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與形式 ——吳冠中水墨作品賞析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文/張賀

吳冠中  逍遙遊  紙本水墨設色  145cm×368cm  1997 年  中國美術館藏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1935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8年升入本科學習,1942年畢業。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進修油畫和美術史;1950年秋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早年於杭州國立藝專繪畫系求學,兼學中西,後赴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專攻西方現代藝術,1991年接受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國文藝最高勳位」,2002年獲選為「法蘭西學士院藝術院通訊院士」。吳冠中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之實踐,他的畫作注重形式美感和東方意境的探索表現,他一生志在融通中西,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

    「我想造一座橋,是東方和西方、人民和專家、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橋。」這便是吳冠中一生追求的藝術主張——為傳統的中國畫注入現代精神,探索中西方繪畫理念的融合。中西融合是20世紀以來許多中國藝術家選擇的藝術路徑,無論是以徐悲鴻、蔣兆和為代表的結合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技法的「徐蔣體系」,還是融合西方現代藝術表現的以林風眠、吳冠中為代表的「林吳體系」,都是中國畫實現現代化轉型和探索的有效途徑。吳冠中和其師林風眠一樣,領悟到中國傳統寫意繪畫與西方現代繪畫藝術的融通之處,在吳冠中看來,「西方現代派繪畫對性靈的探索與中國文人畫對意境的追求正是異曲同工。」他以超越中西的高度審視繪畫,以縱覽古今的深度定位自我。自上世紀70年代起,吳冠中便以自身創作不斷推動著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變革和發展,他專注於油畫,藉助西方油畫的色彩和厚度表現中國的物象景觀,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油畫民族化」的理想。80年代,吳冠中又積極探索中國畫的革新,將現代藝術中的形式美感融入水墨畫的表現,實現了「中國畫現代化」的突破,畫作既富傳統審美意趣,又具現代美感。至90年代,吳冠中在水墨畫和油畫創作上都抵達其藝術探索的頂峰,所謂「水陸兼程」。他以率真的性格與無畏的膽識,創造性地貢獻出了一種走在時代前沿的形式與風格,成為中華民族在文化轉型期的一座藝術高峰,令人仰止。

    《逍遙遊》系列是吳冠中年近80高齡所作之巨幅水墨畫作品,是一幅充分顯示吳冠中針對筆墨語言及「形式美」與「抽象美」進行實踐與探索的經典力作。畫面中點、線、面的元素錯綜繁複,對比強烈,大小不一、墨色不同的色點與張弛有力的線條,渲染出無界無邊的畫面氛圍,從中亦可找尋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的影子,也可以感受到畫家的繪畫過程,和一種忘卻物我的自由境界。整幅畫在構圖上一別傳統中國畫的構圖格局,不做留白,線條和色彩穿插充斥著畫面的每一處。點、線、面的穿插布局亂中有章、雜中有序,黑、白、灰,綠、黃、紅等大小顏色不一的墨點,整幅畫面縈繞著一種生命的律動和張力。對於《逍遙遊》這樣一幅作品,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種解讀,肆意灑脫、自由奔放的筆墨,再現的或是朗星閃爍的夜空,或是枝蔓盤繞的藤蔓,亦或是江南三月草長鶯飛、萬物生發的景象,任由畫者和觀者的想像馳騁。欣賞吳冠中的作品總是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視覺體驗和驚喜。

    如此的表現形式在另一幅水墨畫《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得以延續,創作於2007年的這幅畫作在筆墨和形式上與《逍遙遊》異曲同工,不同的是,在抽象中穿插有具象的表現。整幅畫面以一株枝條盤繞的翠柳作為視覺主體鋪陳開來,構圖依然未作留白,交錯纏繞、虛實相生的線條化作自由飛舞的枝條,黃、綠墨點點染出春意,畫面一角微露一座江南拱橋,紅衣人物點綴其中,一幅初春的江南景致便生成於點、線、面的飛舞之中。這幅作於畫家年近九旬之時的思鄉之作,更為真切地體現了畫家系情於江南故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懷。吳冠中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中西合璧、具有東方意境的風景水墨畫和油畫,將江南水鄉的箇中尋常搬入畫作。在他的筆下,線條和色彩非但不分中西,還同時將西方藝術精神和東方審美理想淋漓盡致地鋪灑開來,蘊藏著情懷,沉澱著歷史,穿越時空娓娓道來。

    吳冠中以卓越的創造力推動了中國畫的當代轉型。同時他也是一位淡泊名利、境界高遠的人民藝術家,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藝術來自人民,其先後將自己的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充分體現了一位藝術大家回饋社會、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吳冠中還勤於著述,將自己多年來對於藝術創作的所思所感融匯成文字,以示後人。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撰文表述自己的藝術主張,他撰寫《繪畫的形式美》《關於抽象美》《風箏不斷線》等文章,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筆墨等於零」「形式美」「抽象美」「形式決定內容」等觀點,在美術界影響深遠。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支撐下,吳冠中將水墨畫創作引向一條獨立創造的現代之路。

相關焦點

  • 抽象與形式——吳冠中水墨作品賞析
    80年代,吳冠中又積極探索中國畫的革新,將現代藝術中的形式美感融入水墨畫的表現,實現了「中國畫現代化」的突破,畫作既富傳統審美意趣,又具現代美感。至90年代,吳冠中在水墨畫和油畫創作上都抵達其藝術探索的頂峰,所謂「水陸兼程」。他以率真的性格與無畏的膽識,創造性地貢獻出了一種走在時代前沿的形式與風格,成為中華民族在文化轉型期的一座藝術高峰,令人仰止。
  • 抽象與形式——吳冠中水墨作品賞析
    自上世紀70年代起,吳冠中便以自身創作不斷推動著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變革和發展,他專注於油畫,藉助西方油畫的色彩和厚度表現中國的物象景觀,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油畫民族化」的理想。80年代,吳冠中又積極探索中國畫的革新,將現代藝術中的形式美感融入水墨畫的表現,實現了「中國畫現代化」的突破,畫作既富傳統審美意趣,又具現代美感。
  • 當代著名國畫大師,吳冠中水墨作品賞析
    自上世紀70年代起,吳冠中便以自身創作不斷推動著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變革和發展,他專注於油畫,藉助西方油畫的色彩和厚度表現中國的物象景觀,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油畫民族化」的理想。80年代,吳冠中又積極探索中國畫的革新,將現代藝術中的形式美感融入水墨畫的表現,實現了「中國畫現代化」的突破,畫作既富傳統審美意趣,又具現代美感。
  • 吳冠中大師「抽象」背後有什麼奧秘?
    ,更有國內研究吳冠中的權威學者,帶你了解大師天價作品背後的藝術理念,認識一個「抽象」的吳冠中。【藝術透視】如何理解吳冠中的抽象畫?作為「法國三劍客」之一,吳冠中回國後,創作從具象到抽象。其作品的多元化呈現,使得吳冠中在油畫、中國畫、水墨、現代化等多個藝術門類的創作中,從形式美到抽象美,都綻放藝術光彩。吳冠中價值過億元的作品中,既有油畫也有中國畫,既繪畫秀麗古典的江南水鄉,也有抽象誇張的水墨創作。
  • 吳冠中畫作賞析——水彩與水墨的融合
    吳冠中的水彩畫作品可以稱為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由於種種原因對吳冠中水彩畫的研究遠不如對其油畫和水墨畫的研究深入。其實,相比較而言,吳冠中最早被人所熟識的不得的油畫,也不是水墨畫,而是水彩畫。雖然吳冠中水彩畫的藝術風格隨著年代的推移有所變化,但是從總體上看,吳冠中的水彩畫作品在融合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精神這一點上,是十分突出的。
  • 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開幕
    中新網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 馬海燕)「隨行—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16日在永樂文化藝術空間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同時呈現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和崔如琢重量級作品。吳冠中和崔如琢被稱為當代藝術大家,他們根植於傳統,走出了創新之路,在古意中彰顯現代氣息,為中國書畫賦予了新含義。吳冠中(1919年—2010年)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
  • 國禮藍本吳冠中《坦尚尼亞大瀑布》作品賞析
    他堅持畫裡一定要有形象,認為「『無形象』是斷線風箏」,形式美和抽象美是建立在有形象的基礎之上,但太拘泥於具象,又無法表現具象中某些美感,因此他認為畫要有形式美和抽象美,奠定了「風箏不斷線」的創作風格。自改革下放之後,吳冠中踏入了個人油畫創作的成熟階段,他在資源極度缺乏和壓抑心境的強烈轉換之下,潛心投入創作,作品構圖越來越簡潔,而70年代中期開始的水墨創作更帶給他新的啟發,開啟了「銀灰色」時期。
  • 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亮相永樂藝術空間
    10月16日,「隨行—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在永樂文化藝術空間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呈現吳冠中和崔如琢重量級作品,是兩位水墨大師的第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展,展覽將持續到10月24日。吳冠中和崔如琢的貢獻在於他們在時代的路口沒有選擇復古與西化,而是根植於傳統,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在古意中彰顯現代氣息,為中國書畫賦予了哲學和美學的含義,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意境與形式——宿利群《黑白墨道》系列作品賞析
    宿利群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校期間深入學習壁畫、油畫、水墨畫,在吳冠中、袁運甫、杜大愷等名師的教導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9年,由邵大箴先生推薦,28歲的宿利群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宿利群油畫作品展」,同年作品《1989》、《無題》參加了「85新潮中國現代藝術展」。1995年,宿利群赴法國巴黎遊學,回國後從事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環境設計工作,最終又回歸到水墨領域。
  • 當代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水墨畫賞析
    吳冠中先生的畫中西結合,其創作形式吸收了西方印象派,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的營養,結合傳統的中國水墨,而且大膽創新。他的作品表現出一種極具簡潔的意境,而且個性鮮明,風格獨樹一幟。吳冠中先生為今天中國畫家們的創新提供了思考的方法。
  • 隨行--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在永樂藝術空間盛大開幕
    中西合璧,如影隨行,「隨行—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於10月16日在永樂文化藝術空間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呈現吳冠中和崔如琢重量級作品,是兩位水墨大師的第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展,展覽將持續到10月24日。此次展覽呈現吳冠中先生《甦醒》,該作尺幅巨大,形式結構複雜,視覺效果強烈,代表了吳冠中在90年代的抽象水墨畫的最高成就;《華山日出》則抓住了自然景觀的精神與氣韻,跨越表象,在似是而非中體現形式之美;崔如琢先生《秋山煙翠》、《雨洗溪光淨》更是他的典型佳作,突破了水墨的傳統表現形式,用濃墨體現事物內在層次與外在張力,大氣磅礴,在人在欣賞畫作時,不禁慨嘆畫家的妙手神功,將自然之美展現在畫作之上。
  • 白天畫畫,藝術大師吳冠中作品欣賞
    他的創作歷經數十載,將油彩與水墨媒材交錯運用,從江南水鄉之地汲取靈感,追尋中國繪畫的意境之美和西方結構技法的巧妙融合。他開創中國現代繪畫藝術之路。因此,吳冠中先生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師」。吳冠中先生於上世紀80年代前後討論了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等一系列重大美學問題,提出了「風箏不斷線」、「文化戰爭」、「筆墨等於零」等一系列藝術主張,激發了當代藝術從業者們的探索熱情。他在「風箏不斷線」裡講到藝術品就像紮好的風箏一樣,能不能夠放上飛上天,飛得高不高,主要是看看那個線。
  • 【每日賞畫】30幅著名書畫家作品賞析!
    1、吳冠中作品《春風又綠江南岸》【賞析】吳冠中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他的油畫深深地浸透了中國水墨畫的韻味。
  • 看得懂的抽象藝術 | 吳冠中
    一般來說,它分為兩個體系:幾何抽象和抒情抽象。吳冠中在研習期間不斷的思考如何將中國山水的線條感帶入歐洲的風景畫,也就是他後來所推崇的「油畫民族化」。我們可以看一下他早期的油畫作品。真正開始用國畫形式來進行繪畫,是從下面這幅作品開始的。
  • 「隨行--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開幕,兩位大師的跨時空對話
    中西合璧,如影隨行,「隨行—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於10月16日在永樂文化藝術空間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呈現吳冠中和崔如琢重量級作品,是兩位水墨大師的第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此次展覽呈現吳冠中先生《甦醒》,該作尺幅巨大,形式結構複雜,視覺效果強烈,代表了吳冠中在90年代的抽象水墨畫的最高成就;《華山日出》則抓住了自然景觀的精神與氣韻,跨越表象,在似是而非中體現形式之美;
  • 中國水墨語言中的抽象意味
    另外,其工具、材料對水墨語言的抽象意味的產生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水墨材料作為一種黑色,與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莊子的「五色亂目使目不明」,前賢們對黑色的肯定態度,對水墨語言的抽象意味影響甚深。墨作為最初的繪畫材料到演變為各種意象和抽象的語言符合,從它的性能上分析,其自身就是抽象的材料。
  • 吳冠中百年誕辰藝術展作品賞析
    吳冠中百年誕辰藝術展作品賞析美協會員網 編輯吳冠中(1919-2010),出生於江蘇宜興,中國著名畫家、清華大學教授。2001年文集《畫外話·吳冠中卷》獲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三屆人民文學獎,文集《吳冠中談美》獲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第七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獎。2002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生通訊院士;2003年榮獲文化部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2006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文學榮譽博士。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
  • 畫家吳冠中:畫風清新,水墨韻味
    吳冠中 1975年作 坦尚尼亞大瀑布 油彩 吳冠中對繪畫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他重視形式美,主張中西繪畫的融合,他的藝術觀點和藝術成就吳冠中 1994年作 雙燕 布面油畫吳冠中借鑑西方的現代形式美,將水墨畫的意境美帶人油畫之中
  • 具象與抽象間的平衡 吳冠中油畫《白樺林》
    東西方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西方的抽象繪畫是在抽象中感知物體,通常繪出具象的幾何形態,猶如新造型主義中的抽象繪畫作品。而中國特有的線條流動性使得中國繪畫在線條描繪的形式中富含隱喻性以及象徵性,加上以自然天地為中心的人文哲理,東方抽象繪畫經由具象物體感知抽象意涵。
  • 黃丹麾:吳冠中「形式美與抽象美」撥亂反正的意義不可或缺
    ,群眾出題材,畫家出作品」這一準則。吳冠中《蚱蜢舟》以上的政治環境和藝術氛圍為吳冠中提出有關「形式美與抽象美」的論述奠定了良好的背景。1979年,吳冠中在《美術》第5期發表了題為《繪畫的形式美》一文,他寫道:「在造型藝術的形象思維中,說得更具體一點是形式思維。形式美是美術中關鍵一環,是我們為人民服務的獨特手法……美術教師主要講授形式美的規律與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