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2021-01-21 光明日報

2019年,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琵琶、箜篌、篳篥、胡琴、鼓、琴、瑟等來自敦煌的聲音迴響在市政大廳禮堂。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據統計,在敦煌莫高窟有壁畫的492個洞窟中,240個洞窟的壁畫繪有樂舞場面,出現樂器4000餘件(次),樂伎3000餘身,不同類型的樂隊500餘組。而將這些壁畫上的樂器大規模「復活」的人,是一名紮根西北的「海歸」——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創意工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成虎,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使命與光榮。

「留學人員大都既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又滿懷報國情懷和願望,祖國和家人培養了我們,我們應該肩負使命,報效國家。」經過深思熟慮,赴英學成之後的馬成虎決定回國,「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馬成虎立志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做出成績,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聞名遐邇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精妙絕倫的壁畫讓各國遊客流連忘返,壁畫上的樂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數千件樂器見證著古代音樂的繁盛,記錄著10個朝代絲竹繞梁的音樂盛況。編號為220的洞窟之中,28身樂伎手持各種管弦樂器,奏響了天籟之音。這個洞窟擁有敦煌樂舞的經典之作,也開啟了人們對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千年之久的音樂世界的探索。

歷經千年,這些樂器早已消失於市井宮苑之中,只存壁畫中的影像,記錄著曾經的輝煌。1986年,敦煌研究院樂舞工作室成立,樂舞專家鄭汝中數十年來一直研究壁畫上的樂器,形成了豐碩的成果。在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的指導下和鄭汝中的研究基礎上,馬成虎和團隊成員決心讓這些壁畫上的樂器大規模「復活」,不僅外觀要與壁畫相似,還要能夠演奏。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卻困難重重。首先是空間的轉換,要製作的是三維空間實物,但壁畫是二維空間,只能看到樂器外觀,看不到內部結構。這些樂器又與現在的民族樂器有很大不同,在設計製作上很難找到參考。

其次是虛實的轉換。「壁畫不是攝影,所呈現的也不是百分百真實,這是形式上的虛。這就導致壁畫上的樂器與現實樂器不一致。比如,琵琶一般是4根弦,壁畫上也有畫6根弦的。」馬成虎說,確定律制也是一大難題,我國古代各種樂器的律制並不一致,而壁畫無法告訴我們律制。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馬成虎和團隊成員來往於全國各地的樂器廠之間,並與鄭汝中和製作師多次溝通,確定尺寸、結構、選材、定音等具體工藝,終於將壁畫上的樂器「搬」到現實當中。最終,復原製作了2套245件(套)樂器,包括彈撥、拉弦、吹奏、打擊四大類,共97種,基本涵蓋了壁畫上的各種樂器。包括著名的「反彈琵琶」壁畫圖像中出現的「方頭琵琶」,形似花瓣的「花邊阮」,古代畫師想像的樂器「彎琴」,以及葫蘆琴、龍鳳笛、雷公鼓等。

敦煌壁畫上的樂器,是音樂史上偉大而獨特的珍藏。沉睡了千年的寶藏,如今逐漸被喚醒,它們身上鐫刻著歷史的輝煌,飽含著今人創新探索的精神,讓畫中的繁榮走下牆壁,讓往昔的輝煌再現。

2018年9月,在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文化博覽會上,第四批敦煌壁畫仿製研發樂器首次公開亮相。100餘件樂器齊聚敦煌,樂器奏響,聲聲旋律穿越時光,為中國民族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中國古代燦爛的音樂文化重現於世人面前。

「從斑駁陸離的圖畫變成可以觸摸、演奏的樂器,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組建樂隊,讓古老文化走到大眾身邊,這不僅是對敦煌文化的保護,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傳承,對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馬成虎說。

(本報記者 宋喜群 本報通訊員 趙媛媛)

相關焦點

  • 他們,讓敦煌壁畫樂器「復活」了
    而將這些壁畫上的樂器大規模「復活」的人,是一名紮根西北的「海歸」——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創意工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成虎,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使命與光榮。「留學人員大都既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又滿懷報國情懷和願望,祖國和家人培養了我們,我們應該肩負使命,報效國家。」經過深思熟慮,赴英學成之後的馬成虎決定回國,「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 【中央媒體看甘肅】讓古老不再遙遠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中央媒體看甘肅】  讓古老不再遙遠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光明日報記者宋喜群通訊員趙媛媛  原載《光明日報》1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據統計,在敦煌莫高窟有壁畫的492個洞窟中,240個洞窟的壁畫繪有樂舞場面,出現樂器4000餘件(次),樂伎3000餘身,不同類型的樂隊500餘組。
  • 讓古老不再遙遠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唐山廣電網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媛媛2019年,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琵琶、箜篌、篳篥、胡琴、鼓、琴、瑟等來自敦煌的聲音迴響在市政大廳禮堂。身著彩裳、手持古樂器的演奏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音樂盛宴帶到了絲綢之路的另一端。這些樂器正是莫高窟壁畫中所描繪的樂器。
  • 高科技「復活」敦煌壁畫舞伎
    展覽策展人唐麗青介紹,此次徐匯藝術館與敦煌研究院攜手合作,先運用CG技術復原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再由真人動作捕捉技術百分百提取舞蹈動作,讓二維的壁畫形象動起來,同時保留線描的藝術美感,最後藉助全息投影完成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做到「從壁畫中來,再回到壁畫中去」,為觀眾營造浸入式感官體驗,這也是國內首次以這樣的方式動態呈現敦煌壁畫。
  • 消失千年的樂器「復活」了?敦煌壁畫中的音樂世界原來是這樣!
    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場景仔細欣賞,會發現敦煌壁畫中,還有許多古樂器點綴其間,今天我們就來細細品味它們的美。早在1986年,樂器製作匠人就已開始了對壁畫中樂器的仿製與研發。敦煌壁畫仿製樂器琵琶製作現場琵琶製作過程敦煌壁畫仿製樂器圖紙在敦煌石窟諸多繪有樂舞場景的壁畫中,琵琶以高達700餘次的「出鏡率」,成為敦煌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 青年海歸說丨馬成虎:讓敦煌壁畫裡的古樂器重新「復活」
    2018年,他和團隊共同將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樂器圖像轉化為實物,讓壁畫上的千年古樂器重新「活」了起來。提到莫高窟,不得不提它的壁畫。莫高窟共有740個洞窟保存至今,其中有壁畫的洞窟492個,壁畫面積45000平方米。馬成虎,從幼時第一次見到莫高窟開始,就被富麗多彩的壁畫深深震撼。從西南民族大學本科畢業後,馬成虎選擇了赴英國留學。
  • 瀕臨失傳敦煌古樂器「復活」演繹中國聲音
    瀕臨失傳敦煌古樂器「復活」演繹中國聲音 2014-05-15 22:08:44責任編輯:   中新網杭州5月15日電(見習記者 張駿)篳篥、箜篌、鳳首阮、葫蘆琴、蓮花琴、瑟、雷公鼓……這些存在於莫高窟壁畫中的敦煌古樂器走下壁畫
  • 敦煌壁畫樂器「飛」出畫卷
    中青在線敦煌9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劉言 記者 馬富春)鳳首箜篌、曲頸琵琶、雷公鼓……這些千年前的古樂器 鐫刻在敦煌壁畫上,為美輪美奐的飛天伎樂增添了別樣的藝術光輝。9月25日,由敦煌研究院壁畫樂器研究專家鄭汝中先生設計、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發的敦煌壁畫仿製樂器,亮相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敦煌壁畫仿製樂器展。
  • 緣起敦煌壁畫 復活千年舞姿
    新華社蘭州11月27日電 題:緣起敦煌壁畫 復活千年舞姿新華社記者任衛東、白麗萍、郎兵兵40年篳路藍縷,春華秋實。近日,蘭州文理學院舉辦「敦煌舞」教學體系創建40年系列活動,通過精彩劇照、作品視頻、服裝、舞美沙盤和匯報演出等,再現中國敦煌舞藝術華光的璀璨瞬間。緣起敦煌壁畫,復活千年舞姿。慈悲的多臂菩薩、凌空飛舞的伎樂天、威武的金剛……史學家在敦煌壁畫裡找尋歷史,舞蹈家在敦煌壁畫裡領悟曼妙舞姿。也在這裡,敦煌舞走下壁畫,舞出了第一步。
  • 敦煌舞:緣起敦煌壁畫,復活千年舞姿
    近日,蘭州文理學院舉辦「敦煌舞」教學體系創建40年系列活動,通過精彩劇照、作品視頻、服裝、舞美沙盤和匯報演出等,再現中國敦煌舞藝術華光的璀璨瞬間。  緣起敦煌壁畫,復活千年舞姿。慈悲的多臂菩薩、凌空飛舞的伎樂天、威武的金剛……史學家在敦煌壁畫裡找尋歷史,舞蹈家在敦煌壁畫裡領悟曼妙舞姿。也在這裡,敦煌舞走下壁畫,舞出了第一步。
  • 從敦煌壁畫上「走」下來的樂器是怎樣的
    敦煌莫高窟你進到每一個洞窟裡基本上都能發現一些與敦煌樂舞相關的圖像,各種各樣的樂器,大概在5000件上下。其實在全世界現存的這些遺蹟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敦煌這麼多。 在研發團隊不懈的探索之下,一件又一件的樂器從壁畫上走了下來......
  • 塵封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
    原創唐伊敦煌古樂器製作的歷史非常久遠。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壎,就是當時勞動人民製作簡單的樂器。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北周到元代的各種樂器,共計44種,4500餘件。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都是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都是民間工匠製作的,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在樂器製作傳承中,有好多樂器製作技藝都已失傳了。有些樂器製作技藝雖然在敦煌失傳了,但在中原其他地方傳承著。如琵琶、古箏,排簫等樂器。敦煌現在能製作的樂器有陶壎、二胡、三弦、大鼓、腰鼓。
  • 古老「敦煌樂器」穿越千年蘭州「發聲」
    同時,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被甘肅大劇院聘請為榮譽藝術顧問,助力甘肅音樂事業發展,今年9月,這批「復活」的古樂器將亮相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塵封千年,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的一批被「復活」的古老樂器,在《又見國樂》奏響中「登上」舞臺,訴說古絲綢之路的輝煌和黃沙流變的滄桑。五弦琵琶、葫蘆琴、排簫、箜篌等古樂交織響起,滄桑空靈,仿佛從塵囂穿越至久遠年代。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樂器究竟是什麼?
  • 古老「敦煌樂器」失傳千年登上現代舞臺
    」失傳千年登上現代舞臺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塵封千年,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的一批被「復活」的古老樂器13日夜晚登上舞臺,再訴古絲綢之路的輝煌和黃沙流變的滄桑。其中,一批敦煌壁畫復原樂器和出自敦煌藏經洞的千年古譜,以音樂形態「回鄉」。  中國著名民族音樂理論家、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告訴中新社記者,當晚展示的這些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樂器」為從敦煌壁畫中研製復原而來,它們與今天所使用的琵琶、胡琴、笛子、排簫等樂器,在音色上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區別」便是敦煌文化的厚重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感。
  • 敦煌壁畫中「飛」出的古樂器亮相蘭州
    源自莫高窟第112窟,俄羅斯畫家格裡申·亞歷山大·巴裡斯維奇敦煌系列油畫作品《反彈琵琶》。近日,從敦煌壁畫中「飛」出的25組敦煌古樂器亮相甘肅省藝術館,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眼球。據悉,去年9月,這批敦煌古樂器一亮相第三屆敦煌文博會,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日前,作為「千年敦煌·匠心演繹」俄羅斯畫家畫敦煌系列油畫與敦煌壁畫復原古樂器展的重要部分,25組敦煌古樂器精品首次面向蘭州市民展出。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高 檣壁畫中的琵琶,正是舞劇《絲路花雨》中英娘手中的那把「方頭琵琶」。
  • 圖說敦煌壁畫中那些精美的古樂器
    壁畫中的樂器 敦煌莫高窟共有 492 個洞窟。其中,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 240 個,約佔整體數量的一半。 然而,敦煌壁畫中卻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有的琴體飾以花紋重彩,有的琴體卻形似花瓣。
  • 夢回敦煌壁畫,藝術瑰寶裡的美麗樂器。
    敦煌壁畫可是我們民族的藝術瑰寶。它的藝術價值無法估量,人物,情景等都是我們考察的對象。也是文化保護的重要方面。如果你愛它,就多多了解它吧!今天我們繼續來說說敦煌壁畫裡面的樂器。我們今天最先說的是笙,一種古老的的樂器,最早出現在《詩經》裡,並且有很多的記載。在壁畫裡,它也出現過很多。
  • 看點丨塵封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
    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壎,就是當時勞動人民製作簡單的樂器。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北周到元代的各種樂器,共計44種,4500餘件。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都是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
  • 你是否被《一夢敦煌》美到,你知道敦煌壁畫裡面的樂器嗎?
    你對裡面的《一夢敦煌》的哈尼克孜小姐姐是是不是也印象深刻,有沒有被她美到呀?她真的是透著一股古典美,就如像從壁畫裡走出來的一樣。敦煌壁畫是我國的藝術瑰寶。上面繪畫著許多極具藝術價值的作品。同樣上面也有很多樂器。你知道多少敦煌壁畫裡的樂器呢?和小曲一起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