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2020-12-14 這個亮點不錯呀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8]

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8]

行當分類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佔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臺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裡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臺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裡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3]

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3]

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3]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淨"主要分為文淨、武淨兩大類。文淨又分正淨(重唱功,稱銅錘花臉、黑頭)、副淨(重工架表演,稱架子花臉),武淨分重把子工架的武花、重跌扑摔打的武花(也被稱為摔打花臉)、油花(一稱毛淨)。[3]

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文丑(分方巾醜、袍帶醜、老醜、榮衣醜,併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3]

水墨京劇人物(張硯鈞 作)

唱腔分類

合併圖冊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導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淨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只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麼板式了。如果同一齣戲中導板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門伴奏,以免產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8]

發音技巧

真嗓

水墨京劇人物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淨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4]

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4]

左嗓

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4]

吊嗓

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鍊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臺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鍊,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係,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4]

喊嗓

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鍊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覆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4]

丹田音

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4]

雲遮月

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乾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鍊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餘叔巖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4]

塌中

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係,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4]

腦後音

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淨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4]

荒腔

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4]

冒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走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不搭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4]

氣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準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4]

換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準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4]

偷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4]

嘎調

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4]

長吭

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4]

砸夯

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8]

板式分類

《紅燈記人物造型》 陳玉先 設計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俗的講就是(唱腔節奏。通常有四類:一眼板,三眼板,無眼板,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板、導板、搖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5]

京劇臉譜

分類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畫方法

合併圖冊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8]

演繹道具

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6]

舞臺道具

京劇道具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臺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臺、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7]

傳統的砌末,是有意識地區別於生活的自然形態之物。它們不是實物的仿製品,而是實物在戲曲中的一種藝術表現。這也是砌末能夠與動作、形象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原因。[7]

在演員沒有上場以前,桌椅只是一種抽象的擺設。如演出皇帝視朝,這張桌子便成了視朝時所需的御案;縣宮坐衙,這張桌子便成了坐衙時所需的公案;朋友宴會,便成了宴會時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實物實用,但戲曲舞臺上的桌椅還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這山很高,就用兩張桌子疊起來。要跳牆,就用桌子當牆;要睡覺,將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頭。至於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臺上表示從矮山爬到高山去,是從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還可以代替窯門,代替牢門等等。桌椅無論代表什麼,都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戲曲中的布城雖然比較簡陋,但決不追求城的真實再現。布城可以根據城的需要自由調度。[7]

旗幟在舞臺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帥字旗、長方形三軍令旗、大纛旗(古代軍隊裡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的。還有水旗、火旗、風旗、車旗等等,這些旗幟是在白色方旗上繪綠色水紋、火焰、風、車輪等等。演員執旗,略微顫動,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著火、起風、乘車。[7]

戲曲舞臺上並不迴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寫實。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8]

名詞解釋

蓋叫天 花蝴蝶工尺,戲曲音樂名詞。泛指戲曲曲譜上曲詞右側所注音階符號。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為音階的符號,相當於西洋音樂的"56712345"。習慣上把這些符號統稱為"工尺"。有的曲譜,曲詞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譜,名為工尺譜。

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傳統唱曲時,常以鼓板按節拍,凡強拍均擊板,故稱該拍為板。次強拍和弱拍則以鼓籤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別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頭眼或初眼,後一弱拍稱末眼)。合稱板眼。

過門,京劇音樂名詞。指在唱句與唱句之間,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間奏音樂。唱句與唱句之間常用小過門兒,唱段與唱段之間常用大過門。但由於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並無固定模式。

掛兒,京劇音樂名詞。掛兒是"過兒"的諧音,專指在唱段與唱段之間的大過門,一般多指華彩的間奏音樂。在唱句與唱句之間的小過門不稱掛兒。

墊頭,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樂匯與樂匯間起搭橋作用的旋律稱為墊頭或小墊頭,亦名橋。墊頭旋律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後銜接作用。

行旋,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演員表演動作或對話、獨白時的襯託音樂。行旋多為曲牌或簡單旋律的反覆演奏,主要起烘託氣氛的作用。

調門,指演員歌唱時的音高。凡用弦樂器伴奏,都根據演員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調。京劇調門,一般以正宮調為適度,最高的唱乙字調,最低的凡字調,俗稱趴字調。同一劇中,兩個主要演員音高不同,有時互相遷就,有時臨時長(提高)調門或落(降低)調門。

調面,演員唱的音高與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調面。意思是按照"調門"的表面歌唱。調面系針對調底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演員都唱調面。

調底,演員唱的音高比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調底。意思是按照調門的底音歌唱。調底系針對調面而言。京劇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調的腔調經常翻高,如將調門定高,演員嗓音不及,如將調門定低,樂器音量有過小,乃採用調底的唱法,把樂器定高八度,演員以低八度的音來歌唱。

定弦,指弦樂器(胡琴、阮等)定"調門"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為定弦的標準。

乙字調,京劇音樂名詞。工尺譜所用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乙"音(開啟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乙字調為京劇的最高調門。

工正調,亦作正宮調。京劇根據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調門,西皮外弦與笛正宮調的工音同高的稱為正宮調。比正宮調高出一度的稱乙字調,高出半度的稱工半調,比正宮調低一度的稱六字調,低半度的稱六半調,低二度的俗稱趴字調。

工半調,京劇調門之一。略高於正宮調,略低於乙字調。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升高。

軟工調,京劇調門之一。略低於正宮調,而較六字調稍高。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降低。

六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六"音(六孔全閉,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六字調為京劇中低於正工調,高低適度的調門。

趴字調,亦作扒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凡低於六字調一度以上的統稱趴字調。

走邊,"走邊"的來源一說源於晉劇《白虎鞭·走邊》中的舞蹈身段;一說是因為凡走邊的人物因怕人看見而多在牆邊、道邊潛身夜行,故而稱"走邊"。一般來說,《惡虎村》的黃天霸走邊最難。《夜奔》的林衝走邊最累,《蜈蚣嶺》的武松走邊最吃功夫。

趟馬,由於京劇中多以馬鞭來代替馬,或作為騎馬的象徵,因此凡手持馬鞭揮舞著上場後運用圓場、翻身、臥魚、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連續做出打馬、勒馬或策馬疾馳的舞蹈動作的組合就是京劇的趟馬。[8]

流派代表

流派劃分

京劇的流派習慣上以創始人的姓來命名,各行當被公認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琴師代表

孫佑臣、梅雨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8]

鼓師代表

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8] 當代代表

劇目介紹

京劇圖片選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藝術成就及其豐富的劇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屬於二簧系統的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戲曲工作者和廣大戲曲演員相互合作,共同進行整理修改,其中優秀的劇目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列入中國新文化藝術林苑而被保留下來,繼續在舞臺上廣泛流傳。這類劇目據估計大約有200 餘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其題材和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群戲、折子戲、本戲等。各種形式的劇目,統稱為傳統戲。[8]

影響

1919-1935年,梅蘭芳的海外京劇演出消除了當時西方對中國戲劇甚至中國人的偏見,促進了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增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京劇這一東方藝術奇葩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大放光彩。

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對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組織的,京劇成為國家的文化使者。

中國派遣京劇團赴世界各地訪問演出,其中梅蘭芳先後於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蘇聯訪問,1956年第三次訪問日本,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贏得了巨大榮譽。他的高超表演不僅讓世界對中國的"國粹"京劇刮目相看,還對日本、歐美的戲劇及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在他們的創作中,都汲取了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精華。

評價

傅謹:"京劇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表徵之一。它是"地方戲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劇種,是雅文化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漸趨 衰落的時代變革的產物。相對於超越了特定地域審美趣味的崑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物;相對於崑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於底層和民間的趣味,京劇的劇目系統更充分體現出其歷史敘述的民間性或曰草根特性。"

法國荒誕戲劇家讓·熱內:京劇的主題、結構、表現手法之精妙絕頂。[9]

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和舞美設計家愛德華·戈登·克雷:中國京劇已經比西方任何其他戲劇更加成為一種獨立而優秀的藝術形式。[9]

前蘇聯著名劇作家特萊傑亞考亞考夫:中國戲劇蘊含著一種理性和國際性戲劇的種子,它那精確的方式方法可以適用於喚醒並引導磨鍊過的群眾爭取一個美好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京劇表演藝術胡芝風:戲曲藝術講究「寫意摹情」
    原標題:京劇表演藝術胡芝風:戲曲藝術講究「寫意摹情」 胡芝風與老師梅蘭芳合影  三江訪談  人物名片  胡芝風,1938年12月出生上海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自幼愛好藝術,幼攻京劇花旦、青衣、刀馬旦,師從魏蓮芳、楊畹農、方傳會、朱傳茗、吳繼蘭、薛蘭芬、王福慶、包幼蝶、劉君麟等,曾得到周信芳先生的指導,後拜梅蘭芳先生為師,成為梅先生的「關門弟子」。演出梅、荀、尚各流派劇目及崑劇。1960年在蘇州市京劇團擔任主演,後兼任團長。曾改編、導演並主演的戲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傳》、《灰闌記》等。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音樂的融合、派生、繁衍及形成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戲曲,顧名思義就是戲和曲的結合。而曲之別又決定著戲之別。這是整個戲曲界的公論。有戲既有曲,無曲不成戲。燕俗之劇「戲以曲興」,「戲以曲傳」,京劇整體藝術的創立和發展,最主要的也是有賴於、並得益於京劇音樂的形成,如果沒有京劇音樂的形成,沒有徽調和楚調在北京的同臺融合
  • 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京劇藝術從娃娃抓起
    為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戲曲基礎教育發展,實現繁榮京劇藝術從娃娃抓起的戰略構想,11月22日,長安大戲院和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中國少年京劇團在長安大戲院籤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定於2011年12月1日至9日,在長安大戲院進行為期9天的娃娃京劇專場演出,這是雙方合作協議籤署後的首輪演出。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它的現代化與探索
    他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一代領導人之一,作為副院長一直工作到1986年。作為學術的領頭人,他奮鬥終生,與郭漢城等前輩,帶出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的幾代學人,樹立了一代良好的學風。張庚先生的《話劇民族化與舊劇現代化》的命題,是他在回顧研究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戲劇運動的基礎上,於1939年提出來的。那時把戲曲特別是古老的劇種稱作舊劇,京劇則稱為平劇,人們習慣的稱呼是京戲。
  • 戲曲 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而湧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京劇行當石牌是安慶市懷寧縣一個古老的集鎮,"無石不成班"的"石"即指這裡,也泛指安慶及其所屬各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紛紛在此設館駐節。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音樂藝術,紛呈的流派藝術
    他繼承並發揚了前輩藝術大師胡喜祿、時小福、餘紫雲、陳德霖和王瑤卿的藝術,並革新傳統,思想和藝術境界更為開闊,成為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從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以來,他就曾進行了時裝戲(當時的現代戲)、古裝戲(側重歌舞的神仙戲)、新編歷史戲等的藝術革新實踐,為京劇,特別是在旦行聲腔藝術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戲曲文化,京劇歷史,藝術經驗研究
    關於京劇學的組織架構,建議成立「一所」、「三部」、「十二組"。我希望中國戲曲學院能成為一個中心,首先把京劇學研究抓起來,成為京劇學研究的領軍和基本陣地。當然這不是排斥別人,搞山頭主義,把學派變成宗派,這不利於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還是要百家爭鳴。中國戲曲學院進行京劇學研究應該堅持科研。創作、教學三位一體的大方向,把這三者扭成一股繩,科研不能脫離創作,脫離教學。
  • ...復排後首演|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鳳凰二喬|京劇|倪茂才|戲曲
    由傳統戲《鳳凰臺》改編而成的高派名劇《鳳凰二喬》,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高派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和曾首演。經過幾十年絕跡舞臺,10月15日晚,該劇在吉林省大眾劇場重新與觀眾見面。傳統京劇《鳳凰二喬》在大眾劇場復演 費菲 攝傳統京劇《鳳凰二喬》由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復排,是繼《贈綈袍》後劇團獲得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資助的又一部劇目。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張建國表示,「這些年來,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凝心聚力,挖掘傳承了一批優秀的高派經典劇目,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 戲曲 評劇的藝術特點
    藝術特點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鬱的特點。善於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辛亥革命後,成兆才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和改編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評劇以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長。
  • 戲曲藝術的發展,京劇學學科,京劇的民間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章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京劇與崑曲不同,不僅它的源頭是民間文化,而且在形成為京劇的過程中,一直以民間藝人為創作主體,在長期的發展中,它在藝術特點上,也以民間性見長。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從劇種的形成看。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余三勝、譚鑫培對京劇聲腔的貢獻
    在聲腔曲調上,余三勝是在漢調皮黃和徽戲二黃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特點,創造出抑揚婉轉、流暢動聽的京劇唱腔。而在余三勝進京之前,北京即已流行著將近四十多年光景的二黃腔了。但是當時微班所唱的二黃腔還是比較簡單的。當時即有「時尚黃腔喊似雷」的形容,一味直腔直調地喊,當然也就談不上有多少演唱技巧。
  • 中國戲曲文化,京劇史論研究,舞臺藝術
    本文乃作者小章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舞臺藝術研究組。對京劇表演體系的研究應該體現為多學科,即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美各個方面的一種綜合性研究,以舞臺藝術為中心,以其他學科為配合。這個組要注意兩點,第一是比較研究。
  • 多姿多彩的中國戲曲藝術
    選擇了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聲情並茂表現出的人物特性的綜合藝術,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 戲曲專家:京劇男旦有其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戲曲專家於25日在「梅葆玖的京劇貢獻」論壇中再談男旦藝術,均認為其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對人類藝術的傑出貢獻,不可替代。  25日是梅派大師梅葆玖先生去世一周年,「梅葆玖的京劇貢獻」論壇由北京京劇院牽頭在北京召開。
  • 戲曲資訊丨中國戲曲藝術噩耗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錢浩梁去世
    A角是當時藝術大師李少春,B角是李少春的徒弟也就是錢老(錢浩梁)。在排練中由於李少春先生身體不適,再加上錢浩梁的變現非常突出,所以最終確定的錢浩梁為《紅燈記》中李玉和的扮演者。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樂《沙家浜》,紅極一時的樣板戲為這八個,被稱為「八個樣板戲」,其實在當時的背景下,樣板戲不僅僅有八出。實際數量在二十多出。只不過因為這八個樣板戲太紅火了,導致很多屬於樣板戲範疇的最後被擋在門外。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王國維並未有意識地做中西比較,但無疑,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戲曲」的運用,是以西方drama為參照的結果。「戲曲」概念的釐定,強化了中國傳統戲劇的民族特徵、藝術特點,但也應當指出,「中國戲曲特徵不斷被強化,而同時我們的研究視界則呈萎化之態。視界的萎化又制約了我們對中國戲曲理論的研究只能是小理論,它的普遍性、涵蓋力就有限。」
  • 中國戲曲藝術展覽在京啟幕 京劇名家親臨現場互動
    12月24日,中國戲曲藝術展覽在位於紫竹院澄碧山房開展,本次展覽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紫竹院公園主辦。展覽設計了6大主題,300多張展覽圖片,並且邀請北京京劇院名家現場與觀眾交流互動。作為北京市內戲曲藝術為主題的公益性展覽,本次展覽展出了由北京京劇院提供的眾多珍貴資料、包括視頻、實物道具等,此外還展示了近年來京劇藝術優秀劇目和知名藝術家作品。除靜態展覽外,展覽還設有影音區,觀眾可以看到京劇藝術的普及視頻資料,以及優秀獲獎劇目的精彩選段等。
  • 專訪京劇名家宋丹菊:戲曲是藝術,也是一種文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戲曲,一個好的藝術成品,除本人努力外,也是時代、觀眾共同造就的。」近日,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宋丹菊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她說,戲曲是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現在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我已經快八十歲了,想利用這一點餘熱,把京劇藝術傳承下去。」
  • 傳承戲曲藝術 弘揚民族文化 ——冠縣老年大學京劇藝術團走進校園
    11月6日下午,由冠縣縣委老幹部局主辦,斜店鄉中學承辦的「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斜店鄉中學,為全校師生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活動展演的劇目結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需求,通過手眼身法、唱念做打等動作和姿態展示出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節目內容、舞臺呈現、演員表演和風格特色深受師生歡迎。
  • 《2019新年戲曲晚會》——中華傳統文化國韻天驕,京劇
    2018年剛剛過去,最近一個晚會引起了我的注意《2019新年戲曲晚會》。 檀板弦歌賀新歲,古韻時調頌昇平。不由的感嘆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瑰寶。經過漢朝,唐朝到宋朝一步步形成較為完成的戲曲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