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打開敦煌壁畫的正確方式

2020-12-09 網易新聞

未來254窟將以數位技術呈現給觀眾。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精裝)》    陳海濤  陳琦 著    三聯書店

《捨身飼虎》壁畫

陳海濤

敦煌莫高窟,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文化藝術瑰寶,由漫長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所共同造就,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不遠萬裡來到這裡旅遊參觀。

近日,詳細解讀莫高窟最神秘的二五四窟新書《圖說敦煌二五四窟》由三聯書店出版。該書結合大量高清壁畫圖片、線描圖以及示意圖,以新的視角、新的媒介,對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特窟進行了現代闡釋。

神奇的莫高窟254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完整保存了自北涼到元代綿延一千餘年的佛教石窟藝術,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畫及彩塑。中華、印度、希臘等幾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歷代虔誠的僧侶、供養人與匠師團隊為它傾盡心血。254窟是敦煌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保存完整、藝術價值珍貴,這座洞窟很少有機會對公眾開放。

關於它的權威評介,可以參看史葦湘先生撰寫《敦煌學大辭典》254窟條:「建於北魏統一河西後……此窟建築布局嚴謹,雕塑壁畫都承襲北涼風格而有所發展,是莫高窟早期藝術較為成熟的代表……塑像比例合度,袈裟貼體,坐立諸像,腿部修長,頭部廣額豐頜,神態莊重。四幅主題畫是北魏壁畫的精品。在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無論題材處理,人物造型,色彩線描,無不顯示出以傳統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精神……此窟壁畫、塑像、建築雖經多次煙燻火燎,歷盡劫難,但藝術魅力至今猶存。工力深厚、用筆瀟灑的千佛題記,也是北魏墨書在莫高窟內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分。」

通過對這座有代表性洞窟的充分細讀,讀者可以超越一般的常識介紹,更具體地了解如何觀看和欣賞敦煌石窟,領略其所深具的藝術價值與精神內涵。

讓敦煌254窟活起來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的兩位作者陳海濤和陳琦,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餘年。在以歷史敘述的方式鋪陳了254窟開鑿的時代背景之後,他們從細讀254窟南北兩壁的經典壁畫入手,有序地循著窟內空間展開,結合建築形制與壁畫、彩塑內容,對石窟的營建和構思做了整體解讀。

藉助美術工作者的視角和新穎的數字動畫闡釋影片,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更深入地去欣賞和觀看,發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內涵,體驗敦煌藝術的永恆魅力。本書作者之一陳琦告訴記者,「沿著絲綢之路,在敦煌的周邊有著與中華民族相關的文化符號,比如玉門關、陽關。它折射出整個中華民族向西進取時的無限雄心和向東回望時濃濃的鄉愁;所以,敦煌很長時間以來是儒學的重鎮,也成為佛教進入到中國的第一站,有大量儒家的學者以及書法家在敦煌地區產生。」

1900年以前,隨著莫高窟進入整個大眾視野,我們才知道,整個中華民族繪畫在色彩、形象、氣魄上擁有如此豐富、多樣的面貌,豐富的彩塑、宏偉的大型雕塑、石窟建築、木構建築……這些非常珍貴難得。後來,經過數年努力,他們推出了兩部數字動畫闡釋文教片《捨身飼虎》和《降魔成道》,贏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陳海濤告訴記者,從最初見到254窟的壁畫,到創作出頗具口碑動畫影片,再到現在能夠將多年的研究成果付梓出版,一路走來必定經歷許多不能為外人道的艱辛。

從三個角度體驗敦煌藝術

本書作者告訴記者,莫高窟北魏254窟的長期研究,可以從「慈悲能承載」,「智慧能溝通」,「美能成就」三個角度來觀看敦煌藝術、體驗敦煌藝術。

254窟開鑿的時代背景是非常獨特的,我們稱之為是從顧愷之到劉勰的世紀,是中國歷史上,中國文化、美學、高度活躍的時期。

作者表示:魏晉以來,社會動蕩強烈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危機促發了人們對生命的高度思考和表現。洞窟裡著名的壁畫《捨身飼虎》是最能表達「慈悲能承載」這樣的命題。基本上所有介紹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書都會介紹這幅壁畫,學者們都認為它有著高度藝術感染力,非常精細複雜的構圖,有著卓越的表現技巧。

關於何時去參觀敦煌是最好的季節,作者陳海濤表示:建議各位讀者選淡季去,就是10月7日以後,到來年5月份,在此期間敦煌非常安靜,可以看到更多的洞窟,有更好的旅行體驗。(吳波)

本文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這才是《又見敦煌》打開的正確方式(續篇)
    》打開的正確方式續篇?!;張議潮,唐朝節度使,民族英雄,驅逐了盤踞在河西地區百年的吐蕃,收復瓜、沙等十一州;去往西天取經的玄奘;悟真,那個歷經萬險,長途跋涉,去往長安給皇帝唐宣宗送「絲路通了」口信的人;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被譽為「敦煌保護神」。
  • 敦煌壁畫「動畫」記
    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只有那個心思。」許鑫笑言,6年前未實現的心願,現在終於有團隊做出來了。
  • 【視點】敦煌壁畫的再創作臨摹——簡評高山的敦煌畫
    1984年大學畢業後,自願要求前往敦煌莫高窟工作,那時的莫高窟還是個生活條件很艱苦,沒有幾個大學畢業生願意投身的地方。從那時起,高山就一頭扎進了敦煌壁畫臨摹的藝海中,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美術室從事壁畫臨摹工作,1994年至1996年由敦煌研究院公派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大學院平山鬱夫工作室留學深造。1997年歸國重返敦煌研究院,任段文杰院長秘書。
  • 敦煌壁畫臨摹的意義
    臨摹的歷程1941年,著名畫家張大千攜帶他的妻兒和門徒,開始了對敦煌壁畫的考察和臨摹。張大千率領徒弟在敦煌臨摹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200餘幅壁畫臨摹作品,隨後在重慶、成都等多地舉辦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覽,朝野震驚,使曾經繁盛千餘年又沉寂數百年的敦煌壁畫首次呈現於世,敦煌藝術的珍貴价值和歷史地位才逐漸被世人所重視。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樂器究竟是什麼?
    初唐 第220窟 北壁它與五弦琵琶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唐朝以後開始逐漸失去主流地位,之後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繪有精美的邊框紋樣、華麗的裝飾墜物,並且弦數增多。儘管如此,入宋以後仍難逃衰亡的命運。而它曾經輝煌的歷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畫之中。5.
  • 圖說敦煌壁畫中那些精美的古樂器
    樂器形態與演奏方式都與四弦琵琶較為接近。 曾一度盛行於唐代,入宋以後逐漸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四弦琵琶。 然而,敦煌壁畫中卻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有的琴體飾以花紋重彩,有的琴體卻形似花瓣。
  • 「視點」敦煌壁畫的再創作臨摹?簡評高山的敦煌畫
    1984年大學畢業後,自願要求前往敦煌莫高窟工作,那時的莫高窟還是個生活條件很艱苦,沒有幾個大學畢業生願意投身的地方。從那時起,高山就一頭扎進了敦煌壁畫臨摹的藝海中,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美術室從事壁畫臨摹工作,1994年至1996年由敦煌研究院公派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大學院平山鬱夫工作室留學深造。1997年歸國重返敦煌研究院,任段文杰院長秘書。
  • 敦煌壁畫的主要類別|敦煌壁畫|壁畫|釋迦牟尼|佛教|石窟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 高科技「復活」敦煌壁畫舞伎
    2018-06-07 10:30 | 上觀新聞上海市的徐匯藝術館推出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帶領觀眾感受傳統禮樂文化精神。 近年來,觀眾對以敦煌為主題的展覽並不陌生,但以敦煌樂舞為專題的展覽還是第一次。「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將於6月9日—8月31日亮相上海徐匯藝術館。古代壁畫如何動態展現,千年文物能否真正活起來?記者6月6日提前進入展廳發現,藉助多媒體技術呈現,來自榆林窟25窟的「唐朝9人女團」將穿越而來,為觀眾帶來活靈活現的敦煌樂舞表演。
  •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新華社蘭州7月27日電題: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新華社記者張玉潔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說法是,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能去日本。梁思成、林徽因始終堅信中國有唐代建築。
  • 敦煌壁畫與戲劇文學
    敦煌所見壁畫資料真切宏富,與表演相關的各類圖像為數不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對此加以關注,他們從壁畫圖像視角入手,或討論唐五代時期的音樂和舞蹈,或探考佛傳、本生和因緣故事的表演性,或對壁畫中的音樂形態與樂舞圖像進行整體分類和個案研究。這些研究啟發了後來對敦煌寫本中的戲劇文學要素的討論。
  • 梁思成林徽因 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說法是,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能去日本。梁思成、林徽因始終堅信中國有唐代建築。1937年,他們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前往山西,歷經艱險,終於在五臺山發現了佛光寺。唐代的建築、唐代的繪畫、唐代的雕塑……唐代盛景盡在眼前。敦煌研究院講解員邊磊介紹,梁思成夫婦長期關注敦煌藝術。
  • 敦煌壁畫樂器「飛」出畫卷
    中青在線敦煌9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劉言 記者 馬富春)鳳首箜篌、曲頸琵琶、雷公鼓……這些千年前的古樂器 鐫刻在敦煌壁畫上,為美輪美奐的飛天伎樂增添了別樣的藝術光輝。9月25日,由敦煌研究院壁畫樂器研究專家鄭汝中先生設計、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發的敦煌壁畫仿製樂器,亮相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敦煌壁畫仿製樂器展。
  • 傳承敦煌藝術:黃有為敦煌壁畫淺析
    1980 年以來多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學習壁畫;1984 年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美術公司畫家;1994 年敦煌壁畫臨摹 作品 57 窟美人觀音和 45 窟塑像畫被敦煌市政府贈送日本政府收藏,得到了極高的讚揚;1995 年在敦煌市博物館舉辦 敦煌壁畫系列展覽,一舉成名;1998 年出版畫冊《敦煌藝術》《黃河畫集》在全國各大書店發行;1999 年敦煌壁畫系 列絹畫作品在臺灣展出受到好評;2013 年作品榆林窟文殊菩薩
  • 他們在敦煌講壁畫
    6周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於敦煌和莫高窟還知之不多,現在,這段在敦煌講壁畫的日子已成為他們一生中難忘的經歷。 敦煌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範泉介紹,研究院組織專家對志願者進行評審,並將官方公眾號收集的大眾支持數據作為參考,產生首批10名「敦煌文化守望者」,於今年5月1日在敦煌研究院開始為期6周的學習和以講解壁畫為主的志願服務。
  • 「圖說」敦煌壁畫中那些精美的古樂器
    「 世界上只有一個敦煌,要是沒有了,很多中國古典文化藝術就見不著了。」壁畫中的樂器敦煌莫高窟共有 492 個洞窟。其中,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 240 個,約佔整體數量的一半。對此,它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呼應性的體現:數量僅次於琵琶,約有200餘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繪有精美的邊框紋樣、華麗的裝飾墜物,並且弦數增多。儘管如此,入宋以後仍難逃衰亡的命運。而它曾經輝煌的歷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畫之中。5.
  • 敦煌壁畫的色彩研究
    敦煌壁畫色彩分析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 精美壯觀的敦煌壁畫
    在275窟中,就有《屍毗王本生》捨身故事圖壁畫,以宣傳佛教捨己救人、慈悲為懷的思想。壁畫中屍毗王神態坦然,令人起敬。畫師用「符號化」的方式畫出了各色人物,簡化了具體各異的人物,只是稍作差別,以象徵手段展現了內容。另外用了「誇張法」,突出表現屍毗王,將他畫的較為高大。全圖用筆凝練,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具有飄逸動感,為敦煌早期壁畫,帶有明顯的古印度藝風。
  • 《敦煌藏畫》熱播 霍尊探訪敦煌舞創始人高金榮
    近日,由巨量引擎、今日頭條、上乘優品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明星探尋敦煌的文化創新Vlog《敦煌藏畫》在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三端聯動播出。《敦煌藏畫》以霍尊敦煌探秘者的身份引入,獨特視角展現莫高窟內彩塑、壁畫的重修工程,另闢蹊徑為網友帶來不一樣的觀看體驗,解密敦煌國寶是如何以瑰麗之姿「完好無損」上千年而不破,萬千洞窟壁畫又是如何以絢爛之態昂揚十幾個世紀,成為世界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無價寶藏。節目首期播出之後,便在網絡引起熱議,掀起一波兒新國潮。
  • ...敦煌壁畫|壁畫|莫高窟|太子出海尋珠記|鹿王本生圖|敦煌文化
    最近,敦煌壁畫火出了圈。提到敦煌,當然要說到敦煌的壁畫。壁畫素有「牆上博物館」的美譽。很多人去敦煌只為看一眼那些精美的壁畫。但是這些壁畫表達的是什麼?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去了現場,也不一定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