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之前用玉,主要是用做祭祀,作為溝通天地、與神交流的神器、禮器,人們對待玉器不僅珍而重之,而且制定了嚴明的使用制度。「玩」玉?那是萬萬不能的。而隨著時代變遷,經濟發展和制度的改變,玉器一步步走下神壇,脫去人類加持的「神格」,最後融入民間,徹底實現了「與民同樂」。而見證玉器從神到民這一過程的,必當要說「手把件」。
如玉人生 | 和田玉青玉玉豬龍手把件 玉雕大師作品
手把件,又稱把玩件,是古玩術語,指能握在手裡觸摸和欣賞的玉器雕件或核雕、石質藝術品等。魯迅先生也曾對它的概念進行界定,專指過去那些有幾間幽雅書齋的士大夫「清玩」的物品,也就是他們心閒時摩挲賞鑑之物。
比起其他材質的手把件,玉器要顯得特殊的多,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資料說明手把件起源時期,但把玉拿在手裡盤玩這一活動,總得是遠離了對玉高度崇拜的時代,且玉石資源富富有餘、工藝相對先進成熟的時代,否則也沒有「玩」玉的條件。
如玉人生 | 和田玉貔貅手把件
而符合這樣條件的時代還是要當數明清。明朝之前倒是也出現過一些圓雕的小作品,但是造型不夠圓順,技藝不夠成熟,手感稍差,並不適宜在掌中撫摸,只能說初具把件的雛形。到了明代中期,物質生活豐富,治玉工藝精良,士大夫、商賈生活奢侈,而且也越來越講究。這種講究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極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一開始最符合人們對手把件需求的,就當屬元末明初時興起的和田玉章,由於色澤豐富豔麗,鈕飾精美,兼具實用和審美,成為眾多收藏家愛不釋手的案頭之物,文人墨客更是競相尋求。但這樣的「手把件」還沒有脫離日常實用器具的形態,成為單獨的一個玉雕品類。
明代 | 徐旭齡印
不過文人士大夫的這種需求還是促進了手把件的發展和成熟,人們不再強求手把件非要實用,反而對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使其在保證美觀的前提下更符合把玩者的感受。
都說「盛世收藏」,因此在清朝鼎盛時期,社會風氣更加崇尚華麗精緻,文玩風氣日盛,影響至今。手把件就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玩賞家們最喜愛的藝術品之一。
清代 | 玉棗
玉質手把件的題材非常豐富,神佛、神獸、花鳥魚蟲等都是比較常規的題材,雕刻技法多是圓雕,體積多數不會超過10釐米,造型自然流暢,要恰好能握在手中把玩欣賞,才最為適宜。所以有時一些玉器雖然不是手把件,但規格本身就比較稱手的,也會被拿來當作把件盤玩,比如平安無事牌、圓潤精巧的和田玉籽料、珠子渾厚的手串等。
手把件雖然看似無用,但卻非常得男性青睞,這是因為把玩物件可以舒緩心情。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思考或感到焦慮的時候,喜歡捏衣角、面紙或毛絨玩具,玩具市場上,還專門有那種名為「壓力球」的玩具,就是讓人們通過捏合的過程來分擔心靈上的壓力。
如玉人生 | 和田玉青玉大權在握手把件 玉雕大師作品
而玉質手把件可以時時放在手上盤玩放鬆精神,而且它材質珍稀,本身又是一種藝術品,紋飾豐富,富有生活之趣,不僅可以拿來收藏欣賞,還可以極大的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感覺走路都帶風了呢!
參考資料:
《白玉玩家實戰必讀》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白玉鑑定》福建美術出版社
《制玉者說》吳秋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