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微課堂】第四百二十七課:文人與香——文壇軼事:于謙兩袖清風、刁存口含雞舌香

2021-02-07 慧通香堂總部


  于謙兩袖清風


  于謙是明代前期名臣,曾率京城軍民英勇抗擊瓦剌,救明朝於危難。


  正統年間,朝中昏憒,行賄成風。時任巡撫的于謙公務進京,覲見皇帝。別人曾攜線香、絲帕等特產作為覲見的禮物。于謙拒絕效法,並感此而作《入京》一詩:「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此詩言辭平易卻志節動人,民間傳誦一時。



  成語「兩袖清風」即出於此。「朝天」指覲見天子。「閭閻」:裡巷內外的門,常指街巷,此處借指「民間」。(于謙另有名作《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刁存口含雞舌香


  東漢恆帝時,有侍中(侍奉於皇帝左右的官員)名刁存,年長,有口臭。一日,恆帝賜了刁存一個狀如釘子的東西,令他含到嘴裡。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又覺得此物味辛刺口,便以為是皇帝賜死的毒藥。沒敢立即咽下去,急忙回家與家人訣別,命家人速置靈堂,後臥以待斃。恰有一位好友朝歸來訪,感覺這事有些奇怪,便讓刁存把「毒藥」吐出來看看。刁存吐出後,卻聞到一股濃鬱的香氣。那朋友上前查看,認出那不是什麼毒藥,而是一枚上等的雞舌香,遂成笑談。


  「雞舌香」,形如釘子,又名丁子香,丁香,是南洋島嶼「洋丁香」樹的花蕾所制(非中國多見的「丁香」)。氣息清香,常含在口中用以香口(似口香糖),但含之有辛辣感。東漢時的雞舌香是名貴的「進口香藥」,故常人大多不知。



傅京亮

我國國寶級香學泰鬥

中國香文化研究著名學者,香文化研究奠基人,我國唯一的和香大家。

出身書香門第,傳統文化世家,從小就薰染於書齋的琴棋書畫的氛圍之中,國學根基深厚,香學與中醫學造詣尤深。於承續家學之外,多年研習中國書畫、雕塑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較等學科,皆有相當深厚的造詣。



  香,物雖微而位貴,它是中華文化無形的脈搏。


  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武將皆攜香
    實際上,不僅是在上層社會,連普通百姓,文人武士皆攜香,聞香遠不止現今的識女人這般簡單,攜香是美自身敬他人的一種習俗 ,嘴裡嚼塊口香糖在古代也曾是禮。《中華遺產》雜誌刊文說到曹操曾送諸葛亮雞舌香,中國古代宮廷和上遊場合,確實是人人都散發著香氣。
  • 中國香文化史,百官上朝還要口含雞舌香!
    >我就會點上一束香,嫋嫋香霧中,身心舒暢。4.啟迪才思——文人的讀書伴侶。中國香文化歷史久遠,最早開始於神農嘗百草,那個時候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燻爐,所用的燃燒物是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草、木屑。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意識到香的養生功能,天子在宮殿裡燃香,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爭相佩戴香草,「修身」與「內美」並重。
  • 揭秘:曹操為什麼要贈送五斤名貴的雞舌香給諸葛亮?
    其文曰,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這封信當然是曹操寫的,收信人自然是諸葛亮。先來了解一下這個雞舌香是什麼東西。據本草綱目記載,丁香,釋名:丁子香、雞舌香。氣味:辛、溫、無毒。原來是一種香料。有的人會問,這個東西現在很普遍啊。
  • 兩種丁香:既象徵文人理想又是醫家妙藥
    因果皮與種仁可剝離,種仁由兩片形如雞舌的子葉組成,故名「雞舌香」。這種丁香在《本草綱目》中有介紹:「丁香,釋名丁子香、雞舌香,氣味辛溫,無毒。」清人張秉成編著的《本草便讀》也記載:「丁香有公丁母丁兩種。公丁是花,母丁是實……母者即雞舌香,古方多用之。今人所常用者,皆公丁香耳。」這兩種丁香,原屬不同的植物種類,花名相同實屬巧合。
  • 雞骨香、雞舌香都是沉香嗎?
    《南方草木狀》中所述:「蜜香、沉香、雞骨香、黃熟香、棧香、青桂香、馬蹄香、雞舌香,案此八物,同出於一樹也」,其中就有雞骨香、雞舌香。《天香傳》中,作者將海南沉香分為四名十二狀,四名:沉水香、棧香、生結、熟結;十二狀:雞骨香,小鬥笠,青桂,頂蓋,包頭,倒架,吊口,樹心格,蟲漏,蟻漏,馬蹄香,黃熟香,同樣有雞骨香。
  • 古代高官吃雞舌之謎
    該文作者推測,這則謠言發生的邏輯可能是這樣的:明末清初文人褚人獲的筆記小說《堅瓠集》裡記載,北宋宰相呂蒙正「喜食雞舌湯,每朝必用」,以致於其後花園中雞毛堆積成山。某位當代人對《堅瓠集》裡的這段故事存有一種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印象,將它誤植在了李紳的頭上。
  • 雞骨香、雞舌香都是指沉香嗎?
    古人根據其結香的形式或是形狀等,取了各種名字,如雞骨香、雞舌香等。沉香取材自瑞香科植物,樹木本身受到外界的刺激後,經過了幾十年甚至百年更久的時間醇化而形成,它有著木材的外表,實際上是木質纖維和油脂的固態凝結物。因有了油脂成分,含有多種芳香分子化合物,這也正是它香味的來源。
  • 曹操送給諸葛亮的「雞舌香」是什麼東東?
    這就輪到剛才提到的雞舌香上場了。雞舌香,也叫丁香或者釘子香,是一種熱帶出產的香料,早在東漢時代就流傳到了我國,成為了當時流行的「口香糖」。清代園藝學家陳淏子所寫的《花鏡》中說:「丁香一名百結。葉似茉莉,花有紫白二種,初春開花,細小似丁香,蓓蕾生於枝杪,其瓣柔,色紫,清香襲人。」講的就是這種紫丁香。
  • 《長安十二時辰》裡,唐人香事知多少?
    最早在《漢官儀》記載桓帝時「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帝賜雞舌香,使含之」,因此有了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之說。宋.陳敬《新纂香譜》中亦有以雞舌香清新口氣的記載。雞舌香、丁子香《唐本草》云:「出崑崙國及交廣以南。樹有雌雄,皮葉並似慄。
  • 跟皇帝講話有口氣,官場專用奢侈品,雞舌香了解一下
    雨巷風流除了花美香濃深得仕女文人喜愛的紫丁香,在我國還有一種丁香很有名氣,這種丁香有著特殊的用途,被視做古代大臣的奢侈品-口香糖,這種丁香叫做丁子香,也叫雞舌香。雞舌香在歷史上很早就有記載,東漢恆帝時期,因受當時衛生條件所限,有一位老臣患有嚴重的口臭,每次朝堂奏對,皇帝都如受酷刑被他的口氣薰得痛不欲生。無奈之下皇帝拿出了珍貴雞舌香賞賜他幾根,吩咐他下朝回家嚼一嚼。
  • 歷史悠久的中國香文化
    中國的香文化歷史悠久,據考證,在新石器時代火的「誕生」之後,萬物的「自然之香」轉化為「人為之香」,由此開啟了中國香文化的發展之旅。香料不僅能放鬆心情,還能養神祛疾。《尚書·君陳》中描述的「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即謂「香者,知其香,養其德,道也」。香道也是古代貴族、士大夫及文人階層的高品位修行之道。香料最早用於祭祀和禮儀,原料基本上是中原本土的香草香木。
  • 紫清山房瑣記(45)香事雅聞
    自魏晉,佛教傳入中土,寺廟用香,大半自製,焚香祝天,傳可通鬼神,敬天地。月餘前,濤弟手贈二盒線香,一曰靜悟,一曰初心,普善堂制,以紅白檀香、沉香、白蒿、丁香、乳香、豆蔻等三十餘種天然香料揉制而成,可醒神開竅、調養身心、袪除邪穢,今人多用於禪修打坐、品茗論書、瑜伽靜心等。 香中雅事頗多,現擇數篇以悅諸友會心一笑: 其一 古代朝堂之上,香氣怡人,君臣皆悅。
  • 焚香聽語:為您解讀古代文人香事
    焚香一事,中國上古既已有之,而在歷代文人的參與之下,令其從祭祀之事變為一種風雅閒情。文人玩香之軼事、行香之器具、焚香之禮儀、品香之詩篇,流傳至今,成為當下人領略古賢幽雅意境的窗口。《焚香聽語》梳理宋、元、明、清歷代文人香事,在生動鮮活的品香軼事中,了解香事發展脈絡。
  • 香史-香道文化起源
    說到香文化的起源,通常以為,香文化起源於幾千前古人的祭祀儀式,其實不然,從考古發掘來看,燔燒物品的「燎祭」很早就已出現,距今4000—5000年。生活用香,大概也在4000—5000年前已經出現了。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 「氤氳書香」《古香遺珍》——圖說中國古代香文化(連載2)
    《天香傳》還開啟了宋代以﹁香﹂為主的﹁點茶、焚香、掛畫、插花﹂四般閒事的文人雅士趣味生活。』口含雞舌香《漢官儀》和《漢官典職》都記載了尚書郎向皇帝奏事時須口含雞舌香的規定,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漢中儀》一書還記述了漢桓帝賜大臣雞舌香的有趣故事。有個叫乃存的侍中,年紀很大,因消化系統較差,口臭很嚴重。皇帝照顧老臣的面子沒有直說,只是賜給他一些口含的雞舌香。不想乃存沒有見過雞舌香,含在嘴裡辛辣刺痛,還以為自己犯了大錯,皇帝給他毒藥賜死。
  • 「雞舌香趣談」與「潤肺清痰宜食梨」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節奏才是王道3,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雞舌香趣談」與「潤肺清痰宜食梨」!雞舌香趣談丁香是桃金孃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是名貴的香料,可以人藥,也可以作為高檔調味品用於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