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京劇史論研究,舞臺藝術

2020-12-12 周苡美妝

本文乃作者小章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舞臺藝術研究組。對京劇表演體系的研究應該體現為多學科,即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美各個方面的一種綜合性研究,以舞臺藝術為中心,以其他學科為配合。這個組要注意兩點,第一是比較研究。包括中西比較,即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藝術的比較研究;南北比較,即京劇南派和北派(海派和京派)的比較研究;京劇和地方劇種的比較研究等。通過比較加以總結,這樣研究能夠更加深人。

中國戲曲

第二是學術理論與技術理論相結合。現在研究學術理論容易失之空泛,說一套很玄的理論,但不結合實際;講具體藝術又就事論事,比如臉譜的勾畫技法、京胡的演奏方法都是純技術的,這是很需要的,但沒有提高到學術層次上。這兩者不結合,理論和實踐永遠是「 兩張皮"。應該把學術理論和技術理論相結合才能更加深刻。比如翁偶虹、劉曾復先生講臉譜,就不是單純講技法問題,還有一個總體的理論闡述,我認為這是比較理想的。

京劇史論研究和《京劇學刊》編輯組。京劇史論研究要和出版-一個刊物相結合。當年「國劇學會」出過兩種刊物,一種是帶有學術性的《戲劇叢刊》,前些年曾經複印出版;第二種是普及性的《國劇畫報》,圖文並茂。中華戲校曾搞過一個《劇學月刊》,很有學術性。《戲劇叢刊》《劇學月刊》發表了一大批很好的文章,很深人又很實際。現在有一個帶有普及性的刊物《中國京劇》,但缺乏一個專門研究京劇的學術性刊物,是否可以取名叫《京劇學刊》,作為京劇史論研究組發表研究成果的陣地,也可以作為全國各地專家發表研究成果的陣地,應該有個編輯部填補這個空白。

臉譜

第二個不是創作研究部,任務是貫徹「三並舉」的劇目建設方針。京劇學研究所搞創作不同於劇團,不僅是為了生產演出劇目,必須把創作和研究結合起來,既要創作,更重要是為了研究。要研究一齣戲的成敗,如何改進提高,把研究性匯人創作中。下設四個小組:一是傳 統戲整理改編組。「三並舉」方針中,當前應以整理、改編傳統戲為主。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做得比較好,後來每況愈下,八十年代這條腿就弱了, 到現在很多人基本上不願意做這個工作,所以劇目往往失傳,不見於舞臺。據說現在劇團裡的人不願意做是因為他們認為寫出一個新戲是自己的成果,而整理改編傳統戲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戲曲學院應該有這個任務,就是要把別人不願意做,但確實很重要的工作擔負起來。如果我們把這個工作做好了,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在這個工作中,有兩點需要加以注意:第一,把傳統戲拿出來,加以審視,進行整理改編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小改,好比梳洗打扮,去掉雜質和汙染但不大動。比如歐陽予倩先生改編的桂劇《拾玉鐲》,把劉媒婆改成劉媽媽。再如《三岔口》,把開黑店的店主改成義士。還有川劇《秋江》,把艄翁調戲陳妙常改成詼諧調侃,把黃色的改成健康的。第二種是中改,好比整容矯形,改動較大。

《拾玉鐲》

比如崑曲《十五貫》,刪掉了原本《雙熊夢》中熊友蕙的線索,保留了熊友蘭的線索,突出了況鍾、過於執和周忱三個官的形象,結合反對官僚主義的時代背景,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再如範鈞宏先生改編的《九江口》,調整了人物關係,理順了故事情節,使人物更合理可信,情節更緊湊,戲劇懸念更突出,把一出冷戲變成了常見戲,救活了這齣戲。還有中國戲曲學院的周龍教授最近牽頭搞了由《乾元山》改編的《哪吒》,原來的《乾元山》比較散,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現在改得緊湊了,合理了,而且加強了表演,立得住。

我認為這個戲不錯,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第三種是大改,好比脫胎換骨,化腐朽為神奇。比如莆仙戲《春草闖堂》,把傳統戲《鄒雷霆》中宣揚封建道德的主題改為反封建。再如楚劇《獄卒平冤》,把傳統公案戲《九人頭》改為突出獄卒為冤獄平反,說明了卑賤者最聰明的道理。這些戲能保留下來、流傳下來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為改編的成功。要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決定採取小改、中改或大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一律脫胎換骨。

崑曲《十五貫》

京劇作品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整理改編應以中品、中上品為主,不要拿精品開刀。上品是經典的,已經改得很好的,或是廣大觀眾已經熟悉、歡迎、接受,成為固定模式的,就不必非要在這種戲上開刀。比如《秦香蓮》《玉堂春》、《紅鬃烈馬》《四郎探母》。我們的精力主要應該投人到中品或中上品上面,這些戲表演好,有特色,但劇本有問題,有可為之處。比如《九江口》劇情不合理,但「跑船」表演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要加以保留,所以範鈞宏先生說改戲是為了「補臺」,「吃補藥」,而不是為了「拆臺」,「吃瀉藥」,而且要有一個明確的觀念,以表演藝術的價值為核心去考慮取捨,不能只從劇本考慮。比如《戰宛城》,有「馬踏青苗」、「鬧耗子」等表演特色,但整體結構鬆散,就應該重新組織結構,加以改編。從這些戲人手,目的是為了救活這些戲,能夠在臺上再演,保留下來,將來延續下去。

《九江口》

新戲編創研討組。新戲編創研討不僅可以進行創作,編戲演出,更重要的是在於「」,創作要和研究結合起來。編創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京劇舞臺劇,另一方面是京劇影視劇,後者目前的成敗得失,將來的何去何從,這方面探討的餘地更大,問題更多。現在把京劇變成影視劇,好多是失敗的,我們要研究到底怎麼拍。有的影視導演拍戲曲片,提出三句口號,第一不要程式,第二不要鑼鼓,第三不要虛擬寫意。

「三不要」就把戲曲肢解了,唱腔不按板式,完全用電聲樂,這麼搞法花一百多萬,簡直是「冤大頭」。所以怎麼搞法,影視這隻手我們要自己伸進去,自己搞,自己「觸電」,搞出一些真正符合京劇,弘揚特色的影視劇來。對當前社會上一些新戲的編創進行認識、分析、評價,在討論、評論中把握戲曲評論的大方向,這是很重要的。不僅可以研討本院的,比如《杜十娘》、《哪吒》,也可以研討院外的,比如《金子》、《圖蘭朵公主》。還有一個方向問題,比如現在京劇藝術是突出表演,還是突出舞臺美術?有專家說現在是舞美的"航母時代」。

《哪吒》

以歌舞演故事,現在變成「以故事演歌舞」,這是不是符合方向?類似這些問題都應該值得研究。這次我和我的研究生池浚提交的論文就是要提倡《京劇藝術的「三突出」》(當然這跟「四人幫」的「三突出」是兩回事):第一,京劇舞臺演出的整體藝術要突出表演藝術;第二,表演藝術要突出主演的表演;第三,主演的表演要突出表現人物的唱念做打等高含金量的技藝。既要符合人物,又要有一定的高難度,還要有美感,好聽、好看,這三條缺一不可。

參考資料《京劇現狀研究》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學專業二戲曲史論考博專題解讀
    通過分析近年來研究院的題目,研究院對專業二的考察主要集中於:戲曲史論、戲曲作品分析以及戲曲研究動向這幾個部分。全書十一章,對戲曲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對戲曲的文學、音樂、表演、導演及舞臺美術、劇目生產等各個藝術環節,都進行了全面細緻的闡述,並且各個部分都蘊含著整體的內在聯繫,堪稱戲曲理論研究著述中的經典之作。
  • 中國戲曲文化,京劇歷史,藝術經驗研究
    京劇文本研究與舞臺研究相比較,要以舞臺研究為主。京劇領域多學科的研究與京劇表演體系的研究相比較,要以京劇表演體系的研究為主。京劇表演不是沒有體系,在實踐中形成了我們的體系,但是從理論上沒有得到認真的總結,說不出一套東西來。
  • 中國傳統文化,京劇文化,研究京劇習俗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研究中國京劇習俗,對於京劇藝術在當今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京劇藝術如何佔領藝術市場,擁有更多的觀眾,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據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80年代初的統計,全國有300多個劇種。20多年來儘管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發展,許多劇種已經消亡或瀕臨滅亡,但無疑新中國成立以來也是戲曲最受重視,保護、傳承、發展和研究最有成就的時期。各地文化主管部門、戲改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們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民族戲曲藝術納人新時代文化藝術建設發展的軌道,並佔有重要的位置。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音樂藝術,紛呈的流派藝術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梅蘭芳是現代戲曲史上最為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表演藝術體系的形成,使京劇這個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更加完美統一了。它將更加有力地證實:戲曲藝術的發展,如看不到音樂革新這一環的關鍵所在,戲曲就不可能取得更為完滿的革新成果。各方面的研究普遍認為,從1871年到1937年,是京劇藝術出現高峰的時期。這個時期在劇目上,傳統戲有一些得到了加工,有一些得到了翻新,大都出現了新的面貌,同時又編創和演出了一些新的劇目,所表現的題材範圍擴大了。又由於劇目與演員的表演特色結合得更加緊密,相伴隨地出現了為某些藝術流派所特有的劇目。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它的現代化與探索
    張庚是王國維之後,中國當代戲劇學術泰鬥。他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一代領導人之一,作為副院長一直工作到1986年。作為學術的領頭人,他奮鬥終生,與郭漢城等前輩,帶出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的幾代學人,樹立了一代良好的學風。張庚先生的《話劇民族化與舊劇現代化》的命題,是他在回顧研究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戲劇運動的基礎上,於1939年提出來的。
  • 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舞臺監督高級人才培養」項目啟動
    人民網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 郝孟佳)13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京劇舞臺監督高級人才培養」項目正式啟動。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表示,京劇舞臺監督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類型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管理能力和深厚的藝術積澱。
  • 王飛燕:韓國近年出版中國戲曲研究論著一覽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京劇9.京劇與中國、中國人、以及我們(韓國人)應該反省的事情6、金學主:《偉大中國的大眾藝術京劇》(2010)/ 以安重根烈士為題材的韓中演劇 – 以南大本《亡國恨傳奇》為中心 / 豬祭的文化含義 / 曹琳, 翻譯對通過戲曲看漢語教育的考察/ 12、《古老的藝術,新的舞臺》(論文集,2008)
  • 中國傳統文化,京劇文化研究,人文主義
    藝術是表達人類情感的,不同的藝術體現了不同的情感表達途徑,不同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研究京劇,必須研究作為中國人的獨特情感、思維、觀念,包括那種對藝術的獨特感覺,以及它們深深蘊涵於京劇藝術之中的那種深刻的民族性。
  • 弘揚國粹文化 傳承臉譜藝術 瀋陽師範大學京劇舞臺臉譜藝術人才...
    」開班儀式在星河劇場舉行,遼寧省文化廳、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相關領導,戲曲界專家同仁共聚一堂,弘揚國粹文化,傳承臉譜藝術。《京劇舞臺臉譜藝術人才培養》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是瀋陽師範大學貫徹國務院《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著重致力於重新梳理與保護京劇臉譜,使京劇舞臺臉譜藝術做到全面、有效的活態傳承。並使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用現代科技手段解讀傳統臉譜。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劇本的整理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戲曲劇團日常演出的劇目,大多以傳統戲為主,這是戲曲舞臺藝術的特殊現象。傳統戲的價值最主要是表演藝術,這也是其頑強生命力所在,戲曲的傳統劇目浩如煙海,其種類除了古裝戲,也包括現代戲等。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在梅先生推出《紅線盜盒》之後,程則推出《紅拂傳》,荀推出《紅娘》,尚推出《紅綃》,這四出《紅》劇更是爭奇鬥豔,引來京劇舞臺的百家爭鳴。在藝術上,他們互不相讓,各不示弱。然而,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促使京劇舞臺欣欣向榮;正是這激烈的競爭,鑄成了京劇的輝煌,留下了世紀絕唱;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他們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藝術之星。大家知道,荀慧生先生原是梆子演員,為練就一身過硬的蹺功,他要在兩張桌子和一個凳子,再加一塊豎起的青磚上踩著蹺耗三炷香,儘管隨時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大腿後面還要綁著兩頭削尖的竹籤。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音樂的融合、派生、繁衍及形成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戲曲,顧名思義就是戲和曲的結合。而曲之別又決定著戲之別。這是整個戲曲界的公論。有戲既有曲,無曲不成戲。一個劇種的創立和形成,固然有多種因素,但主要取決於它的音樂結構和曲調特色,或者說取決於聲腔曲調和舞臺語言兩個方面。甚至可以說,一個劇種獨特音樂系統的最終形成,才能夠迥然有別於其他劇種音樂,並能贏得為數相當多的群眾的認可和偏愛。那麼,這個劇種也才算是在戲曲壇上最終確立起來,並可獨領風騷,吸引觀眾,也才能得以廣泛傳播開來,並能傳承延續下去。
  • 中華戲曲藝術與民族園林藝術完美融合 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精彩亮相...
    來自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天橋藝術中心、男聲愛樂合唱團等戲曲專業演員、師生在中心舞臺及周邊上演戲曲快閃,獻上《紅燈記》等經典唱段,最後與現場觀眾一起集體唱響《我愛你中國》,現場氣勢恢弘,大家共同用歌聲演繹中國戲曲的盛大華章,傳承國粹藝術,為國慶獻禮。
  • 專訪京劇名家宋丹菊:戲曲是藝術,也是一種文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戲曲,一個好的藝術成品,除本人努力外,也是時代、觀眾共同造就的。」近日,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宋丹菊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她說,戲曲是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現在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我已經快八十歲了,想利用這一點餘熱,把京劇藝術傳承下去。」
  • 看中國戲曲京劇、豫劇等傳統文化的發展,秒懂影視劇火熱的原因!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吸收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等不同藝術形式發展演變而成。戲曲起源於漢代歌舞藝術,通過幾百年不斷的發展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舞臺藝術,直到元代才發展成型。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戲曲藝術,包含文學、演唱、音樂、舞蹈、美術、武術以及表演等不同藝術綜合而成,所以研究戲曲藝術具有很高的價值。
  • 服飾裝扮是中國戲曲舞臺美術的組成部分,京劇的服裝是怎麼來的?
    本文乃作者燕大爺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舞臺美術是戲劇及其演出藝術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種造型因素的統稱,包括化妝、服裝、道具、布景和燈光等。按一般演出慣例,舞臺音響也歸入舞臺美術工作部門。
  • 百姓大舞臺.戲曲樂翻天:感受藝術文化之美,傳承戲曲文化
    8月29日2020年中國涼都·六盤水消夏文化避暑旅季「百姓大舞臺 戲曲樂翻天」群眾文化活動在我市文化館小劇場舉行活動期間,我市戲劇表演者和愛好者們以華美動聽的唱腔,表演了折子戲、經典片段彩唱、清唱、聯唱、戲曲舞蹈、京歌等節目,引得臺下觀眾掌聲不停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余三勝、譚鑫培對京劇聲腔的貢獻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京劇初創時期被譽為「三鼎甲」的是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三人,若論對京劇唱腔音樂初創和完善,貢獻最大的當屬余三勝清代後期,慈禧太后自1881年(光緒七年)曾傳喚不少京劇名演員進宮當差,叫做「內廷供奉」,對京劇藝術進行壟斷,為他們演戲作樂。譚鑫培與當時很多著名的演員都被網羅進去。據管理宮廷戲曲事務的異平署檔案記載,當時充當供奉的名演員就有八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