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兩次偉大的相遇,一次是孔子見老子,一次便是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聞一多先生曾將李白與杜甫的相見比作「兩曜相遇」,說「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五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人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
孔子與老子的相見是於史無證的傳說,而李、杜相遇卻史有明書。
公元744年,四十四歲的李白和三十三歲的杜甫在洛陽相遇,二人一見如故,對酒當歌,攜手同遊。當時的李白已經早已名揚天下,而杜甫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萌新。作為晚輩的杜甫,對於李白,更有一種崇敬之情,在遇見李白之前,想必甚至將李白作為自己的偶像。杜甫對李白充滿仰慕之情,李白更是對杜甫充滿讚賞。

然而自745年的東魯之遊之後詩仙、詩聖便天各一方,無緣再見。於是懷念李白成了杜甫的日常,而後的李白之死,更成了杜甫解不開的心結。
李白與杜甫相會是在李白因觸怒權貴放歸山林時。杜甫在《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一詩中描寫當時的情形是:「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兩人可謂情同手足。李白當時已經是詩名遠揚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還默默無聞。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應是很投緣的。他和杜甫相處的那段時間裡,兩人時常喝酒論文,李白的詩歌造詣必定對杜甫的詩歌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
李白曾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由於杜甫不在身邊同遊,「齊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魯酒」也提不起酒興,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從此詩可見李白的謙遜的人格魅力和對杜甫的真摯情誼,也正是其謙遜的作風,使他遇到人生知己----杜甫。
杜甫在成都做節度使嚴武的幕客時,生活還算安定。閒暇時常想起與李白相處的日子,這時他們闊別已經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難忘的好時光,杜甫總感慨不已,頗為懷念。
如今正是仲春時節,蓉城景色秀美,心曠神怡,李白若能來此同遊,那該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詩仙,在這兵荒馬亂的動蕩年代,將棲息於何處?想到這裡,詩人不禁提筆做詩,寫了一首五律《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杜甫在詩中對李白是這樣讚許的:庾信的詩清新而不俊逸,鮑照的詩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詩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的。杜甫還時常掛念著李白的衣食住行,擔心他被貶逐以後的安全:「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些詩句對李白遭誣受害表示了極大的同情。
杜工部著的《杜甫詩集》可以見到十幾首,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
李白寫給元丹丘的詩就有14首,如《元丹丘歌》、《將進酒》等,寫給孟浩然的詩也有五首,如《贈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春日歸山寄孟浩然》等等。
想不到李太白寫給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見到四首即《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等。但寫給杜甫詩少不代表李白對杜甫感情不深,眾所周知李白跟杜甫是知己,惺惺相惜。

清風肺腑明月魂,扶搖直上大鵬志。
仗劍天涯驚風雨,酒盡詩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