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一首經典的詠雨詩,全詩無一個雨字,卻句句寫雨,淅瀝瀝下了千年。
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財富,古人或悲或喜都能夠很好的利用詩詞來抒發出來,簡短而又富有節奏的詩詞老幼皆宜,深受後世之喜愛。
自古以來,文人多悲秋,而雨作為陪襯,自然也走入了文人的視野當中。雨好似裝飾一般,總會隨著季節帶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寫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給人的感覺就是悄無聲息的驚喜之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種清新的感覺讓人讀起來便是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但秋天的雨與春天的雨卻大不相同,當雨水配上秋天這個蕭瑟的季節,便衍生出了太多的憂傷之情。溫庭筠曾寫過一首詞,其中的一句感人至深「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料想不管是誰讀到這首詞,必然會被其中憂傷苦悶的心情所感染。
李商隱的《微雨》,成為了詠雨的傑作
李商隱這首詩寫於唐文宗時期,當時的李商隱參加進士考試,結果非常遺憾,李商隱這次失敗了。恰巧遇到了下了一場雨,李商隱恰巧趁著此時借景抒情,作了這首《微雨》,全詩沒有一個雨字,卻將雨烘託出極致。
微雨
唐代:李商隱
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
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本詩的開頭點題,「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詩人對於傍晚微雨剛剛落下之後的景色進行描寫。詩人的本意是說,微雨下完,就感覺是林中的霧靄一樣漂浮在半空中;隨之而來的是伴隨著夜幕的降臨而帶來的絲絲寒意。
這裡的林靄指的是林中的霧氣。微雨初下的時候,淅淅瀝瀝的打在林中,人遠遠望去,分不清到底是雨水還是霧靄,那種霧蒙蒙的感覺,讓人感覺特別有情調。
「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詩人進一步描寫微雨落久之後的情形,雨一直從下午下到了天黑,隨著雨繼續下,人雖然躲進了屋子裡,但也並不能進一步阻擋寒意的侵來,仿佛連屋內的油燈都感覺到了陣陣的寒冷而變得閃爍不定。隨後詩人筆鋒一轉,隨著下月的深入,現在詩人在屋子中已經能夠聽得到雨水的聲音了。
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隨著夜越來越深,顯得周圍也越來越寂靜。另一個原因,那便是這場微雨在越下越大。
詩人本來寫的是一場微雨,但全文並不包含一個雨字,詩人從林靄、夜涼、燈光、水聲等一系列的側面描寫,將這場微雨完美的刻畫了出來。
這首詩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李商隱在自己進士初試失敗後,恰逢下雨,有感而發所作。必然蘊含著足夠濃鬱的情感在其中。李商隱通過這首詩給我們描繪出一幅深山看雨的圖片,總體之中透露著絲絲的哀傷。
畢竟文擇優而仕,李商隱借用天氣的寒冷,越來越大的雨聲,向人們透露出一支淡然又夾雜些許悲涼的情緒。
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大雨帶給人們的是強烈的震撼,而小雨帶給我們才有著數不盡的傷感。當年偉人也寫過一首詞其中便用到了大雨,「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這和淅淅瀝瀝的「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相比較,大雨自帶磅礴特效。
因此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在婉約傷感之時,寫的都是小雨,讀罷李清照寫的那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在這種文字的襯託之下,想不幽怨都難。
後記
這雖然是一首寫《微雨》的詩,李商隱通過其獨特的寫法,全詩無任何雨字的情況下,將雨表達的淋漓盡致,以至於淅淅瀝瀝下了千年,依舊有人為他瘋狂。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