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明| 當傳統明式家具遇到構件重組 說幾件有意思的家具

2020-12-15 襲明制器郝增濤

明式家具,翹頭、高束腰、霸王棖、馬蹄足、碗口線皆是明式風格的主要特徵性構件。如果把這幾項融合起來,會出現一件什麼樣的家具呢?

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

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尺寸:長110.5釐米;寬40釐米;高79.5釐米。此桌黃花梨制為侶明室舊藏,被收錄於《永恆的明式家具》。此桌几面為標準的攢框打槽平裝面心板,面板下設三根穿帶。幾面兩端抹頭上有兩個小翹頭。邊抹線腳中踩凹槽。案面下為高束腰結構,腿子在束腰處部分外露,腿足與桌面間施四根霸王棖,腿足下端為內翻馬蹄足。大邊下的高束腰結構中,其中一面設抽屜一具,無法臆測這抽屜是原裝或後改裝。

我們常說案可按照有無翹頭分為翹頭案和平頭案。翹頭案極為常見,雖說桌案同為承具,算近親,可翹頭桌卻是不多見。這件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算是件非常稀罕的家具了。

另一件有意思的帶翹頭的承具,參考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萃珍》圖38 黃花梨有翹頭條幾。尺寸:長185釐米;寬42釐米;高87釐米。這是件有意思的家具,如不看王世襄先生對其註解,無法判斷它是桌、案、還是幾?乍看很像四面平的架子上放了一個案面。說它是案,卻有著桌形結體,四足在四角,足端有馬蹄。王老最後把它歸結為翹頭條幾,因它與《明式家具研究》乙64極為相似。這件家具的做工非常奇特,經艾佛斯先生將此條幾拆開時發現,幾面看似獨板而非獨板,它通過大邊和面板在其接合面各斜切45度,中間用銀錠榫拍合,榫卯拍合是塗朱漆做粘合劑,使得十分牢固,這種別出心裁的創新,不知是為節省木料還是炫誇手藝,但的確十分稀少。

這類家具被王世襄先生評為:「因它不甚符合傳統家具的造型規律,所以看上去感到一些不習慣」。

不帶翹頭的高束腰霸王棖條桌,是非常典型的明式家具,比較常見。安思遠先生有一件與之非常接近的黃花梨有束腰霸王棖條桌。此條桌為黃花梨制,安思遠先生收藏。尺寸:長87.5釐米;寬44釐米;高76釐米。它有著與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相同的高束腰、馬蹄足、霸王棖、碗口線等特徵,卻獨獨少了翹頭。通過與上例有翹頭的黃花梨翹頭條幾對比,這件高束腰馬霸王棖條桌要非常的中規中矩。我們看安思遠先生是如何描述它的。

桌面為攢框裝板造法,面心板為花紋優美的獨板。裝板方式非常有趣,桌面攔水線下打槽裝嵌面心板的邊簧,這樣面心板邊簧將邊抹四框全部壓在下面,使其表面顯得更為整潔。桌面的冰盤沿從中部先斂後舒,到底邊出邊線。高束腰與牙條一木連做,腿足上截外露與桌面相交,下端以兜轉有力的馬蹄足結束。案面穿帶下施四根霸王棖分別與四足相接。桌子底下的底漆與漆灰尚存。

我們通過對上述三件形似家具對比可知,明式家具樣式並非一成不變,偶爾也會有幾件跳脫的個案,它們雖與眾不同,卻也非常精彩。春秋戰國時期的 《考工記》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千百年後,我們仍以此典作為判斷良器的標準,這些傳承下來的實物恰是我們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的有力佐證。

相關焦點

  • 明式家具的功能與造型
    明  黃花梨壽字紋圈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件圈椅是一部以圓為主旋律的優美樂章,這是明式家具中運用變化統一規律成功的突出的實例。  曲線富於彈性明式家具在造型中運用曲線,吸收了中國繪畫用線的優良傳統,深得其流暢舒展、剛柔相濟的精髓。不論是大曲率的受力構件還是小曲率的裝飾線角、花飾、牙板,大多簡潔熱挺勁、圓潤流暢,絕無矯揉造作、妄生圭角、呆滯死澀的弊端。
  • 中式紅木家具明式家具的主要特點
    著名的美國明式家具專家艾先生在總結明式家具榫卯結構方面提出的原則是: "非絕對必要,不用木銷釘;在能避免處儘可能不用膠粘;任何地方都不用鏇制-這是中國家具工匠的三條基本法則。」明式家具具有精良的榫卯結構,構件之間,不用金屬釘子固定,全憑榫卯上下左右連接,其攢邊技法頗具特色。榫的種類各式各樣,有明榫、暗榫、悶榫、燕尾榫、格角榫、半榫、套榫、夾頭榫、插勾掛墊榫、粽角榫等。
  • 襲明|來自古建築 讓家具顯尊崇又好看 說古典家具的翹頭
    吳美鳳女士在《明代宮廷家具史》中說:「到了明代, 萬曆時期宮內官員也用此來處理公務,但宮牆之外最常見的可能就是在祭祀時作為供桌使用,如晚明版畫中供奉城隍的供桌等。可見面板翹頭的形制仍有其一定的尊崇地位」。
  • 明式家具造型藝術特點探討
    [摘要]明式家具憑藉「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獨特的藝術造型、精妙的榫卯結構、繁簡相宜的裝飾、精良的用材等方面,塑造出了中國傳統家具的光輝典範.文中通過分析明式家具產生的時代背景,從線條優美、比例適度、方圓共體、裝飾簡潔等方面,探討明式家具的造型藝術特點.
  • 永恆的明式家具
    藉此過程我發現,儘管擁有如此深厚的藝術傳統,溫和謙遜依然主導著中國人的性情,是中國文化的心。於1990年在香港結識了香港古董商」嘉木堂"主人伍嘉恩女士後,從此開始致力於收藏中國的明式家具。後經伍嘉恩女士的引薦結識了北京收藏界泰鬥王世襄先生,並請老人家為他的居所命名「侶明室」,寓意德·巴蓋與明代家具收藏結伴而居,英文注釋為:「Living with Ming」。十年後結集出版侶明室藏品《永恆的明式家具》。
  • 解讀經典紅木家具之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圖26明黃花梨八足圓凳
    ——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第32頁百密一疏,《明式家具研究》中出了個小錯誤,將面徑尺寸標註為26釐米,而《明式家具珍賞》上標註38釐米。據圖形比例測算,《珍賞》的尺寸是對的。八足凳圓形,且通透雋秀,可做花幾,放盆景,或單獨成景;作為傳統坐具,尺寸比例適中,容易搬動,就餐、喝茶、彈琴、工作、學習都可隨搬隨用。經典的器形,配以優質紅木,是集賞、用、收藏、傳承為一體的佳選。
  • 一堂明式家具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造訪明軒施工現場著名古董商安思遠精心篩選的這一批明式家具終於在這裡落地生根。在四十年的時間中,明軒內家具陳設雖偶有增刪,但整體格局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幾乎保持不變。「明軒」廳堂,匾額為文徵明真跡在後牆大翹頭案左右兩側,陳列黃花梨三聯悶戶櫥及黃花梨琴幾;一對黃花梨頂箱大櫃分左右靠兩側山牆陳放,端莊大氣。
  • 明式椅類家具結構及椅類家具經典的幾種榫卯接合
    例如,在傳統家具榫卯結構的性能與設計進化方面,薛坤等人論述了傳統家具榫卯連接的起源、類型、文化內涵等進行系統的歸類整理和綜合應用理論力學和木材科學的理論和方法[3];在明式家具用材與結構剖析方面,吳悅琦等人論述了明式家具在選材、用材的基礎上,結合家具結構,根據各零部件結合部位,設計出的各種榫卯結構[4];在基於有限元法的實木框架式家具結構力學研究方面,張帆等人論述了以中國傳統椅凳、桌案、櫃架類三種家具類型中的典型家具為研究對象
  • 明式家具的品格
    甘迺迪坐在漢斯·韋格納設計的「圓椅」上(右)漢斯·韋格納設計「中國椅」(1944)漢斯·韋格納年輕時,曾仔細研究過丹麥工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兩把明式黃花梨圈椅與四出頭椅子。在這些古老器物中,韋格納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工匠無比的智慧:不依靠膠水螺釘就能固定結構;椅子各處對人身體關鍵部位的有效支撐;造型中的曲度完美至極,多一份則蠢、少一分則狹……中國古典中,凝練著多少造物的精髓。
  • 對比兩款有束腰馬蹄足長方凳,細品明式家具標準器和奇葩的差距
    這幾天看某國際拍賣會預展的家具,發現兩件有意思的長方凳。  一則,構件的比例及選配。  如果把第一款做為標準器的話,第二款的邊抹用料薄,窪堂肚「肚子」大,且,羅鍋棖上拱弧度與窪堂肚的弧度並不協調。兩個構件,一個下垂,一個上凸,中間間隙太小,有悶塞感。  這裡有個關鍵構件窪堂肚: "牙條中部下垂,成弧線形,常見於椅子上的券口牙子」。
  • 研「明」丨明式家具始末
    明式家具從魏晉南北朝產生,隋唐北宋開始流行時尚,南宋遼夏金元明初品種大備、明中期至清初成熟,清盛世的到來在舉國上下流行的時尚中達到登峰造極,清晚期至民國又次中興,它們是凝結中國文化傳統和傳統工藝文化最多的家具品種,因而也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傳統的家具。
  • 大明風華 |《明式櫸木家具》,首部櫸木家具鑑賞專著
    然而,大部分的藏品圖錄或展覽以標榜明式黃花梨、紫檀等硬木家具為主。事實上,硬木家具相對於中國傳統古典家具,猶如一條細支流之於大海。最近,人們對傳統家具中的漆木、大漆、各地區本土木材製作的家具等品類的喜好和追求,也在悄悄地進行中。
  • 王世襄:明式家具的十六品
    加上桌心為原來的明制黑漆面,精光內含,暗如烏木,斷紋班駁,色澤奇古,和深黝的紫檀相配,彌覺其淳樸敦厚,允稱明代家具精品。註:矮老:短柱,多用在棖子和它的上部構件之間;牙條:長而直的牙子為牙條。椅盤前寬後窄,相差幾達15釐米。大邊弧線向前凸出,平面作扇面形。搭腦的弧線向後凸出,與大邊的方向相反。全身光素,只靠背板上浮雕牡丹紋一團,花紋刀法與明早期剔紅相似。椅盤下三面設"窪堂肚"券口牙子,沿邊起肥滿的"燈草線"。管腳棖不但用明榫,且出頭少許,堅固而不覺得累贅,在明式家具中不多見。它應是一種較早的手法,還保留著大木樑架榫頭突出的痕跡。
  • ...海南黃花梨|王世襄|黃花梨|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珍賞|海南省博物館
    「是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給了我對古典家具最初的啟蒙,俯身於精美的古典家具腳下,從平常的生活狀態幡然領悟出真知灼見,體味並接受傳統文化薰陶。《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萃珍》更是案頭上常看常新的書了,這一本本、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註腳。」海南省文博專家章佩嵐說。
  • 「明式」不只包括黃花梨家具,淺談明式家具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從壁畫上可看到,佛教帶來的高型家具成為早期中國家具形制上的參考。更早時期的春秋戰國並未誕生家具概念,人們使用的器物是簡單矮小的幾、榻、小屏風,或以木質為胎的華麗漆器,且限於貴族階層使用,未具備現代理論上的家具意義,這一時期被稱作席地而坐時期。
  • 明式家具的六大講究與二十四美
    中國傳統家具的雛形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經過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沉澱、積聚了無數中華民族的智慧,中國傳統家具終於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其代表作就是誕生於明朝中期煙雨江南的明式家具。質樸簡練、古雅精麗,明式家具的六大講究和二十四美為中國家具史書寫下了傳統家具最高的巔峰。
  • 最經典的明式家具——標準器
    "明式家具"在王世襄先生討論的範疇內,已嚴格限定為"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家具"了,那麼"標準器"該如何去理解呢?雖然王老沒有給出定義,但他指出,編書時"每類將最基本的形式放在前面,以下由簡而繁,依次介紹在結構、構件或裝飾上出現變化的例子"。因此明式家具"標準器"可以說是明式家具"最標準的形式"、"最經典的形式"。最標準的形式,包含著很深的學問。
  • 明式家具,文人風骨
    ◎黃花梨升降式燈臺成對文人推崇的家具有各種講究,風格要古雅,形體需精麗,裝飾忌粗惡,材料多選花梨、紫檀、鐵力木之屬,用材質自身的肌理質感,追求自然的樸素無華。誠如《長物志》中所說:「寧古無時,寧樸無巧,寧儉無俗。」其實,製作家具本是匠人之事,歷代士大夫多恥於為之。然而明代文人多了一份塵緣,一改對匠人的輕視,親身參與家具的設計,以博雅的胸懷和率真的性情,將審美與日常、文人趣味和民藝技巧聯結了起來。
  • 胡德生談明式家具風格特點|紅木與生活
    這是促使家具事業向科學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總結和綜合曆代匠師們的經驗和智慧,並加以發明創造,形成了高度藝術的「明式家具」。那明式家具有何特點呢?中華木工委學術委員會主任、著名明清家具專家胡德生這樣說。
  • 明代抹額與家具都很考究 說傳統家具的抹額:窪堂肚與壼門式輪廓
    「明萬曆時小說中常說的『貂鼠臥兔兒』、『海獺臥兔兒』。「到了冬天,更有用貂鼠、水獺等珍貴毛皮製成額巾,系裹在額上,既可用作裝飾,又可用來禦寒,是一種非常時髦的裝束,俗稱『貂覆額』,或稱『臥兔兒』」。明代抹額較為流行,與此同時,中國傳統家具也發展到了巔峰時期。與抹額極為神似的為明式家具中的「窪堂肚」和「壼門式輪廓」。雖作用不同,其形皆能追溯相同的傳統文化底蘊,可謂歷史文化審美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