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食物、化妝品等看上去更像是某種植物、水果等,生產商會添加些人工色素,如某種葡萄飲料中添加色素為的是讓飲料更有葡萄的顏色。但有些色素是人工合成的,對身體的影響很大,今天提供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1)影響智力
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一項研究(受英國食品標準管理局(FSA)委託)結果顯示,包括酒石黃、檸檬黃和落日黃在內的6種人工色素影響兒童智力,嚴重時會使兒童的IQ值下降5.5分。該研究項目主持人吉姆·史蒂文森教授對媒體說:人工食用色素的毒性「堪比含鉛汽油」,過量食用人工色素會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
許多食用合成色素不光是其本身或其代謝物有毒,在生產過程中還有可能混雜進去砷和鉛。砷和鉛對兒童的智力也是有影響的,因為它們進入身體後,會直截了當地攻擊神經系統。超標了一定會造成智力低下,即使不超標,少劑量的砷和鉛也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發育遲緩和自閉症的成因,或與此有關。
(2)多動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如果長期攝入糖果和軟飲料經常使用的人工添加劑,就會導致多動症等行為障礙。
這裡的人工添加劑就不光是人工色素了,還包括香精、味精等。
當然,不光是食品和飲料裡有,一些日用品中,如化妝品、洗滌用品、牙膏等,也含有類似的添加劑。
(3)致癌、致畸、影響生育力
有些色素在人體內可能轉換成致癌物質。科學家一直懷疑軟飲料中的防腐劑苯甲酸鈉與體內的維生素C接觸後可生成致癌物——苯。英國食品標準局已責令四種苯含量高的飲料停止在英國市場上銷售。
據分析,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的1810萬(2018年數據)人中,有50%左右是食品汙染造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正是來自食品添加劑,如色素中的奶牛黃、人造甜味劑中的糖精等,都是可疑致癌物質。
另外,人工色素是以煤焦油為原料製造而成的,通稱「煤焦色素」或「苯胺色素」,對人體的危害包括:一般毒性、致瀉性、致突性(基因突變)與致癌性。
過去用於人造奶油的奶油黃,早已被公認為可導致動物和人類患上肝癌,而其它種類的合成色素如橙黃可導致皮膚組織下的肉瘤、肝癌、腸癌和惡性淋巴癌等。
前蘇聯在1968-1970年曾對莧菜紅(食用色素)進行了長期動物試驗,結果發現致癌率高達22%。英美等國的研究學者也做過相關的研究,同樣發現不僅是莧菜紅,許多其它的合成色素對人體也有傷害的作用,可能導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等問題。
對兒童的影響
【本部分引用百科上的內容】
(1)引發兒童行為過激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任性、頑皮、反叛、情緒控制能力差、脾氣不好、自控力差、越來越不聽話了,這與過量攝入那些令少年兒童喜歡的誘人彩色零食中的人工色素有關。
(2)引起兒童多動和神經系統問題
科學研究表明:「多動症」、過激行為與長期過多攝入含人工色素食品有關。有關專家指出: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期,體內器官功能比較脆弱,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對化學物質過於敏感,如果過多、過長時間地攝入含人工色素的食品,會影響神經系統的衝動傳導,刺激神經而出現躁動、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很叛逆、行為過激等現象。
(3)食用人工色素會影響兒童智力發育
【上面提到了,不解釋】
(4)其他影響
由於兒童肝臟解毒功能、腎臟排洩功能還不健全,攝入人工色素,會消耗掉大量體內解毒物質(微量元素),幹擾體內正常代謝,從而引致腹瀉、腹痛、腹脹、營養不良和多種過敏現象,如皮疹、蕁麻疹、哮喘、鼻炎等。
遠離人工色素、人工香精和食品添加劑
有什麼好辦法?我也想不出來什麼太好的辦法,就採用最笨的辦法吧。
(1)看好添加成分,最好是不給孩子吃
現在的小食品到處都是,一天我姑娘餓了,於是到超市轉了一圈兒,發現每個袋裝的食品裡,都有大量的添加劑(色素、香精、味精、防腐劑等),真的沒什麼可買。
我覺得,還是控制好孩子,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不給他/她吃這些東西。只要跟孩子講清楚小食品中添加劑的危害,孩子還是理解和認同的。我的小女兒就是這樣,只要跟她說裡面含有阿斯巴甜、穀氨酸什麼的,她就不要。
(2)也談談劑量問題
以前也寫過類似的文章,一般反對我的網友都會說「不談劑量就是耍流氓」,的確,這個問題是不能迴避的。他們認為,只要中國家允許使用的添加劑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就不會有問題。這個我也認同。
可能是出發點不同吧,我是研究發育遲緩、自閉症和學習障礙的,經常關注的兒童都是一些「問題兒童」,而他們關注的是「統計數據」意義上的、普通大眾。
舉個例子:疫苗的危險比例假如是百萬分之一,那請回答這個問題:誰是這個百萬分之一?是不是一定會有一個百萬分之一?這個孩子具有什麼特徵?為什麼別人沒有問題而他卻中招了?這就是我關注的群體:免疫力低、解毒能力差、代謝功能不好的孩子。這些孩子無論劑量大小,只要攝入體內,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所以,這些東西是「統計意義」上的安全,並不是對全部(100%)兒童都是安全的。建議大家謹慎給孩子食用。
參考文獻:
[1]李宏梁.食品添加劑安全與應用(第二版):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2]聶晶,齊興娟. 食用合成色素研究動態. 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02, 1 (14) :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