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形意拳與仿生學的淵源關係

2020-12-08 我的武林

仿生學是一門按有生命系統樣式起作用的系統的學科。隨著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先是模仿生物的簡單外形,隨之逐漸發展到模仿生物複雜器官的機能。這樣,生物學和工程技術互相滲透,彼此結合,從而產生一門嶄新的邊緣學科——仿生學。許多科學家不斷探索生物界的奧秘,使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仿生學的起源很早,人類通過魚類遊泳本領,領會了船舶設計的改進方向;從飛鳥翱翔的啟發,發明了飛機。我國傳統武術和保健功法中,更有源遠流長的樸素性的仿生練法。

戰國時代的《莊子刻意》就有:「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

《三國志華陀傳》說華陀主張「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其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 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他模仿禽獸的姿態,創造了更完整的一套導引方法——五禽戲,把《莊子》記載的熊、鳥動作兩種,加上虎、鹿、猿活動三種,特別強調虎的勇猛撲動,鹿的伸展頭頸,熊的沉穩走爬,猿的機敏縱跳,鳥的展翅飛翔等。五禽戲流傳至今已有多種流派,顯示了不同風格。

據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提到,金元時人白玉峰,剃度於嵩山少林寺,創設五拳(分龍、虎、 豹、蛇、鶴拳),「考五拳創始之旨趣,系取法乎漢華陀氏,不過略為變通而已。顧華氏之術,名為五禽之戲……, 而五拳師承其意,只將其鹿、熊、猿三者,改為龍、豹、蛇。 而鳥之一術,仍襲其意,不過變鳥之虛稱而為鶴之實指,可見五拳之淵源,固有所本。」

內家拳的形成過程,受到少林拳的明顯的、外在的影響,研究者已多所指出;在太極拳方面無論體系內部及蛛絲馬跡之記載均提示影響的存在,在形意拳方面可能也類似。

戴氏心意拳和現今流行的形意拳小異而大同,本質是同一的。心意拳手拳有十大形和七小形,十大形是龍、虎、蛇、猴、馬、鷹、鷂、燕、雞、熊,七小形是螳螂、鶴、貓、龜、(鳥臺)、喜鵲登梅、蜻 蜓點水。這裡可以看出由五拳過渡到十大形,既保留了華陀的五禽戲內容,又容納了白玉峰的創造。而七小形之精煉與拼入十大形之後,遂成為今日形意拳之十二形:龍、虎、猴、馬、龜、雞、鷂、燕、蛇、(鳥臺)、鷹、熊(諸家次序略有不同)。託名李洛能之《形意拳拳譜》說:「夫十二形者,本諸天地化而來也。曩昔本為十形,原屬天幹氣數也,後者擴為十二形,原屬地支氣數也…… 此十二形數之由來也。」

形意拳源流多遠溯至嶽飛,有的還及於牛皋;這是一般形意拳書籍都有所回顧的。又據元飛子《心意拳術學》則認為十二形由兵家而來,書中說:「《六韜》之命名,內中竟有龍、虎、豹、犬之名。夫韜者,藏也。命名而取龍、虎、豹、犬之名,是兵書之中仍藏有獅、龍、虎、豹、犬之意也。至創斯說之鼻祖,據前輩所傳,謂形形之說創自嶽忠武王〔飛〕,謂王為將,被困山中(湖廣牛頭山),日日盤山洞,見有龍、虎、猴、馬、龜、雞、鷂、燕、蛇、駘、鷹、熊、貓等等動物。或以其進退之速,閃躲之靈,分閒之工,打法之能,步法之捷,上法之精,頭法之敏,身法之和,隨取其特長之勢,而薈萃於技術之中,以教帳下健兒,卒成勁旅,以破金人。今日心意拳所練之各種形形,即王之所傳也。」

按金元時人白玉峰(覺遠上人的同時代人,年代較確)創始五拳,清中葉戴氏心意拳擴為十形及七小形,因此定型的十二形練法當較後者較後。至於依託肇發於嶽飛,則代表了前人對起源年代在北、南宋之交的推測;如果可以成立,也不會那個時代就有十形或十二形練法。應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充實、豐富起來的。故以訂為淸代定型,較為適當。這是古代仿生學思想在武術中的一種成功運用。

由上可知,十二形拳是以象形取意的方法,在吸取多種動物的本能特長的基礎上,編配而成的一系列基本動作組合,它們既是一些體現每種仿生形式特點的基本拳法,又足一個精悍短小的基本套路。套路形象活潑,勁力各有側重,動作靈活多變,鍛鍊全面,是掌握形意拳要提高身體素質的有效手段。

上引《形意拳拳譜》說:「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此形意拳名之理源也。練之潔白華外,使人身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七表八裡、九道十二經絡,無閉塞之處,而百病也無發生之源。故拳中有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官而化取十二形,以氣貫通十二經絡是也。夫學者於形意十二形,潛心玩索,洞明奇偶之數,陰陽之理。果無悖謬,久之,不特強身且能強國。可不勉力行之哉。」這是對十二形練法功效提高到相當的理論高度的概括和總結。

對於十二形與五行拳的聯繫,另據抄本《形意拳譜》有:「五行十二形大連環歌訣」云:「出手鑽劈橫,狸貓上樹蹬。青龍出爪探,退步橫拳封。進步順崩打,變步用馬形。踩卷五行炮,猛虎撲山風。撤步駘形打,龜形似蛟龍。翻身順手炮,懶龍臥道中。龍虎交架式,鑽劈掛龍形。飛燕掠抄水,撩陰敵命傾。金雞獨立勢,報曉並抖翎。蛇形左右勢,鷂子搜林中。撤步橫拳打,劈拳變猴形。鷹雄鬥智式,十二連環終。」這起到提綱的作用,細加揣摩,十二形用法自在其中。習練掌握其用法並領會其妙處,達到形意相合的境界。

(孟乃昌)

相關焦點

  • 形意拳和傳統「五行」學說的關係
    形意拳主要運用「五行」學說中的「五行歸類」和「五行相剋」論述自身的拳理。1.形意拳的「五行歸類」劈拳的動作,符合人體徒手和使用器械所做「劈類」的動作規範,因此形意拳哲理認為劈拳具有金屬器具使用時的特點,把劈拳定性為「金」。
  • 形意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內家拳。打法多直行直進,與八卦之橫走,太極之中定有顯著差別。形意拳,又稱行意拳。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要知道形意拳是心意拳的增強版,而不是獨立出來的東西。
  • 形意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內家拳。打法多直行直進,與八卦之橫走,太極之中定有顯著差別。形意拳,又稱行意拳。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要知道形意拳是心意拳的增強版,而不是獨立出來的東西。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 李洛能形意拳論之一
    李洛能著《形意拳譜》。李洛能先生從師戴龍邦先生習練心意六合拳,經其手發展出十二形並更名為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可以說是現代形意拳的祖師爺,所以先介紹李洛能先生的拳論。李洛能先生的拳論特點是通篇講周身各部位合一,應該說是內家拳中最好的拳論之一。
  • 形意拳和太極拳八卦掌的區別
    形意拳的特點1.象形取意十二形拳是模仿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實戰技法,包括龍、虎、猴、馬、蛇、鼉(tuó)、雞、鷂、燕、鮐(tái)、鷹、熊十二種動物的象形取意。主要就是模仿十二種動物之長,取其特殊的技能,以此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分別取龍、虎、猴等十二種動物之騰、撲、靈、撞、雲、抖、掠、翻、驚、活、爪、猛之意,運用於形意拳拳法中,仿其法,效其技,練其功。十二形拳源於仿生學。學習動物,其重點在於會意。例如,我們常常說的「熊蹲虎坐」,其實意在指明積蓄拳力。
  • 民國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論形意拳,形意愛好者必看!
    惟內家拳法,純本於先天,按陰陽、五行、六合、七疾、八要諸法以成其技,此則總根底,不能不先為培植也。夫人非氣血不生,氣血充足則精神健旺。丹田論丹田者,陽元之本,氣力之府也。欲精技藝必健丹田,欲健丹田尤必先練技藝,二者固互為因果者也。吾道皆知丹田為要矣,顧先師有口授而少書傳,後之學者究難明其所以然,謹將受之吾師與廿年所體驗者略述之。
  • 形意拳:中華真功夫尋根永濟
    形意拳主張簡潔樸實,結構嚴密,勁法精巧.其動作沉著,穩健,身正,步穩.因其要求"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胯與膝合、手與足合",故形意拳初名心意六合拳.因姬際可所創,又名際可拳.其在流傳過程中,又衍生了其他名稱:形意拳、行意拳、五行拳、心意拳、六合拳等.
  • 孫祿堂論形意拳劈拳
    太極是氣靜的形態,氣以動而生物,其名為橫(即產生意),這個橫便是形意拳有名無形,即有名而外形不顯示出來的橫拳,也就是橫為起的橫。橫為萬物之始,所以橫數土,內含四德(《易經》中所講元、亨、利、貞為四德,拳中劈、崩、鑽、炮為四德)。按其五行循環的規律是土生金,所以先練劈拳。
  • 郭雲深論形意拳 形意半步崩拳打天下
    形意拳學引用道、釋、儒諸家觀念於一體。郭雲深先生形意拳大要有:「三理」、「三功」、「三法」的理法大要如下:一、三層道理:1.練精化氣;2.練氣化神;3.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的氣質,復其本然之真,即返本復初)。
  • 形意拳的發展和演變
    有人說,由於他要求」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外形和內意高度統一,所以稱為「形意拳」。還有的解釋說,這種拳法象形取意,表現了很多動物的特長,故名「形意拳」。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形意拳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隆豐,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
  • 「宋氏」形意拳的風格和特點
    秘技絕學的 宋氏」形意拳(文:邵善康)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優秀的主要拳種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擊價值,長期來一直深受廣大武術愛好者的喜愛。山西是形意拳的故鄉。十七歲時遷居山西太谷縣,師承形意拳名家李洛能先生,是形意拳門派中屈指可數的大師之一。宋先生對形意拳之精義造詣很深,有很多獨到之處。他不僅身懷精深而絕妙的武功、而且還創編了《內功盤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特別是內勁功夫的研究尤為突出,在北派形意拳門中獨樹一幟。
  • 民國時期的形意拳
    形意拳創始於何人,長期以來有不同的說法,有達摩說,有嶽飛說,也有姬隆峰說,近人比較普遍認同姬隆峰化槍為拳創心意六合拳的說法,此拳傳衍兩百多年至李能然,為之一變,經李能然改進提高成為形意拳,因此一般又認同李能然為形意拳之祖師。形意拳發展到清朝晚期,雖然在人才、理法、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尚未被當時武術界廣泛認同,更未被社會所認識。
  • 從傳統武學內家拳「形意刀」和「形意槍」淺談形意拳之「橫拳」
    這兩年,有些人標新立異,非要考證形意拳橫拳的「橫」是蠻橫不講理的「橫」!衲子要說,這完全是對於形意拳的誤解和曲解。形意拳心正、意正、氣正、形正,至正至剛,講求的是儒家的溫良恭儉讓,是道家的陰陽之「道」,是佛家的大慈悲心懷,怎麼又會出來一個什麼蠻橫不講理的「橫」?這簡直是對於形意拳的詆毀和污衊!橫拳屬土護脾,土生金而克水。
  • 李洛能和形意拳
    據清朝雍正年拳譜《心意拳原委考》《拳論質疑序》中記述:姬龍鳳家居均村,精於槍法,但他想到一旦手無兵刃時,遇有不測將難以自衛,於是參照槍法,創造了心意拳。孫祿堂在《形意拳學》「自序」中所述:「餘嘗聞吾師雲,形意拳創自達摩祖師,名為內徑。至宋嶽武穆王發明後,元明兩代因無書籍幾乎失傳。
  • 宋氏形意拳的起源和傳奇歷史
    形意拳源於山西水濟縣尊村,為該村「神槍」姬龍峰所創。過去對形意拳的創始人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印度高僧達摩所創;也有的說嶽飛是創始人。這種種說法流傳已久,但均為民間流傳之手抄本所寫,而從未聽說有可靠的史料記載印證。
  • 我所認識的內家拳:一個形意拳練習者的體驗
    那麼,形意拳這樣的內家拳,其本質是什麼?而這就是形意拳和心意拳的熊膀技法訓練,如同大狗熊的巴掌力量那樣渾厚。所以,形意拳的這種內勁,也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也正是形意拳最基本的追求。離開這個勁力的訓練和獲得,而去追求什麼玄虛的道禪氣,那是自欺欺人,誤入歧途。那麼,有人說,泰拳,拳擊,跆拳道之類的,也能訓練出很大的擊打力量,但還有個鍛鍊的效果是,形意拳的身法和步法。
  • 我練形意拳的故事
    本篇文字,是外經貿大學武術協會中梁氏形意拳門人習拳之心語,雖非名人高論,但卻是作者在習拳實踐中的真實體悟。相信拳友諸君讀後當有裨益,故薦之。這樣一來二去,幾年的時間過去了,自己練拳的進展不大,甚至有畏懼的心態。某一天又憶起老師的話來,我想或許真的是我太執著了,乾脆就放開了練,步子走不好就不好吧,要倒就倒,要歪就歪,不去著意控制勉強它,而只是存一個鬆快的念頭――儘量走一趟直線。胯不開就走小步一點,中間站不穩就墊一步,都沒有關係。
  • 形意拳——行如槐蟲
    尚派形意拳強調「腳打七分手打三」,這趟步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技法之一。形意拳同好們都知道形意拳不起高腿,強調起腳不過胯,即使狸貓倒上樹和龍虎相交的極個別動作用腳也都是低腿。尚派形意拳別具特色的槐蟲腿法。在運動中要求用腰催動胯、膝、足。
  • 拳論早就公開,你懂得比正宗傳人都多,為何你還是練不好形意拳
    當今的形意拳練習者有一個方便的法門,就是你接觸的理論非常的全面。 你可以在網上任意查看或複製形意拳的理論,從嶽武穆、李洛能到郭雲深、孫祿堂,再到今天的拳家對形意拳的詮釋,都可以方便地看到。按說,這比起以前的練拳人多了不少的優勢,可是為什麼今天的練習者練不出堪比前人的功夫?
  • 心意拳、形意拳、大成拳一脈的演變過程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的是心意拳、戴家拳、形意拳、大成拳到我所謂的幾何學一脈相承的關係。首先講一句非常有哲理的一句話,我的老師韓瑜先生告訴我的,叫對的東西一模一樣,錯的東西千差萬別。從心意拳過渡到戴家拳的時候,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例如心意拳中的恨天無把恨地無環。恨地無環是挑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