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Xi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artag
這個夏天各地開啟看海模式,大家紛紛乘風破浪。
細數擅長畫海的藝術家,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必須佔有一席之地,你喜歡的海的樣子他都有。
Self-Portrait,J.M.W. Turner,1799
Tate Modern, London, UK
透納是西方藝術史中最傑出的風景畫家之一,在19世紀以浪漫主義風景畫異軍突起,以一己之力使水彩畫在英國迅速興起並發展為獨立的畫種,更是把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
透納喜歡畫海,其畫筆下的海景通常雲霧朦朧、光感強烈,光與色、霧與水在他的處理下呈現出詩意浪漫的藝術效果。透納掙脫了古典主義的束縛,觀察真實的自然,抒發真實的情感,對印象派等藝術流派起到了重要影響。
對透納平生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看看2014年的傳記電影《透納先生》哦。透納是個有名的怪人,他展覽上臨時改動作品,用食材、口水等不可思議的顏料作畫,讓船員把自己綁在船上感受風暴。影片以這些生活片段向觀眾展現了一個生動立體的透納。
透納先生 Mr. Turner
1775年,威廉·透納出生於倫敦考文特花園的梅登巷(Maiden Lane),一生都生活在倫敦,說著一口純正的倫敦腔。透納家境貧寒,父親經營著小理髮店,母親因為小女兒的離世而患上精神疾病。透納從小性格孤僻,與繪畫為伴,展示出非凡的藝術天賦,他的天賦得到了父親的重視及鼓勵,10歲那邊,他被父親帶去一位叫小託馬斯·馬爾頓的建築製圖師那裡學習透視,那時他的繪畫以建築物為主,父親還經常在自己的理髮店展示小透納的繪畫作品。
Tintern Abbey. The Crossing and Chancel, Looking Towards the East Window,J.M.W. Turner,1794
Cathedral Church at Lincoln,J.M.W. Turner,1795
British Museum, London, UK
1789年,14歲的透納進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次年春天便首次展出了自己的水彩作品。他在學生時代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模式,此後延續一生。他夏天徒步旅行,收集風景素材,冬天則在工作室中創作,在此期間還以繪製建築圖謀生。開始是在威爾斯寫生,畢業後第一次遊歷歐洲,阿爾卑斯山和義大利的美景都給予了他無限的靈感。
Boscastle, Cornwall,J.M.W. Turner
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J.M.W. Turner,1812
Tate Modern, London, UK
1796年,透納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幅油畫《海上漁夫》,三年後成為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準會員。透納早期的作品屬於學院派的風景繪畫,風格偏寫實,色調以棕色為主,光線溫暖柔和,畫面層次單一,其所描繪的對象大多是古典式建築,畫筆下的海景靜謐祥和。
Fishermen at Sea,J.M.W. Turner,1796
Tate Modern, London, UK
Caernarvon Castle,J.M.W. Turner,1799
Pembroke Caselt, South Wales, Thunder Storm Approaching,J.M.W. Turner,1801
透納極為推崇法國畫家克洛德·洛蘭(Claude Lorrain,1600-1682),立志「即便不能超越,也要趕上克勞德·洛蘭的作品」。洛蘭的風景畫古典氣息濃鬱,構圖優雅,將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使作品既莊嚴又具有抒情意味,對光線的微妙把握令透納著迷。
Coast Scene with Europa and the Bull,Claude Lorrain,1634
Kimbell Art Museum, Fort Worth, TX, US
透納在1805年左右創作了一系列以泰晤士河為題材的作品,其中可以看到洛蘭的影子,畫面中有田園牧歌式的懷舊情懷。
Windsor Castle from the Thames,J.M.W. Turner,1804-1806
The Thames near Walton Bridges,J.M.W. Turner,1807
Tate Modern, London, UK
《湯姆森的風弦琴》是透納最富有洛蘭神韻的畫作,由里奇蒙山鳥瞰泰晤士河特威肯翰河段(Twickenham),並引用了兩位詩人的作品。這兩位詩人分別是是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和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1700-1748),他們都曾在此地生活。透納喜歡摘引詩句作為自己畫作的標題,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意義更豐富,有時也會自己寫詩。
Thomson’s Aeolian Harp,J.M.W. Turner,1809
1819年開始的義大利之旅,常被視為透納畫風的分水嶺。透納之後的作品主要專注於捕捉光影與雲霧,用情感揮灑明亮的色彩與厚重的筆觸,幾乎拋棄了對形的描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Wreckers Coast of Northumberland,J.M.W. Turner,1834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 US
Shore Scene with Waves and Breakwater,J.M.W. Turner,1835
Tate Modern, London, UK
Venice with the Salute,J.M.W. Turner,1840-1845
Tate Britain, London, UK
Snow Storm - Steam 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J.M.W. Turner,1842
Tate Modern, London, UK
不用於傳統畫家在室內作畫,透納在19世紀中期,著手掀起了一場在泰晤士河沿岸進行戶外自然光中作畫的運動,力圖感受並再現大自然的原貌。他原本常採用18世紀英國本土風景畫家常用的暗暖底色,但後來他作品的底色慢慢變淡,成熟期的作品中通常以白色為底,用色鮮亮,打破了古典油畫色彩語言體系的常用模式,和印象派的理念不謀而合。
為了躲避普法戰爭,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於1870年到倫敦遊歷,在這第一次見到了透納的作品,備受震動,盛讚他的畫為「睜著眼睛畫出來的」,之後在透納的影響下創作出了印象派的開山之作——《日出·印象》。
Sunrise, Whiting Fishing at Margate,J.M.W. Turner
Impression, sunrise,Claude Monet,1872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France
此外,在莫奈1877年所繪的《聖拉扎爾火車》和1903年所繪的《國會大廈》中,也依稀可見透納的《雨、蒸汽及速度》和《國會大廈的火災》的影子。雖然透納影響了印象派,但比較他們的作品,會發現兩者在用色上大有不同。透納雖然在技法上創新,但還是秉承古典繪畫的光色原理,用固有色描繪景物,用明度來表現明暗。印象派畫家則認為物體的顏色由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決定,用補色來表現明暗。正因為如此,莫奈後來對透納脫粉了。
過去我很喜歡特納,現在我對他不那麼感興趣了。為什麼?因為他用色不夠慎重。
——克勞德·莫奈
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J.M.W. Turner,1834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Philadelphia, PA, US
House of Parliament Sun,Claude Monet,1903
Rain Steam and Speed,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J.M.W. Turner,1844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UK
Saint-Lazare Station, Exterior View,Claude Monet,1877
透納的海不僅靜謐詩意,有時還狂暴血腥,他在1940年創作了一幅極具爭議性的作品——《奴隸船》。這幅畫被視為裡程碑之作,反映了奴隸貿易的殘酷。畫中的帆船向遠方駛去,桅杆在風中搖搖晃晃,落日把海水映得血紅,前景海面上漂浮著許多戴著鐵鏈的黑人的肢體,絕望地做著徒勞的掙扎。
The Slave Ship,J.M.W. Turner,1840
Museum of Fine Arts (MFA), Boston, MA, US
《奴隸船》描繪的是1783年的真實事件,一艘叫桑格號的英國奴隸船在駛向牙買加的途中,突然爆發了流行性斑疹傷寒,船上的奴隸作為貨品被納入保險,保險公司只會按在海中喪生的人數理賠,若是病死則得不到賠償。面對這趟賠錢的買賣,船長選擇把133名患病的奴隸活生生地扔進海中。
《奴隸船》再現了殘酷的歷史,但畫面中又蘊含著一絲希望,在畫面的右上角,有一塊清澈的藍色,預示著奴隸貿易終將被廢除。1807年,議會廢除了涉及英國的奴隸貿易。1833年,英國釋放了其在西印度殖民地的一百萬名奴隸當中的四分之三。五年之後,解放了全部奴隸。1840年,倫敦成了第一屆「國際反奴隸大會」的主辦地,透納以這幅《奴隸船》紀念奴隸制的末日。
舉起所有的手,錘擊著桅杆頂部和繩端,
你狂怒地遮蔽了太陽,烏雲壓下
宣告了颱風將到,
在它掃過你的甲板,穿過船舷之前,
死者與瀕死者──拴上了他們的鏈條
希望,希望,倒坍的希望
你在哪裡?
——威廉·透納
在1843年的《現代畫家》第一期中,透納的小迷弟,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把透納的《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稱為其晚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畫面中裝備有98門船炮的「無畏號」在1798年到1838年服役期間為英國立下赫赫戰功,然而現在她退役了,失去了往日的光輝,桅杆上的船帆不再揚起,被蒸汽拖船緩緩拉下歷史的舞臺。畫面中的光線燦爛而悲涼,主光源為畫面右下方的太陽,副光源則是畫面左上方的月亮,夕陽在天空和海面上折射出大片的橙紅色,與海天交界處的藍紫色形成強烈對比,營造出悽涼的氛圍。
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J.M.W. Turner,1839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UK
透納創作《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時,正值英國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社會已經從手工時代逐步進入到了機器工業時代。正如「無畏號」無法逃離退役的命運,她將被前方的蒸汽船所取代,工業時代的來臨,註定使手工行業走向衰敗,舊時代的光輝不再。
戰艦和時代無法阻擋更迭,人也是如此。1837年,透納辭去了皇家藝術學院的透視學教授職務,同時,他在19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因為其作品的前衛性而受到冷遇,他借「無畏號」抒發的不僅是時代更迭的悵惘,還有自己退休和不被賞識的失落。
Turner on Varnishing Day,William Parrott,1846
1851年,透納在切爾西的家中去世,遺體葬於聖保羅大教堂的地下室中。透納年少成名,在晚年卻飽受非議,幸而從20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學術界開始認識到透納藝術的革命性,透納成為了英國標誌性的藝術家,他的《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在2005年被BBC評為「英國最偉大的畫作」。歐洲最重要和最有威信的視覺藝術大獎「透納獎」以他的名字命名,他還成了首位出現在英鎊紙幣上的藝術家,被印在2020年發行的20英鎊紙幣上。紙幣的主題圖像取自透納1799年創作的自畫像,背景就是《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
只有當無所畏懼的時候,我們才能開始創造。
——威廉·透納
本公眾號內容皆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artag_0909@163.com
微信號|artag
新浪微博|artag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