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查,原始漢語是古漢語術語,屬於漢語的最早階段。是從漢藏語系分化出來開始一直到公元前十六世紀殷商時代以前為止的漢語。「漢藏語系」是世界第二大的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其中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 400 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原始漢藏語分化成現代語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約 5900 年前,地點可能在中國北方,因此該語系的起源和分化可能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目前已知「原始漢語」有以下幾點特徵:
1、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詞類系統,詞形可能有屈析形態變化;
2、有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沒有第三人稱代詞;
3、賓語普遍置於動詞之前,修飾語也往往置於被修飾語之前;
4、有大量複輔音聲母,四聲尚未產生。
漢語有很多方言,我們中國人把全國各地說漢語的人分成各種「方言」。現存的任何一種漢語方言,都是古人說的話一代代傳下來的。方言就是人們常說的「地方話」,它是民族語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分化出來的地域性變體。
漢語大概可分為7大方言:
1、北方方言(廣義的官話);
2、吳方言,即江浙話;
3、贛方言,即江西話;
4、湘方言,即湖南話;
5、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話、客話;
6、粵方言,又叫粵語、廣東話、廣府話、白話;
7、閩方言,即閩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方言的形成或多或少受古漢語的影響,至今我們在一些方言中也能找到古漢語的影子。這些方言與不同時代的古漢語音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於宋元之際古中原漢語進行了「平分陰陽」、「濁音清化」、「入派三聲」等語音演變,而贛、吳、湘、粵、閩、客等南方方言影響較小,所以今南方方言相較北方官話來說更接近中古漢語。南方諸方言中客家話與唐宋漢語最接近;閩南語與兩漢時期漢語最接近(都是相對其他方言來說);吳語保留了全濁生母,保留了較多魏晉時期的漢語的發音;粵、閩、晉則保留較多入聲(晉語則保留了較多唐音,粵語發音則是古漢語雅言與嶺南古越語融合而成的語音);北方官話則與明清時期中原雅音更為接近。各個方言都與古中原漢語一脈相承,在發展演變融合中都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特點。
我是@曉文隨筆,關注傳統文化,品讀經典佳作,分享個人觀點,謹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