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54窟將以數位技術呈現給觀眾。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精裝)》 陳海濤 陳琦 著 三聯書店
《捨身飼虎》壁畫
陳海濤
敦煌莫高窟,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文化藝術瑰寶,由漫長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所共同造就,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不遠萬裡來到這裡旅遊參觀。
近日,詳細解讀莫高窟最神秘的二五四窟新書《圖說敦煌二五四窟》由三聯書店出版。該書結合大量高清壁畫圖片、線描圖以及示意圖,以新的視角、新的媒介,對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特窟進行了現代闡釋。
神奇的莫高窟254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完整保存了自北涼到元代綿延一千餘年的佛教石窟藝術,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畫及彩塑。中華、印度、希臘等幾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歷代虔誠的僧侶、供養人與匠師團隊為它傾盡心血。254窟是敦煌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保存完整、藝術價值珍貴,這座洞窟很少有機會對公眾開放。
關於它的權威評介,可以參看史葦湘先生撰寫《敦煌學大辭典》254窟條:「建於北魏統一河西後……此窟建築布局嚴謹,雕塑壁畫都承襲北涼風格而有所發展,是莫高窟早期藝術較為成熟的代表……塑像比例合度,袈裟貼體,坐立諸像,腿部修長,頭部廣額豐頜,神態莊重。四幅主題畫是北魏壁畫的精品。在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無論題材處理,人物造型,色彩線描,無不顯示出以傳統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精神……此窟壁畫、塑像、建築雖經多次煙燻火燎,歷盡劫難,但藝術魅力至今猶存。工力深厚、用筆瀟灑的千佛題記,也是北魏墨書在莫高窟內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分。」
通過對這座有代表性洞窟的充分細讀,讀者可以超越一般的常識介紹,更具體地了解如何觀看和欣賞敦煌石窟,領略其所深具的藝術價值與精神內涵。
讓敦煌254窟活起來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的兩位作者陳海濤和陳琦,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餘年。在以歷史敘述的方式鋪陳了254窟開鑿的時代背景之後,他們從細讀254窟南北兩壁的經典壁畫入手,有序地循著窟內空間展開,結合建築形制與壁畫、彩塑內容,對石窟的營建和構思做了整體解讀。
藉助美術工作者的視角和新穎的數字動畫闡釋影片,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更深入地去欣賞和觀看,發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內涵,體驗敦煌藝術的永恆魅力。本書作者之一陳琦告訴記者,「沿著絲綢之路,在敦煌的周邊有著與中華民族相關的文化符號,比如玉門關、陽關。它折射出整個中華民族向西進取時的無限雄心和向東回望時濃濃的鄉愁;所以,敦煌很長時間以來是儒學的重鎮,也成為佛教進入到中國的第一站,有大量儒家的學者以及書法家在敦煌地區產生。」
1900年以前,隨著莫高窟進入整個大眾視野,我們才知道,整個中華民族繪畫在色彩、形象、氣魄上擁有如此豐富、多樣的面貌,豐富的彩塑、宏偉的大型雕塑、石窟建築、木構建築……這些非常珍貴難得。後來,經過數年努力,他們推出了兩部數字動畫闡釋文教片《捨身飼虎》和《降魔成道》,贏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陳海濤告訴記者,從最初見到254窟的壁畫,到創作出頗具口碑動畫影片,再到現在能夠將多年的研究成果付梓出版,一路走來必定經歷許多不能為外人道的艱辛。
從三個角度體驗敦煌藝術
本書作者告訴記者,莫高窟北魏254窟的長期研究,可以從「慈悲能承載」,「智慧能溝通」,「美能成就」三個角度來觀看敦煌藝術、體驗敦煌藝術。
254窟開鑿的時代背景是非常獨特的,我們稱之為是從顧愷之到劉勰的世紀,是中國歷史上,中國文化、美學、高度活躍的時期。
作者表示:魏晉以來,社會動蕩強烈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危機促發了人們對生命的高度思考和表現。洞窟裡著名的壁畫《捨身飼虎》是最能表達「慈悲能承載」這樣的命題。基本上所有介紹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書都會介紹這幅壁畫,學者們都認為它有著高度藝術感染力,非常精細複雜的構圖,有著卓越的表現技巧。
關於何時去參觀敦煌是最好的季節,作者陳海濤表示:建議各位讀者選淡季去,就是10月7日以後,到來年5月份,在此期間敦煌非常安靜,可以看到更多的洞窟,有更好的旅行體驗。(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