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復活」敦煌壁畫舞伎

2020-12-07 浙報融媒體

2018-06-07 10:30 | 上觀新聞

上海市的徐匯藝術館推出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帶領觀眾感受傳統禮樂文化精神。

近年來,觀眾對以敦煌為主題的展覽並不陌生,但以敦煌樂舞為專題的展覽還是第一次。「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將於6月9日—8月31日亮相上海徐匯藝術館。古代壁畫如何動態展現,千年文物能否真正活起來?記者6月6日提前進入展廳發現,藉助多媒體技術呈現,來自榆林窟25窟的「唐朝9人女團」將穿越而來,為觀眾帶來活靈活現的敦煌樂舞表演。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 南壁 觀無量壽經變——作為畫面的核心部分,無量壽佛說法的場景繪製在畫面中央,頂端樓閣上空繪有直頸琵琶、毛員鼓、篳篥、排簫等不鼓自鳴樂器,左右兩側的建築前各繪一組迦陵頻伽和仙鶴、孔雀共舞,下端中間則是一組完整的樂舞場景,兩側為聽法的菩薩和天人。整個畫面呈現出明朗歡快的氣氛。

讓壁畫「動起來」

「胖端倪」是徐匯藝術館館長唐浩為榆林窟第25窟中胖胖的腰鼓舞伎所取的名字。她是「唐朝9人女團」中的獨舞者,也是此次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的形象代言人。在展廳中搭起的洞窟空間裡,觀眾可以欣賞到用全息投影技術呈現的敦煌樂舞秀,包括「胖端倪」的腰鼓舞,來自莫高窟第85窟的長巾舞,以及來自莫高窟第112窟的反彈琵琶舞。「胖端倪」的八位隊友分別是琵琶、笙、壎、篳篥、橫笛、豎笛、排簫、拍板的樂手,排頭那位手持拍板的樂伎還擔任著樂隊指揮的職務。「胖端倪」跳舞前,她們會一一向觀眾演示每個樂器的聲音,而舞蹈的配樂,正是這八種樂器合奏的作品。

「胖端倪」是如何從壁畫中走出來的?展覽策展人唐麗青介紹,此次徐匯藝術館與敦煌研究院攜手合作,先運用CG技術復原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再由真人動作捕捉技術百分百提取舞蹈動作,讓二維的壁畫形象動起來,同時保留線描的藝術美感,最後藉助全息投影完成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做到「從壁畫中來,再回到壁畫中去」,為觀眾營造浸入式感官體驗,這也是國內首次以這樣的方式動態呈現敦煌壁畫。「展覽大約策劃了兩年,方案不斷升級,從靜態展示到最終讓壁畫動起來,活起來,讓觀眾看了覺得帶勁、帶感。」

在展覽二樓,還有敦煌壁畫中樂器一比一複製的實物展示。走進展廳,動畫「小人」突然從樂器背後鑽出,再跳入另外一件樂器上,每接觸到一件樂器,就會發出相應的聲音,跟隨「小人」的指引,可以在輕鬆有趣的氛圍裡欣賞和了解這些樂器。唐浩介紹,這種「動起來」的效果是藉助於軌道鏡技術,該技術用一臺投影儀結合旋轉鏡面折射以靈活實現動態呈現,過去曾局部運用於舞臺表現。此前,國外某展覽使用該技術輔助展覽呈現,由此啟發了唐浩等人的靈感,這也是該技術第一次應用於滬上展覽中。

這段軌道鏡動畫使用的元素來自敦煌壁畫的「化生童子」,在動畫裡,他被三個藥叉追趕,為此在樂器間躲躲藏藏。由於每件樂器輪廓不一,要把設計好的動畫完美「套」進去並不容易,而且,設計動畫的藝術家身在國外,只能不斷遠程調試。「由於時間、經費、場地等因素制約,展覽的技術呈現中還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但我們希望這些探索可以為後來者提供啟示,給文物找到新的打開方式。」唐浩說。

壁龕裡的一組樂器微縮模型——按照「中唐 莫高窟第112窟 南壁 觀無量壽經變」 中的樂器配置,陳列了(從左至右)拍板、橫笛、雞婁鼓、鞀鼓、五弦、箜篌、阮、琵琶共八件樂器的微縮模型。

傳達漢唐樂舞風格

歷時千年的敦煌石窟壁畫是一部圖像史,此次展覽以樂舞元素為切入點,引領觀眾探究其背後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展覽以敦煌研究院學者研究成果為基礎,梳理各個時期的樂舞類型、藝術特色及其形成原因,通過伎樂圖像的流變反映時代更迭、民族交融、文化傳承。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用高清數字複製的榆林窟25窟等以樂舞為特色的洞窟壁畫,這些壁畫按照年代順序排列,可以從中了解樂舞、繪畫等演變的文化歷史,一些壁畫中出現的樂器、舞蹈等也做了重點解讀,幫助觀眾更好了解藏在壁畫裡的樂舞知識。

不過,要讓這些敦煌樂舞真正「復活」已經不可能。唐浩介紹,壁畫裡的許多敦煌樂器已經失傳,而目前傳下來的敦煌樂譜還沒有被破譯。此次展覽中用到的敦煌舞曲作曲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陳強斌音樂工作室,旋律參考了專家對漢唐曲風的研究,並融合了現代審美。腰鼓舞等由舞蹈導演孫鵬編舞,參照的是二十年前《絲路花雨》的復原舞蹈,這也是前輩學者的考證成果。「那時候的音樂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學術界還有不同的聲音,我們的展覽借視覺聽覺等形式,讓大家在娛樂中感染傳統文化氣氛。」

據悉,本次展覽對市民免費開放,並配備專業導覽人員,展覽期間還將舉辦多場公共教育活動。

【浙江新聞+】

腰鼓舞:

根據《舊唐書·音樂志》的記載,在《九部樂》《十部樂》中的《西涼樂》《高麗樂》《疏勒樂》《高昌樂》裡,腰鼓都作為伴奏樂器出現,流傳至今的古籍文獻和唐代文物中均未發現腰鼓用作舞具的例子,但敦煌壁畫中的經變畫卻留存了許多腰鼓舞的形象,成為腰鼓舞這一舞蹈形式的珍貴資料。榆林窟第25窟觀無量壽經變中,腰鼓舞伎立於方形舞筵之上,肩掛腰鼓,雙臂橫展,作蓄勢擊鼓狀;下身吸提左腿,仿佛正要騰跳迴轉,手臂上的長巾順勢卷出8字綢花,更增強了舞者的動感,整個舞姿矯健激昂。細節處理上,舞伎的手指和腳趾都用力張開,充分傳達出舞蹈瞬間的張力。

反彈琵琶舞:

敦煌壁畫中有許許多多用琵琶作為舞具的舞蹈形象,自中唐開始,反彈琵琶舞大量出現。儘管在中原的史籍當中並無持琵琶起舞的記載,但有學者認為這種舞蹈很可能是吐蕃統治敦煌期間傳入的,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種體現。

莫高窟第112窟觀無量壽經變中的反彈琵琶舞伎完美地詮釋了「三道彎」的優美姿態——上身向右側傾斜,左臂高舉頭頂握住琵琶,右臂向後撥弦,胯部向左平衡重心,左膝微屈支撐全身,右腿提起靠向上身,腳掌用力上勾,長巾順勢騰空捲曲。雖然畫工描繪的是舞蹈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瞬間,但整個畫面動勢十足、氣息生動,仿佛表演隨時都將繼續下去。反彈琵琶的舞姿可謂深入人心,幾乎成為敦煌石窟的象徵。敦煌市中心就有一件反彈琵琶舞蹈的雕塑,它已成為敦煌市的一個重要標誌,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所熟知。

巾舞:

莫高窟第85窟的巾舞舞伎立於長方形團花舞筵上,頭戴寶冠,身著瓔珞、臂釧、手鐲,雙臂挽長巾而舞,左手向上拉動長巾,右手微微向下,既平衡了重心又使舞姿顯得舒展而優雅。下身長裙裙擺的邊緣似乎為花瓣形,且層次豐富,隨著左腿吸提而展開,增加了舞蹈的動感。從長巾的垂墜狀態來看,這位舞伎表演的舞蹈節奏略為舒緩柔和,表現出巾舞作為中原傳統舞蹈的獨特氣質。

(原標題《高科技「復活」敦煌壁畫舞伎,「唐朝9人女團」你pick誰?》。編輯郭奕麟)

相關焦點

  • 敦煌舞:緣起敦煌壁畫,復活千年舞姿
    近日,蘭州文理學院舉辦「敦煌舞」教學體系創建40年系列活動,通過精彩劇照、作品視頻、服裝、舞美沙盤和匯報演出等,再現中國敦煌舞藝術華光的璀璨瞬間。  緣起敦煌壁畫,復活千年舞姿。慈悲的多臂菩薩、凌空飛舞的伎樂天、威武的金剛……史學家在敦煌壁畫裡找尋歷史,舞蹈家在敦煌壁畫裡領悟曼妙舞姿。也在這裡,敦煌舞走下壁畫,舞出了第一步。
  • 國家大劇院舉行「敦煌壁畫伎樂天」舞蹈展演
    人民網北京11月7日電  北京舞蹈學院教學實踐展演「敦煌壁畫伎樂天」日前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經典藝術講堂上,北京舞蹈學院史敏教授惟妙惟肖的講解,結合舞臺上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已臻化境的表演,觀眾似乎置身於一千多年前的敦煌。敦煌壁畫的活靈活現、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都通過優美的音樂、靈動的舞姿展現得淋漓盡致。
  • 緣起敦煌壁畫 復活千年舞姿
    新華社蘭州11月27日電 題:緣起敦煌壁畫 復活千年舞姿新華社記者任衛東、白麗萍、郎兵兵40年篳路藍縷,春華秋實。近日,蘭州文理學院舉辦「敦煌舞」教學體系創建40年系列活動,通過精彩劇照、作品視頻、服裝、舞美沙盤和匯報演出等,再現中國敦煌舞藝術華光的璀璨瞬間。緣起敦煌壁畫,復活千年舞姿。慈悲的多臂菩薩、凌空飛舞的伎樂天、威武的金剛……史學家在敦煌壁畫裡找尋歷史,舞蹈家在敦煌壁畫裡領悟曼妙舞姿。也在這裡,敦煌舞走下壁畫,舞出了第一步。
  • 「春華秋實」走進理工大學 敦煌伎樂天「復活」
    敦煌伎樂天「復活」  下午14:00,北京舞蹈學院的史敏教授早早就來到學生活動中心,今天她將和北舞古典舞系的青年藝術家,通過「精彩的絲綢之路舞蹈——敦煌壁畫伎樂天形象舞蹈學術展演」,帶領現場觀眾穿越時空。敦煌壁畫歷經一千六百餘年,蘊藏著我國古代豐富的舞蹈文化遺產。
  • 他們,讓敦煌壁畫樂器「復活」了
    2019年維也納音樂會現場據統計,在敦煌莫高窟有壁畫的492個洞窟中,240個洞窟的壁畫繪有樂舞場面,出現樂器4000餘件(次),樂伎3000餘身,不同類型的樂隊500餘組。而將這些壁畫上的樂器大規模「復活」的人,是一名紮根西北的「海歸」——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創意工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成虎,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使命與光榮。「留學人員大都既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又滿懷報國情懷和願望,祖國和家人培養了我們,我們應該肩負使命,報效國家。」經過深思熟慮,赴英學成之後的馬成虎決定回國,「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2019年,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琵琶、箜篌、篳篥、胡琴、鼓、琴、瑟等來自敦煌的聲音迴響在市政大廳禮堂。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 【看臺】復活的敦煌之舞
    【看臺】復活的敦煌之舞《穿越絲路的花雨》劇照  東方之子  絕美的敦煌之舞,舞於畫壁之間1600餘年,如今卻復活於眾人眼前。1979年,當這些被復活的舞姿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時,文學大師沈從文說:「我太激動了,這個演出讓我一夜未睡!」戲劇大師曹禺亦是激動莫名:「這次演出就是一次爆炸!」  日前播出的紀錄片《穿越絲路的花雨》,透過這神奇的壁畫「復活」奇術,回溯歷史,探秘40多年前,那一群痴迷於敦煌的舞者們,如何進入幽深的洞窟,尋找到那些關於1600年間的藝術線索,將那些本已沉寂、凝固的生命藝術,重新復活。
  • 伎樂天奏樂,歌舞以娛佛——敦煌壁畫中的舞樂圖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延綿千年,與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發展、成熟相始終。敦煌壁畫中有44種,共4500件樂器圖像,3346身樂伎圖像以及500組樂隊圖像,這表明了敦煌壁畫在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延續時間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舞蹈是形象的藝術。
  • 「六塵視界」曼舞翩躚的敦煌壁畫
    按舞蹈形象所展示的不同風格與韻律,大致可以將敦煌舞蹈壁畫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多元薈萃的十六國、北朝敦煌舞蹈壁畫; 2.中期:燦爛輝煌的隋唐敦煌舞蹈壁畫; 3.晚期:傳承、發展的五代至元敦煌舞蹈壁畫。
  • 「看臺」復活的敦煌之舞
    【看臺】復活的敦煌之舞《穿越絲路的花雨》劇照東方之子絕美的敦煌之舞,舞於畫壁之間日前播出的紀錄片《穿越絲路的花雨》,透過這神奇的壁畫「復活」奇術,回溯歷史,探秘40多年前,那一群痴迷於敦煌的舞者們,如何進入幽深的洞窟,尋找到那些關於1600年間的藝術線索,將那些本已沉寂、凝固的生命藝術,重新復活。
  • 「六塵視界」曼舞翩躚的敦煌壁畫
    按舞蹈形象所展示的不同風格與韻律,大致可以將敦煌舞蹈壁畫分為三個階段:1.早期:多元薈萃的十六國、北朝敦煌舞蹈壁畫;2.中期:燦爛輝煌的隋唐敦煌舞蹈壁畫;3.晚期:傳承、發展的五代至元敦煌舞蹈壁畫。北朝敦煌壁畫展示的天宮樂舞,主要是為天神奏樂歌舞的天伎:分別是天宮伎樂、飛天伎樂以及具有舞蹈美感的藥叉和供養菩薩。
  • 走出壁畫 千年敦煌舞「跳入」課堂
    舞出敦煌舞的獨特韻律。11月底,一場精彩的敦煌舞在成都新聲劇場上演。舞臺上仙樂縹緲、舞者舞姿曼妙,那些存在於千年壁畫中的人物,在這群業餘演員的舞姿中「活」了起來,臺下的觀眾仿佛也被帶入到了敦煌洞窟之中,開啟了一段中華文化精髄的舞蹈之旅。12名表演《胡旋女》的業餘演員平均年齡在40歲上下,這些律師、會計師、全職媽媽等組成的隊伍,能跳出這段讓人震撼的舞蹈得益於她們的教練張亞婷。
  • 讓古老不再遙遠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唐山廣電網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媛媛2019年,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琵琶、箜篌、篳篥、胡琴、鼓、琴、瑟等來自敦煌的聲音迴響在市政大廳禮堂。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 【中央媒體看甘肅】讓古老不再遙遠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中央媒體看甘肅】  讓古老不再遙遠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光明日報記者宋喜群通訊員趙媛媛  原載《光明日報》1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據統計,在敦煌莫高窟有壁畫的492個洞窟中,240個洞窟的壁畫繪有樂舞場面,出現樂器4000餘件(次),樂伎3000餘身,不同類型的樂隊500餘組。
  • 走進課間的曼妙敦煌舞
    近日,一段極具特色的敦煌舞課間操走紅網絡,學生舞姿輕盈、優美,動作整齊劃一。敦煌中學的黃老師稱,這個敦煌舞是根據敦煌壁畫二次創作的,學生跳敦煌舞課間操已經有四、五年了,課間操有當地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網友也紛紛表示很優美,很想學。
  • 敦煌壁畫知多少:敦煌樂舞之「仙樂」
    從公元366年至公元1368年一千年時間裡開鑿出的敦煌莫高窟藝術,以其歷史的悠久,藝術的精湛而著稱於世,在現存的492個洞窟中,珍存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3000餘身,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晶,堪稱世界上最偉大、最輝煌的藝術畫廊。
  • 記敦煌舞創立三十年:誰解敦煌千年夢(圖)
    492個洞窟,2415身彩塑,45000餘平方米壁畫,莫高窟無愧於「世界藝術寶庫」的稱號。史學家在敦煌尋找歷史,雕塑家在石窟觀摩彩塑,舞蹈家在壁畫裡領悟躍動的舞姿。於是慈悲的多臂菩薩,凌空飛舞的伎樂天和威武的金剛都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中國古典舞的新支——敦煌舞也在這裡舞出了第一步。
  • 走出壁畫 千年敦煌舞已在四川生根發芽
    張亞婷(左)指導學員排練敦煌舞《胡旋女》。化妝室裡,漢唐舞的表演者給自己留下定妝照。舞出敦煌舞的獨特韻律。《胡旋女》表演現場。  11月底,一場精彩的敦煌舞在成都新聲劇場上演。舞臺上仙樂縹緲、舞者舞姿曼妙,那些存在於千年壁畫中的人物,在這群業餘演員的舞姿中「活」了起來,臺下的觀眾仿佛也被帶入到了敦煌洞窟之中,開啟了一段中華文化精髄的舞蹈之旅。  12名表演《胡旋女》的業餘演員平均年齡在40歲上下,這些律師、會計師、全職媽媽等組成的隊伍,能跳出這段讓人震撼的舞蹈得益於她們的教練張亞婷。
  • 敦煌舞蹈之花華麗綻放——史敏導師工作坊「伎樂天」精彩上演(組圖)
    演出現場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鄧晨曦):端午之夜,北京舞蹈學院劇場裡,具有強烈民族傳統風格的敦煌舞蹈在濃墨重彩的音詩畫烘託下熠熠生輝。這是北京舞蹈學院史敏導師工作坊「伎樂天」為觀眾奉獻的一場吉祥安康的視聽盛筵。
  • 文化視界:「舞」動敦煌的人們
    如今,高金榮還活躍在敦煌舞教學的講臺上,在國內外書刊上發表有關敦煌壁畫舞蹈研究論文20餘篇,出版有專著《敦煌舞蹈》《敦煌舞教程》等。她的《敦煌組舞》獲甘肅省首屆敦煌文藝獎,《敦煌舞教程》獲文化部藝術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舞蹈「妙音反彈」獲甘肅省第三屆敦煌文藝獎一等獎等。  近日,中國舞蹈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會上表彰了一批60年來優秀的舞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