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中秋國慶節點的「每周通報」結束。此次通報連續4周,共通報了495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686人。這686人中,有78人因落實主體責任不力被追責,66人受到免職或撤職處理,35人被開除黨籍。
點名道姓通報,第一時間公開曝光,已成為新一屆中央紀委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形成有力震懾,體現全面從嚴治黨的有效方式。
傳遞剎風肅紀正能量:發揮警示震懾作用
點名道姓通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紀委的反腐新舉。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自開通時就設立「曝光臺」,中央紀委查辦的重大案件第一時間在網站發布。
數據顯示,「紀律審查」已成為網站關注度和點擊率最高的欄目,每一次公開通報都會引發廣泛關注。
除及時公布查處的腐敗案件外,中央紀委對全國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也點名道姓通報。2013年8月,中央紀委在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了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情況月報制度;同年11月,在60個中央和國家機關也建立了月報制度。2013年12月起,對全國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每月定期在網站匯總通報;2014年4月起,對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五一」「十一」等重要節點查處的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每周在網站匯總通報。
中央紀委及時發布紀律審查情況,點名道姓通報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不僅向社會充分傳遞剎風肅紀正能量,也切實發揮了警示震懾作用。
在重慶大學生村官李強看來,「對典型問題進行曝光,讓我們知道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幹部錯在哪兒,可以經常『照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每個案件信息和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的發布,都是一次強烈震動和震懾,有力地傳遞中央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反腐高壓態勢就是要讓領導幹部不敢腐,守紀律、講規矩。」
對於點名道姓通報的威懾力,一些受了處分的幹部深有感觸:「只要不點名道姓地進行通報,給個什麼處分都行,咱丟不起這個人。」在這一點上,河南省襄城縣紀委幹部魏永濤也表示認同,「現在部分黨員幹部不怕給個黨政紀處分,而怕在一定範圍或網站上進行點名道姓通報,根本原因是怕丟人」。
以上看法更是印證了一個觀點:點名道姓通報,點中了違紀人員的「麻骨」和「七寸」。「違紀人員怕的,就是我們要的。」內蒙古寧城縣紀委書記李春祥說,「只有點名道姓才能起到敲山震虎、舉一反三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釋放越往後執紀越嚴信號:遏制腐敗蔓延勢頭
「學思踐悟」系列文章指出,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越往後執紀越嚴,要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列為審查重點,作為紀律處分的重要內容,拿著放大鏡去找,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含糊。
以最近剛結束的中秋國慶節點「每周通報」為例,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列為重點,把違紀者的姓名、單位、職務等信息公之於眾。
梳理中央紀委公開進行的通報可以發現,儘管性質、內容各異,但均體現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的要求,也釋放出「越往後執紀越嚴」的強烈信號。
「破法」者必先「破紀」。實踐證明,貪汙腐敗問題無不是始於違反紀律,不正之風恰恰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從這一點看,點名道姓通報,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也是遏制腐敗蔓延勢頭的有效之舉。
通報落地生根:還需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
點名道姓、公開曝光,新一屆中央紀委早已立下規矩。
2014年2月28日,中央紀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明確指出:「公開曝光是堅持、鞏固和深化作風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強化監督的制度創新,是黨務公開的實踐探索。要建立公開曝光常態化制度,發揮黨內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形成有力震懾、使之『不敢』的氛圍。」
曾有媒體報導,多地省長、書記表示,紀委怎麼處理都行,就是別曝光。但中央紀委仍然堅持點名道姓通報曝光,甚至「就是不處理也得曝你的光」。
任何一項工作,都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點名道姓、公開曝光,亦不例外。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解志勇則建議,應當進一步加強對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既注重節日前後的曝光,也重視日常通報,形成長效的震懾機制,徹底打消試圖違規違紀幹部的僥倖心理。他還特別提醒,紀檢監察機關在抓重要時間節點的同時,也要防止個別領導幹部「鑽空子」,避開重要節點「風頭」違規,「必須加大日常違規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
此外,部分專家還表示,為避免反「四風」變成「一陣風」「雨過地皮溼」,要注重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督機制創新。比如,解決違規使用公車問題,就應當加大公車改革力度;解決公款送禮、公款旅遊、公款吃喝等問題,就應當加大財務信息公開力度,把每一筆支出都曬在陽光下。(王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