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建築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2021-01-21 藝訊文化網

一、敦煌石窟建築(建築畫)文化價值表現

石窟寺源於印度,隨佛教東傳經阿富汗、新疆至敦煌,後又傳入中原,出現麥積、炳靈、雲岡、龍門、大足等石窟。敦煌石窟寺起初也是仿印度石窟開鑿的,始於3世紀,盛於5~8世紀,現存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窟內繪、塑佛像及佛典內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如敦煌文化因應多種類型的文化影響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敦煌風格一樣,敦煌石窟寺建築及敦煌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同樣標示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價值。

328窟 (盛唐)

一.敦煌石窟寺建築文化價值表現。了解敦煌石窟寺的建築形式形成過程和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傳統佛寺建築產生深遠的影響,可使我們能更全面地掌握敦煌石窟寺建築在中國佛寺建築發展歷程中的具體表現和文化價值。

1.豐富了中國傳統佛寺建築的形式 中國建築最主要的特點是木結構,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建築依據於地基群體性的展開,而不是向空中升展,而敦煌石窟的佛寺建築在這點上卻有所不同,因其是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由於印度不同中國,氣候炎熱,每年雨季時間較長,幾乎天天下雨,佛教徒外出化緣,傳經講道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便選擇了依山傍水的勝地,在從山中開鑿大型石窟,成為修行坐禪、講經說教的處所。佛教從西域印度傳來,自然受印度佛窟的影響,所以早期石窟一般都以印度阿旃陀等石窟為藍本模仿建造。敦煌是從內地步向沙漠,西出陽關和玉門關的最後一個市鎮,也是由西域「絲綢之路」來往中國內地的第一座城市,中國內地第一個佛教石窟寺——敦煌石窟,便由此開始開鑿起來。於是,作為石窟形式的佛寺便有很多不同於內地佛寺建築的特點,豐富了中國傳統佛寺建築的形式。

塑像

2.促進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佛寺建築文化的交融

外來佛教建築文化的傳入對中國古代建築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敦煌石窟寺佛寺的產生。由印度而來的敦煌石窟寺,具有了外來建築特色,由於是石制建築,也就不象居住生活建築的群體形式,而直接受制於山體的要求,往往是單體開鑿。木構建築的要求在這裡並不適用,僅要求提供空間,並不講究布局、裝飾、色彩。但因受我國傳統建築庭院式布局的影響,佛寺活動需要以宮殿、衙署、宅第等建築形式為主體,衍生出縱深組合式院落整體布局。這標誌著兩種不同類型的佛寺建築在中國佛教建築文化中並行不悖地存在,在內容上統一,形式上互補,使中國傳統建築有了新的主題。敦煌石窟寺建築形式從內、外兩個方面都充分體現出中國佛寺建築兩種類型的融合。同時,我們也從窟內四壁所繪壁畫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以完整的組群式方式出現宮室宅第型建築類型。

329窟 (初唐)青金石磨製而成

〈二〉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建築(建築畫)文化價值表現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建築資料豐富而珍貴。以故事畫和經變畫為主要題材的畫面中都少不了對建築的描繪,所有這些建築都是融合在各個生動的畫面場景之中,類型豐富,有佛寺、城垣、住宅、宮殿、塔、闕、監獄、墳墓、穹廬、帷帳、舞臺、草庵、客棧、酒店、屠房、橋梁等形式,幾乎囊括了封建社會中所有建築類型,建築細部作法和色彩的處理也有精彩表現,不但為中國古建築史增添了形象而真實的畫面,也同時為研究敦煌石窟建築畫的文化價值提供了有力的依據。1.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 敦煌石窟建築畫是敦煌民間建築汲取中華建築文化營養之後在藝術上的形象表現和升華。作為資料它可以彌補建築史的空缺,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畫面形象,傳達了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感悟、體驗、模擬、想像與藝術傳達,通過對敦煌建築文化的繁盛和美輪美奐的佛國境界的描繪,真實地反映了敦煌人們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和當時的社會風尚。

2.見證傳統建築壁畫的民族化和精緻化的進程敦煌石窟建築畫是在汲取漢畫和魏晉墓葬壁畫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風格演變歷經變遷,由先秦時代延至北朝階段的稚嫩而不失活潑,發展到隋代的嚴整布局,再到盛唐大幅經變畫的高峰和程式化,明顯地表現出一條逐漸民族化和精緻化的上升曲線。它還將傳統建築的「群體美」原則推上了一個高峰,在群體的格局中尋求個體的變化,從而成為中國傳統建築壁畫的經典和代表。 3.妥善處理世俗與宗教主題的反差 敦煌石窟建築畫中佛國淨土世界所居建築環境不是一般的中原漢化佛寺建築,而是用大量的宮殿建築(有的頗似於道教的氣氛)來表示佛的莊嚴和繁花似錦的西方極樂世界,這說明敦煌建築畫把握住了不同的意識形態特徵。藝術家們不僅善於汲取外來營養、融合創新,而且精於處理畫面上不同風格類型,做到推陳出新,雖「移花接木」,但不顯突兀和不和諧,反而愈加襯託出佛國的昇平氣象,令人心嚮往,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妥善地處理了世俗與宗教主題之間的反差問題。

二、敦煌石窟建築(建築畫)文化價值成因 敦煌石窟建築藝術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傳統佛寺建築和壁畫藝術的技巧,在構圖、裝飾效果、透視、形色取捨等方面都達到了空前高度,並為這一自設的空間增添了強勁的動力。其建築文化價值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傳統「宗廟為先」意識的主導

「寺」 「廟」之稱得意於中國早期建築既有文化理念,這一切都首先應歸之於中國 「宗廟為先」的建築理論。源於原始宗教祭祀禮儀而來的倫理觀念奠定了中國建築文化的基礎,設壇以祭天地,立廟以祭祖宗,立宗祠以強化家族等意識成為了一種必需,由此 ,祭祀祖先、至聖先師和山川神靈的廟神建築就應運而生。在天、地,神、人四者之中,人最為重要,於是,祭先祖的廟祭與祭天地神地壇祭並列為重大的國家大祭,從而形成具有統一定製的「前廟後寢」式格局這種禮制性建築。在敦煌壁畫中大量經變畫中所繪的寺廟建築主要以組合式式民用建築群為表現對象和主題。鑑於「寺」「廟」源於中國傳統的禮儀性建築和民用建築這一特點,可以說明佛教寺廟建築在中國化的旅程中,「宗廟為先」意識的主導作用重大。

〈二〉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的糅合佛教建築巧妙地使其舉行佛事活動的寺院建築「與中國古代的宮殿和住宅建築同構」,在內在心性上也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觀念糅合其中, 以追求天、地、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中國傳統建築講究「風水」,佛寺同樣重視堪輿之術,它將天、人、地、佛融為一體而滲透了風水的奧秘,於山水形勝的絕佳之處駐足參佛,有「山厚人肥,山瘦人飢,山清人秀,山濁人迷,山駐人寧,山走人離,山勇人勇,山縮人痴,山順人孝,山逆人虧」之說。在追求吉利神奇的同時,無形中順遂了自然美的環境理論。

〈三〉宗教佛法「梵唄」和「風佚」的教化

敦煌石窟是一部「佛法與建築的史書」,溶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於一體,將兩種不同的藝術特徵在佛教建築進行奇妙的組合。謝林稱之為 「如同凝滯的音樂」,除了這種本有的音樂性因素之外,敦煌石窟建築更從兩個方面強化了音樂效應,一是「梵音入耳」的佛法象徵意義,二是以樂舞藝術供養佛祖的內在主題,強調「風佚」鈴聲的感悟與感召等。這樣內在的音樂旋律與樂舞主題「梵唄」唱贊之聲和外在的「風佚」鈴聲融合在一體,演奏出一曲悅耳和諧的建築交響樂,始終不渝地對眾生弟子進行著「天國昇平,人心嚮往」的心理喻示。

〈四〉傳統世俗觀念和社會歷史根源的植入在佛寺的布局和殿堂的結構方面,基本採取中國傳統世俗建築的院落式布局方法和中軸線式方位秩序。梁思成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有其歷史和社會根源的,與「舍官署為寺」和「舍宅為寺」關聯。另外,中國佛教建築布局中「世俗建築院落」的特點,也不難從敦煌壁畫中推測,宮殿、廟堂和寺觀用色上都濃鬱而不失主題突出,與民用建築和文人建築的「質樸、高雅」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出一定等級的區別和獨有的韻味,色彩與環境融洽,建築與材質和諧,豔而不俗。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建築的「宗廟為先」意識是主導中國佛寺建築的主旋律,同時,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的廣泛運用,佛法的教化、傳統世俗觀念和社會歷史根源的融入促使敦煌石窟佛寺建築文化的產生,直接反映在敦煌石窟建築本體和建築壁畫之中,中華文化「禮樂文明」在敦煌石窟建築藝術中得到了最為直接而強烈的表達。敦煌石窟建築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具有建築藝術的共性和個性,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研究敦煌石窟建築及建築畫的文化價值對研究古代文化、古代建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1] 常書鴻.新疆石窟藝術[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2] 蕭默.敦煌建築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9

[3] 沈福熙.人與建築[M].學林出版社,1989[4] [德]謝林著,魏慶徵譯.藝術哲學[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

本文由靳雄步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

相關焦點

  • 千年敦煌壁畫演繹中國建築變遷 「古為今用」引設計時尚
    敦煌石窟壁畫中大量古建築形象,為當今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提供了最原始和最可靠的依據。 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6月29日電 (殷春永 高展 高康迪)作為我國和世界壁畫藝術最寶貴的遺珍,敦煌石窟中大量的壁畫表現了上起十六國,下迄唐宋各時代豐富的古建築形象,為當今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提供了最原始和最可靠的依據。其不僅演繹了中國建築的時代變遷,亦成為年輕建築設計師創作的「朝聖地」。
  • 敦煌石窟藝術的珍貴价值
    歷經一千年創造的敦煌石窟藝術,某種意義上表現了一千年古代社會的生活,展示了一千年內涵豐富的文化。所以敦煌石窟不僅是輝煌燦爛的藝術寶庫,而且也是極其珍貴的文化寶庫。我們從歷史、藝術、科技三個方面簡述敦煌石窟的珍貴价值。
  • 敦煌石窟藝術的珍貴价值
    敦煌石窟藝術,大多以佛教經典為依據,但佛國世界的創造,與現實生活發生密切關係,要攝取現實生活為素材,佛國世界只是現實世界的反射。歷經一千年創造的敦煌石窟藝術,某種意義上表現了一千年古代社會的生活,展示了一千年內涵豐富的文化。所以敦煌石窟不僅是輝煌燦爛的藝術寶庫,而且也是極其珍貴的文化寶庫。我們從歷史、藝術、科技三個方面簡述敦煌石窟的珍貴价值。
  • 敦煌石窟藝術中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正是這種自信的象徵。
  • 【建言敦煌】敦煌石窟藝術中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
  • 【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2020-07-21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壁畫的主要類別|敦煌壁畫|壁畫|釋迦牟尼|佛教|石窟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 「理論」敦煌石窟藝術中的文化自信
    敦煌石窟藝術中的文化自信李甜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作為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的絲路重鎮,各種文化在敦煌匯聚、碰撞、交融,促使了敦煌石窟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延續1000多年的敦煌石窟藝術,在不斷地新修重建中產生著新的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並創造出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石窟藝術與文化。敦煌石窟藝術集建築、雕塑、壁畫於一體。早期敦煌石窟建築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
  • 中國除了敦煌壁畫,國內這裡還有大面積的精美壁畫藝術
    敦煌壁畫」了,因其獨特的「飛天」廣為人知▼▼▼▼▼▼敦煌壁畫:甘肅省酒泉市在火焰山的條條溝谷中,散布著許多石窟壁畫。其中柏孜克裡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雲岡石窟壁畫在製作工序上、顏料運用上、佛教藝術造型上,以及對石窟建築空間的裝飾上都具有獨特的色彩裝飾美
  • 中國除了敦煌壁畫,國內這裡還有大面積的精美壁畫藝術
    最出名的想必就是流傳千年不變色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壁畫」了,因其獨特的「飛天」廣為人知  ▼▼▼▼▼▼  敦煌壁畫:甘肅省酒泉市    高昌石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在火焰山的條條溝谷中,散布著許多石窟壁畫。其中柏孜克裡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
  • 他對敦煌石窟藝術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才能展示出藝術發展的大體
    聞名中外的敦煌藝術,既是絲綢之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融匯的結晶和載體,又是絲綢之路中外文化藝術交融取得成就的記錄,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一個代表。敦煌石窟藝術以中國漢晉悠久文化傳統為根基,吸納印度等外來文化藝術營養,中外文化經過不斷交融,導致了隋唐佛教藝術的創新、繁榮和發展。
  • 中國十大石窟:集建築雕塑和繪畫藝術之大成
    無數藝術匠師們根據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風尚並結合他們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新,形成中國的特色,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集建築雕塑和繪畫藝術之大成。特別是五代以後,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徵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內涵。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歸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轄。
  • 詳解打開敦煌壁畫的正確方式
    在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無論題材處理,人物造型,色彩線描,無不顯示出以傳統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精神……此窟壁畫、塑像、建築雖經多次煙燻火燎,歷盡劫難,但藝術魅力至今猶存。工力深厚、用筆瀟灑的千佛題記,也是北魏墨書在莫高窟內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分。」
  • 《敦煌壁畫》郵票系列欣賞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秦陵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
  • 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賞析
    《觀無量壽經變》中心位置繪製的是阿彌陀佛和兩位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周圍眾菩薩簇擁聽法。畫面上方和左右兩側描繪的是極樂世界的建築,主殿雄偉高大,側殿、角樓作為陪襯安置於左右兩側。建築物自然巧妙地連接、組合,表現出建築物的立體感和空間感。下方的伎樂天歌舞奏樂,以音樂舞蹈供養阿彌陀佛。
  • 敦煌壁畫中異域風格的西域式建築
    > 胡同慶 絲路遺產 敦煌佛教文化直接來源於西域,所以在敦煌早期洞窟中,便出現了圓券拱、希臘式柱頭、蔥頭形龕楣等具有西域建築特色的形象。
  • 敦煌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敦煌石窟,經歷了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壁畫與雕塑中呈現了『褒衣博帶』、『秀骨清相』、『曹衣出水』、『吳帶當風』,藝術風格由北魏的陽剛,到隋唐的『超逸圓渾』,再到『貴柔、守雌、尚靜』之宋、元、明、清的文化精神。
  • 敦煌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敦煌在甘肅省西北角,地接西域,是我國較早接觸佛教的地方。兩千多年前已經是中國和西方各國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敦煌莫高窟是綜合藝術。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採用多種形制;洞窟內的主體是動人的彩塑;燦爛的壁畫布滿全窟,三者互相呼應,交相輝映。
  • 克孜爾石窟壁畫藝術極具文化研究價值
    佛教在線新疆訊 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懸崖峭壁之上,綿延數公裡。克孜爾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它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而被譽為「第二個敦煌莫高窟」。但實際上,它的歷史比莫高窟更為久遠,它坐落在庫車和拜城之雀爾塔格山北麓幽靜的山谷中,渭幹河在它面前蜿蜓流過,這裡距拜城縣克孜爾鄉約7公裡,東距庫車城60公裡。數百座石窟延展數裡,分布在明屋達格山崖上,分為谷西、谷東、谷內和後山四大窟區,尤以谷西區為最多,層疊櫛比,梯道相連,極為雄偉。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修複壁畫面積250餘平方米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9日電(記者李志鵬)記者8日從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阿爾寨石窟研究院獲悉,在「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的修復工作中,10個有壁畫洞窟已完成修復「此次工程主要針對地仗空鼓、顏料層起甲、酥鹼、表面汙染等病害進行壁畫修復。目前,除了已完成修復的10個洞窟,還有3個洞窟明年將完成修復。」阿爾寨石窟壁畫修復現場負責人孫軍永說,為保留阿爾寨石窟壁畫的原始資料,在修復保護的同時,專家也利用數位化拍攝等方法對石窟壁畫進行了電子數據收集與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