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川:「茶園曉霽」好風光

2020-12-20 騰訊網

作者 何少川

01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宋·蘇軾《減字木蘭花》)丙申年元宵節剛過,我們走訪寧德市蕉城區期間,恰逢雨過天晴,大地一派明媚春色。

踏青賞春,暢遊霍童溪

之前,我多次來過或途經蕉城區(原寧德縣),特別欣賞霍童溪旖旎的風光,靈山百態秀水連綿,那婀娜曼妙的身姿風情萬種令人迷醉!這次,我重訪蕉城流連霍童溪,感覺其風韻依然,同時還有昔日沒有注意到的新發現。只見岸邊衝積沙板地上的茶園,傍溪逶迤延續不絕,如果說清溪是一帶碧水,那麼茶園則是一路綠籬。人們在瀏覽山光水色中,還能觀賞到如此平直漫長的蔥鬱茶趣,這是其他河流難得見到的景象。蕉城為我國重點茶區,闢於巖上、溪畔或山坡谷地的茶園四處遍布,讓我為之心動的還有不少茶園,儼然是一幅幅綺麗的地畫。高處鳥瞰,有山坳四處散射的茶壟,正像一朵綻放的花瓣;有夾谷底直坡斜的茶塢,宛若振翅待飛的鷹鷲;有峰巒盤繞而上的茶山,猶如旋轉入雲的天梯;更有奇葩的是大小圓相套的茶園,似極碧綠翡翠的玉盤。那一天,我們參觀獲「寧德市十佳美麗茶園」稱號的平湖茶場生態茶葉基地,千畝茶場順山勢而布局,氣勢恢宏,錦繡大地,天工與人藝合作巧奪繽紛萬象,人們無不為之驚奇而震撼!

猴盾

蕉城的茶園茶山如此美輪美奐,構成了一道令人悅目賞心的風景線。或許古時寧德縣的茶園沒有如此壯觀,但是作為茶葉傳統大縣精緻茶園仍會獨具魅力。於是,明清時的「寧川十景」,把「茶園曉霽」列為一景。這充分表達了茶葉在寧德縣人們心中的重要性,也說明這裡歷來的茶園茶山如詩如畫之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進士、寧德縣人林保童,賦詩《茶園曉霽》曰:「根移北苑植山陽,春領仁風入繚牆。雀舌露晞金點翠,龍團火活玉生香。品歸陸譜英華美,歌入廬咽興味長。雨後有人營別圃,藝蘭種菊伴徜徉。」

02

精美的茶園茶山,引起我「蕉城問茶」的興趣。在我問茶中,蕉城區茶業管理局、茶業協會以及茶界諸多人士熱情地介紹茶情,並提供大量的有關資料,讓我了解到蕉城茶業比較全面的情況。蕉城茶葉生產不僅有自然環境的優越條件,而且有人文環境的促進因素。

野生茶樹坐落於蕉城區虎貝鄉梅鶴村姑娘坪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蕉城區,東臨三都澳港灣,西靠鷲峰山脈,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東面海洋帶來的多溼氣流,沿西邊丘陵高山而上升,形成山多、林多、霧多、泉多的獨特自然環境,最適宜茶樹生長和優良品質的培育。特別是天山和天老山(支提山)一帶,峰嶺重疊,坡谷延綿,溪澗縱橫,西北地勢高峻,東南丘陵低矮,呈現殊異的雲多小氣候,更是孕育優良茶葉的最佳地理位置。作為見證的是存在豐富的野生茶樹,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天山茶區境內發現有姑娘坪野生茶、霍童大茶樹、洋頭野生茶、山西彎野生茶、甕窯頂野生茶等,十餘處不同類型的野生茶樹,為福建省現有野生茶最多的茶區。

支提山華嚴寺大殿

古時的寧德縣(現蕉城區),素有「佛國仙都」之美譽。支提山方圓百裡,層巒疊嶂,四周環拱,狀似千葉蓮花,是《華嚴經》中記載的華藏世界之東方佛國,為天冠菩薩道場,曾被明永樂皇帝欽賜「天下第一山」。1983年山上的華嚴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霍童山在道教鼎盛的唐宋時期,成為道教金丹派的南方中心,三次被朝廷列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一洞天」。所謂「洞」天者,「通」天也,是道教煉丹、製藥和修養最理想的場所。不管是佛教或道教都與茶結緣,佛教頌茶為神物,道教視茶為仙藥,歷來十分重視種茶制茶用茶,而且名寺名觀出名茶,無疑地大大促進了所在地茶葉生產的發展。歷史積澱的人文環境因素影響,也使得蕉城茶葉生產久盛不衰。

03

提到道教佛教與茶的關係,了解霍童山被列為道教「第一洞天」的來歷,人們就會知曉蕉城區種植茶葉歷史之悠久。

天山山脈

屬於蕉城區天山山脈的有座丹丘山,民間傳說曾因商周道士丹丘子在此煉丹並以茶健身而得山名。另,據漢代劉向《列仙傳》記述,相傳周時仙人霍桐在天老山一帶修煉得道,故將此山名稱「霍桐山」。《寰宇記》曰:「天寶六年敕改霍童山,亦曰遊仙山。」南朝梁(502—557年)道教理論家陶弘景也來過霍童,曾隱居於天山山麓的元禧觀修煉。他在《雜錄》中亦記載:「服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在霍童山一帶考古發現,有多處煉丹遺址。三國時的道士、煉丹家葛玄在此種茶為製藥煉丹原料,至西晉其孫名醫藥家、煉丹家葛洪,又先後在此霍山和霞浦葛洪山承祖煉丹。道教視茶為「仙草」,栽茶品茗、採茶煉丹是道人的日常事和樂事。據道家史籍以及地方志記載,道教求仙學道者鍾情霍童山的靈氣和秀美,相繼入山修身養性。其中有著名道人左慈、葛玄、鄭思遠、葛洪,以及後來的鄧伯元、王玄甫、褚伯玉、司馬承禎、白玉蟾、程仙翁、周興能等。正因為如此,才有三十六洞天「第一洞天」的敕封。

揉茶

唐以降,蕉城區一帶,植茶史的文字記載更為繁多,茶史的實錄更為確定。《唐書·地理志》記載:「福州貢臘麵茶,蓋建安未盛以前也。今古田、長溪縣近建寧界亦能採造。」這裡所指的茶界地理位置,即現蕉城區西鄉天山(含支提山)茶區。宋朝後蕉城制茶由團餅茶,演變為蒸青綠茶,到炒青綠茶。到了明代,天山茶區產茶有了相當規模,而且品質優良,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作物。據萬曆《寧德縣誌》載:「於今西鄉……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曠地遍植茶樹,高岡之上多培修竹。計茶所收,有春夏二季,年獲利不讓桑麻。」清朝期間,寧德縣的茶業繼續得到發展,後期福州興起窨制花茶,天山綠茶成為花茶高檔茶坯。

「震昌」茶莊號舊址

隨著茶葉生產規模擴大,市場需求旺盛,清中晚期寧德縣湧現一批相當規模的茶行。早先的茶行,如清同治六年(1867年)在洋中章後村鞠多嶺頭路口建立的「全祥」茶莊,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都獅子山下畲族山村猴盾村雷志波興建的「雷震昌」茶莊。清末三都澳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八日成立「福海關」,茶葉出口猛增,相繼又有「一團春」茶行、鐵砂溪「如意」茶行、洋中「同泰店」、猴盾「雷泰盛」「雷成學」等茶莊問世。他們茶葉出口大多經三都澳通商口岸,三都港約半個世紀成為我國茶葉出口的重要港口。

在走訪蕉城區期間,我們參觀了霍童古鎮。剛走進古鎮往日的街市,我看到幾座明清建築大厝,兩扇大門上貼著「神荼」「鬱壘」兩門神,大概這裡曾是茶行的舊址。雖然「神荼」不是「茶神」,但閩東閩北一些地方茶行茶莊都有貼這兩門神的習俗,高牆大宅彰顯氣派。我在猴盾村,還看到「雷震昌」茶莊舊址前飄揚著新制的商號布幡,勾起人們追憶該村經營茶葉的輝煌。

04

名山名寺出名茶,這一點不假。蕉城區的名茶數天山綠茶,《中國茶葉大辭典》列有專門的辭條,寫道:「天山綠茶,產於福建寧德西鄉中天山一帶的烘青綠茶……以香高、味濃、色翠、耐泡四大特色著稱。」天山山脈主峰寶頂,海拔1143米,緩坡谷地綿延,山間清泉長流,夾雜黃壤的土壤肥厚,峰頂雲蒸霧繞。尤其是冬春兩季,白晝霧嵐不散,高溼低溫茶葉生長緩慢,採摘時間要比一般地方晚一個節氣。這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使得「產茶甚美」。

蕉城天山綠茶茶園風光

天山山脈植茶早已有之,到了唐代末期,隨閩王王審知入閩的中原先民定居此處。他們帶來較為先進的茶葉產制和農業生產、水利建設等技術,經與當地原有種茶技術相結合,茶葉品質有了大大提高。宋開寶四年(971年)支提寺建成後,西鄉一帶產制的茶以「支提」而聞名遐邇,故支提山是天山綠茶的發祥地之一。有載明朝以後,支提寺已是「繞寺青山萬樹茶」。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明清時期一些詩文,不少反映的內容與支提茶相關。如明代林觀《望仙嶺》(望仙嶺位於支提山西部)詩曰:「崔嵬突兀接雲霞,勢鎮閩藩十萬家。凝月嵐光頻曳練,撲人云氣欲生花。甘泉少試茶城乳,活火微燒灶伏砂。疑有仙姑經絕頂,飛瓊前導七香車。」

若為佳茗尚有名號,這是一種貴重身價的標識,也是中國茶文化的傳統。據有書介紹,歷史上天山綠茶的花色和標號名目繁多。按形狀分為「雀舌」「鳳眉」「珍眉」「秀眉」「蛾眉」等,按季節分為「雷鳴」「明前」「清明」「穀雨」等,按標號分為「巖茶」「天上丁」「一生春」「七杯茶」等。其中「雷鳴」「雀舌」「珍眉」「巖茶」最為名貴。如此多的花色和標號,向我們披露一個信息,天山綠茶位列茶族表現非凡。

誠如前面所述,宋代以後天山綠茶製作數次略有演變,仍不失消費者的歡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產「芽茶」列為貢品,晚清至民國初期暢銷海內外。福建茶葉學會編的《寧川佳茗——天山綠茶》,記述一則「洋人喜嘗天山茶」的趣事:初駐寧德縣的外國傳教士,來到天山茶區邑寶村,村民依俗用山泉衝泡天山綠茶待客。當這些洋人接過玻璃茶杯,眼見豎直懸浮杯中芽尖向上的茶葉晃來蕩去,隨之飄出濃鬱茶香,口飲茶湯清洌甘爽,陶醉於悠長的茶韻之中,手豎拇指不停叫好,說:「喝了天山茶,全身感到輕鬆,一路步行的疲勞也沒有了,似乎眼睛也『發亮了』。」

05

茶葉生產一直佔據蕉城重要地位,茶業興衰極大地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關係千家萬戶農民的生活。

日本侵華,茶葉內外銷路斷絕,蕉城大片茶園荒蕪,有的將茶樹砍伐改種雜糧,整個茶業呈破敗現象。新中國成立後,茶葉生產受到重視,中間雖然幾經周折,成駝峰形曲線發展,逐步得到了恢復。

一望無際的茶園

1984年9月,國家決定把茶葉列入市場調節,實行國營、集體和個體多渠道流通,大大調動了茶農生產的積極性。1990年,蕉城區(時為寧德縣)以個體為主的茶園總面積達到了45060畝,比1985年的39349畝擴大14.51%。

在歷屆領導的重視下,特別是近五年區委區政府把茶業作為一大富民工程來抓,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茶葉發展基地,培育引進新優茶樹良種,構築「全國茶葉標準園」,打響「天山綠茶」「天山紅」公共品牌,擴大銷售網點等等,效益明顯提高。全區現有茶園13.3萬畝,茶葉年產量11728噸,茶葉商品總值13.16億元,佔農民人口70%的23萬茶農從中受益。茶葉企業138家,茶葉專營店、茶莊和茶樓三百多家。蕉城區產制的品牌茶葉,在國家、省各種評比中紛紛獲得金獎,天山綠茶被授予「全國名茶」稱號。2009—2015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連續評蕉城區為「全國重點茶產業縣」。2012年,中國茶葉協會授予蕉城區「中國名茶之鄉」稱號。

茶業不僅是蕉城區的傳統支柱產業,更是民生工程,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

責任編輯丨何巧銀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

我們很努力地尋找圖片作者

可還是有部分圖片無法找到原作者

如有冒犯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武義茶園風光之二
    武義茶園風光之壺山街道連塢片茶場(石鵝湖附近)武義茶園風光之壺山街道連塢片茶場(石鵝湖附近)武義茶園風光之壺山街道連塢片茶場(石鵝湖附近)武義茶園風光之壺山街道連塢片茶場(石鵝湖附近)武義茶園風光之壺山街道連塢片茶場(石鵝湖附近)武義茶園風光之壺山街道連塢片茶場(石鵝湖附近)武義茶園風光之壺山街道連塢片茶場(石鵝湖附近)武義茶園風光之壺山街道連塢片茶場
  • 文縣八景 · 藏頭求證之六 曉霽文臺
    原創;張樹龍文縣八景·藏頭求證之六 曉霽文臺「曉霽文臺」,曉霽;早上雨後或雪後轉晴的情景,文臺;文縣城中的一個地方,「映兩城」;則指以前文縣城以城牆界定的所城、縣城兩個城區。古藉記載;「文臺,即文縣城西上城,在直西五裡平地,南山為屏,清江為帶,東陽開爽,旭日初升,江山先霽,故為曉霽,輝映所、縣兩城。」傳說周文王曾囚禁於此,故因人事、地勢而得名。平臺下是很陡的坡面,坡面上是黃土,幾無植被,早晨燦爛的陽光照射在金燦燦的一面坡上,自然是把所城和縣城輝映的無比輝煌,所以有「曉霽文臺映兩城」,此景又稱「文臺曉霽」。 詩人常晹有詩云:「荒臺遺址寄山隈,誰道周文從此來?
  • 湖南日報市州頭條丨常寧:高山茶園風光好
    常寧 高山茶園風光好-----湖南日報數字報刊帶動近2萬人就業,人均增收超過3000元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1日訊(記者 成俊峰 通訊員 吳薇 尹維龍)漫山放綠,茶葉飄香。△村民在採茶常寧市是湖南省茶葉傳統產區之一,目前擁有茶園面積8.19萬畝。境內的塔山瑤族鄉、天堂山辦事處、洋泉鎮是茶葉主產區,這裡氣候溫潤多雨,晝夜溫差大,土壤腐殖質豐富,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擁有種植高山雲霧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 「生態·產業」綠水青山風光好 紅敏茶園茶飄香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位於都勻市三江堰溼地公園橋頭堡茶園村,正是採摘春茶的時節,復工復產後,工人們趁著好天氣,與時間賽跑,搶摘好茶青。茶廠職工將剛採摘、收購的茶葉放在架上陰涼茶青三江堰溼地公園橋頭堡茶園村地處 海拔1000米以上,綠水環抱青山,環境優美。起伏延綿的山谷中,茶樹繁盛茂密,其間坐落著一座座小木屋,木屋的房前屋後都是茶樹。黔南州都勻市著名的生態茶園——紅敏茶園都勻毛尖生態觀光園坐落於此。
  • 大侖山茶園風光好
    大侖山茶區,烏龍茶種滿整片山頭,為鹿谷鄉目前面積最大的茶園。(記者謝禮仲攝影)      然而,此舉卻觸犯水土保持法,後來經過鹿谷鄉林協會總幹事鄭孔修的奔走努力,配合政府推動的混合造林政策,在茶園中廣泛種植銀杏,保住了整個山頭的茶園,也意外地讓這裡成為全東南亞最大的銀杏林區,面積廣達80公頃
  • 喝春茶哪裡好?樂清這幾家茶園不容錯過
    春茶上市不算久,雖然今年有所提早但也正是最好時節聞著茶香,漫步茶園,也是不錯的出遊選擇哦~來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樂清的幾處茶園吧~砩頭村大龍湫茶業茶園在茶場附近,雁蕩鎮上靈巖村的桃花已開始綻放,成片的桃花林將上演一出十裡桃花的絕美風光,市民去遊玩時千萬不要錯過。藍田灣自然村茶園藍田灣自然村茶園。
  • 茶園面積8萬餘畝,騎行環線8.3公裡,被譽為中國最大的騎行茶園
    我們能夠喝到上好的西湖龍井和安吉白茶,但是我們不一定真正的見過西湖龍井和安吉白茶的生長環境;我們能夠品得出西湖龍井和安吉白茶的口感好壞,但是我們卻不一定了解它們採茶、制茶的過程。在浙江麗水有中國最大的茶園——大木山騎行茶園,它的茶園面積巨大,種植著浙江茶的各大品種,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在這裡的茶室遊客還可以免費的品嘗新茶。
  • 「濟南有茶園,何必下江南」,見證濟南茶園第一鍋新鮮出爐
    濟南的杏花已過,桃花正豔,本想周末去賞花的,不過朋友相約,說要去看看濟南的茶園。遊園、採茶,一併欣賞一下炒茶的全過程。茶園,這對於處於北緯36°40′,對於我們習慣於品茗南方的茶來說,很難以理解了。茶園第一風光就是在陽光中閃著銀光的大片的大棚了,登高可以看到整齊的各式大棚,或許這也是另一種靚麗的風景吧。原來這是因為在濟南因為冬季溫度低、氣候乾燥,為了保證茶樹在冬季的生長和孕育三月的嫩芽所採取的防護措施。
  • 安徽省金寨縣西茶穀雨後風光:遠山如黛水似境,茶園蔥翠雨飄香
    六安茶谷茶葉主題公園位於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面衝村江灣、老莊、新莊、南裡、牌坊、南衝、陸崗七個村民組,佔地面積約6000畝,茶園面積3500畝。茶葉主題公園本著生態、綠色、休閒、體驗、養生、產業為根本,以六安茶谷建設為核心,圍繞面衝村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村。
  • 知識|2018最詳細福鼎茶園分布圖
    福鼎是中國十大產茶縣(市)之一,全市茶園總面積21萬畝,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白茶的原產地。三月煙雨朦朧,似霧非霧的春雨籠罩著這座濱海小鎮,溫柔地喚醒這個沉睡一整個冬季的茶山,預告著春茶的來臨。滿山白茶吐新芽,也迎來福鼎一年一度的開茶節盛事,今天小編帶大家到城外群山間走走,領略廣袤茶園,秀麗風光,探訪白茶最本源的秘密。
  • 泰國清萊網紅的翠峰茶園,不僅有萬裡茶園風光還可體驗熱帶茶香
    其中,位於清萊的翠峰茶園就是抵達過最有意思的一個茶園,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梯田一般的茶園景觀,而且圍繞著四周還有不少茶館和餐廳,咖啡廳,都成為整個茶園一個完整的遊覽體驗地。這裡茶園的魅力在於眼前的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茶園隨便一拍就是大片,根本不用擔心鏡頭舉高了點,就會收錄其他破壞景致的雜亂物體。
  • 湖北茗道茶園風景怎麼樣?湖北茗道茶園風景亮點介紹
    湖北茗道茶園是非常不錯的一個茶園,在這裡你可以了解茶的製作方法,同時見識到茶園的獨特風光,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具體介紹下這個茶園內的風景,讓你觀看到不一樣的美景圖。每年的春天來到這個茶園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春暖花開的美景,那茶園裡一眼望上去綠油油一片,成為一道道美景的風景線,讓你來到後就會快速地融入到這個美景中不能自拔。
  • 國內最大的騎行茶園,連片面積8萬餘畝,號稱「中國最大的茶園」
    我們知道浙江盛產茶,但是我們卻很少會知道浙江具體哪裡有茶園!在浙江,有很多的美麗鄉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美麗特色,松陽縣就是其中一個,它也因茶而聞名,它雖然不是以「西湖龍井」而出名,但是它卻擁有超過11萬畝的茶園,盛產茶葉而聞名。
  • 文成縣日省名茶開發有限公司(九龍山生態茶園)
    ▲ 名稱:文成縣日省名茶開發有限公司(九龍山生態茶園)▲ 所在縣(市、區):文成縣▲ 特色:茶園景觀▲ 簡介:九龍山生態茶園海拔500多米,總面積1282畝,是浙南地區最大的茶園。觀光茶園活動有:自由採摘、露營、烤肉、品茗、吃茶葉菜等。九龍山生態茶園始建於1995年,至今已有近20年歷史,創始人為原全國人大代表、勞動模範蔡日省同志,至今,整個園區總面積1282畝,是浙南地區最大的茶園。鑑史印,勵鬥志, 鑑史印,勵鬥志,知勃興。
  • 湘潭縣300名遊客體驗「私人定製」 百畝茶園可待認養
    的橙樹上,她希望今年「自家」的臍橙能有個好收成。    此次認養茶園、贈送果園活動只開放了百畝茶園,認養面積從10平方米到1畝不等,認養期間認養人將會收穫高檔茶葉200g到3500g,同時還可收到10到400斤的臍橙,並享受到公司長期提供的專屬服務以及專有茶園養護管理。    「定下一畝茶,不僅有茶喝,更關鍵的是以後會時常想起茶園風光,可以時常來茶園轉轉。」
  • 雷峰鄉推出「茶園私人訂製」 認購一畝茶園可得20斤好茶
    台州日報3月28日訊(通訊員 陳定梁)3月24日,位於天台縣雷峰鄉狀塘村的大木杓茶場,迎來了10多名客商在此賞花、採茶,並參與認購屬於自己的一畝或者一片茶園。「山路很難走,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路程,但看到了這片生態環境那麼好的茶山,真的不枉此行。」客商陳先生說道。  雷峰鄉大木杓茶場佔地200多畝,至今不通機械道路。
  • 全縣擁有超11萬畝茶園 最密集超8萬畝 號稱「中國最大的茶園」
    素有「魚米之鄉」、「絲茶之府」之稱的浙江,種茶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5世紀,浙江就設有專業貢茶的御茶園。經過唐、宋、元、明、清的發展,更是以「西湖龍井」為代表的享譽天下。我們知道浙江盛產茶,但是我們卻很少會知道浙江具體哪裡有茶園!
  • 茶香十裡 我在松陽大木山茶園等你!
    茶園大木山茶園,聲色娛情,不如一杯清茶。紅燈綠酒,不如明窗淨几。如果你喜歡茶,那麼請你一定來松陽逛一逛。十二萬畝茶田滿目皆翠,且細烹茶,熱烘盞,淺澆湯,便是一日好風光。中國·大木山騎行茶園坐落於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麗水市松陽縣。全縣擁有茶園11.56萬畝,連片茶園面積8萬畝,被譽為"中國最大的茶園",是歷史悠久的名茶之鄉。
  • 海濱—土樓—雲水謠,榕樹—茶園—單面山,手機拍圖共欣賞,美
    傍晚的廈門海灘風光,很有抒情的味道。雲水謠小鎮風光,南方建築與北方不同,屋簷更寬長,較矮,與自然氣候相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客家建築,與當地環境適應。河邊風光,依河而居,想起「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河邊的風光,依河而居,流水人家。
  • 西湖龍井採茶正當時,想買到好茶應該去茶園看看
    現在這個時間,在茶園裡你很難看到採茶姑娘,大都是採茶老人,多是五六十歲的大媽,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放棄了幹農活,甚至讓他們幹都不會幹了。在杭州可以看到很多這種情景,比如西溪溼地裡種花的工人,基本都是老人,路邊景觀樹的種植,綠地的保養,也全是老人,如果不清楚以為浙江老齡化多麼嚴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