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博世之外,德國又一汽車零部件巨頭,年營收3517億

2020-12-13 騰訊網

近日,由於晶片供應不足導致相關車企產能受到影響的消息引起熱議。

對此,國內相關人士表示問題確實存在,但並沒那麼嚴重。比亞迪更是表示在新能源電池、晶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對內可實現充分自給,對外有餘量供應。

而德國的大眾、博世及大陸集團均發出晶片不足的警告。其中,大陸集團表示晶片不足導致的汽車供應鏈瓶頸可能持續到明年。

大陸集團作為全球排名領先汽車零部件企業,產能跟不上對下遊車企有不小的影響。而背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今年「黑天鵝」事件的衝擊。

說起大陸集團,大家對他的固有印象應該是「馬牌」、「四大輪胎廠商之一」。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大陸集團成為全球四大輪胎廠之一,用了上百年時間。但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只用了二十餘年。

時間拉回到1871年,這一年德國完成了統一,這一年大陸集團在德國漢諾瓦正式成立。

企業創立之初,主要從事生產及銷售橡膠製品、橡膠布,以及馬車和自行車實心輪胎的生意。

經過二十餘年的積累和沉澱,大陸集團掌握了橡膠領域豐富的技術,成為第一家生產自行車充氣輪胎的廠商。同時,隨著德國汽車工業開始崛起,大陸集團也開始涉足汽車輪胎業務,並取得快速發展。

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大陸集團深耕汽車輪胎行業,憑藉深厚的技術推出了許多革命性的產品。比如推出了全球首款帶花紋的汽車輪胎、防滑輪胎、可拆卸的轎車輪圈等,又比如在輪胎中添加炭黑,讓輪胎更加耐磨和不容易開裂。

這些技術創新,不僅讓大陸集團得到很好的發展,也為之後繼續成長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上世紀70年代,大陸集團開始不滿足於內生增長的打法,開始通過併購外延的策略,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具體來看,在此後數十年間,大陸集團先後拿下美國優耐陸在歐洲的輪胎業務、奧地利企業Semperit的輪胎業務、北美輪胎製造商將軍輪胎等。

憑藉一系列的併購,大陸集團成功躋身全球四大輪胎廠商之一。而取得這樣的市場地位,大陸集團足足花了上百年時間。

九十年代,汽車工業進入全球化高速發展階段,也推動汽車零部件行業迅速發展。大陸集團正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發展汽車電子業務,並由此走向成為完善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道路。

在此後二十餘年間,大陸集團的產品除了早已有的輪胎產品,主要產品還包括制動系統、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發動機噴射系統、轉速表及其他汽車和運輸行業零部件等。

根據2020年數據,大陸集團2019財年總銷售額高達444.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517億元)。可以看到,德國不僅有博世這家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也是。

綜上所述,大陸集團成功的基本邏輯在於通過自主研發形成了核心技術,即內生增長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併購外延的重要性則要稍次一些。

事實上,大部分德國製造業企業都更依賴內生增長,而不依賴併購外延。還是那句話,能買到的技術一定不會是最先進的,因此依靠併購的策略,無論怎麼發展都只能在後面追趕,而無法實現趕超。

而從某種意義上,國內有不少企業是比較依賴併購的,也確實通過併購國外企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如果這些企業沒有將資金投入到自主研發上面,是很難取得長遠發展的。

經營企業,要自立自強。國家,亦或個人,也是如此。

相關焦點

  • 熬過國內冰點期又遇海外停產,福耀、博世等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日子...
    由於整車生產企業復工進度慢以及零部件供應出現問題,2月國內汽車產量也滑落至28.5萬輛,同樣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約八成。和整車生產企業類似,國內外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遭遇到挑戰。萬向錢潮(000559.SZ)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詢問時稱,疫情對公司復工復產等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
  • 目標美日德:2018汽車零部件產業國產化概況
    除了重卡汽車,發動機和變速器之外,濰柴也在開拓工程機械零部件市場,最大的成果就是收購了德國的世界一流液壓件生產企業林德液壓,濰柴為了獲得林德液壓公司,先後斥資超過100億人民幣進行股權收購。也是當年中國最大的收購德國企業的案例。當然現在這個記錄已經被打破了,比如說2016年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就花了292億人民幣。
  • 四大矽谷巨頭全面殺入汽車業
    十二年前,當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還在大學就讀車輛工程專業時,畢業學生心儀的就業意向除了對口合作辦學的上海大眾之外,無疑便是以博世、大陸、採埃孚、麥格納、電裝為代表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們。如今,21世紀已經過去了五分之一,上海大眾已經更名為上汽大眾,慷慨的雙薪政策也已經逐漸成為傳說,但是汽車零部件行業卻依然由博世、大陸、採埃孚、麥格納、電裝這些老面孔們牢牢把持著。
  • 博世公司簡介
    博世集團是全球第一大汽車技術供應商,2009 年銷售額達到382億歐元,其中在中國銷售額達到274億人民幣。博世在全球僱員約275,000名,其中在中國僱員約21,200名。博世汽車技術正在大舉進入中國,從而投身於迅猛發展的中國汽車工業。博世集團與中國的業務夥伴關係可以追溯到 1909 年。
  • 觀察|華為、博世、地平線:決定未來汽車市場格局的三家科技公司
    華為、博世、地平線三家企業成為了車展中不多的零部件參展商,雖然都是零部件供應商,但他們的身份和體量各不相同,華為作為半導體科技巨頭在看到智能汽車的崛起趨勢強勢殺入,博世則是傳統零部件巨頭正開啟智能化的全面轉型,而地平線則代表了中國本土初創企業初生牛犢不懼虎的挑戰者形象。而在中國龐大的汽車市場,為新技術、新概念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土壤,他們將站在同一起跑線。
  • 華為成立汽車BU,任正非目標堅定,志在打造中國博世|壹觀察
    一是工信部發放5G商用牌照;二是發改委關於『各地不得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 的文件;三是豐田汽車上周五宣布計劃到2025年讓電動汽車佔到其全球銷量的一半,而這一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整整五年。
  • 2018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出爐 若華域能否扭轉乾坤?
    2019年6月,德國蓓睿適管理諮詢公司(Berylls Strategy Advisors)發布了《2018年世界頂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The World's 100 Biggest Automotive Suppliers In 2018)》(以下稱「德版百強榜」)之後,美國著名汽車媒體
  • 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國際巨頭手中,重慶製造企業連續拿到大訂單...
    重慶順多利機車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順多利」)董事長周繼群說,「但預計到明年年中,『重慶造』就能切入這一細分市場,從而填補國內空白。」被周繼群寄予厚望的這件「小東西」,叫「電動壓縮機渦旋盤」,是新能源汽車空調壓縮機的核心零部件之一。
  • 博世、採埃孚等多家跨國零部件企業在華已逐步復工
    今日,第一財經記者先後從博世、採埃孚、佛吉亞、大陸集團等跨國零部件企業方面了解到,目前除了位於湖北省內的少部分工廠,在其他地區的大多數工廠已復工,而位於湖北省內的工廠也正逐步進入正軌。博世集團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在其2019年全球銷售額中,中國地區銷售額的比重超過1/4,且有上升的趨勢。
  • 大眾聯合機器人巨頭庫卡 研究電動汽車機器人服務
    [摘要]大眾集團與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kuka)上周五發表聲明稱,雙方將擴大合作,並為電動汽車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研發新型機器人系統,以更好的服務廣大用戶。據汽車新聞網站autonews報導,大眾集團與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kuka)上周五發表聲明稱,雙方將擴大合作,並為電動汽車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研發新型機器人系統,以更好的服務廣大用戶。
  • 萬字長文深度分析華為智能汽車戰略丨厚勢汽車
    2018 年中國乘用車市場規模約 5100 億美元,銷量約為 2400 萬輛。預計到 2022 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將規模平穩增長到 6300 億美元,銷量達到 2900 萬輛。其次汽車電子零部件佔比在持續提升,市場規模達數千億美元量級。全球汽車零部件市場規模近年保持相對穩定,2018 年市場規模為 9490 億美元( 2017 年為 9534 億美元)。
  • 德國汽車行業面臨「清算時刻」
    已為德國各大汽車製造商提供32年的諮詢服務的他表示,這種轉變的巨大代價使該國戰後經濟奇蹟的支柱產業面臨著「自卡爾·本茨(Karl Benz)一個多世紀前發明汽車以來最大的危機」。德國汽車業預計將被迫在未來3年向電動化技術投入約400億歐元。德國汽車行業直接僱傭83萬人,也為其他200萬人提供支持。
  • 造車勞模許家印兩天奔赴三地考察德國三大頂級汽車技術供應商
    德國當地時間7月24日至25日,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一行在德國考察博世集團、採埃孚集團以及FEV集團等汽車相關行業龍頭企業總部。博世集團創建於1886年,業務遍布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世界500強排名第77位,在13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69000名技術研發人員,是全球第一大汽車零部件及技術供應商,在動力總成解決方案、汽車底盤控制等領域擁有全球最頂尖技術,與寶馬、奔馳、奧迪、保時捷、捷豹、通用、豐田、起亞等全球知名車企長期深入合作。
  • 國內最大汽車零部件企業華域汽車:長在上汽集團的「蜜罐」裡,七成...
    」一、「上汽系」旗下的華域汽車華域汽車(600741.SH),即華域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隸屬於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汽集團於2009年整合旗下零部件業務而成立,並隨後借殼上市。內外飾件板塊中的儀錶板、汽車座椅、車燈、氣囊、保險槓等產品以及功能性總成件板塊中的底盤結構件、傳動軸、空調壓縮機、轉向機、搖窗機等產品的細分市場佔有率均居於國內前列。2019年公司實現營收1440億,淨利潤85億,其中內外飾件和功能件營收佔比89%。
  •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中國廠商競相購買國外汽車零部件業務為哪般
    汽車零部件併購、出售成熱點5月2日,鄭煤機(601717.SH)發布公告稱以5.45億歐元收購德國博世旗下SG子公司不少於86.16%的股權,後者主要從事起動機和發動機的生產。博世在美國《汽車新聞》公布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排名中連續6年排名第一。SG子公司有近7000名員工,年銷售額在10億歐元左右。
  • 最新世界500強:德國27家,法國31家,美國121家,那麼我國呢?
    而已經發布了25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是衡量全球大企業發展的權威榜單,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展示舞臺,也成為各大商業巨鱷互相PK的競技場。該榜單以企業年度營收和利潤為主要評定依據,通過縱向不同年份和橫向不同行業的比較,人們可以了解全球最大企業們的最新發展趨勢,以及一些企業發展的興衰,並進一步揭示大企業群體的分布變化。
  • 博世:新能源車續航增6%碳化矽功率器件亮相 「三化」投資預計超10...
    在談及48伏輕混技術推廣和對傳統燃油車技術投入問題時,博世方面介紹稱,預測到2030年,仍有2/3的新車搭載傳統發動機,1/3才是純電動車。博世持技術中立手段,在現有的條件下,降低排放,減少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其目標。對於傳統燃油車、多形式新能源汽車、包括下一代的燃料電池,博世都有布局,正持續推進。
  • 深度分析 || 零部件企業的「水深火熱」+破解「秘籍」 | 中國汽車報
    數據顯示,這135家企業今年上半年累計營收達4023.9億元,相比2017年同期的3453.4億元增長16.52%;歸屬上市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累計為274.76億元,相比2017年同期的231.56億元增長18.66%。在這135家零部件上市公司中,上半年營收超過百億元的有5家,分別是濰柴動力、華域汽車、均勝電子、鄭煤機、福耀玻璃。
  • 桂系崛起,柳州本土汽車力量的嬗變,還記得當年那個斷腕壯士嗎?
    汽車零部件包含發動機、變速器、傳動、轉向、電子系統、內外飾、底盤、排氣系統等,可以說一個品牌的汽車品質水平很大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為它配套零部件廠商實力。儘管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這些年國產汽車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但我粗略數了一下這份全球百強汽車零部件名單,德國19家,美國22家,日本26家,中國僅僅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