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與戲劇文學

2020-12-01 光明數字報

    敦煌所見壁畫資料真切宏富,與表演相關的各類圖像為數不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對此加以關注,他們從壁畫圖像視角入手,或討論唐五代時期的音樂和舞蹈,或探考佛傳、本生和因緣故事的表演性,或對壁畫中的音樂形態與樂舞圖像進行整體分類和個案研究。這些研究啟發了後來對敦煌寫本中的戲劇文學要素的討論。中國古代戲劇在5至11世紀近600多年的時間裡進一步複雜化、藝術化,在這一時期,百戲、角牴、歌舞戲、科白戲等各類演藝形式共生並存,隨著歷代民眾娛樂需求的變化和觀演理念的興替,這些演藝形式互相吸收、廣泛融合,從而促使戲劇活動趨於高度綜合。在成熟的文學和藝術環境、固定的觀演群體及專業的演出場所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儀式性和觀賞性並存的戲劇搬演,而且形成了原始、簡單的用於實際表演的戲劇腳本。原來已有一定基礎和規模的民間戲劇變得更加規範,表演形式漸趨細密穩定,節目本身也開始更加注重娛樂性和表演性。敦煌所見與戲劇相關的文獻和表演圖像,真實可靠,對其進行全面整理和系統研究,可以為5至11世紀西北地區民間戲劇的深入考察提供諸多珍貴史料,而將寫本內容與壁畫圖像以及傳世文獻結合起來所進行的民間戲劇研究,將使得過去以歷史材料為核心的文學研究轉向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的圖像研究成為可能。

 

    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圖像,敦煌壁畫具有敘事和傳形的雙重功能,它所反映的戲劇形象史料彌足珍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證文獻的真實或補充文獻的不足。在敦煌壁畫中存有本生故事畫一類,這類本生故事畫與在敦煌興盛的各種說唱藝術一樣,兼具故事性、文學性、戲劇性和娛樂性的優勢,對普通信眾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本生故事畫採用連環畫的方式來講述故事內容,畫中所描繪的故事,大都有時間、地點以及完整的情節,可以看作是對佛陀前生事跡搬演的真實寫照和藝術再現,因此整個畫面內容大多與所對應經文內容一致,只是由於時代的差異,在具體的繪畫過程中畫面布局、線描運筆、形象設計等使用技法有所不同而已。莫高窟第257窟西壁及北壁須摩提女因緣故事採用的就是連環畫的方式,從壁畫中可以清晰看出,畫工已開始注重在故事情節中對人物情緒、性格以及人物之間關係的描摹,以此來加強故事的戲劇性效果。第428窟東壁北側中層壁畫上繪有悉達太子本生故事,畫面從左至右依次有十幾個場面,其故事情節與英藏S.2440v/2寫本《太子成道經》內容一致,畫面場景極富戲劇性。這種連環畫壁畫的形成過程比較複雜,它既與中國古代傳統的畫圖記事存有聯繫,又與先秦兩漢就已存在的「看圖講誦」密切相關。它以形象的靜態畫面解讀文字性的故事,把原本就已充滿神異色彩的宗教故事演繹成為更加生動的圖像,這種畫圖記事的做法對於加深普通信眾對經文的理解和記憶大有裨益,而佛教僧徒則可將其直接用作圖像資料,在「看圖講誦」經文之時,作為宣講教化時的輔助性手段。

 

    另外,唐五代時期在敦煌盛行的變相和變文的融合,也可視為一種戲劇表演形式的雛形。在唐代之前,變相的指稱範圍相對寬泛,可以用來代指表現佛經中奇異神變的多種藝術形式。自唐以後,講唱風氣逐漸盛行,為達到更好的藝術表演效果,在變文的講唱過程中加入了圖畫的輔助配合,原來各自獨立的變相和變文就因演出的需要而開始融合,最終形成圖文結合的「看圖講誦」形式。變文作為一種敘事文學,其內在的單向敘事結構較為適宜由圖畫來配合故事情節的展開,在講唱過程中以圖畫的空間表現方式勾勒出故事的敘事結構,對於識字不多、文化層次不高的普通聽眾而言,這種圖文並茂的宣講方式對他們的教化無疑更具影響力。變文是由表演藝人以說唱結合的方式、富於韻律的聲腔和藝術化的語言進行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變文說唱還具有部分角色扮演的性質,可以說變文本身在一開始就具備演出活動的特點,後世戲劇以唱為主、輔以說白的表演形式應當受到過它的啟發。變文與變相的聯姻實現了說唱表演者藉助「看圖講誦」的方式讓自己處於一種「代言」式的遠離現實的敘述語境,這種自覺擺脫第一人稱敘事的講誦,可以說是對戲劇代言的前期準備。雖然成熟後的中國古代戲劇是一種偏重抒情的藝術形式,但是追求敘事則是戲劇走向代言的必經之路。代言是戲劇的形式基礎,它需要表演者以扮演他人的角色而不是以自己的身份進行表演,變文中此類代言的獨立出現標誌著戲劇雛形的逐步形成。定型之後的「看圖講誦」變文形式,從英藏S.261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的標名以及法藏P.4524《降魔變文》正面為圖、背面為相應唱詞的形制即可證實。這種在講唱過程中圖文並茂,依圖敘事,講看並行的表演形式對後世戲劇的發生、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

 

    須大拏太子本生故事畫在敦煌壁畫中也較為常見,現存有北周第428窟、第294窟,隋代第423窟、第427窟、第419窟,晚唐第9窟,宋代第454窟等七例。故事內容與之相對應的俄藏Дx00285《須大拏太子好施因緣》,其中所演繹故事即出自《太子須大拏經》。值得注意的是,在敦煌寫本中還發現了與《太子須大拏經》主題一致、內容相符的聯章體韻文《小小黃宮養贊》,該文以佛傳故事為內核,佛教音樂為載體,藉助曲辭的形式,分人對唱,全篇代言,雖名為佛贊,但實質應為戲劇演出過程中所使用的對唱曲辭。如果以這種對唱曲辭為底本核心來搬演戲劇,以壁畫所繪形象為造型基礎扮演人物,一種簡單的佛教戲劇在唐五代時期的藝術舞臺上進行實際演出是很有可能的。除此之外,繪製於晚唐五代第98窟的《檀膩羈緣故事畫》,內有故事「二母爭子」的情節,畫面簡單,內涵豐富,在新疆克孜爾石窟中同一母題壁畫被稱作《端正王智斷兒案》。此故事在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經籍中均有載述,而在我國則最終被敷衍為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中的主要情節。

 

    從這些本生故事畫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宗教性戲劇並沒有將自身固定在一種特有的體裁或形式上,它的表現形式是一個在相對穩定框架中流動的、靈活的宗教方式和藝術方式的綜合體。敦煌壁畫中的本生故事畫及因緣故事畫以圖像的手段儘可能地把它所要展現的故事「表演」出來,通過特定人物的介入,使得故事主旨深入人心。基於壁畫這種形象直觀的傳播方式,宗教教義和故事又不可能在內容上頻頻出新,在一種比較穩定的框架中,宗教性戲劇中的敘事就需要不斷改變固有的形式來更新「表演」手段,於是,宗教性戲劇就在漸變中逐步融入中國古代戲劇的主流。

 

    敦煌所見寫本中的戲劇史料,主要指代言體唱辭、戲劇母題故事、早期演出腳本以及說唱表演伎藝等戲劇生成要素;敦煌壁畫中亦存有諸多伎藝表演圖、經變故事畫、佛教樂舞畫等演藝性圖像。這些寫本和壁畫為深入研究唐五代戲劇文化內涵和表演外觀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文本和圖像資料。

 

    (作者:喻忠傑 系九江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的主要類別|敦煌壁畫|壁畫|釋迦牟尼|佛教|石窟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 敦煌莫高窟壁畫佛像畫賞析
    敦煌,是一個震驚世界的人類文化寶庫,敦煌壁畫總面積達52000餘平方米,壁畫內容豐富多彩,為中國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形象史料。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 精美壯觀的敦煌壁畫
    富麗堂皇的敦煌壁畫,既是石窟中的裝飾,強化了彩塑與建築這樣一個佛國天地的立體形象,也是宣傳佛教的重要形式。我們知道佛教是像教,但它更是以生動說教來弘法,具有較強故事性與文學性的宗教。這些故事有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佛經故事、佛經寓言及佛教故事,這五大類構成了佛家文學的故事主題。
  • 敦煌壁畫「動畫」記
    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只有那個心思。」許鑫笑言,6年前未實現的心願,現在終於有團隊做出來了。
  • 敦煌壁畫的主要類別
    平棋圖案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
  • 恢弘絢爛的敦煌西方淨土變壁畫
    恢弘絢爛的敦煌西方淨土變壁畫 2011年05月24日 09:28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敦煌莫高窟西方淨土變壁畫經變即變相,指據佛經故事所作的繪畫﹑雕刻或說唱文學,
  • 高金榮:讓「敦煌舞」從壁畫中走出來
    1951年,初二的高金榮進入中央戲劇學院世界著名舞蹈家崔成喜舞蹈研究班,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愛的藝術道路。中戲學習期間,高金榮擅長把握舞蹈的風格性,她的朝鮮舞課和中國古典舞課成績一直都在班上名列前茅。藝術嗅覺敏銳的高金榮反覆琢磨《絲路花雨》的舞蹈語彙,忽然有了靈感,萌發了把敦煌壁畫上的舞姿搬上舞臺的想法。之後幾年,高金榮多次前往敦煌參觀考察,她的想法得到了常書鴻先生的肯定和支持。
  • 高金榮:讓「敦煌舞」從壁畫中走出來
    敦煌舞《妙音反彈》劇照「敦煌舞」這種從敦煌壁畫中走出來的舞蹈,已經成為甘肅的一個藝術符號。然而讓「敦煌舞」成為流派走上舞臺的,正是我省著名舞蹈藝術家——高金榮。1935年春,高金榮出生在了北京一個普通小院裡,從小她就格外的喜歡藝術。
  • 敦煌壁畫臨摹的意義
    臨摹的歷程1941年,著名畫家張大千攜帶他的妻兒和門徒,開始了對敦煌壁畫的考察和臨摹。張大千率領徒弟在敦煌臨摹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200餘幅壁畫臨摹作品,隨後在重慶、成都等多地舉辦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覽,朝野震驚,使曾經繁盛千餘年又沉寂數百年的敦煌壁畫首次呈現於世,敦煌藝術的珍貴价值和歷史地位才逐漸被世人所重視。
  • 關於敦煌壁畫飛天
    一 : 關於敦煌壁畫飛天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 講敦煌的「故事佬」:用壁畫道盡世間真善美
    「可是,關於敦煌歷史的文學創作,國內依舊一片『荒漠』。找遍全國圖書市場,沒有一本中國人自己寫的敦煌歷史題材的小說。」許維仍記得當初的「懊惱」。「作家為什麼不寫敦煌?為什麼沒有取材於敦煌的歷史小說?」甘肅省文史館館員、甘肅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陳自仁說,也許是眾人的呼喚,也許是時代的必然,許維走了出來,發表了敦煌傳奇系列小說,成為第一個寫敦煌歷史小說的人。「敦煌是一座世界文化藝術寶庫,它是世界的,是中國的,但首先是甘肅的。」那時的許維30多歲,血氣方剛,初生牛犢不怕虎,貿然生出一個念頭,「敦煌故事,別人不寫,自己何不試試呢?」
  • 對敦煌壁畫的幾個誤讀
    學術研究由於對上述敦煌壁畫的變色、褪色等情況的不了解,不少人常常會對敦煌壁畫產生誤讀,形成錯誤的認識。很早的時候就有人說,敦煌壁畫與歐洲的現代派藝術十分相似,有的人還用敦煌北魏時期的壁畫人物與野獸派藝術家盧奧的人物畫作比較,看起來確實是非常相似。但是,這種「相似」是由於敦煌壁畫經過了嚴重的變色形成的,並不是敦煌最初的原貌。
  • 敦煌宋代壁畫竟因太醜而被嘲笑?我國敦煌壁畫的高峰在這裡
    有數不清的佛教造像和壁畫。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你猜到了嗎?它就是我們神奇的——敦煌!本期就讓我們跨越時空,了解一下敦煌的美貌吧!▼圖為五代時期,曹氏家族女供養人畫像▼敦煌文書中有一篇《營窟稿》,記述了一個洞窟從始建到完成,需要經過整修崖面、開鑿洞窟、繪製壁畫、塑造佛像、裝飾窟簷等程序。建造一孔小的石窟需要花費一年半載,而大的石窟需要花費四五年的時間。
  • 敦煌壁畫的現代表達
    《飛天》 謝曉冰 作品花城文藝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 「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將於8月15日至9月30日在廣州小洲藝術區展出。畫家謝曉冰20世紀80年代剛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就投入到敦煌文化藝術的研究中。多年來,謝曉冰堅持用敦煌壁畫的語言、筆墨、色彩,努力在重彩繪畫領域中進行創新和探索,創作出大量蘊含著敦煌壁畫元素及重彩風格的系列作品。本次展覽是謝曉冰最近兩年的創作成果的集中展示。這些作品,多數以唐代敦煌壁畫為創作的歷史背景,同時,又注入了畫家個人的主觀意念與創作思想。
  • 【隴人相】高金榮:讓「敦煌舞」從壁畫中走出來
    然而讓「敦煌舞」成為流派走上舞臺的,正是我省著名舞蹈藝術家——高金榮。&nbsp&nbsp&nbsp&nbsp1935年春,高金榮出生在了北京一個普通小院裡,從小她就格外的喜歡藝術。1951年,初二的高金榮進入中央戲劇學院世界著名舞蹈家崔成喜舞蹈研究班,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愛的藝術道路。
  • 傳承敦煌藝術:黃有為敦煌壁畫淺析
    1980 年以來多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學習壁畫;1984 年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美術公司畫家;1994 年敦煌壁畫臨摹 作品 57 窟美人觀音和 45 窟塑像畫被敦煌市政府贈送日本政府收藏,得到了極高的讚揚;1995 年在敦煌市博物館舉辦 敦煌壁畫系列展覽,一舉成名;1998 年出版畫冊《敦煌藝術》《黃河畫集》在全國各大書店發行;1999 年敦煌壁畫系 列絹畫作品在臺灣展出受到好評;2013 年作品榆林窟文殊菩薩
  • 敦煌壁畫是如何繪製的
    important}敦煌石窟開鑿在宕泉河懸崖的酒泉系礫巖上,斷面凹凸不平,質地極為粗糙。在這樣粗糙的洞壁上,古人是怎麼繪製出精美壁畫的呢?從洞窟牆壁脫落的牆皮上,常書鴻和同事們破解了古代壁畫繪製的程序:敦煌壁畫製作過程示意圖
  • 舞劇《步步生蓮》蘭州首演 舞姿來自敦煌壁畫(圖)
    舞劇《步步生蓮》蘭州首演 舞姿來自敦煌壁畫(圖) 2015-12-23 12:49:03數名飛天舞女若隱若現,宛如「活著的敦煌壁畫」。圖為舞劇表演現場。 楊豔敏 攝 圖為舞劇表演現場。 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23日電 (南如卓瑪 楊豔敏)取材於佛經故事、借鑑西方芭蕾舞劇表演格式的舞劇《步步生蓮》22日晚蘭州首演。大幕拉開,舞臺上青煙繚繞,霞光朦朧。數名飛天舞女若隱若現,宛如「活著的敦煌壁畫」。
  • 宏麗深遠的西夏普賢變壁畫臨摹: 施隆多夫分享敦煌壁畫藝術
    宏麗深遠的西夏普賢變壁畫臨摹  施隆多夫分享成博絲路之魂敦煌展系列  佳展回顧  成都博物館「絲路之魂 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圓滿落幕。  本次展覽是國內迄今最大規模的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藝術大展,分為「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和「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兩個部分,布展面積達5000平方米。「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中展出8個莫高窟和榆林窟原比例復原洞窟、70幅壁畫臨摹品、10件藏經洞出土文獻真跡以及部分精品文物,營造出逼真的洞窟參觀環境,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到敦煌藝術的獨特魅力。
  • 敦煌莫高窟的盛唐壁畫
    無論詩歌、文學、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都出現一派超越前代的表現,傑出的詩人、作家、塑工、樂師、畫家、舞蹈家,男男女女,大家巨匠燦若星群,名標史冊,被後人視為典範。可見,盛唐是一個充滿藝術熱情的時代。群眾在寺院裡不完全是為了信仰,也是為了對繪塑藝術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