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開篇首段話,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

2020-12-18 京博國學

高爾基曾說:「寫文章,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裡的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

寫文章是這樣,我們讀文章無疑也是這樣。儒釋道經典著作《論語》《道德經》《金剛經》,如果正確理解開篇之語,就會順著正確的思路,摸準作者的思想脈絡,探出其中暗含的人生大智慧。

一、《論語》首段話,教你做君子

《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大家都很熟悉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讀完就會發現,三個問題孔子他老人家說得一點也不深奧,一點架子也沒有,簡而言之講的就是君子之道。

單句單句來看,孔子先說學習了知識,常常習誦,這難道不是件開心的事情嗎?

孔子開篇第一句話就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君子能夠保持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再加之實踐,便能夠保持自我內心的平和和沉靜。

同時,孔子也並不提倡荀子較為迫切和強制的學習理念,而是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能夠讓人樂在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的知識為樂,賦予自己所得所獲以價值,這才是君子該有的學習態度。

第二句說的是有朋友遠道而來,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嗎?

當一個人自修自得獲得樂趣之後,便需要有二三好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成長。人類是群居性動物,單打獨鬥並非君子所好。曾子云,「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就是此意,彼此之間交流合作,這是君子所推崇的朋友之道。

第三句說得更高,說別人不了解你你也別生氣啊,這樣不才是個君子嗎?

這裡就提出了君子的核心概念,「人不知而不慍」。孔子希望人能夠做到謙卑、溫柔、恆忍,別動不動地跟這個置氣、和那個鬥嘴,常保君子之風。

別人不了解你,經常背地裡說你壞話,那又如何?「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如玉,有更高的趣味、更廣的眼界,沒空恩恩怨怨,也沒心死纏爛打。

二、《道德經》首段話,告訴你什麼是「道」

比起孔子《論語》平易近人的開篇,《道德經》的開頭一句話就顯得不是那麼「友好」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乍眼一看,誰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說的是什麼。

這話的大致意思是,可以用言語闡述的道理,就不是恆常的大道;可以用文字說明白的概念,就不是恆常的概念。

老子開篇其實講的是有關整個世界的大道理,也就是「道」。

老子把他的哲學最高範疇命名為「道」,是由於這個東西過於玄妙實在沒發準確命名,只好勉強稱之為道,「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指的就是最根本的道理和規律,是天地的開端,萬物之母。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無論是自然之物還是社會之物,它都能與之構成關係,一通百通,融通萬物。

針對「道」的方法論,就是《道德經》後來所講的「載營魄抱一」,即「與道合一」。

所謂「與道合一」,是指遵從「道」的規律辦事,圓融地保持本真和天然的自我。而一個人如果真正理解懂得「道」的本質,看懂大自然的本質特徵,那麼很自然的就會思想深度進一步加深,更加高等的心靈品質也就不喚而出,清淨無為的本性就會愈發彰顯。

三、《金剛經》首段話,告訴你「生活即修行」

《金剛經》在中國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經典,「金剛」即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金屬,能斷萬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語音譯,意為大智慧;「波羅蜜」也是梵語音譯,就是擺脫煩惱,到達彼岸。

因此,《金剛經》的經名含義就是以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斬斷人生的種種煩惱,到達清淨的彼岸。

在《金剛經》的第一句中,並沒有深奧的語言,而是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描述了佛陀的一段生活場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到午時該吃飯了,世尊(釋迦牟尼佛祖)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順序挨門挨戶化緣完畢,然後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飯後,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腳,整理好座位,便盤坐在座位上。

乍看上去,這段話並無奇妙之處。可細想一下,像佛這樣具有大智慧、超凡脫俗、德高望眾的人,其平常生活與普通僧人並沒有兩樣,也要自己化緣,自己洗腳,吃完飯就打坐休息,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常。

按說,佛陀身邊有這麼多的弟子,有這麼多的護法,如果佛陀稍稍擺個師父的架子,他身邊的弟子一定很樂意供養他。可是佛陀沒有這麼做,這是佛陀慈悲,讓眾生有機會種福田,並且以身作則,將真理介紹給世人。

真正的真理就在最平凡之處,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平凡到極點,亦是偉大到極點。真正的聖人都是於平凡處見偉大,在平常中修行而體悟境界。正所謂「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那麼,如何從生活中去體會道呢?

《金剛經》告訴我們,要擁有平常心,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是道。真的平常心就是心止於至善,而不是忐忑不安,就是不計較輸贏,從容不迫,就是乾淨而溫和,寬容而鎮定。

一個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麼,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飯也好,你都能感覺到他身上的那份寧靜、祥和與自在。

相關焦點

  • 對《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的膚淺理解
    》;儒家的主要著作《論語》;道家的主要著作《道德經》。三、《金剛經》。1、《金剛經》是佛家大乘,般若智慧。自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加闡揚以來。《金剛經》在佛家的地位和流傳之廣,在我國佛教徒心中就如同儒家的《論語》一樣。流傳在我國的《金剛經》一直有兩個版本兒。
  • 佛學:金剛經開篇,說明了佛陀是人不是神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中,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發展史和它的主題思想「空性」,並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題進行了通俗的講解。
  • 《道德經》開篇首句漫談
    小橋流水《道德經》裡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出自於通行本《老子·上篇道經》第一章。是《道德經》開篇的第一句。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明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奇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 《論語》開篇的第一段話,真的是上學時老師講的那樣嗎?
    01以什麼樣的視角去解讀《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上面這句話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背,大部分的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也會背,可是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這句話是《論語》的第一段話。
  • 「儒釋道」三家寶典,分別是這三本書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 《金剛經》中,暗藏著人生三大智慧,你知道嗎?
    《金剛經》中,暗藏著人生三大智慧,你知道三大嗎?佛教文化中,大乘經典《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我們剛說一聲未來時,它已經變成現在了,當我們正說現在時,已經變成過去了。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 《道德經》和《金剛經》為何有很多相似之處?
    《道德經》是由老子所著;《金剛經》為門人所記的佛陀言論。我們讀了二經,感覺很多地方似乎非常相似。如二經都指明了語言的局限,老子與佛陀所領悟的東西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都指出要靜觀內修才能體驗到「道」或「法」。那麼,二人所達到的境地是否可能相同?
  • 《道德經》暗藏的5個中式智慧,比風水定律厲害1000倍!
    最近,我在我的全年必讀書單裡,加入了《道德經》。理由無他,只因這本書,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從來也沒定論。
  • 佛教:四十二章經、大般若經、心經、金剛經,有空不妨一覽
    《四十二章經)全稱《佛說四十二章經》,因選取四十二段佛陀的言教而得名。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夜夢金人,於是便派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出使西域。三年後,使團從西域請來了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並帶回了佛像和《四十二章經》等佛經,此後,攝摩騰和竺法蘭又將他們帶來的佛教經書翻譯為漢文,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此成書。《四十二章經》共有四十二章,匯集了阿含部經典的教義,如第二十八章見《長阿含經》的《遊行經》、第三章見《中阿含經》的《思經)。
  • 中國智慧第一書《道德經》
    《道經》37章,《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作者為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部舉足輕重的經典著作,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她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約意豐,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內容涉及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科學,宗教等諸多領域。
  • 與《道德經》暫別,論道《論語》將始
    之所以好像還能寫一些書的解讀,估計也是佔了這麼幾個「便宜」:一個是,機緣好,像《道德經》、《列子》、《論語》、《六祖壇經》這類超級經典,讀了就自然而然去反覆讀,也自然而然看不上很多很多其它書,也自然不去讀。
  • 讀《道德經》的三種境界,達到第三種境界者,必是智慧通達者
    《道德經》的價值,自是不用多說,這本書歷朝歷代都被各家名人所捧讀,其中蘊藏的智慧可以被應用到每一個人生活、學習、工作當中,價值之大,無可估量。那麼,怎樣才能讀懂、讀通《道德經》這本古籍呢?《道德經》的三種境界。
  • 佛教:《金剛經》這四句偈,暗藏了大智慧!
    在金剛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這句話把整個金剛經的精華所在,全部做了一個概括,這句話也可以認為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之一,若能理解這句話,你對整個佛教的思想,也就有了基本的認識。金剛經共有三十二品,五千多字。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道德經》一書傳為老子所著,但先秦無私人著述,一般認為其書類似於《論語》,不過是老師的言語輯錄罷了。《道德經》之名,應該也是後人所加,原書名《老子》,出土的竹書、帛書便可證明。對於《道德經》,各版本之間不僅有許多文字差異,字數也不盡相同。常言「《老子》五千言」,只是一個大概的統計。
  • 道德經的開篇內容究竟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道德經的開篇內容究竟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現在很多小學生都會背誦《道德經》第一章開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乍一聽好像是在窮拽文詞兒,但是短短幾個字卻概括了通篇《道德經》的真諦與精髓。那麼具體的含義應當作何解釋呢?
  • 為什麼古人能寫出易經、道德經、論語等這般智慧之書?
    易經、道德經、論語肯定是智慧之書,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他們所談的智慧到底是什麼智慧呢? 筆者並不是說我們對有的經驗有拔高或者太附和了,這些都是次要的問題,我想讓大家注意到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歷史上開篇的「原典」,因為歷史層累的建構,本身就被賦予了非常多層次的意義,最終,我們稱這些書有「大智慧」,是必然的。
  • 道德經的智慧之十五:夫禮者,亂之首也!
    各位喜愛道德經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上一篇文章講了道德經德經的第一篇,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文章。錯過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找到以前的文章看,今天是我的第十五篇作品。其實當我們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就會理解:為什麼孔子要問道於老子,因為老子心目中,道是遠在仁之上的智慧。他們的排序關係是道然後德,德然後仁,仁然後義,義然後禮。老子也說過要絕聖棄智,所以智還要排在禮之後,信要排在智之後,所以總體來說,我們中國人所崇尚的,所有的美好的東西就是:道德仁義禮智信七個。
  • 儒釋道植入國人骨髓與外儒內法的哲學
    △:「釋」是指釋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講究清淨,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環,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闡釋:「放得下」。△:「道」指的是道家,創始人是老子,著作《道德經》,講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眼觀天地,天人合一,心不要被一個東西吸引,不要偏執。
  • 《道德經》首句對人們的思維模式當頭棒喝,您了解嗎?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第一句話當然非常重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標點符號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會大相逕庭。「道可道,非常道」,簡單來說就是在提醒我們「你所認為的,不一定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