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當今社會最重要的考試之一。沿襲自千年前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不過,和科舉制完全是兩回事。現代高考制度的源頭,在1905年科舉制廢除之後,張之洞在1904年草擬了《奏定學堂章程》,隊中國近現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其確定了一個學制問題,還有一個考試問題,是我國近代化教育和近現代高考的開端。
不過,民國時期的高考都是各學校自主命題,北大考北大的題,清華考清華的題。就像應聘一樣,學生可以同時參加多所高校的考試,也可以被多所高校同時錄取,甚至要是不嫌麻煩,還能同時就讀於好幾所大學,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況。
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我國建立起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這也是現代高考的雛形。其更加公平公正,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之後,由於各種原因,高考停擺了相當一段時間,直到1977年,高考才再次恢復。
那麼問題來了,恢復後的第一屆高考,高考狀元是誰?我們把目光聚焦北京,看看北京當年的狀元。當時,北京有兩個狀元,男的叫郭方,女的叫劉學紅。這個劉學紅的知名度要比郭方大,在其成績還沒公布前,她的高考作文就直接登上了《人民日報》。
於是,媒體就直接說她是狀元,其實,她的分數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公布。但人云亦云,一下,全國都以為她就是當年的狀元。
事實上,劉學紅即便不是狀元,其成績也是相當不錯的,畢竟她最後是被北大錄取的。而說起她的求學歷程,也是充滿了波折。
1975年,劉學紅從中學畢業。按當時的潮流,畢業後的她直接來到了密雲縣高嶺鄉插隊。一年的插隊生活,讓劉學紅很是迷茫,她不知道自己先前所學的知識能用在哪。密雲的生活讓她感覺到,力氣比知識更加重要。
那會上大學全憑推薦,但首先要幹活優秀,表現突出,爭取先進,這樣才有機會。但劉學紅幹活太普通了,並沒有什麼機會能出類拔萃。劉學紅本以為就要這樣在密雲紮根一輩子了,但2年後,一則消息讓她看到了希望。
那就是,1977年中國全面恢復高考。劉學紅和她的工友們跑到大隊上交了5毛錢的報名費,之後,便一邊勞作一邊複習。高考開始前半個月,更是專門請了假認真複習,勢在必得。
這樣的認真程度,想不考好都難。加上當年語文高考題不算難,作文佔了百分之70的比重。題材也不限,劉學紅看到作文後,在密雲插隊1年的心路歷程蓬勃而出。按捺不住內心滂湃激情的她,揮筆洋洋灑灑寫下了《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
沒想到,正是她這篇真情實感的文字,拿下了當年高考語文作文的最高分99分。而且還直接刊登上了《人民日報》。而她上大學,也是十拿九穩的事了。
1978年3月4號,劉學紅正式被北大錄取,不過,她被錄取的時候仍不知道自己的成績。而那會的高考,所有考生的成績都是保密的。
從北大畢業後,劉學紅在中國青年報工作,從事網絡方面的新聞報導工作。曾歷任中國青年報學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導刊主編,電腦網路部主任等職務,後來成為中青在線總經理。可以說,在文化事業上是小有成就了。
今天來看,高考無疑是造福全體國人的好東西。它振興了教育,打開了社會各階級人員流動的窗口,也是推動當代中國科學與科技進步的根本引擎。時至今日,我們都要感謝42年前,那代人所做出的偉大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