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 坦尚尼亞大瀑布 保利香港2017秋拍 成交價5369萬港元
作品鑑賞
吳冠中曾在《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中提到過此畫的創作過程
1975年,青島四方機械廠奉命製造坦尚尼亞至尚比亞鐵路的總統車廂,邀我前去繪乞力馬札羅雪山和維多利亞瀑布,然後根據油畫織錦裝飾車廂。
-吳冠中《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
成熟時期所繪,珍罕國禮藍本
1975年,吳冠中接受了國家邀請的一項外交任務,當時政府援助坦尚尼亞連結尚比亞的鐵路工程已經接近完工,青島的四方機車車輛廠則負責製造鐵路的列車車廂,其中兩節車廂將作為國禮,分別送給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的兩位總統作為公務車廂。四方機車廠設計科的朱仁甫希望在車廂內裝飾帶有當地特色的織錦圖像,便邀請吳冠中前往青島繪製坦尚尼亞的乞力馬札羅雪山及尚比亞的維多利亞大瀑布兩張油畫作為織錦圖像的藍本。
根據吳冠中學生王進家回憶:「吳先生來青後,住在青島鐵中西大門旁邊的四方機廠招待所,臨時工作室也設在那裡。……油畫的題材當然是與坦尚尼亞、尚比亞有關。一幅畫的是坦尚尼亞境內非洲最高的山-乞力馬札羅山,一幅是位於尚比亞和辛巴威之間的大瀑布-維多利亞大瀑布。吳先生以對形式美特別的敏感與理性處理構圖,以高調的高級灰處理色彩。畫面明亮,頗具裝飾意味。」
這段經歷使得吳冠中與非洲結緣,間接地埋下了他在1981年底隨著中國美術家代表團遠赴非洲的伏筆。《坦尚尼亞大瀑布》不但是吳冠中油彩畫成熟時期的集大成、70年代作品於市場上出現尺幅最大之作,更是藝術家生涯唯一一次為了國家外交而創作,象徵吳冠中的愛國情懷,作品歷史定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吳冠中 坦尚尼亞大瀑布 局部
風箏不斷線,油畫民族化
為了追求油畫能以中國的精神生根發芽,吳冠中在1950年決定從法國返回故鄉,因他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在這個時期以降的油畫創作均建立在寫實風格之上。他堅持畫裡一定要有形象,認為「『無形象』是斷線風箏」,形式美和抽象美是建立在有形象的基礎之上,但太拘泥於具象,又無法表現具象中某些美感,因此他認為畫要有形式美和抽象美,奠定了「風箏不斷線」的創作風格。自改革下放之後,吳冠中踏入了個人油畫創作的成熟階段,他在資源極度缺乏和壓抑心境的強烈轉換之下,潛心投入創作,作品構圖越來越簡潔,而70年代中期開始的水墨創作更帶給他新的啟發,開啟了「銀灰色」時期。藝術評論家翟墨在《圓了彩虹-吳冠中傳》中解釋道:「油畫的灰色不是灰濛濛的髒,而是物體在空間氣氛中的光色反映。油畫中運用灰色是為了亮。……銀灰色調形成色彩的透明感和種種叫得響的音樂節奏,使畫面產生氛圍氣韻。」銀灰色介於黑色與白色之間,乃是最難掌握的顏色之一,運用的不好畫面便顯得壓抑、沉悶,其中微妙的差異可以說是失之毫釐,差以千裡。同樣地,這個中性的色調,可以說是吳冠中藝術進程的一個緩衝與契機,不但預示了踏入現代化水墨為主的80年代轉型期,最終也得以融合東西方的審美觀,達到90年代「水陸兼程」的藝術成就。
吳冠中偕妻子去貴陽探望嶽母,途經桂林時,便因美景邁不開腳步,停留在陽朔山寫生。
《坦尚尼亞大瀑布》創作於1975年,為吳冠中「銀灰色」時期的開端作品之一,在吳冠中的早期油畫創作中,這樣的巨型畫作極為罕見,可能由於是國家任務,才能有機會在物資貧乏的年代完成此等巨作,大幅構圖的不易也成為藝術家對於自己的期許與挑戰。畫中詮釋的維多利亞瀑布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是由五道瀑布所組成的瀑布群,從廣大無邊的河床飛流直下,打起鋪天蓋地的水霧,據聞聲若雷鳴。此件作品的尺幅更襯託了瀑布的雄偉壯觀,氣勢磅礡的畫面仿佛引領觀者實際邁入畫布內的空間體驗,宛如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詩中所描寫的場景:「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龍潭中噴射,晝夜生風雷。」
吳冠中的色彩統調處理尤以1970年代的油畫作品臻至高峰,他將白色的顏料覆蓋於瀑布懸崖邊所顯現的黑、灰色山巖,輕靈的水色與巖壁厚重的量感突顯出兩者的對立性,水線在頂端分流而下,卻在中途交錯遇合,直至底部激蕩起迷人的水霧,巧妙的形成由上而下從點轉換成線再積累成面的奇特構圖。抑揚頓挫的細緻筆觸在解析瀑布的動態中以吳氏「抽象美」的語言帶來獨特的韻律,畫面右下斜角的細密水霧遠觀看似平塗,卻隱藏著輕盈、細膩的透明質感,在生機勃勃的布局中飛越激濺。吳冠中注重繪畫中情感的自然表露,他認為主觀的意象可以取代客觀的細節表述,從而增加作品的整體感染力。他說:「我愛繪畫中的意境,不過這意境是結合在形式之中,首先通過形式才能體現。用繪畫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這就是我藝術生涯的核心。」《坦尚尼亞大瀑布》具有西方現代繪畫明暗對比的表現方式和形式語言,也有中國傳統的虛實相間概念,其豐富的藝術內涵,可說是吳冠中油畫融合中西形式之碩果。
吳冠中 坦尚尼亞大瀑布 局部
絕無僅有的構圖與布局
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論道:「言濺瀑者:山間積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滾,有石迎激,方圓四折交流四會,用筆輕重自分淺深盈滿而散漫也。」說明早在宋代,瀑布便已是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題材。而宋代大家郭熙也曾在《林泉高致》一文中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章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坦尚尼亞大瀑布》中水流的布局宛如脈絡般由上而下貫穿整個畫面,源源不絕地流淌,始生生不息之意,水中激蕩更帶動氣流,使得畫面煙霧瀰漫,此間瀑布有如史詩般的壯麗景致在吳冠中的創作裡是絕無僅有。藝術家同年的名作《木槿》亦隸屬70年代少見的大型構圖,《坦尚尼亞大瀑布》除了場景更加壯闊、尺幅接近《木槿》之兩倍外,更有別於《木槿》濃烈的色調與亂中有序的近景式布局,《坦尚尼亞大瀑布》遠景的想像空間更加廣闊,水流順向的節奏感帶來明朗、清新的格調。如果說《木槿》是吳冠中透過花卉和枝葉自由生長的節奏來控制畫面的一個嘗試,那《坦尚尼亞大瀑布》就是他感受中國傳統水墨「虛」、「白」等意境之美而作出突破的關鍵之作,豐富的空間層次表達和細節的精確刻畫將中國傳統的人文情懷融入作品,達到他探索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初衷。(陰山)
作品資料
作者 吳冠中(1919~2010)
尺寸 100.3×179.6cm
作品分類 西畫雕塑>油畫
創作年代 1975年作
成交價 RMB 44,562,700 HKD 53,690,000
時間 2017-10-02
拍賣 保利香港
出版
《風爭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經典作品收藏大展(二)》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 中國2011年(圖版』第102-103頁)
款識:荼75(左下);吳冠中 北京(畫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