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納,我想讓更多人看到這世界的黑暗

2020-12-06 慧畫網

我推送過很多知名的藝術家,大多數都是去世後才得以成名的。而本期的「透納」年輕時就已經聲名遠播,但在年老時卻因為一幅有爭議的作品備受非議。下面我們就一起回到他的時代,用他的眼睛看一看當時的世界。

透納的全名是「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他是傑出的風景畫家,也是19世紀上半葉學院派畫家的代表。不管是版畫、水彩、油畫,他都能巧妙地將靜謐的景色轉換成充滿生命的畫面。他的作品總是會給人帶來一種重見光明的震撼,尤其是風景畫中刻畫的光影色彩和自然張力,會讓人有種畫框裡閃耀發光的是真正的太陽。

在《奴隸船》這幅作品誕生之前的40年,透納的藝術道路一直都很順暢,幾乎沒有遭受過非議。在他二十幾歲時就有人斷言他將會成為英國繪畫史上的下一位天才,而26歲時就已經成為了皇家美術學院的會員,大量的合同擺在他的眼前,可謂財源滾滾而來。此時的透納看上去就是一個生活安逸的英國人,像窗內陽光照射下的下午茶,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但是還有一個隱藏在極端狀態下的透納,他的作品充滿了混亂、戰爭和災難……

Dolbadarn城堡 1799-1800

這幅《Dolbadern城堡》是透納成為皇家美術學院會員時提交的作品。表面上看這是一幅常見的風景畫,但其實威爾斯王子歐文高夫在這裡走到了人生的盡頭.背景的光線照亮了荒涼的崖壁,這座城堡變成了狂傲不羈的王子的化身(沒有自由的囚徒)。透納擔心人們看不到這幅畫背後的含義,還附上了一首詩:

荒寂的沉默是如此的令人敬畏 大自然聳起高山直插雲霄 莊嚴肅穆的孤獨 注視著城堡 囚禁在此的倒黴王子日漸憔悴 徒勞的緊握雙手祈求自由

《沃爾頓橋附近的泰晤士河》1805

透納的《泰晤士河畔之遊》帶有強烈的英格蘭浪漫主義情懷。走在泰晤士河畔,他的心境也許會像泰晤士河的水面一樣平靜祥和,或許他也會沉醉在這個美輪美奐的世界,可他又意識到此時還有另外一個英格蘭,那裡正在與法國進行著一場殊死搏鬥,到處都充滿了痛苦。

十九世紀初期是現代英國歷史中最困難的時期,也是英格蘭的夢境與現實中差距最大的時候。本來應該成為一個政治社會穩定的典範,但是國內的失業率卻非常之高。到處都是饑寒交迫憤怒的人群,村莊的乾草垛烈火熊熊,工廠裡的機器遭到肆意地破壞,而當時與拿破崙領導的法國之間的戰爭又異常的艱難,這是一個困難重重又充滿了激進思想的時期。

暴風雪

這幅《暴風雪》是透納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畫面展現的是迦太基的將軍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遠徵義大利途中與當地部族作戰的場景。盤旋上升的暴風雪和迷霧中顯現的劍戟身影,營造出了戰爭的激烈。落伍的士兵被驚慌的當地人抓獲,一個漩渦浮在上空,就像一恐怖的怪獸在咆哮。

《滑鐵盧戰場》1818

透納迫切的想要看到拿破崙的末日。他創作了《滑鐵盧戰場》。雖然滑鐵盧戰爭是英國戰勝法國的標誌性戰役,但這幅作品中並沒有讚頌惠靈頓將軍和他的士兵們,透納帶著悲憫的情緒給我們帶來擺滿了屍體的畫面,領著孩子的妻子在屍堆中尋找著愛人,就像專門來驗證一將終成萬骨枯這句話。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這幅作品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以公開展覽。

《白馬上的死神》1825

透納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即便在他年輕時。55歲時他生了一場病,為了抑制疼痛,他服用了一種用曼陀羅花製成的酊劑來止痛,但這其實是一種麻醉劑,能夠讓人產生幻覺。他夢到了一匹白色的馬,那匹馬身上寫著死亡兩個字,他一直注視著它,最終透納戰勝了死神醒了過來。只要醒著,他就要一直畫下去。

《奴隸船》1840

這幅《奴隸船》本應是他的裡程碑之作,但卻遭到了各類人群的非議和排斥。整個畫面展現的是奴隸們在海上被殺害的場景,他們破碎的身體和流淌的血液染紅了海面。透納原本希望通過這幅作品讓人們去反思,但人們認為這幅作品過於不真實,完全是胡說八道。四處都是批判的聲音,他是大家眼中的老瘋子,人們認為他沉迷在自己狂暴和荒謬的繪畫中不能自拔。

透納的年紀大了,他變得有些偏執,很少和人來往,他終生未婚,和父親住在一起長達30年之久。1829年父親去世後他一直有些抑鬱,雖然他有兩個女兒,但最終他在情婦的家中去世。在他死後的一個世紀,泰特美術館從1984年開始,用透納的名字來命名一年一度的現代藝術獎,透納獎被公認為歐洲最有威信的視覺藝術大獎。

相關焦點

  • 《透納先生》:畫布後的陰暗世界
    「這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蒂莫西·斯波在這部影片中貢獻了從影以來最傑出的表演。斯波通過精心設計的嘟囔、呼嚕和虛張聲勢,出色地塑造了古怪、自私的畫家透納,因此在2014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封帝。未來,這個角色可能帶給斯波更多榮譽。
  • 為何透納創作的基本主題是死亡?
    透納之友H.S.特裡默牧師(Reverend H.S.Trimmer)這樣記錄下他的反應:「我見他眼中幾乎充滿了淚水,我看他簡直想把自己吊死,儘管他一直在痛斥那些觀點。」透納心中蘊含著母親留給他的瘋狂,可以使他在乘船過哈威奇時說出一些奇怪的囈語,可以使他自願綁在船頭桅杆上,一連4個小時觀察暴風雨,儘管那時他已經67歲了。「我畫它並不是為了讓人理解它,我只不過是想表現與此情景相似的現象。
  • 【解讀西方】透納和他的2014新作???
    因為當時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到街頭去,拍攝當代電影,表現我身處的當代生活。但你一定是在那個時候對透納熟悉起來的。我曾在倫敦的皇家戲劇學院學習表演,後來進入坎伯韋爾藝術暨工藝學院就讀,並上了一年基礎課程。然後又在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讀了一年戲劇設計課程,之後進入倫敦電影學院。
  • 「黃矮子」透納
    透納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後來被他和父親送進了精神病院並且最終在那裡去世。了解透納的一些生平時,我總覺得他可能患有社交恐懼症,講幾個故事。透納常常化名拜訪一位一流的攝影師,後來有一次被朋友認出,對攝影師說「那可是偉大的透納」,透納從此就再也沒有拜訪過他了。
  • 【海外畫廊】透納的《暴風雪》
    《暴風雪》 《暴風雪》是透納晚年的傑作,是畫家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綁在船桅上觀察了四個多小時的結晶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航行著一艘汽船,瀰漫在海面上的暴風雪和大霧在空中形成巨大的漩渦,狂暴地要吞噬一切,好像連觀賞者也會被捲入畫中……我們看不清汽船的輪廓,透納給予我們的僅僅是黑暗的船體和不屈地飄揚在桅杆上的旗幟。然而,一個跟狂風怒濤暴雪勇敢搏鬥的印象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暴風雪》成為觸及人的靈魂的風暴。
  • 2018透納獎作品展:留言板上的你言我語_ 藝術中國
    (都指2016年獲提名的藝術家)以及與藝術關係不大的抱怨(比如82歲的某某發現視頻裝置的黑暗條件十分「可怕」),今年大眾的趨向也就變得明朗起來。透納獎展覽外的留言板  圖片來源:Artnet這是透納獎作品展有史以來首次完全由視頻作品組成,絕大多數人對此頗為不滿。
  • 2018透納獎作品展,淋漓盡致地展現政治性與抒情性
    在衛報評論員Adrian Searle看來,這是一場震撼的影像展覽,一個被囚禁的旅行者,警察槍擊和抒情的日常生活特徵等被入圍者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澎湃新聞特此編譯Adrian Searle關於2018透納獎作品展的評論文。
  • 透納之美是一種不需要理解的孤獨
    有時由於畫得比較抽象,他經常要對他的作品標出哪邊是上,以免掛錯,而且他還很緊張他的作品在展廳懸掛的高度,因為他總是想把觀者的視線引入到畫的中心位置。我們循著船行駛的方向望去,在這條線上,還有更多的腳鐐與屍體。透納曾讀過一本販運奴隸的書,書中寫道:在販運途中,常常有傳染病流行,船長下令把死去的或生病而未死去的奴隸,成批地扔到海裡去。這幅畫用生動的形象表現了畫中的內容。為了傳達這種具有「崇高」特色的大自然景象,他運用了極為自由奔放的筆法再現光色變化,著重渲染海樣的氣勢。
  • 透納
    英國本土有「地誌畫」記錄性的風景畫傳統,這是應英國上流紳士貴族要求,將他們所擁有的領土、城堡、公館、莊園等,或者他們旅途中所見的沿途風景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的要求,而逐步發展而來的。在19世紀照相機問世之前,一些熱衷遊歷、欣賞風景的紳士常帶著水彩畫家取旅行,將他們旅途中的風光鮮活的記錄下來。這種藝術家雖然並沒有太高的社會與藝術地位,但他們積累的藝術技巧與經驗卻保存下來。
  • 透納其人其畫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如果說幾年前去世的懷斯能否進入世界藝術史「名人堂」仍有爭議,或許還需要時間檢驗的話,那麼一百六十年前去世的透納已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的殿堂級人物。他是西方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又是印象派的先驅。若說起19世紀上半葉西方人的精神氣質和狀態,或許,最好的研究對象就是透納其人其畫。
  • 透納,畫家中的莫扎特
    沒人預想到《暴風雪》的出現。當我心中想著透納早期的深色大海系列作品,再從畫廊另一側觀看此畫,我不再思考它的構圖,而是它的顏色,我發現:極富張力的光線效果,不是想《海難》一樣藉助色調對比完成的,而且靠及其細微的顏色變化。由此,油彩形成了某種全新的一致效果,如同彩虹色一般,就像某些活的生命,此畫中很像鳶尾花,而不再是畫出來的幻象。
  • 解讀英國水彩大師透納其人其畫(圖)
    如果說幾年前去世的懷斯能否進入世界藝術史「名人堂」仍有爭議,或許還需要時間檢驗的話,那麼一百六十年前去世的透納已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的殿堂級人物。他是西方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又是印象派的先驅。若說起19世紀上半葉西方人的精神氣質和狀態,或許,最好的研究對象就是透納其人其畫。
  • 浪漫派「光之畫家」透納:在陽光中高歌,在風景水彩畫中沉淪
    英國綿延的平原和柔和的陽光不像巴黎般浪漫,更多的,帶有一種柔和的溫情。但也是這種溫情,使得英國的水彩畫享譽全球,在這種溫情裡,你能看到橘色的黃昏,漾動的水汽。而畫家透納絕對是英國風景水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他對於光和水汽的把握令人驚嘆。作為一名浪漫派畫家,透納的畫作對後來的印象派奠定了基礎。
  •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鐵路》
    9月的清晨,打開窗戶,就能看到窗外籠罩著茫茫霧海,濃厚到看不見近在眼前的山峰。路上開著霧燈行駛的車子,像是在牛奶裡遊泳的魚。每當我小心翼翼地開車時,都會不由想起透納的這幅《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鐵路》(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想起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下一秒雨滴就要掉下來似的潮溼空氣,以及為了捕捉這一瞬間而在雨中高速行駛的火車上向車窗外伸出腦袋的怪才畫家透納。
  • 評展|宣告「成為藝術家」的慕夏與被認為不是抽象畫家的透納
    ,我真正想成為的是藝術家。」但好在明珠美術館的展覽並沒有以「網紅」的角度去剖析慕夏,展覽想訴說的,或是也是慕夏一生想反覆宣告的「我不單做設計,我真正想成為的是藝術家。」這一部分展出的多為版畫,但因為來自於慕夏家族收藏,版次和清晰度上會有優勢。十年前在看到的V&A的那幾張同款慕夏,此次也陳列展廳中,當然現在看來依舊不過時。不同的是,相比當時的陌生,如今作為觀眾的我已經知道這一組作品是為莎拉·伯恩哈特設計的《吉絲夢坦》海報,這也是慕夏的成名作。
  • 《透納先生》:繪畫給予人們的是感覺,而不是思想
    第一眼看到《日出 印象》時,你會懷疑自己的視力,為何在這幅畫面前下降了這麼多,又會懷疑自己是否清醒,不然,夢中的場景為何被掛在牆壁上,但那一抹橘紅色的朝陽的倒影,若隱若現的商船和桅杆,懸浮在薄紗般的銀色湖面上,這不是往日那熙熙攘攘的碼頭,不是交付貨物的集市,這一刻好像是海市蜃樓的降臨,稍縱即逝的煙波仿佛下一秒就會消失。
  • 透納是歐洲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在繪畫史上,康斯特布爾和透納(1775-1851年)的名字與風景畫緊緊聯繫在一起,就像雷諾茲與庚斯博羅的名字與肖像畫的關係一樣。這讓人不禁在這兩位畫家之間進行比較。他們都是各自時代的產物,在那個年代,風景畫迅速轉變其基本特徵,在對待自然現象時,藝術家採取了一種更親密、因而也更浪漫的態度。
  • 浪漫主義美術——透納(由光國繪畫課堂整理)
    透納生前即享有盛名,1851年去世後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敬仰和追摹直至十九世紀晚期。然而,對透納所有藝術成就的認識則是更後來的事。透納晚年尤其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即致力於繪畫形式與色彩的探索,從他後期那些大膽的習作中可以找到印象主義和現代抽象繪畫的發端。
  • 英國藝術界的「奧斯卡」透納獎,竟然頒給了63歲的她
    ,表達的也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像透納本人一樣,天才的藝術家在不認可的時候就成了保守派口中的「搗亂分子」。參與作畫的時候,這可觸動的學院派的大忌,時任皇家美術學院院長班傑明·韋斯特就第一個開炮說,透納在學院展出的泰晤士河風景畫只是些「醜陋的汙點」,「沒有比這更惡劣的了」。
  • 和透納一起看海
    這兩位詩人分別是是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和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1700-1748),他們都曾在此地生活。透納喜歡摘引詩句作為自己畫作的標題,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意義更豐富,有時也會自己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