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10:30 | 上觀新聞
上海市的徐匯藝術館推出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帶領觀眾感受傳統禮樂文化精神。
近年來,觀眾對以敦煌為主題的展覽並不陌生,但以敦煌樂舞為專題的展覽還是第一次。「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將於6月9日—8月31日亮相上海徐匯藝術館。古代壁畫如何動態展現,千年文物能否真正活起來?記者6月6日提前進入展廳發現,藉助多媒體技術呈現,來自榆林窟25窟的「唐朝9人女團」將穿越而來,為觀眾帶來活靈活現的敦煌樂舞表演。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 南壁 觀無量壽經變——作為畫面的核心部分,無量壽佛說法的場景繪製在畫面中央,頂端樓閣上空繪有直頸琵琶、毛員鼓、篳篥、排簫等不鼓自鳴樂器,左右兩側的建築前各繪一組迦陵頻伽和仙鶴、孔雀共舞,下端中間則是一組完整的樂舞場景,兩側為聽法的菩薩和天人。整個畫面呈現出明朗歡快的氣氛。
讓壁畫「動起來」
「胖端倪」是徐匯藝術館館長唐浩為榆林窟第25窟中胖胖的腰鼓舞伎所取的名字。她是「唐朝9人女團」中的獨舞者,也是此次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的形象代言人。在展廳中搭起的洞窟空間裡,觀眾可以欣賞到用全息投影技術呈現的敦煌樂舞秀,包括「胖端倪」的腰鼓舞,來自莫高窟第85窟的長巾舞,以及來自莫高窟第112窟的反彈琵琶舞。「胖端倪」的八位隊友分別是琵琶、笙、壎、篳篥、橫笛、豎笛、排簫、拍板的樂手,排頭那位手持拍板的樂伎還擔任著樂隊指揮的職務。「胖端倪」跳舞前,她們會一一向觀眾演示每個樂器的聲音,而舞蹈的配樂,正是這八種樂器合奏的作品。
「胖端倪」是如何從壁畫中走出來的?展覽策展人唐麗青介紹,此次徐匯藝術館與敦煌研究院攜手合作,先運用CG技術復原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再由真人動作捕捉技術百分百提取舞蹈動作,讓二維的壁畫形象動起來,同時保留線描的藝術美感,最後藉助全息投影完成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做到「從壁畫中來,再回到壁畫中去」,為觀眾營造浸入式感官體驗,這也是國內首次以這樣的方式動態呈現敦煌壁畫。「展覽大約策劃了兩年,方案不斷升級,從靜態展示到最終讓壁畫動起來,活起來,讓觀眾看了覺得帶勁、帶感。」
在展覽二樓,還有敦煌壁畫中樂器一比一複製的實物展示。走進展廳,動畫「小人」突然從樂器背後鑽出,再跳入另外一件樂器上,每接觸到一件樂器,就會發出相應的聲音,跟隨「小人」的指引,可以在輕鬆有趣的氛圍裡欣賞和了解這些樂器。唐浩介紹,這種「動起來」的效果是藉助於軌道鏡技術,該技術用一臺投影儀結合旋轉鏡面折射以靈活實現動態呈現,過去曾局部運用於舞臺表現。此前,國外某展覽使用該技術輔助展覽呈現,由此啟發了唐浩等人的靈感,這也是該技術第一次應用於滬上展覽中。
這段軌道鏡動畫使用的元素來自敦煌壁畫的「化生童子」,在動畫裡,他被三個藥叉追趕,為此在樂器間躲躲藏藏。由於每件樂器輪廓不一,要把設計好的動畫完美「套」進去並不容易,而且,設計動畫的藝術家身在國外,只能不斷遠程調試。「由於時間、經費、場地等因素制約,展覽的技術呈現中還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但我們希望這些探索可以為後來者提供啟示,給文物找到新的打開方式。」唐浩說。
壁龕裡的一組樂器微縮模型——按照「中唐 莫高窟第112窟 南壁 觀無量壽經變」 中的樂器配置,陳列了(從左至右)拍板、橫笛、雞婁鼓、鞀鼓、五弦、箜篌、阮、琵琶共八件樂器的微縮模型。
傳達漢唐樂舞風格
歷時千年的敦煌石窟壁畫是一部圖像史,此次展覽以樂舞元素為切入點,引領觀眾探究其背後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展覽以敦煌研究院學者研究成果為基礎,梳理各個時期的樂舞類型、藝術特色及其形成原因,通過伎樂圖像的流變反映時代更迭、民族交融、文化傳承。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用高清數字複製的榆林窟25窟等以樂舞為特色的洞窟壁畫,這些壁畫按照年代順序排列,可以從中了解樂舞、繪畫等演變的文化歷史,一些壁畫中出現的樂器、舞蹈等也做了重點解讀,幫助觀眾更好了解藏在壁畫裡的樂舞知識。
不過,要讓這些敦煌樂舞真正「復活」已經不可能。唐浩介紹,壁畫裡的許多敦煌樂器已經失傳,而目前傳下來的敦煌樂譜還沒有被破譯。此次展覽中用到的敦煌舞曲作曲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陳強斌音樂工作室,旋律參考了專家對漢唐曲風的研究,並融合了現代審美。腰鼓舞等由舞蹈導演孫鵬編舞,參照的是二十年前《絲路花雨》的復原舞蹈,這也是前輩學者的考證成果。「那時候的音樂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學術界還有不同的聲音,我們的展覽借視覺聽覺等形式,讓大家在娛樂中感染傳統文化氣氛。」
據悉,本次展覽對市民免費開放,並配備專業導覽人員,展覽期間還將舉辦多場公共教育活動。
【浙江新聞+】
腰鼓舞:
根據《舊唐書·音樂志》的記載,在《九部樂》《十部樂》中的《西涼樂》《高麗樂》《疏勒樂》《高昌樂》裡,腰鼓都作為伴奏樂器出現,流傳至今的古籍文獻和唐代文物中均未發現腰鼓用作舞具的例子,但敦煌壁畫中的經變畫卻留存了許多腰鼓舞的形象,成為腰鼓舞這一舞蹈形式的珍貴資料。榆林窟第25窟觀無量壽經變中,腰鼓舞伎立於方形舞筵之上,肩掛腰鼓,雙臂橫展,作蓄勢擊鼓狀;下身吸提左腿,仿佛正要騰跳迴轉,手臂上的長巾順勢卷出8字綢花,更增強了舞者的動感,整個舞姿矯健激昂。細節處理上,舞伎的手指和腳趾都用力張開,充分傳達出舞蹈瞬間的張力。
反彈琵琶舞:
敦煌壁畫中有許許多多用琵琶作為舞具的舞蹈形象,自中唐開始,反彈琵琶舞大量出現。儘管在中原的史籍當中並無持琵琶起舞的記載,但有學者認為這種舞蹈很可能是吐蕃統治敦煌期間傳入的,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種體現。
莫高窟第112窟觀無量壽經變中的反彈琵琶舞伎完美地詮釋了「三道彎」的優美姿態——上身向右側傾斜,左臂高舉頭頂握住琵琶,右臂向後撥弦,胯部向左平衡重心,左膝微屈支撐全身,右腿提起靠向上身,腳掌用力上勾,長巾順勢騰空捲曲。雖然畫工描繪的是舞蹈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瞬間,但整個畫面動勢十足、氣息生動,仿佛表演隨時都將繼續下去。反彈琵琶的舞姿可謂深入人心,幾乎成為敦煌石窟的象徵。敦煌市中心就有一件反彈琵琶舞蹈的雕塑,它已成為敦煌市的一個重要標誌,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所熟知。
巾舞:
莫高窟第85窟的巾舞舞伎立於長方形團花舞筵上,頭戴寶冠,身著瓔珞、臂釧、手鐲,雙臂挽長巾而舞,左手向上拉動長巾,右手微微向下,既平衡了重心又使舞姿顯得舒展而優雅。下身長裙裙擺的邊緣似乎為花瓣形,且層次豐富,隨著左腿吸提而展開,增加了舞蹈的動感。從長巾的垂墜狀態來看,這位舞伎表演的舞蹈節奏略為舒緩柔和,表現出巾舞作為中原傳統舞蹈的獨特氣質。
(原標題《高科技「復活」敦煌壁畫舞伎,「唐朝9人女團」你pick誰?》。編輯郭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