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首發
丨作者:譚爽 / 編輯:陳光
丨責編:楊芷嘉
鄙視鏈的次元壁被一次次打破,這是內容經濟的全民狂歡。
人們的娛樂生活,曾經有著這樣的鄙視鏈:
電視劇:英美劇>日劇>韓劇>港劇>內地劇
電影:文藝片>歐美商業大片>內地商業片
綜藝:歐美>日韓>內地
遊戲:星際>魔獸>Dota>lol>王者榮耀;
如今,這種涇渭分明的娛樂體系,隨著快手、直播、嘻哈等從地下到地上娛樂形式的出現,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現實交集,娛樂鄙視鏈裡群體們之間的次元壁受到衝擊,開始被打破。
【1】
快手的誕生,被認為來自三四線和小鎮青年們的無聊與自我釋放,它是一個普通人的分享平臺,一個充滿了低俗趣味跟民間高手的地方。
low是真low,牛也是真牛。
這個起初被認為是「下裡巴人」的應用,卻接連締造了驚人的數據,其APP是中國流量第四大的手機應用,官方公布的用戶達4.5億,日活躍用戶超6500萬,日上傳視頻超過500萬。
快手的火爆,有賴於被稱為「老鐵」的一批新網紅藉助直播和短視頻風口的快速誕生。
老鐵們的技能五花八門,他們能面對鏡頭不卑不亢地喊麥,能自制氫氣球飛上天空採集松塔,能往褲子裡塞點燃的鞭炮面不改色,能從二樓一個跟頭翻到一樓導致骨折,還有未成年小情侶在上面狂秀恩愛。
個個身懷絕技,豁得出去又有想像力。
快手就是一個草根網紅們的魔幻江湖。主流用戶都是普通人,他們可能是廣場舞大媽、挖掘機操作者、小學生、或者理髮師,但是卻用獨特的語言體系刷屏社交網絡、引領文化潮流。
在2016年,快手老鐵們還處於鄙視鏈的末端,被各大公眾號以獵奇的口吻大肆報導一番。現在,它卻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走進都市白領們的生活。
「老鐵沒毛病」「扎心」「雙擊666」這些流行語在生活中頻繁出現,就是一種文化認同。快手上的各種「猛料」小視頻,也頻頻在各種微信群和朋友圈裡傳播,跨越年齡、職業和地理坐標。
大眾還沒有弄清快手的產品形態,底層群體的情緒化表達就以燎原之勢從中國鄉村席捲到了城市。快手是社會人,快手是社交無產階級的狂歡,快手是幾近癲狂的表達和宣洩,老鐵雙擊沒毛病。引領流量的並不是那些明星和意見領袖,而是普羅大眾在為自己發聲。
【2】
當吳亦凡祭出第一句「有freestyle嗎」後,《中國有嘻哈》這個節目徹底火了。
今年暑期的文娛圈,出現了兩匹黑馬。一匹是《戰狼2》,票房破55億元刷新國產電影紀錄;另一匹是《中國有嘻哈》這個純粹的網絡綜藝節目,上線4小時點播量突破1億次,總播放量超過24億次,微博話題穩居網綜榜第一名。
和快手上的老鐵們背景相同的是,嘻哈在中國一直也處於半地下的非主流狀態,這個節目,實際上是一場賭博。
《21世紀經濟報導》曾描述了這麼一個場景:距暑期只剩4個月,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偉對於今年的「超級網綜」做什麼還沒有頭緒。2月,他把自己關在順義一個「鳥不拉屎」的酒店,閉關尋找靈感。連續6天,他陷入了每天一個新提案、又推翻重來的死循環。「逼急了我就做嘻哈。」第7天早上,陳偉說了句氣話。團隊沉默了片刻。
沉默的背後,是一個業界共識:中國嘻哈音樂一直處於小眾境地。嘻哈這種音樂本身,就是美國社會底層人們對生活態度的一種宣洩,「錢」「法拉利」「妞」這些詞彙,和逞勇鬥狠的姿態一直貫穿。
但在中國,再小眾的文化碰上了信息變革時代以及14億人口基數,也有大眾化的可能。
《中國有嘻哈》是愛奇藝將這種小眾音樂大眾化的結果,這背後有製作團隊的不少努力:比如請吳亦凡這樣的流行明星吸引流量製造話題、去除歐美嘻哈音樂的不和諧和不健康因素、內容向流行音樂靠攏。
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們更傾向於與自己聯繫緊密的娛樂內容,這是一次人們自主的選擇。
【3】
快手和嘻哈可以說是現在風頭最勁的兩種娛樂形式了,然而背後仍有爭端。
MC天佑是快手第一大流量源,一場喊麥直播據說能獲打賞幾百萬。2016年,隨著「一人飲酒醉」在網絡上的走紅,他的名字開始被人們所熟知,他和趙本山女兒球球的緋聞一直為受眾所津津樂道,然而在泛娛樂圈裡,草根出生的天佑和他所代表的喊麥團體並不受重視。
「喊麥」作為一種流行文化,進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專業音樂人士們不乏微詞,也有人將其歸為「土嗨」一類。
天佑的女徒弟參加了《中國有嘻哈》,當吳亦凡問到你師父是誰時,這位女選手說是MC天佑,全場一臉尷尬。
嘻哈鄙視喊麥,鄙視鏈其實存在於每個人心裡。
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東北喊麥就是中國嘻哈;MC天佑就是錦州吳亦凡。
無論快手還是《中國有嘻哈》,都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普羅大眾在用自己的方式表明生活態度。他們都曾經是地下的種子,現在在地表生根發芽。
當下的綜藝節目,大量資金注入造成明星齊聚的表面狂歡,卻缺少內容核心的根本支撐。內容吸引人們的時間越來越短,觀眾翻臉比翻書還快。《中國有嘻哈》的火爆,正是在唱歌選秀節目一茬接一茬就讓人審美疲勞之後,讓人找到了一個尷尬與槽點並存的新領域。同樣,快手老鐵們的表演,也讓人們經歷了一次在吐槽中找到趣味的轉變。
而他們的火爆,都趕上了娛樂內容爆發和網際網路傳播的風口。
快手之所以能把短視頻做到現象級,關鍵在於它把UGC門檻完全打破做到沒有門檻。《中國有嘻哈》之所以火爆,是中國精神消費市場日趨成熟,個性化要求使然。
它們是娛樂或者說文化內容的一次革命,在低成本、低門檻、實時互動的傳播平臺上,意見領袖和普羅大眾涇渭分明的壁壘歷史性的被消滅了。
【4】
《中國有嘻哈》成綜藝黑馬,快手的廣泛流傳,其實是在不斷證偽許知遠的娛樂高下論。
許知遠認為大眾文化有一種粗鄙化傾向、《莎士比亞》的觀眾和《奇葩說》的觀眾有高下之分,文化娛樂應該是由社會精英所引導。
馬東在和許知遠對談中提到,這世界上大約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了解過去,剩餘95%的人就是在生活。
然而每個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記錄。
這個世界上,也許絕大多數都是小人物,但是沒有蒼白如紙的人生。
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技術革新,這95%的人有了表達的途徑。文化娛樂,變成了人民的自我表達,自我統治。
大概在許知遠看來,《中國有嘻哈》或者快手老鐵都是上不得臺面的,然而網際網路的最大魅力在於比過往任何媒介都具備更強大的連接能力,每個創作者的內容都能被輕鬆地記錄、存儲,再分發到潛在用戶。它所帶來的,是文化和娛樂的平權。
《中國有嘻哈》、快手等非主流文化的崛起可能是一種偶然,但是95%的人群精神文化消費的崛起卻是一種必然。人民需要馬東,人民不需要許知遠,現在,文化表達已經成為了多數人都擁有的權限。人們對於流行文化內容的不斷追求,其實就是一種消費升級。消費升級不僅是市場行為、經濟行為,更多是關乎人的內心需求變化造成的。
小人物們對於自己生活態度的分享,無論是用嘻哈這種音樂形式說唱出來,還是用段視頻記錄起來,都成為了內容經濟的風口。
這背後是新的經濟周期已經開始,在各平臺和製作方戰爭大勢已定的局面下,未來幾年,消費和娛樂出現了巨大機遇:誰能幫用戶更好地殺時間、去無聊、帶來精神共鳴和滿足,又不觸犯政策紅線,誰就能抓住新周期的紅利。
認為自己的審美或價值觀高人一等,由此來審視、評判或鄙視他人,這已經是這個網際網路娛樂平權時代的落後價值觀。
直播、快手、喊麥、嘻哈,2017年底,這些熱詞不一定還會存在,現在也無法斷定下一個內容經濟獨角獸在哪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會是另一個屬於95%的人民的選擇。
我們將面臨多元文化並存的常態,整個社會都在面臨著個性化需求的轉變。未被製造的社會潮流、未被發現的滲透更替、和更多未被開墾的人群,將是未來的流量金礦所在。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絡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百家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轉載華商韜略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