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應該只有苟且,還應有詩酒風流與遠方

2021-01-09 騰訊網

好不容易迎來了2021年

但貌似很多地方的疫情仍不樂觀

大家都不敢隨便出門聚餐吃飯

縱使人生艱難

也希望詩酒是你我心裡的光

照亮前方的路

1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周南·卷耳》

徵夫攀過高而崎嶇的山,馬兒疲倦不已,只好姑且斟滿杯中酒,以寄託離愁與憂思,以徵夫的口吻描述了遠徵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的情感。縱觀古今,無論是舉杯澆愁還是借酒抒懷,酒似乎在不同的場合中都起著相似的情感寄託作用。

《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酒」字共出現了逾60次。酒對於當時的百姓平民來說並不易得,而宮廷貴族則多以酒行樂。嚴肅的祭祀禮中,將酒作為貢品則是尊重神靈祖先的一種表現。

2

新豐美酒鬥十千,

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

系馬高樓垂柳邊。

——《少年行》(唐·王維)

新豐,即今西安臨潼縣。新豐之名,起於漢代,漢高祖劉邦生於豐裡,後起兵,誅秦滅項,建立了漢朝。他尊其父為太上皇。太上皇在長安城中思念故鄉風景,劉邦便命巧匠胡寬依故鄉豐裡的樣子建造此城,名曰新豐,意為新遷來的豐鄉。

新豐建成後,太公還想喝家鄉的酒,劉邦就將家鄉的釀酒匠遷到此處,從此新豐美酒享譽天下,文人、墨客多有吟詠。至唐代時聲譽達到頂峰,可與今天的茅臺媲美。

3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在一個大雪欲飄的夜晚,爐火掩映著新醅的綠酒,情趣盎然。樂天與友圍爐邀飲,深情勸酒,慨然舉杯,一飲而盡。

白居易極愛飲酒,後人評論其詩句「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其晚年也曾寫過一篇《醉吟先生傳》,傳中他以醉吟先生自喻,稱自己生性嗜酒,並且喜歡吟詩彈琴,因此結交了不少的酒友、詩客和琴侶。

4

鸕鷀杓,鸚鵡杯,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

遙看漢江鴨頭綠,

恰以蒲萄初醱醅。

此江若變作春酒,

壘曲便築糟丘臺。

——《襄陽歌》(唐·李白)

襄陽是唐代縣名,今屬湖北。李白在湖北安陸和退休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後到襄陽拜訪荊州長史,不料求官不遂,乃作此詩以抒憤。

人生百年,一共三萬六千日,每天都應該往肚裡倒上三百杯酒。當下詩人酒意正濃,醉眼朦朧地朝四方看,遠遠看見襄陽城外碧綠的漢水,幻覺中就好像剛釀好的葡萄酒一樣。戲說這漢江若能變作春酒,那麼單是用來釀酒的酒麴,便能壘成一座糟丘臺了。

5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短歌行》(漢·曹操)

據《呂氏春秋》《博物志》等史書記載,杜康是周朝大夫杜伯的後代,生活在今河南汝陽縣城北一個景色秀麗的小山村——杜康村,並在這裡發明了秫酒。

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得以嘗到杜康酒,認為口感絕佳,於是將其定為宮中御酒,並封杜康為酒仙,賜杜康村為「杜康仙莊」。杜康酒從此名揚天下。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

6

當歌對玉酒,匡坐酌金罍。

竹葉三清泛,葡萄百味開。

風移蘭氣人,月逐桂香來。

獨有劉將阮,忘情寄羽杯。

——《飲酒》(南北朝·張正見)

盛夏之夜,邀一好友,坐於庭中竹下,聽風吹竹葉之輕鈴,聞風送蘭桂馨香,盛酒之器須得金罍,還得是明月當空,邊樂邊酌,共敘感慨。集天地人和四素於一體,只為莫負杯中美酒。

魏晉年間,長期的社會戰亂離愁,過於輕易的生離死別,文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人生哲學觀得以改變。他們張揚個性、醉生夢死、不受拘束,以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的生活方式為時尚,對於政治呈無為之態,很是「風流」。

7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徵戰幾人回。

——《涼州詞》(唐·王翰)

這首詩並未明寫葡萄酒具體產於何地,只知道應該是產自西域。聯繫到詩人寫的是涼州,加上有不少詩人亦對涼州的葡萄酒有過讚譽,因此,詩中的葡萄酒,可能是涼州的葡萄酒,即今天的甘肅武威。

8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杜甫存世的詩篇有1500首,其中300首都是吟酒詩。其中少不得要提《飲中八仙歌》,詩將當時號稱「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從「飲酒」這個角度聯繫在一起。

我最愛的是描述李白這四句:李白飲酒一鬥,立可賦詩百篇,他去長安街酒肆飲酒,常常醉眠於酒家。天子在湖池遊宴,召他為詩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稱是酒中仙。

9

城下人家水上城,

酒樓紅處一江明。

銜杯卻愛瀘州好,

十指寒香給客橙。

——《瀘州三首》(清· 張問陶)

今天的瀘州被譽為「酒城」,其酒業,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其中瀘州老窖特曲是我國享有盛譽的名酒之一,此酒無色透明,窖香濃鬱,清洌甘爽,飲後尤香,回味悠長。具有濃香、醇和、味甜、回味長的四大特色。

10

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

——《南鄉子·東武望餘杭》(宋·蘇軾)

蘇軾時任杭州通判,好兄弟楊元素被任命為杭州知州,倆人喜相逢才倆月,不料又接到上級調令,蘇軾即將調往密州當知州。短暫相逢又別離,因此在離別酒宴上互訴衷情:他日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我陪你醉他個三萬場!

縱使生活再難,也該有一杯酒解決的態度。古人如此,我們也可以。願2021的我們每一個人,健健康康,順順利利,兼顧詩酒與遠方。

-- END --

相關焦點

  •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婚戀情感中的始亂終棄與善始善終戴浩然 2020年12月5日一般而言,苟且就是得過且過,只管眼前,走哪算哪;詩是人生理想,遠方是指未來漫長的歲月。就男女關係來講,苟且就是不道德和沒節操的男女搞在一起,尤其滾床單和啪啪啪;詩是指情調和浪漫,遠方指白頭到老;加起來就是找到自己愛的和愛自己的人,好好過,瞻前顧後,從一而終。「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就是在教化大家,人生要看長遠,要有追求。
  • 人生,不應該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有琴棋書畫詩酒茶
    人生,不應該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有琴棋書畫詩酒茶。洗不完的衣服,做不完的飯,帶不完的孩子。上有公婆,下有父母中間還有個老公。女人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活的最累的物種吧。歲月靜好,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是多少人夢想的生活樣子。可現實卻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 生活有詩和遠方,但首先是眼下的苟且
    世界非常美好,因為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的一篇文章,文中高曉松談到人生在世,縱然要捨棄,縱然要妥協,縱然要低姿態,但這並不是人生而存活的目的,恬淡優雅地生活著,擁有勇氣和激情,才是我們「苟且」的目的,要把苟且當做跳板,奔向未來美好的日子。
  • 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不完美!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但是,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還有眼前的不完美。生活啊,就是讓你想想就想哭,想想又想笑的真實,而非只有美好的幻想。如果不曾難過,又怎會懂得追求快樂的人生!只有快樂,沒有難過的刺激,只會麻木,乃至失去快樂的滋味。一顰一蹙,皆是生活。
  • 名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看似文藝風爆棚,讓人難以理解,實則卻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在無數人奮勇向前的時候,這一句話,更是成為了無數年輕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根本。懂得其中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那麼也就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 不甘心眼前的苟且,閱讀胡適的《詩與夢》,生活有詩和也有遠方
    從藝術的角度分析,這首《夢與詩》兼具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全詩押韻,字句基本整齊,其中的意象也有畫面感,但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以樸素的語言表達思想。人生總平常這首詩有一個詞出現了四次,就是平常。人人都有好奇心,喜歡出彩而厭倦苟且,然而柴米油鹽、人情世故都是平常事,平常才是人生的常態,也是原汁原味的人生。
  • 「詩和遠方」何嘗不是一種苟且
    「A4」腰甩出的脂肪,就被許巍與高曉松精心熬製的「大補」雞湯歌——「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徹底地擦拭了一遍。    記得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由是相對的,同樣,苟且和「詩和遠方」也是相對的。眼前的苟且不過是暫時的枷鎖,是一種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臥薪嘗膽」,這種信念支撐下的苟且又何嘗不能稱之為自由,而「詩和遠方」雖說充滿了想像和奔跑的自由感,卻又難免落入空想的枷鎖之中。    正如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不能失去的,除了內心的自由。
  • 跨不過去的是苟且,跨過去了是遠方
    人生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但要想有詩和遠方,那你首先要過眼前苟且這一關。跨不過去的苟且,何來的詩和遠方?記得前兩年,研究生畢業後被導師推薦到一家蠻不錯的研究院。無論對專業技能的提升還是發展前景來說,都是非常不錯的。
  • 旅遊 把苟且的生活過成遠方的詩[原創]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一句充滿哲理與浪漫的話,讓多少憧憬著的詩和遠方的人,懷揣著夢幻踏上旅途。其實遠方只是一個與你所處環境不同的景區而已,景區本身並不是現成的「詩」,要想通過旅遊把「遠方」演繹成「詩」其實是需要付出很多艱辛努力的。要想通過旅遊把苟且的生活過成詩和遠方,得提升旅遊者自身的品位,把單純的旅遊提升到更高的角度觀賞景點、人文、歷史,才能享受到真正的遠方的詩。
  •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正當旅遊熱浪翻滾的當口,人們浮躁的心靈打開了一扇通向遠方的窗戶。於是,背起雙肩挎包,帶上裝著滿滿炸雞腿和披薩餅的皮囊,風起雲湧般地離開自己呆厭煩了的地方,去看別人呆厭煩的地方究竟是什麼模樣,嘗試一程人生苦短焦作不安的流浪。美國總統詹森說:「一個人在旅遊時必須帶上知識,如果他想帶回知識的話。」女兒和女婿,肚子裡沒有半點墨味,祖國那麼多大好河山,還有五千年文明的名勝古蹟,沒踏過半步,卻一腳飛越國界,去瞻仰異國風情。
  • 苟且與遠方
    英國作家毛姆寫過一個著名的短篇,名字叫《The Lotus Eater》,通常譯為 《食蓮者》,講的是一個勇敢追求詩和遠方的人。故事發生的背景大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這個故事中,義大利的卡普裡島就像都市人的「世外桃源」。一個名叫威爾遜的英國人,倫敦某銀行的經理,偶然來到了卡普裡島旅行一周,被島上的旖旎風光所深深吸引,一時不忍歸去,起了在此長居之心。
  • 信奉苟且,到了遠方還是一樣苟且
    》,「攻陷」了朋友圈,也將輿論從「小眾的許巍一夜之間大眾化」的人物臧否,帶入「苟且VS詩與遠方」的社會爭論。很多人說,「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還有眼前的苟且」,「生活不就是以庸常對抗庸常,以瑣碎抵禦瑣碎嗎」……然後將「生活不止眼前苟且」的表述一腳踹進「雞湯」堆滿的潲水坑裡。對很多為生活奔忙的人來說,苟且或許就是生活基本的樣貌:做著房奴、孩奴、卡奴的他們,早早被生活節奏帶進「心為形役」的倦態中。對他們而言,說情懷、談理想、仰望星空,似乎是早就該戒掉的奢侈。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夢想)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最早出自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文章中是這樣說的「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 他把眼前的苟且,過成了詩和遠方,且看孟浩然的詩意人生
    詩意的山水,閒雲野鶴的生活,是歷代文人墨客一生的嚮往,然而真正領略山水之樂的人並不多,要麼是匆匆過客,要麼是一霎煙雨般的駐足。大唐王朝三百年間,湧現出無數傑出的詩人,其中懷才不遇者也比比皆是。但終其一生未謀個一官半職的,只有孟浩然一人。
  • 眼前苟且與詩和遠方
    《金剛經》的生活,是「眼前苟且」與「詩和遠方」的相互妥協這麼說,春天就不存在了麼?當然不是!因為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感受到。佛陀不讓我們去執著法相,卻又告訴我們這就是法相。這就是在教導我們,不要相信眼中的百花齊放,不要相信聽到的風中花鈴,不要相信聞到的甜香蜜味。這些不是真正的春天,但這些共同顯現給我們一個五彩斑斕的春天。
  • 讀四首古詩,感悟生活中眼前的苟且,期待心中嚮往的詩和遠方
    現在很多朋友都愛說一句話: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非常流行的話,出自高曉松,最初的版本是這樣的:從小媽媽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但詩和遠方很貴,努力是最好的選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想對很多人都聽過吧,很多人都用這句話來描述生活的美好,也有很多人聽了這句話之後,選擇辭職奔赴遠方,尋找自己心中的天堂,這樣的做法確實沒錯,可是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因為你只聽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可你知道嗎?
  • 裝飾藝術,是「苟且」在家中的「詩與遠方」
    ,還有詩和遠方這句文藝糙爺們高曉松名言,據說出自他清華大學建築學教授的母親的教導,引領他度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老人的道理真是人生珠璣啊!還是為了洞穴外那座的大山背後的詩與遠方?... ... ...或許這也可以解釋我們現今的藝術領域,包括建築、時尚、文娛乃至文學創作,尤其是某些電影大片,直抒「詩與遠方」的胸臆,執著創設藝術風格,卻總是陷入不倫不類境地。
  • 去除「濾鏡」的詩人們:詩與遠方是奢望,「苟且」才是人生常態
    二、詩人的「詩與遠方」也被「苟且」困住梁實秋先生說然而「我們只覺得摩詰(王維,字摩詰)當年,千古風流,而他在苦吟時墮入醋甕的那副尷尬相,並沒有人給他寫畫流傳」。是的,在我們的印象中,詩人,尤其是唐朝的詩人們,頗有仙風道骨的意味。這與唐朝多元、包容、進取的風氣有關,那時的詩人十分敢講敢寫,行事也似乎很灑脫。然而,這樣的印象是帶著時間和空間的濾鏡的。當我們走近,才發現他們的身不由己,才發現再「仙」再「佛」的詩人依然逃不過生活的「苟且」。
  •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說的就是這個古村
    近兩年,一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在社會上迅速流行。詩是什麼東西,我們都知道,但遠方是有多遠?不妨先定個小目標,比如說,100公裡。在這樣一個小小的遠方,我們可以拋開眼前的苟且,和詩意一起棲居。這個小小的遠方可以是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白楊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