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嘉氏二海怪的發跡
嘉佑和嘉應是中國古代海洋神話中的兩個海怪,並稱「嘉氏二怪」。他們本是兄弟二人,長相相似,形影不離,他倆時常出沒在海上,主要活動範圍在東海海域。這二怪頗有神通,每出現則天昏海暗,他們或興風作浪,或施術惑人,過往商船受害頗多,後來,二怪被海神媽祖降服,成為其座前護法神,民間亦俗稱之為千裡眼、順風耳。也有觀點認為,嘉應、嘉佑與千裡眼、順風耳皆為媽祖的護法神,護法神實為四人,無有定論,民間一般認為嘉氏二怪即千裡眼、順風耳。
嘉氏二怪與千裡眼、順風耳實為同源異出的傳說,後來走向分化,由兩人分身為四人,實因媽祖信仰日盛,降妖伏魔的事跡愈多,陪神也就越來越多,比如湄洲媽祖廟的兩殿中共有十八位配神,謂之水闕仙班十八員,其中包括四海龍王、寧波茅竹五水仙、莆田木蘭坡三水神、泉州林巡檢、伏波二將軍、嘉應嘉佑和晏公總管,陣容龐大。誠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云:「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演為敘說,而於所敘之神之事,而從信仰敬畏之,於是歌頌其威靈,致美於廟壇,久而愈進,文物遂繁」。
在說嘉氏二怪之前,不得不先說他們的主人——海神媽祖。媽祖是中國的海神,約生於北宋初年,她本是湄洲島上的漁家之女,名叫林默。據南宋廖鵬飛所撰《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相傳海上行船之人遇到風暴,只要高呼她的名字,她就會駕雲趕來相救,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無不信奉,在船舶起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中還專立媽祖神位供奉。在歷代的國家祭祀中,媽祖的地位不斷提升,及至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時,史無前例的龐大船隊把媽祖信仰傳播到了國外,使媽祖的信仰遍布全世界,甚至遠播歐美和非洲,算得上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化中的一個奇蹟。
媽祖的神話被道德家們推到無以復加的極致,其神通也無所不能、無所不至、無所不在。據《天妃顯聖錄》載:「時有二魔為祟,一曰嘉應、一曰嘉佑,或於荒丘中攝魄迷魂,或於巨浪中沉舟破艇。妃至,遂逃於雲天杳渺之外。」這二怪猝然出現在海上,不知其來歷,也不知於何時得神通成魔,嘉應和嘉佑的早年經歷被跳過,終被媽祖的法力所制服,收為護法神將。嘉氏二怪的晉身之路並不平坦,改邪歸正後,又經歷了長期的徵討工作,昔年一同為怪者,多經二怪之手剪除。《天后本傳》中就有「海祟皈依」一幀,即二怪與媽祖徵服海上精怪,畫面中媽祖乘船,二怪侍立,波浪中有三個魚頭海怪束手就擒,朝媽祖跪拜。
從傳世的嘉氏二怪的繪像來看,嘉佑赤面金裝,以手指著耳朵,嘉應則為綠面的千裡眼,手搭涼棚向遠處瞭望。嘉應喜,嘉佑憂,二者分別代表著海神的喜與憂,是海神媽祖的精神外化。媽祖身邊有巨大齒獠牙的二怪護法,更增添了海洋信仰的濃烈巫風。
鬼頭鬼腦的形象與神聖莊嚴的整體氛圍格格不入,張牙舞爪的姿態也不符合廟堂儀軌,媽祖「廟堂化」的程度越深,這種矛盾就愈發不可調和,亟待推出新的圖像系統,以應對廟堂化的嚴峻課題,野逸的嘴臉,須經歷脫胎換骨般的痛苦改造。
我們可以從清代朱仙鎮年畫《天后娘娘》中看到嘉氏二怪經歷「廟堂化」改造之後的形象。該年畫為清代後期老版,為了便於形象識別,此處收錄的圖像為年畫線稿,媽祖居中,身邊左右環列四人,這四人為護法神,或為嘉佑二怪和千裡眼、順風耳的四神將組合,四人相貌雷同,難以分辨嘉氏二怪是哪兩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昔年的妖魔已經變成峨冠博帶、方面大耳的形象,他們收起巨齒獠牙,陡然間獲得了斜插入鬢的劍眉,遮蔽尖角的冠冕,原本赤著的雙腳也蹬上了錦靴,原先的鐵斧和鋼叉也都棄之不用,如今他們手裡拿的是書卷,懷中抱著象徵君子美德的寶劍。
審視嘉氏二怪的履歷,則不難發現,嘉氏二怪在中國海怪中算得上異類,他們倆由怪變神,成了正果,就像成佛後的孫悟空。誰又能記得,冠冕袍服層層鑲裹之下的是昔年的妖魔。(盛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