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兩袖清風
于謙是明代前期名臣,曾率京城軍民英勇抗擊瓦剌,救明朝於危難。
正統年間,朝中昏憒,行賄成風。時任巡撫的于謙公務進京,覲見皇帝。別人曾攜線香、絲帕等特產作為覲見的禮物。于謙拒絕效法,並感此而作《入京》一詩:「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此詩言辭平易卻志節動人,民間傳誦一時。
成語「兩袖清風」即出於此。「朝天」指覲見天子。「閭閻」:裡巷內外的門,常指街巷,此處借指「民間」。(于謙另有名作《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刁存口含雞舌香
東漢恆帝時,有侍中(侍奉於皇帝左右的官員)名刁存,年長,有口臭。一日,恆帝賜了刁存一個狀如釘子的東西,令他含到嘴裡。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又覺得此物味辛刺口,便以為是皇帝賜死的毒藥。沒敢立即咽下去,急忙回家與家人訣別,命家人速置靈堂,後臥以待斃。恰有一位好友朝歸來訪,感覺這事有些奇怪,便讓刁存把「毒藥」吐出來看看。刁存吐出後,卻聞到一股濃鬱的香氣。那朋友上前查看,認出那不是什麼毒藥,而是一枚上等的雞舌香,遂成笑談。
「雞舌香」,形如釘子,又名丁子香,丁香,是南洋島嶼「洋丁香」樹的花蕾所制(非中國多見的「丁香」)。氣息清香,常含在口中用以香口(似口香糖),但含之有辛辣感。東漢時的雞舌香是名貴的「進口香藥」,故常人大多不知。
傅京亮
我國國寶級香學泰鬥
中國香文化研究著名學者,香文化研究奠基人,我國唯一的和香大家。
出身書香門第,傳統文化世家,從小就薰染於書齋的琴棋書畫的氛圍之中,國學根基深厚,香學與中醫學造詣尤深。於承續家學之外,多年研習中國書畫、雕塑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較等學科,皆有相當深厚的造詣。
香,物雖微而位貴,它是中華文化無形的脈搏。
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