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翹頭、高束腰、霸王棖、馬蹄足、碗口線皆是明式風格的主要特徵性構件。如果把這幾項融合起來,會出現一件什麼樣的家具呢?
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
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尺寸:長110.5釐米;寬40釐米;高79.5釐米。此桌黃花梨制為侶明室舊藏,被收錄於《永恆的明式家具》。此桌几面為標準的攢框打槽平裝面心板,面板下設三根穿帶。幾面兩端抹頭上有兩個小翹頭。邊抹線腳中踩凹槽。案面下為高束腰結構,腿子在束腰處部分外露,腿足與桌面間施四根霸王棖,腿足下端為內翻馬蹄足。大邊下的高束腰結構中,其中一面設抽屜一具,無法臆測這抽屜是原裝或後改裝。
我們常說案可按照有無翹頭分為翹頭案和平頭案。翹頭案極為常見,雖說桌案同為承具,算近親,可翹頭桌卻是不多見。這件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算是件非常稀罕的家具了。
另一件有意思的帶翹頭的承具,參考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萃珍》圖38 黃花梨有翹頭條幾。尺寸:長185釐米;寬42釐米;高87釐米。這是件有意思的家具,如不看王世襄先生對其註解,無法判斷它是桌、案、還是幾?乍看很像四面平的架子上放了一個案面。說它是案,卻有著桌形結體,四足在四角,足端有馬蹄。王老最後把它歸結為翹頭條幾,因它與《明式家具研究》乙64極為相似。這件家具的做工非常奇特,經艾佛斯先生將此條幾拆開時發現,幾面看似獨板而非獨板,它通過大邊和面板在其接合面各斜切45度,中間用銀錠榫拍合,榫卯拍合是塗朱漆做粘合劑,使得十分牢固,這種別出心裁的創新,不知是為節省木料還是炫誇手藝,但的確十分稀少。
這類家具被王世襄先生評為:「因它不甚符合傳統家具的造型規律,所以看上去感到一些不習慣」。
不帶翹頭的高束腰霸王棖條桌,是非常典型的明式家具,比較常見。安思遠先生有一件與之非常接近的黃花梨有束腰霸王棖條桌。此條桌為黃花梨制,安思遠先生收藏。尺寸:長87.5釐米;寬44釐米;高76釐米。它有著與高束腰霸王棖翹頭桌相同的高束腰、馬蹄足、霸王棖、碗口線等特徵,卻獨獨少了翹頭。通過與上例有翹頭的黃花梨翹頭條幾對比,這件高束腰馬霸王棖條桌要非常的中規中矩。我們看安思遠先生是如何描述它的。
桌面為攢框裝板造法,面心板為花紋優美的獨板。裝板方式非常有趣,桌面攔水線下打槽裝嵌面心板的邊簧,這樣面心板邊簧將邊抹四框全部壓在下面,使其表面顯得更為整潔。桌面的冰盤沿從中部先斂後舒,到底邊出邊線。高束腰與牙條一木連做,腿足上截外露與桌面相交,下端以兜轉有力的馬蹄足結束。案面穿帶下施四根霸王棖分別與四足相接。桌子底下的底漆與漆灰尚存。
我們通過對上述三件形似家具對比可知,明式家具樣式並非一成不變,偶爾也會有幾件跳脫的個案,它們雖與眾不同,卻也非常精彩。春秋戰國時期的 《考工記》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千百年後,我們仍以此典作為判斷良器的標準,這些傳承下來的實物恰是我們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