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八極拳的練打結合

2020-12-09 騰訊網

這段文字節選自馬明達教授的《武學探真》中的《八極拳的教與學》。八極拳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訓練經驗。這是八極拳理論與技術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八極拳古老特點的地方之一。但近些年出現的八極拳「規定套路」中,這些優秀的理論和方法均未得到反映,內容空泛,有些東西來路不明。另外,書中還出現了以競技武術「長拳」術語濫入其中的情況,如什麼「虛步亮拳」、「弓步衝拳」之類,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很有注水八極的味道,很可惜這個現象已經存在太長時間了。實際上,這篇文章刊出已然接近二十年,但是現在讀起來仍然不乏新意,這說明什麼?可能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武術研究的止步不前吧。這就是武術研究的現實,這就是武術發展的困境。

八極拳的訓練思想是由兩個基本內容構成的,其一,是練打結合;其二是拳槍結合。下面請允我略加分述。

練打結合是大多數傳統拳術所共同追求的,並非八極所獨有,但八極在練打結合的訓練上有一套辦法。這套辦法同八極的整體風格相一致,簡明扼要,行之有效,而且有著非常濃鬱的訓練趣味,有引人入勝之妙。

以我個人的習武與教學經歷,練八極一般都由小架起頭,同時輔之以六肘頭。前者注重基本架勢的訓練,其中包括周身力量的積蓄、協調和傳遞,包括追求穩札穩打、勁力順達的訓練效果。後者通過磕磕碰碰來強化擊打和抗擊打能力,以及手、眼、身、步的協調。與此同時,在素質訓練中,八極拳尤其注重力量訓練,充分調動各種傳統訓練手段,增強力量,特別是強化膂力。力量的測定有一系列的辦法,通過這些測試以保證力量訓練的循序漸進。這些方法當年被先二叔馬英圖和韓會卿先生引進到中央國術館教授班的訓練中,受到張之江先生的嘉許,後曾廣泛推廣,並由此引伸出了中央國術館「國考」的「測力考試」項目。

當小架已基本掌握,在進入學習八極拳之前,通常要把八極、劈掛和八極八招的若干動作抽出來編為組合,以六大開的某一種勁法為重心,進行有分有合的組合練習。舉例說,八極拳的抱打(接頂肘、下切等)、背後頂肘,劈掛拳的外吃肩、鐵掃帚,以及八招裡的通天炮、硬爬山等,構成一個動作組合,由單勢單練到單勢串練,再過渡到雙勢串練和多勢串練,最後串編起來套練………這種練習辦法,是先父和先二叔在張拱辰先生遺教的基礎上,又經過不斷補充和調整後逐步定型下來的,成為八極訓練中最具特色也最有實效的一個方法。一般來說,經過六個到八個左右的組合練習之後,八極拳(大架)和對接的掌握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且,由於這裡貫穿著八極、劈掛和八極單招的交叉融合的練習,追求長短剛柔勁力的整合表達,從而從根本上排除了一般練八極者由於過分強調力量而容易變硬變僵的弊病,達到松中求緊、棉裡藏針的訓練程序和效果。

在這個階段裡,必要的練習之一,是在六肘頭的基礎上過度到進一步的硬碰實撞練習,比如:大纏的對練、朝陽手的對練、霸王硬折疆的對練等,皆屬此類。依照先父遺教,一般情況下,先由老師和大師兄們進行演示,講明動作要領,強調在一守一攻中實招實發,硬碰硬上。然後,逐步過渡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互為攻守,互為進退,務求通過多個個體的實力實發練習,讓練習者有機會充分感受衝撞與抗衝撞的實際效應。這種練習雖然不是真正的對抗練習,本質上只是一種本力練習,是某種虛擬的感應練習,但這種練習可使練習者在身、心兩個方面都對進入實際對抗積貯一定的準備,應該說,這是八極訓練中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過去常聽人說,練八極的不怕撞,不怕貼身近戰,原因就在八極拳家大都經歷過這樣一種嚴整系統的訓練。相比之下,當代新編「長拳」之類的所謂「基本訓練」,訓練重點擺在步型和身段造型,以及翻滾跳躍的練習上,缺少硬碰實撞的訓練,運動員們固然體態輕盈,縱跳敏捷,然而打不得硬仗,碰上真有實力的壯漢子,就是沒練過拳,也難免要吃碰壁之苦。

八極的訓練方法中,不但有單練,有對練,而且有一對眾,眾對一,以及群體練習的多種形式。八極拳比較看重群練,即集體練習。20年代末,中央國術館選取八極為館定教材,大力向學校、團體、軍隊推廣,其原因之一,就是八極很適宜集體演練。八極群練,特別是對接群練,你來我往,硬碰硬撞,充滿了虎虎生氣,能大大激發練習者的演練興趣,強化訓練氛圍,使訓練進入最佳狀態。我們不能看小了這一點,任何高效率的訓練效果,都必須謀求積極歡快的訓練氛圍,訓練者刻苦奮進、興致盎然的訓練心態往往與特定氛圍的誘掖獎進分不開。所以,是否能隨時隨地的營造這種氛圍,能否儘快地使練習者進入最佳訓練狀態,是一個當老師的有沒有真本事的體現。

我和我的兄長們都是在「八極加劈掛」的特殊環境和濃鬱氣氛中長大的,我們深深了解,像先父那樣高文化層位的武術家們,他們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恪守先賢們傳留下來的理論與法則,絕不輕易改動,特別是在訓練理論與方法上。當然,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抱殘守缺更不足效法。但先父經常告誡我們,有些東西必須遵從,不能丟,更不能隨便變易,因為它被無數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它是武術先賢們智慧的結晶和一生心血的凝聚。遵從和珍惜這些古老的法則,本身就是對古典武術文化遺存的摯愛敬重之情,對一個武術愛好者而言,這種感情的樹植乃是「武德」的基點,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意義,萬萬不可等閒視之!

「八招」是八極的頂級教材,是集中體現八極攻戰特點的精粹,因此,在八極訓練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一頁,有著近乎獨立的一套訓練方法。對之,我擬另文再談,此處暫略。

馬明達教授與馬賢達老師

「拳槍結合」是八極另一個基本特點。

八極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是緊緊圍繞著拳與槍相輔相承的理念設定的,從而形成二者先平行後立體的結構關係。這一點我曾在《馬鳳圖與陸合大槍》和《八極拳與陸合大槍》兩文中都有所表述,讀者可以參考。

以我所經受過的訓練而言,接觸大杆子比較早,在練習八極小架和「漫拉架子」的同時,便要配合以大杆子基本動作的掌握和反覆操練,其中包括兩兩相對的攔、拿、扎練習和八母對扎練習。實際上凡有過扎槍實踐的人都知道,大杆子的擰轉抖動和其它基礎練習,的確是力量訓練的好方法,是武術綜合素質訓練的絕好手段。

隨著八極訓練進程,大杆子訓練要不斷跟進。由單扎而對扎,由八母對扎而六合對扎,由行招(著)練習到整套練習,直至訓練重心逐步由拳轉而為槍,最終完成拳、槍從勁力到戰術的一體化、整合化。

馬明達教授與蔣浩泉教授

總之,八極訓練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拳、槍互為因果,齊頭並進。有時也可以有所側重,有所專攻,但有一條鐵的原則,那就是絕對不可以只練拳而不練槍,不能把八極簡單化為只剩下幾個拳套,剩下頂肘、小纏、打跺子,或是再編上幾個器械套套以濫竽充數。必須明確認識到,拳槍結合乃是八極保存古典武藝精神的最重要的標誌,在當代傳統武術領域中堪稱峻拔一角、異峰獨秀。一旦掉丟了這個根本,徒以震腳、樁功沾沾自喜,八極便不成其為八極,是有其名而無其實也。對之,望海內外八極愛好者有所察焉!

相關焦點

  • 八極拳基本功練法
    學習八極拳的正確方法,並不是一上來就從八極架第一招開始練起的。正相反,是練若干個從八極架之中抽取出來、提煉出來的基本功架,我歸類了有八個動作。等把這八個動作都練好了之後,把他串起來,加上一些過渡的動作、相關的動作之後,就是八極架了。
  • 八極拳六手翻對練
    「學會六手翻,打架把人掀」這句八極拳諺,直白地揭示了六手翻就是用摔法贏人。武術中講「打」的對練不勝枚舉,而講「摔」的對練卻寥若晨星,由此可見六手翻的寶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頂、抱、單、提、挎、纏」是八極拳的技術核心,「挨、傍、擠、靠、崩、撼、突、擊」是八極拳的技擊特點,它們都在六手翻中有所體現。可以說,六手翻是一個能夠顯示八極拳風格特點的短小精悍的對練。
  • 沒有武德的人是練不好武術的——訪全國八極拳第九代傳人周德勝
    壓腿、踢腿、站馬步樁、打少林拳、練器械……幾十年來,周德勝風雨無阻每天堅持練習武術,這也為他打下了紮實的武術功底。直到兩年前,周德勝接觸到了八極拳,而這在他看來,「既是機緣巧合,也有些像是註定」。「當時我在公園裡練拳,見不遠處一個老人打得一套拳虎虎生風,勁道十足,於是我便來了興致,一打聽才知道這是八極拳,打拳的老人是全國八極拳第八代傳人李寶慶。」周德勝說,出於對武術的喜愛,他就想在一旁「偷學」功夫,但沒有什麼章法,全靠模仿。身材魁梧、精氣內斂、舉止穩重有度,自幼習武的周德勝確實是「練家子」,很快他就被李寶慶在人群中一眼相中,當場提出想要收他為徒。
  • 八極拳對練套路!
    六手翻是八極拳中短小精悍的對練套路。雙方對操手、相互摔打,通過靠、摔、打、截、拿等招法,練習乎快、眼利、勁法和步法等,雖然全套動作不多,但它卻體現出了八極拳的獨特風格。此套路對練方法前輩們稱之為「官招」(公開的規定動作),練習時需要攻守嚴密,配合默契,還需要一招一式地拆講裡面暗含的手法。
  • 八極拳的這些事,很多人練了一輩子也沒搞清楚
    八極拳名稱由來八極拳的名稱,叫法和用字,眾說不一。例如:八極拳、八計拳、八忌拳、巴計拳、巴子拳等。拳名用字,就是八極拳的拳譜上也不盡一致。這就難免造成多用字。究其原因:以前跟老人們學拳,只能練,不能問。若多問,輕者給臉色看,甚者多日不理。
  • 八極拳高手仇寶龍展示驚人抗擊打能力,拒絕成為第二個雷雷
    不過好在他的對手仇寶龍暫時並未受到影響,還在近日展現出了自己驚人的抗擊打。   這也是仇寶龍首次向廣大吃瓜群眾展示其抗擊打能力。在他以往的教學中,更多的是偏向進攻的技術。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八極拳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以追求最大程度上殺傷對手的拳術。
  • 練八極拳需要做到三點,三者練好,方臻神化之境!
    八極拳又稱開門八極,凡應敵進招不離硬開門之意也。人之全身內外乃一完整之體,內動必形於外,外動必發於內。意動,形隨氣動,血性骨順筋直氣到內發您形之外,色喜形於面呼氣則胸含,吸氣則胸脹,一肢動百骸隨,一處靜百處靜,一極動乃百應,五臟動於內,四肢全軀必形於外,此自然之理也。
  • 南京八極拳傳人看《一代宗師》 給片中功夫打5分
    南京八極拳傳人看《一代宗師》 給片中功夫打5分 實習生 許興成 揚子晚報記者 馬彧  八極拳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出生於1953年,學習八極拳差不多有50年了。現在每天早晨還會在公園練一會兒。」楊老師很有活力,儘管已經61歲了仍然顯得很年輕。談起八極拳,楊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起了掌故:「八極拳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
  • 八極拳練法(圖解)
    八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優秀拳種之一。它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諸省,南方及海外也見。河北滄州是八極拳的發源地,是清朝康熙年間一個名叫「癩」的雲遊高僧始傳給吳鍾,尊「癩」為始祖一世,吳鍾為初祖二世,迄今歷經200多年不衰。40年代末,原南京中央國術館,將八極拳列為必修拳術。八極拳隨之廣傳全國,飲譽海外。
  • 八極拳的「套路」
    以八極拳來講,除了八極架之外,有一套拳法叫八極拳,這兩套套路流傳的比較廣。也有人把八極架叫作小八極,而八極拳叫大八極。很有趣的,也有一種說法,把八極架叫死八極,因為他練的時候動作比較緩慢,好像比較死板。而八極拳叫作活八極,因為他在表演的時候比較靈活、多變。也有把八極架叫做老八極、舊八極的,等於是從前舊的功課。而把八極拳叫新八極,比較而言是新的,是後來的課程。
  • 鮑氏八極拳,講究的是內外兼修
    非遺小檔案  鮑氏八極拳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講述人  鮑氏八極拳傳承人鮑雅齊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講究挨膀擠靠、崩撼突擊、發力如崩弓、寸打寸拿、硬打硬開,攻防運用極為兇悍。每一個拳種,都伴隨著很多引人入勝的傳說和傳奇,八極拳也不例外  關於八極拳的起源和「八極」名稱的確定有很多種說法,鮑雅齊表示,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該拳是由八個拳種的精華提煉組合而成的,故名八極拳。八極拳的招式並不複雜,主要有金剛八勢、六大開、八極拳小架、大小劈掛掌等,另外還有易筋經、大架太極、羅漢掌等。
  • 霍氏八極拳源流綜述
    到了霍殿閣又根據李書文一生所慣用的手法,結合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把八極拳散手中的招法,組編成更具使用價值的「應手拳」,並廣傳弟子,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及訓練體系,使霍氏八極拳在保持古樸風格的同時,在拳術內容、練法、功法、用法上又有其獨特的風貌。
  • 八極拳技法及內功、器械綜述
    練八極拳時,力量要練到極限,力始源於腳,主宰於腰,通過肩、肘、手,力發於四周,要打出一個整勁兒,整勁兒就是爆發力,你進我也進,你退我還進,就是你打我,我不躲,我還上,你走我跟進上。六大開:是八極門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主要練的是開合力和腰胯的靈活與勁力。使用時招不離胯,前手擰鑽如螺旋,後肘發力催前手。沉肩、墜肘、松胯、合膝,結合衝步,使肩、肘、胯、膝、足、手都能攻擊。不招不架為上乘,招架進擊為中乘,招架躲閃為下乘。八極小架:八極小架定勢極為重要,是習練八極拳的根本。
  • 仇寶龍猛練抗擊打!對戰「格鬥狂人」,八極拳到底勝算幾何?
    近日,八極拳掌門--仇寶龍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發布了自己的一段訓練視頻,引起了很多拳迷網友的關注。要知道,仇寶龍大師向來以不拘小節而出名。雷雷也多次說過仇寶龍,習武之人就要有習武之人的樣子,不要整天燒烤啤酒的瀟灑放縱。
  • 八極拳的這些事,很多人練了一輩子也沒搞清楚!
    八極拳,其實就是「把記全」的諧音! 然而,八極拳之所以為拳,當以拳法為主。而八極拳成拳套卻是以掌法為主。即是以掌法為主,卻又是何原因呢? 其二是蒼公創,傳說蒼公糅合所學的太極拳,創造了「八極拳」。,因所在為明月山,又名「月山八極拳」。 其三是道士所創,以上所有說法都沒有確切的資料表明!
  • 簡樸剛烈的八極拳
    八極拳又名開門八極拳,是我國傳統拳種之一。以其剛烈雄健、簡潔樸實的風格和獨特的技擊特點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在我國武壇眾多門派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拳諺曰:「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八極拳主要流行於我國的北方諸省。
  • 傳武八極拳能不能打?一文詳解八極拳真正實戰威力
    ,其樸實簡潔、剛猛脆烈的八極拳拳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海外八極拳弟子在國際泰拳搏擊擂臺上奪得冠軍……可見八極拳在技擊實戰中的重要地位。八極拳的練習者八極拳是非常講求實戰、打練結合的拳種之一,猛起硬落、硬開對方之門,連連進發是八極拳技擊中的最大特色
  • 八極拳樁功
    其次,八極拳的活步樁也就是小架,此架練法絕對天下獨一無二,動作簡潔明快、樸實無華,是由二十幾個勢子組成的一個短小精悍的套路。與此練法相同的是北京「醉鬼」張三門的「小拳」,然觀「小拳」架式與八極小架一模一樣,只是結尾改了兩個動作,內行一眼就能看出「張氏功夫」源於八極。
  • 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八極拳!你了解它嗎?
    (頂心肘)八極拳與詠春拳都屬於短打拳法,小編身邊有一位詠春拳和一位八極拳的傳人,特別想看他倆打一場。嘿嘿嘿!因此八極拳在中國傳統武術界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於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個部位的應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 八極拳技術風格的傳承與發展
    八極老架的八極拳,古少林拳的風格明顯。現在的各個支系的八極拳,有保留老架的活化石古少林拳的;有向現在競技表演方向發展的;有向古長拳方向發展的;有向暴烈雄渾的方向發展的;至於網上吵來鬧去,無外乎都說自己的正宗原典嘛!真講開了,誰心裡都明鏡似,這八極傳到現在都已經各練各的,只是都掛個八極的名,認一個祖吳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