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謙」的價值受到人們的廣泛尊崇。「謙」對於人立德、待人、治學、弘業等方面都具有約束與影響,自古就有「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美談。圍繞「謙」的相關價值理念以及其現代傳承,半月談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邴正和東北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院長荊雨。
記者:常人所理解的「謙」一般指的是「謙遜」「謙和」「謙讓」等意義,從文化層面應該如何解讀「謙」的多元性?
邴正:「謙」的原意指的是禮貌、謙遜、恭謹,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含蓄精神。在歷代學者的逐步擴展中,「謙」逐步發展出多種涵義,首先「謙」是一種「君子」的風度,是一種人格修為;其二,「謙」是對於長幼尊卑的遵守,面對比自己輩分高、能力強的人時表現出的態度,是一種文化約束;其三,「謙」是一種敬畏的心態,面對無限的自然,人需要以敬畏心態來保持謙遜,找準自己在宇宙和社會中的位置。當代社會,我們更應該多提倡「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道德品行。
荊雨:「謙」在中國很多典籍中都被提到過,《尚書•大禹謨》中有言「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這是中華民族追求謙虛美德的至理名言。在《周易》中,謙卦的卦辭說:「謙,亨,君子有終。」意思是說,人謙虛則可以亨通,諸事順利,有好結果,提出「謙」是一種道德規範,是君子為人修身之美德。
記者:「謙」的思想在個人修為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具體概括為哪些?
邴正:「謙」作為人的一種社會表現,在社會禮儀的形成方面提倡人們達到「溫、良、恭、儉、讓」,以「謙謙君子」之標準要求自己;在人格養成方面,提倡以內斂、自省的態度來規範自己的所思所為;「謙」的觀念也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倡「和合」的基本精神。
荊雨:古代思想家們都主張以「謙」作為行為禮儀規範,正所謂「謙謙君子」。孔子便主張與人交往的時候要「恭而有禮」。人能具有恭敬、禮讓的德行,不自以為是、不固執己見,當然可以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可以與人和平周到地相處。因此,「謙」的最主要作用在於在中國人的人格基因中注入了謙恭、謙讓、謙和元素,使中華文明長盛不衰,在此基礎上完善了治學、待人、持業等方面的社會規範。
記者:在當代社會,「謙」的觀念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戰和破壞,應該如何面對並引導?
荊雨:的確,當前社會上很多人丟掉了「謙」德。我們知道「謙謙君子」的基本表現是謙讓不爭、謙恭有禮,但恰恰在這兩方面,當代國人的表現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比如在國慶長假期間,各大景區不排隊買票、不文明行為等,顯然有違禮讓、謙讓之德;再比如,屢見報端的公交車上不給老人讓座,或者老人因不給其讓座而謾罵、毆打青年人的現象,都是因為缺乏謙讓、禮讓和謙虛自省精神而引起的。
缺乏「謙」德,也往往導致人缺乏治學的嚴謹、為官的自律和經商的誠信等應有的德行。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教育本身,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國傳統教育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對青少年進行恭敬、謙讓方面的培養,最典型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而現在的不少父母、老師唯成績論,唯成功論,對孩子缺乏謙讓、禮讓的教育,久而久之導致「謙」德的缺失。
記者:今天,我們該怎樣去繼承並弘揚「謙」德呢?
邴正:傳統的「謙」文化過於強調內斂,受到當時社會發展條件的制約,「謙」的觀念主張順從於天,人對自然過度依賴,強調自給自足,小富即安。
今天我們講「謙」,不能單純滿足於「謙和」的涵義,「謙」的觀念也需要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面對很多現實問題,既要尊重傳統文化的本源含義,更要與時代性結合,使「謙」的意義更多元、更具現實意義,更符合當今時代需求。
記者:應該如何讓「謙」的觀念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作用?
荊雨:中華民族「謙」的精神千百年來歷久彌新,將其置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層面看,會發現「謙」的觀念與其中很多觀念都存在價值契合點,例如友善、平等、敬業等,其中都蘊含「謙」的意義。
謙讓、謙虛雖然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中直接提出,但「謙」的精神所塑造的溫柔敦厚、彬彬有禮、虛心接納、和樂有為等「謙謙君子」的品格,都是當代國民素質建設的必要因素。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既需要知識教育,更需要德性教育,既要培養競爭、創新意識,又要培養敦厚禮讓的品格。(劉碩)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