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艾倫·羅斯(Allen P. Ross)
本文選自《信徒聖經注釋——詩篇》
來源:研經工具 www.yanjinggongju.com
(神人摩西的祈禱)
1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
2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 神。
3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
4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
5你叫他們如水衝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6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
7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
8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
9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
10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11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
12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13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
14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
15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16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
17願主―我們 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你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你堅立。
詩篇90:1-17 和合本
詩人在對比人的短暫和神的永恆之際,承認人的日子在神的憤怒中流逝;因此,他求滿有憐憫的神堅立他百姓所做的勞苦之工,並使他們在愁苦中得著喜樂。
根據這詩的題詞,它是「神人摩西的祈禱」(參申33:1)。雖然有許多注釋者提出不少理由反對摩西是這首詩的作者,但我們仍未發現有力的理由可以反對該題詞的觀點。如果這詩是摩西寫的,他寫作這首詩的背景便不得而知。然而,曠野漂流的時期(當時有一代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滅亡)更容易被認為是這詩的背景。如果摩西是作者,這首詩就是一百五十篇詩中最古老的一篇。
詩人在這一部分裡把神和人互相對比,而且受到這對比的激發作出回應。
90:1-6 這幾節經文談及永在之神和有限的人之間懸殊的差異。詩人在卑微的地位上承認神是聖徒永久的居所(即蔭庇之地),因為從亙古到永遠,他是神(1-2節)。世世代代的人都在他裡面得著蔭庇。(希伯來文世界〔ṯēḇēl,2節〕一詞是詩歌中地字的同義詞,意思是地上有生產力的部分。這個詞常在詩篇中出現。)但不受時間限制的耶和華(3-4節)卻叫必死的人(譯自』ěnôš,即「軟弱的人」)滅亡。塵土(dakkā,源於dākā』,意為「壓碎」)一詞只在舊約這裡使用,即像塵土般被壓碎的意思。
夜間的一更(參63:6)大約是四個小時(士7:19提及三更,表示夜間分為三個更次)。當人睡覺的時候,晚上的一更就顯得尤為短暫。
人又好像在白天炎熱中枯乾的草一樣(參詩37:2,102:4、11,103:15-16;賽40:6-8),神將他們「掃去」(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如水衝去),使他們「死亡」(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睡……覺;詩90:5-6)。所以,與永恆的神相比,人的生命實在是脆弱和短暫的。
90:7-12 由於神對罪的憤怒,所以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詩人說,人被神的怒氣消滅,是因為他看見人的罪。即使所謂的隱惡在他面前也無所遁形。由於人是罪人,他們的一生就在神的震怒之下度過。他們的年日有限,只有七十歲(對某些人來說或許多幾年),而且生命就像一隻疾馳的鳥飛去(參伯20:8)那樣奔向死亡。沒有人能夠明白神大能的憤怒(詩90:11)。
因著人的生命是那麼短暫,而且又是在神對罪的憤怒之下度過,所以詩人代表神的百姓央求神賜給他們智慧,好數算他們自己的日子(參39:4),就是叫他們認識自己的年日是如何地短少(參39:5-6)。(「我們的日子」〔our days,新國際譯本;和合本的譯法在這幾節經文中各不同〕這個短語在90:9-10、12、14中出現,「日子」則在第15節出現。)
90:13-15 詩人懇求耶和華「憐憫他的僕人」(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為你的僕人後悔;參16節)。這是他們唯一的盼望。
詩人要求耶和華在顯出他的憐憫之時將他們的愁煩(參10節)轉變為喜樂。如果神以他忠貞的慈愛(ḥeseḏ)滿足他們,他們就能夠一生一世歡喜快樂。詩人祈求神按照他曾使他們受苦的日子叫他們歡喜快樂。14至15節似乎暗示國民正經歷為罪受懲罰的一個艱難時期,好像是患難的「一夜」。「早晨」(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早早)表示一個為神百姓而誕生的喜樂新紀元。
90:16-17 詩人也求神將他的榮耀(參29:2之注釋)向他的僕人(參90:13)展示,並將他的恩惠(榮美)向他們顯明,而不是在憤怒中消滅他們。這樣,他們就必在勞苦中享受成果,縱使他們的生命是短暫的。
當神責備人的罪時,人最能感受到自己的脆弱和短促。但當他蒙神的恩惠祝福時,便最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因為他分享了那永恆之神的工作。因著神的管教而變軟弱的人,會敏銳地覺察到自己是必朽壞的。但他若在神的慈愛和憐憫中,就知道自己必要得著榮耀尊貴為冠冕(參8:5-8)。
© Copyright
英文版版權資訊: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under the title: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2 vol. set)
© 2002 by by Roy B. Zuck and John F. Walvoord
David C Cook, 4050 Lee Vance View,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80918 U.S.A.
中文版版權資訊:
使用以下名稱出版:
信徒聖經注釋(全三卷)
編者:羅伊•朱克 與約翰•華富爾得
版權©角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2008,2003。
中央郵箱71888號
版權聲明:
本書自此書原出版者取得全球中文本出版及發行權。
凡未經取得本社書面許可,無論部分或全部,均不得轉載或翻印。
書評中引用則不在此限。
版權所有獲許可使用
歡迎進入 www.yanjinggongju.com ,瀏覽免費研經資源
我們正在開發手機版本網頁,敬請期待!
目前建議您使用電腦或平板瀏覽網站資源更方便、更清楚。
電腦網頁訪問:
www.yanjinggongju.com
歡迎掃下圖二維碼關注我們,
這裡有豐富的研究聖經、釋經講道、門徒訓練、教會治理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