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節選自馬明達教授的《武學探真》中的《八極拳的教與學》。八極拳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訓練經驗。這是八極拳理論與技術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八極拳古老特點的地方之一。但近些年出現的八極拳「規定套路」中,這些優秀的理論和方法均未得到反映,內容空泛,有些東西來路不明。另外,書中還出現了以競技武術「長拳」術語濫入其中的情況,如什麼「虛步亮拳」、「弓步衝拳」之類,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很有注水八極的味道,很可惜這個現象已經存在太長時間了。實際上,這篇文章刊出已然接近二十年,但是現在讀起來仍然不乏新意,這說明什麼?可能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武術研究的止步不前吧。這就是武術研究的現實,這就是武術發展的困境。
八極拳的訓練思想是由兩個基本內容構成的,其一,是練打結合;其二是拳槍結合。下面請允我略加分述。
練打結合是大多數傳統拳術所共同追求的,並非八極所獨有,但八極在練打結合的訓練上有一套辦法。這套辦法同八極的整體風格相一致,簡明扼要,行之有效,而且有著非常濃鬱的訓練趣味,有引人入勝之妙。
以我個人的習武與教學經歷,練八極一般都由小架起頭,同時輔之以六肘頭。前者注重基本架勢的訓練,其中包括周身力量的積蓄、協調和傳遞,包括追求穩札穩打、勁力順達的訓練效果。後者通過磕磕碰碰來強化擊打和抗擊打能力,以及手、眼、身、步的協調。與此同時,在素質訓練中,八極拳尤其注重力量訓練,充分調動各種傳統訓練手段,增強力量,特別是強化膂力。力量的測定有一系列的辦法,通過這些測試以保證力量訓練的循序漸進。這些方法當年被先二叔馬英圖和韓會卿先生引進到中央國術館教授班的訓練中,受到張之江先生的嘉許,後曾廣泛推廣,並由此引伸出了中央國術館「國考」的「測力考試」項目。
當小架已基本掌握,在進入學習八極拳之前,通常要把八極、劈掛和八極八招的若干動作抽出來編為組合,以六大開的某一種勁法為重心,進行有分有合的組合練習。舉例說,八極拳的抱打(接頂肘、下切等)、背後頂肘,劈掛拳的外吃肩、鐵掃帚,以及八招裡的通天炮、硬爬山等,構成一個動作組合,由單勢單練到單勢串練,再過渡到雙勢串練和多勢串練,最後串編起來套練………這種練習辦法,是先父和先二叔在張拱辰先生遺教的基礎上,又經過不斷補充和調整後逐步定型下來的,成為八極訓練中最具特色也最有實效的一個方法。一般來說,經過六個到八個左右的組合練習之後,八極拳(大架)和對接的掌握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且,由於這裡貫穿著八極、劈掛和八極單招的交叉融合的練習,追求長短剛柔勁力的整合表達,從而從根本上排除了一般練八極者由於過分強調力量而容易變硬變僵的弊病,達到松中求緊、棉裡藏針的訓練程序和效果。
在這個階段裡,必要的練習之一,是在六肘頭的基礎上過度到進一步的硬碰實撞練習,比如:大纏的對練、朝陽手的對練、霸王硬折疆的對練等,皆屬此類。依照先父遺教,一般情況下,先由老師和大師兄們進行演示,講明動作要領,強調在一守一攻中實招實發,硬碰硬上。然後,逐步過渡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互為攻守,互為進退,務求通過多個個體的實力實發練習,讓練習者有機會充分感受衝撞與抗衝撞的實際效應。這種練習雖然不是真正的對抗練習,本質上只是一種本力練習,是某種虛擬的感應練習,但這種練習可使練習者在身、心兩個方面都對進入實際對抗積貯一定的準備,應該說,這是八極訓練中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過去常聽人說,練八極的不怕撞,不怕貼身近戰,原因就在八極拳家大都經歷過這樣一種嚴整系統的訓練。相比之下,當代新編「長拳」之類的所謂「基本訓練」,訓練重點擺在步型和身段造型,以及翻滾跳躍的練習上,缺少硬碰實撞的訓練,運動員們固然體態輕盈,縱跳敏捷,然而打不得硬仗,碰上真有實力的壯漢子,就是沒練過拳,也難免要吃碰壁之苦。
八極的訓練方法中,不但有單練,有對練,而且有一對眾,眾對一,以及群體練習的多種形式。八極拳比較看重群練,即集體練習。20年代末,中央國術館選取八極為館定教材,大力向學校、團體、軍隊推廣,其原因之一,就是八極很適宜集體演練。八極群練,特別是對接群練,你來我往,硬碰硬撞,充滿了虎虎生氣,能大大激發練習者的演練興趣,強化訓練氛圍,使訓練進入最佳狀態。我們不能看小了這一點,任何高效率的訓練效果,都必須謀求積極歡快的訓練氛圍,訓練者刻苦奮進、興致盎然的訓練心態往往與特定氛圍的誘掖獎進分不開。所以,是否能隨時隨地的營造這種氛圍,能否儘快地使練習者進入最佳訓練狀態,是一個當老師的有沒有真本事的體現。
我和我的兄長們都是在「八極加劈掛」的特殊環境和濃鬱氣氛中長大的,我們深深了解,像先父那樣高文化層位的武術家們,他們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恪守先賢們傳留下來的理論與法則,絕不輕易改動,特別是在訓練理論與方法上。當然,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抱殘守缺更不足效法。但先父經常告誡我們,有些東西必須遵從,不能丟,更不能隨便變易,因為它被無數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它是武術先賢們智慧的結晶和一生心血的凝聚。遵從和珍惜這些古老的法則,本身就是對古典武術文化遺存的摯愛敬重之情,對一個武術愛好者而言,這種感情的樹植乃是「武德」的基點,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意義,萬萬不可等閒視之!
「八招」是八極的頂級教材,是集中體現八極攻戰特點的精粹,因此,在八極訓練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一頁,有著近乎獨立的一套訓練方法。對之,我擬另文再談,此處暫略。
馬明達教授與馬賢達老師
「拳槍結合」是八極另一個基本特點。
八極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是緊緊圍繞著拳與槍相輔相承的理念設定的,從而形成二者先平行後立體的結構關係。這一點我曾在《馬鳳圖與陸合大槍》和《八極拳與陸合大槍》兩文中都有所表述,讀者可以參考。
以我所經受過的訓練而言,接觸大杆子比較早,在練習八極小架和「漫拉架子」的同時,便要配合以大杆子基本動作的掌握和反覆操練,其中包括兩兩相對的攔、拿、扎練習和八母對扎練習。實際上凡有過扎槍實踐的人都知道,大杆子的擰轉抖動和其它基礎練習,的確是力量訓練的好方法,是武術綜合素質訓練的絕好手段。
隨著八極訓練進程,大杆子訓練要不斷跟進。由單扎而對扎,由八母對扎而六合對扎,由行招(著)練習到整套練習,直至訓練重心逐步由拳轉而為槍,最終完成拳、槍從勁力到戰術的一體化、整合化。
馬明達教授與蔣浩泉教授
總之,八極訓練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拳、槍互為因果,齊頭並進。有時也可以有所側重,有所專攻,但有一條鐵的原則,那就是絕對不可以只練拳而不練槍,不能把八極簡單化為只剩下幾個拳套,剩下頂肘、小纏、打跺子,或是再編上幾個器械套套以濫竽充數。必須明確認識到,拳槍結合乃是八極保存古典武藝精神的最重要的標誌,在當代傳統武術領域中堪稱峻拔一角、異峰獨秀。一旦掉丟了這個根本,徒以震腳、樁功沾沾自喜,八極便不成其為八極,是有其名而無其實也。對之,望海內外八極愛好者有所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