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學是一門按有生命系統樣式起作用的系統的學科。隨著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先是模仿生物的簡單外形,隨之逐漸發展到模仿生物複雜器官的機能。這樣,生物學和工程技術互相滲透,彼此結合,從而產生一門嶄新的邊緣學科——仿生學。許多科學家不斷探索生物界的奧秘,使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仿生學的起源很早,人類通過魚類遊泳本領,領會了船舶設計的改進方向;從飛鳥翱翔的啟發,發明了飛機。我國傳統武術和保健功法中,更有源遠流長的樸素性的仿生練法。
戰國時代的《莊子刻意》就有:「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
《三國志華陀傳》說華陀主張「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其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 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他模仿禽獸的姿態,創造了更完整的一套導引方法——五禽戲,把《莊子》記載的熊、鳥動作兩種,加上虎、鹿、猿活動三種,特別強調虎的勇猛撲動,鹿的伸展頭頸,熊的沉穩走爬,猿的機敏縱跳,鳥的展翅飛翔等。五禽戲流傳至今已有多種流派,顯示了不同風格。
據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提到,金元時人白玉峰,剃度於嵩山少林寺,創設五拳(分龍、虎、 豹、蛇、鶴拳),「考五拳創始之旨趣,系取法乎漢華陀氏,不過略為變通而已。顧華氏之術,名為五禽之戲……, 而五拳師承其意,只將其鹿、熊、猿三者,改為龍、豹、蛇。 而鳥之一術,仍襲其意,不過變鳥之虛稱而為鶴之實指,可見五拳之淵源,固有所本。」
內家拳的形成過程,受到少林拳的明顯的、外在的影響,研究者已多所指出;在太極拳方面無論體系內部及蛛絲馬跡之記載均提示影響的存在,在形意拳方面可能也類似。
戴氏心意拳和現今流行的形意拳小異而大同,本質是同一的。心意拳手拳有十大形和七小形,十大形是龍、虎、蛇、猴、馬、鷹、鷂、燕、雞、熊,七小形是螳螂、鶴、貓、龜、(鳥臺)、喜鵲登梅、蜻 蜓點水。這裡可以看出由五拳過渡到十大形,既保留了華陀的五禽戲內容,又容納了白玉峰的創造。而七小形之精煉與拼入十大形之後,遂成為今日形意拳之十二形:龍、虎、猴、馬、龜、雞、鷂、燕、蛇、(鳥臺)、鷹、熊(諸家次序略有不同)。託名李洛能之《形意拳拳譜》說:「夫十二形者,本諸天地化而來也。曩昔本為十形,原屬天幹氣數也,後者擴為十二形,原屬地支氣數也…… 此十二形數之由來也。」
形意拳源流多遠溯至嶽飛,有的還及於牛皋;這是一般形意拳書籍都有所回顧的。又據元飛子《心意拳術學》則認為十二形由兵家而來,書中說:「《六韜》之命名,內中竟有龍、虎、豹、犬之名。夫韜者,藏也。命名而取龍、虎、豹、犬之名,是兵書之中仍藏有獅、龍、虎、豹、犬之意也。至創斯說之鼻祖,據前輩所傳,謂形形之說創自嶽忠武王〔飛〕,謂王為將,被困山中(湖廣牛頭山),日日盤山洞,見有龍、虎、猴、馬、龜、雞、鷂、燕、蛇、駘、鷹、熊、貓等等動物。或以其進退之速,閃躲之靈,分閒之工,打法之能,步法之捷,上法之精,頭法之敏,身法之和,隨取其特長之勢,而薈萃於技術之中,以教帳下健兒,卒成勁旅,以破金人。今日心意拳所練之各種形形,即王之所傳也。」
按金元時人白玉峰(覺遠上人的同時代人,年代較確)創始五拳,清中葉戴氏心意拳擴為十形及七小形,因此定型的十二形練法當較後者較後。至於依託肇發於嶽飛,則代表了前人對起源年代在北、南宋之交的推測;如果可以成立,也不會那個時代就有十形或十二形練法。應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充實、豐富起來的。故以訂為淸代定型,較為適當。這是古代仿生學思想在武術中的一種成功運用。
由上可知,十二形拳是以象形取意的方法,在吸取多種動物的本能特長的基礎上,編配而成的一系列基本動作組合,它們既是一些體現每種仿生形式特點的基本拳法,又足一個精悍短小的基本套路。套路形象活潑,勁力各有側重,動作靈活多變,鍛鍊全面,是掌握形意拳要提高身體素質的有效手段。
上引《形意拳拳譜》說:「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此形意拳名之理源也。練之潔白華外,使人身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七表八裡、九道十二經絡,無閉塞之處,而百病也無發生之源。故拳中有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官而化取十二形,以氣貫通十二經絡是也。夫學者於形意十二形,潛心玩索,洞明奇偶之數,陰陽之理。果無悖謬,久之,不特強身且能強國。可不勉力行之哉。」這是對十二形練法功效提高到相當的理論高度的概括和總結。
對於十二形與五行拳的聯繫,另據抄本《形意拳譜》有:「五行十二形大連環歌訣」云:「出手鑽劈橫,狸貓上樹蹬。青龍出爪探,退步橫拳封。進步順崩打,變步用馬形。踩卷五行炮,猛虎撲山風。撤步駘形打,龜形似蛟龍。翻身順手炮,懶龍臥道中。龍虎交架式,鑽劈掛龍形。飛燕掠抄水,撩陰敵命傾。金雞獨立勢,報曉並抖翎。蛇形左右勢,鷂子搜林中。撤步橫拳打,劈拳變猴形。鷹雄鬥智式,十二連環終。」這起到提綱的作用,細加揣摩,十二形用法自在其中。習練掌握其用法並領會其妙處,達到形意相合的境界。
(孟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