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用一點想像力來解釋本詩篇。這裡的背景是西乃的曠野。那時,離開探子從加低斯巴尼亞帶著惡信回來的日子,已經有多年了。這時以色列民仍然繞著曠野艱苦地跋涉,但卻不知道要往那裡去。他們只是徒然前進。
每天早上,報信的人都帶著一份最新的傷亡報告來到摩西的營中。死亡、死亡、死亡,更多的死亡。訃告是最常見的新聞,曠野就好像一個日益擴大的墳場。以色列民每一次拆營,就留下另一個墓園。
在這一天,神人摩西已經不能再忍了。受到喪鐘的打擊,他退到自己的帳棚裡,俯伏在地上,向神傾吐出這個禱告。
在這許多無常和死亡當中,他首先在耶和華的永恆裡得到安慰。縱使一切都褪色和消失,神卻是不變的,祂是子民的安樂窩和避難所。從亙古到永遠,祂是神,祂是「無窮無限、永恆而不變的,祂有智慧、能力、聖潔、公義、良善和真實」。
跟神的永恆有著強烈對比的,是人生的短暫。好象神正不斷地發出命令說:「歸回塵土去吧。」而人類不斷絕、一個一個蹣跚地步入墳墓。對這位永恆者來說,墮落的人類原來約一千年的壽命,就只好象夜間的一更一樣。
即使對摩西來說,人類的生命也只好像睡一覺那樣短暫。你睡著、做夢、醒來,但卻很少意識到時間的過去。用另一個比喻來說,生命就好象草一樣——早上青蔥嫩綠,晚上卻已經褪色凋謝了。正如司布真所說,人生就是:「撒種、生長、開花、割下、消失。」
雖然世人的死亡都是由於罪進入了世界,但摩西認為在曠野所發生的事,是從神而來的天譴。所有離開埃及時只是二十歲過外的士兵,在抵達迦南之前,便都死了。喪鐘的敲響,表示神向祂的子民發怒,因為他們站在無信心之探子的立場,而不聽迦勒和約書亞的鼓勵,向迦南前進。他們的罪孽和隱惡常常在祂面前,不斷刺激祂,使祂惱恨、痛心。結果,以色列人要活在祂怒氣的陰雲之下,被祂忿怒的浪濤淹沒。不錯,有些人能活到七十歲,有些甚至活到八十歲。但縱然如此,他們的生命都充滿勞苦愁煩。病痛一次又一次給人帶來打擊。最輕易的事情,都變成一件艱難的任務。不久,心跳停止了,又一個人「與世長辭」了。
摩西這個屬神的人看見神的權勢,心生敬畏。這權勢是被怒氣喚醒的。他稀奇:誰能考慮到神極大的忿怒而給祂該受的敬畏呢?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應因此珍惜每一天的生命,並且順服祂旨意去過每一天的生活,使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永恆的價值。
摩西懇求耶和華按著祂的慈愛向子民轉回。祂的怒氣要永遠燃燒嗎? 祂不願意施憐憫,為他們後悔,使他們早早飽得祂的慈愛,讓他們餘下的日子過得寧靜、快樂嗎?
摩西祈求得到「相等的時間」,就是說,他求神按照以色列受苦遭難的日子,賜給他們相等的喜樂年日。他們已經在審判之中看見祂的能力;這時他求主展示祂的另一面,即恩典的作為。
最後,這位代求者求主恩待祂所揀選、在地上的子民,使他們一切的努力都得到美好的成果:「我們手所作的工,願你堅立。」
在傳統上,本詩篇常在基督徒的喪禮上誦讀。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本詩篇提醒我們生命的短暫,我們需要贖回人生的時光,或買下所有的機會。但本詩篇沒有說出新約時期所給予的安慰和保證。基督「透過福音使我們看見生命與永恆不死」。我們知道,死了就有益處;離世就是離開身體與主同在。因此,詩篇那憂鬱陰沉的外觀,應被喜樂和得勝所取代,就是信徒在基督裡有盼望的喜樂和得勝,因為死亡現在已經失去它的毒鉤,墳墓也再不能得到勝利。信徒能夠歌唱:
死亡消滅!讓我們齊聲歌唱:
你所誇耀得勝墳墓安在?
基督復活!聖徒不再憂愁嘆息;
基督復活!救恩已經完成。~克羅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