到草根喜愛的「喊麥」,再到冷門題材的影視作品,都稍顯意外地在這一年收穫了不少掌聲。
  • 《樂隊的夏天》爆火,小眾文化繁榮會是曇花一現嗎?
    曾經小眾的「嘻哈文化」「電音文化」經過網綜的大眾化手法的包裝之後走進大眾的視野,也證實了自身巨大的商業價值。作為曾打造出現象級網綜《奇葩說》的米未傳媒此次試水小眾音樂領域,能在同質化嚴重、審美疲勞的音綜紅海中成功開疆拓土嗎?
  • 網綜《中國有嘻哈》落幕 小眾到流行,說唱正當時
    而節目落幕之後,嘻哈文化的熱度並未退潮,節目中亮相的許多說唱歌手人氣直升。一檔選秀與劇情皆有的網綜如何將過去小眾的嘻哈文化炒熱,也著實耐人尋味。   「現在可能是黃金時代」   在《中國有嘻哈》之前,嘻哈在國內一直被認為是小眾文化,但在這個夏天之後,不僅「diss」、「flow」、「freestyle」這樣的詞成了網友的口頭禪,PG One、GAI、艾福傑尼、Jony J等選手更是人氣直升,各類廣告代言、商業邀約接踵而來。
  • 中國有嘻哈從小眾文化到大眾爆款,中國搏擊能學到什麼
    原標題:中國有嘻哈從小眾文化到大眾爆款,中國搏擊能學到什麼  儘管已經是冬天,但中國嘻哈的熱火從今年夏天一直燒到現在還熱度不減。《中國有嘻哈》製作人表示「所有的爆款都誕生在一個從來沒有人做過的創新領域。年輕人眼裡所謂的大眾有時候會等同於平庸,小眾化方向的網綜藝節目其實可能並不是一個死海,或是一片未被發掘的視頻內容消費大藍海。」這一段話令搏擊人興奮,因為搏擊同樣屬於小眾體育運動。那麼對照《中國有嘻哈》,中國搏擊能否成為下一個爆款或「內容消費大藍海」呢?
  • 從快手到《中國有嘻哈》,diss了許知遠的鄙視鏈
    沉默的背後,是一個業界共識:中國嘻哈音樂一直處於小眾境地。嘻哈這種音樂本身,就是美國社會底層人們對生活態度的一種宣洩,「錢」「法拉利」「妞」這些詞彙,和逞勇鬥狠的姿態一直貫穿。但在中國,再小眾的文化碰上了信息變革時代以及14億人口基數,也有大眾化的可能。
  • 【星城街舞】從嘻哈文化崛起來看美國歷史
    大家都知道嘻哈文化起源於七十年代初,但大家知道它的由來,以及它的重要性嗎? 七十年代有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例如反對越戰示威、黑人民權運動、放克音樂的崛起等等,但HIP-HOP的苗頭在六十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
  • 從哪吒現象看商業趨勢:今天的「國潮」,就是當年的嘻哈
    「美潮」嘻哈文化,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 當時美國少數族裔的生活在政治、經濟層面都正經歷著一場危機。由此,嘻哈文化在紐約誕生,少數族裔的年輕人藉由外放的說唱與舞蹈表達對當下生活的憤怒與不滿。 隨著嘻哈文化由少數族裔蔓延到白人青年之中,嘻哈文化也從小眾走向大眾,並逐漸滲透至音樂、體育、影視與零售行業,乃至成為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小眾藝術進了大劇場,走!去文化廣場看脫口秀,聽民謠
    非常時期,挖掘了本土各門類藝術家的巨大潛力,讓更多觀眾可以在設施一流的大劇場裡觀賞到原本囿於城市各個角落的小眾藝術,且讓其實很有活力的「小眾藝術」和「小眾藝術家」,進入了大眾舞臺、大眾視野。文化廣場的舞臺僅景深就超過50米,觀眾席有三層1949個座位……去大劇場演出,對於脫口秀藝人而言是榮耀,更是一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