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是我們《19節課教你打造10W+爆款標題》的第6篇。
今天我們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標題三要素中的最後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價值」,價值對應的是讀者「功利閱讀」的需求,比如職場、育兒、讀書成長領域,主要為讀者提供「乾貨」的文章,以及美食、穿搭、生活等領域向大家傳授某些「竅門」。
所有這些「有用」、「實用」的信息都屬於「功利閱讀」的範疇,這節課的內容對於以上這些領域的朋友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您對標題三要素,以及讀者的閱讀需求還不太了解,不妨點擊下方連結回顧一下之前的課程:
2個月從零開始,寫出15篇10萬+,賺了2萬多,靠的就是3大標題法則
百家號沒有流量?5000字詳解,教你如何找到標題「關鍵詞」
如果您已經標題三要素有了基本的了解與認知,那麼我們就來一起開始今天的主要內容。
「解決問題」是一篇文章最大的價值所在
很多朋友,在最近解答各位朋友們的疑惑時,我發現很多朋友對於「興趣閱讀」和「功利閱讀」之間的區分並不十分清楚。
的確,這兩種閱讀需求從讀者感受上來說,都是讀者希望獲取自己從前不知道的內容。
但是,兩者有一個最本質的區別,那就是:「興趣閱讀」讀者的最終目的僅局限於「知道」,而「功利閱讀」讀者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講穿搭,從不同的角度描寫就會吸引不同的讀者需求。
標題一:《Longchamp也要配睡褲,睡衣壟斷機場時尚的小S到底有多少條睡褲?》標題二:《今年流行慵懶風?深扒小S的4套機場睡衣,看看如何把睡衣穿出時尚範》
兩個標題的出發點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小S在機場穿睡衣這樣一個事件。
但是,標題一與背後的文章,主要目的是「盤點」小S的睡衣造型,滿足的是大家對明星在公共場合穿睡衣這樣一種行為的好奇,甚至有一點引發討論的意思。
而標題二,則是先肯定了睡衣風是一股潮流,然後重點放在了通過實例分析,教大家應該如何穿「睡衣」才能更時尚,吸引的是追求新奇穿搭風格的讀者。
同一個事件,由於目標讀者不同,對應的閱讀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一篇屬於「興趣閱讀」,而另一篇則要歸類到「功利閱讀」的範疇。
如果,這兩篇文章的標題調換一下,就會發生大問題……
比如,讀者看到標題一,點擊進來的時候很可是「看不慣」這種穿搭風格,結果進來一看,滿篇都在說這麼穿如何好,怎麼時尚,怎麼好看。這時候,在評論裡噴兩句的讀者算是給你面子,更有很多讀者反手就是一個舉報低質量文章,你哭沒地方哭去。
而如果是標題二,讀者點擊進來本來是想學穿搭的,結果穿搭要素一個都沒說,就是盤點了一下小S就幾條睡褲,難免會讓讀者覺得失望,可能看兩眼直接退出了,導致文章跳出率偏高,讀完率偏低,無法獲得進一步推薦。
所以說,搞清楚自己的文章是「興趣閱讀」還是「功利閱讀」,然後匹配正確的標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看完了上面的例子,你還是不太清楚,那麼我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判斷標準。
所有創作「功利閱讀」文章的作者,都要牢牢記住一句話:讀者需要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的文章為讀者提供了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那麼這就是一篇滿足「功利閱讀」的文章。否則就有很大概率應該劃分到「興趣閱讀」的範疇。
明確了文章歸屬,如果您的文章是屬於興趣閱讀的範疇,請參考上一課,著重提升標題中的「信息量」,如果您的標題屬於功利閱讀的範疇,那麼標題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我們今天要說明的「價值感」。
所謂「價值感」,就是讓讀者一看就覺得「有用」
不同於其他閱讀類型,功利閱讀的讀者,在點擊瀏覽文章的時候,會抱有及其明確的「目的性」。他們點擊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學習某個具體的知識來的。
所以,這類文章標題的核心精髓,其實就是讓讀者覺得「有用」、「有價值」。
而一個能有引起讀者閱讀興趣,讓讀者覺得「有價值」的標題,則要包含以下三個要素:「痛點」、「可信度」、「可操作性」。
痛點:是讀者閱讀文章的最直接動力,讀者判斷一篇文章對他有沒有價值,首先要看的就是這篇文章所解決的問題是否是他自己的痛點。
功利閱讀的文章,永遠都是只對一部分人有用,不要貪大求全,你面對的人群越精準,收穫的點擊率也就越高。
你寫一篇文章是關於老闆創業的法律風險,對於一個剛畢業的打工者來說,就完全沒有閱讀的必要,你寫一個口紅色號與臉型的搭配挑選,一個直男程式設計師程序不會有興趣看一看。
而標題中所包含的痛點,則是幫助你精準定位人群的一道「篩子」。
通過這道篩子,幫你篩選出最精準的那部分讀者群體。
可信度: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章,功利閱讀的文章讀者有一個獨特的判斷尺度,那就是這篇文章是否可信。
情緒閱讀中,讀者在乎的是情緒的宣洩與共鳴,對於文章內容是否可信並不太在意,這也是基於情緒的文章容易成為謠言重災區的原因。而興趣閱讀中,真實性同樣是次一等的考量,哪怕信息來源不是那麼可靠,但是讀者依舊可以當做「逸聞趣事」來閱讀傳播。
可是功利閱讀就完全不同了,畢竟讀者閱讀文章是為了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而能不能解決問題,文章是否「靠譜」,就成了讀者必須考量的因素。
如果從標題上一看就讓讀者覺得「誇張」,「虛假」,那這篇文章一定無法獲得讀者的青睞。
相反,如果標題表現出來的信息具有「權威」、「準確」的特點,那麼讀者就會感覺文章值得信賴,願意進一步閱讀。
可操作性:標題價值的第三個表現維度就是:可操作性。一個標題,痛點有了,權威有了,但是讀者還要考慮一個問題,我能不能學會?學會了能不能用?
還是那句話,我們的文章是要幫助讀者的具體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一個學不會、用不了的方案,哪怕再好,再精巧,也只是屠龍之術罷了。
對於讀者來說,可操作性其實就是考慮自己的「學習成本」,學習成本越低,越容易吸引讀者產生閱讀。
比如:
《每天10分鐘,你也能擁有好身材!》《堅持6個月,擁有健美好身材!》
這兩個標題哪個更容易吸引的閱讀?顯然是前者,雖然兩篇內容可能是一模一樣的,但是「每天10分鐘」帶給讀者對學習成本的預估是遠遠低於「堅持6個月」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痛點、可信度、可操作性,這三個維度的信息在標題中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綜合在一起並互相影響。
《只需1句話,讓老闆為你漲薪十倍!》
這個標題,痛點夠痛,表現出來的可執行性也足夠高,但是可信度就低得令人髮指了,難以取信讀者,要麼讀者懶得看,要麼點開之後發現貨不對板,一撥舉報走起……
所以,標題的「價值」要素,其本質是在痛點、可信度、可操作性之間尋找一個平衡。
接下來,我們針對如何加強這3點,分別進行實操性的說明。
首先,「痛點」要小而具體
在痛點上選擇上,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痛點選擇的太大。
很多朋友一上來就習慣性的寫「大問題」,想要去系統性的解說一件事情。
可是這種「大問題」其實離讀者太遠了,而且很難引起讀者具體的共鳴與認同。
其背後的原因很簡單,一個問題越大,就越容易陷入「空洞」,而且可信度也就越低。
比如,你寫一篇文章,教人如何「升職加薪」,雖然這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是咱們平心而論,每個人所處的行業不同,面對的具體情況不同,有的人可能只是剛入職場的年輕人,有的人可能是混跡職場30年的老骨幹。
對於他們來說,用同一篇文章的方法,做到升職加薪,可能嗎?現實嗎?
讀者在看到標題的一瞬間,其實就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所以,功利性閱讀的標題,痛點選擇上,如果大,就很容大而不當。比如下面這幾個例子: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聰明人都是這樣做的……》《職場中不聰明怎麼辦?教你三大方法,立馬平安渡過危機》《養出優秀孩子的媽媽,都在做這一件事》
找到好工作、職場變聰明、養出優秀孩子,你不能說這些不是大家的願望,但是看到這些標題,你真的覺得文章內容跟自己有關,能夠幫助到自己嗎?
其實,真正能夠打動讀者的痛點,從來都是「小問題」,問題越小,越容易帶來小困擾。
我經常舉個例子:如果你說教人「怎麼出任CEO」恐怕有興趣閱讀的人並不多,但是如果教大家「面試的時候如何跟HR談工資」,這個場景明確的小問題,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從而產生閱讀興趣。
比如下面這個標題:
《老闆:你幹的不錯,別說「謝謝」或「不敢當」,這樣回復情商更高》
這真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人人都遇到過,而且很多人猛然間被領導稱暫時,也的確會陷入慌亂,不知道怎麼應對才好,因此看到標題時就會有很強的認同感與帶入感,從而對文章產生閱讀興趣。
所以,無論文章還是標題,在選題的時候,著手點一定要夠小,只有從細微處著手,構建一個清晰且具體的場景,讓讀者能夠快速把自己代入其中。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痛點。
在痛點的選擇上,存在兩個主要的方向:面臨的問題、期望達到的目的。
寫標題時,要充分注意兩種方向下讀者不同的心理動機,前者運用的更多是恐懼、厭惡等負面情緒,而後者調動的則是相對積極地內心動態。
在之前的課程答疑環節中,我們分析過這樣一個案例:
《40歲女性真的老了?46歲董卿42歲陳數,7套穿搭教你比30歲更氣質》
這個標題猛一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讀完之後,相信您也會覺得有點彆扭。
仔細分析一下讀者的心理,就會發現,其實「怕變老」,和「想年輕」在我們的內心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動機。
而上面這個標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同時利用了這兩種心理,導致讀者在閱讀標題時,前後感受到的情緒自相矛盾,反而降低了對標題的認同感。
從本質上來說,痛點其實就是讀者對您描述問題的認同感與代入感,這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而非基於事實的客觀描述,如果您的描述不符合讀者自身的主觀認知,儘管他是事實,但依舊不是一個好的痛點。
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懶是窮的根源!下半年養成這6個微自律習慣,懶人未來有救了!》
總體來說,這個標題是還可以的,只是在思路上存在一個問題。
讀者在潛意識裡不喜歡被指責。我可以調侃自己快「懶死」,但是不會喜歡別人說我「懶」,而這個標題本身存在就意味著,如果我點開標題,就承認了自己是「懶」的……這種來自潛意識的厭惡感會阻止讀者點擊標題。
而且,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中等偏上」的,所以如果不使用具體場景,而只是說「懶人」,其實很難引起讀者的代入感與認同感。
所以,選擇痛點的正確流程是:
第一步:尋找一個小且具體的問題,確保很多人都面臨同樣的小困擾。
第二步:確定這個小問題到底是屬於「問題」,還是屬於「目標」,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