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寫作的時候是否會引經據典,經常用到名人名言呢?但其實我們接觸到的名言很多都是被&34;過的,只知道一半,不知道另一半,&34;之後,原本的意思就變了很多,我們很難領會到那些名人真正想表達的思想。林老師今天帶大家盤點一下,我們常見到的&34;名言。
語出《孟子離婁上》,關於這段話沒有兩種解釋,關鍵點在於&34;的釋義上。
第一種即是大家通常認為的,&34;就是後代的意思;第二種認為&34;是&34;的意思,如此這段話就可以解釋為:不孝順父母的行為有多種,沒有盡後代的責任是最大的。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了妻子,就是沒有盡後代的責任,就是不孝順父母。君子還以為和告知了父母差不多呢。
古代人注重禮法,娶親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告訴父母就娶親,這就是不孝。這麼說來,孝順父母其實和生不生孩子沒有關係,而在於有沒有告訴父母,有沒有尊重父母。
語出《論語·公冶長》,三思後行也是常見的名言了,表示謹慎小心。每當面臨重要選擇,比如文理分科、填報志願等等,老師父母們都會勸你&34;,這裡的&34;和上句名言一樣,表示多次。
而孔子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只需要考慮兩次(或者說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看到這裡,很多同學會說:&34;。顯然不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是&34;,對於像季文子這樣優柔寡斷,做事猶猶豫豫的人,孔子教他們果斷出手,以免錯失良機。而對於粗心大意,總是丟分的同學們來說,做完試卷該檢查還是要檢查,需要&34;。
語出《中庸或問》,我們常常用閉門造車來形容固步自封的人或事,反襯一種開放進取的思想。但是,加上後面這句&34;,是不是意思就完全變了呢?我在家自己一個人搗鼓汽車,完事了,開出去還符合行業規範,是不是很厲害呀。
這就讓林老師想起一位天才,三國鄉下待業青年——諸葛亮,他在家裡蹲大學臥龍崗分校(偏僻鄉下)耕讀深造多年,結果一就業就能聯孫據曹,三分天下,施展抱負,是&34;的標準代言人。
語出《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老師父母常用這句話來勸學。現在加上後半句話,意思就完全變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趕無限的知識,真的正確嗎?那我們學習的意義在哪裡?是不是可以放棄學習,盡情享樂了呢?
這句話,林老師認為更多的是強調知識的&34;。生命有限,自然不可能學盡所有的知識,需要對知識進行&34;,有選擇的學習。
小學和中學時期,我們學習的科目很多;但到了高中,我們會文理分科,會進行學業水平測試;到了大學,我們會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學習;進入社會或者繼續深造,我們就會進入更加細分的分工之中。就像林老師和同事們,有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等等,甚至需要細分到每一個年級的任課老師,這就是知識的專業性。
我們應該正確理解這段名言的含義,而不是把它當做消極學習的藉口。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了,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如果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也可以私信林老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