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孔子之「仁」,「剛、毅、木、訥近於仁」,為何仁者木且訥

2020-11-25 顏小二述哲文

「仁」是儒家之理想人格的內涵,只有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才能被稱為「仁」,所以,孔子也並不輕易給予他人「仁人」的評價。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活需要「理想」,「理想」之所以稱為是理想,它有一個特性,即他屬於一種難以達到的最好狀態。而「仁」對於孔子來說,也是他心中的理想人格之體現,亦是難以達到的最好狀態。雖然難以達到,但是不是說我們不能靠近「仁」。關於靠近仁,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這句話不難理解,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一個道德修養比較高,接近仁者的人,當有自己的是非觀,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行事有原則,為人堅強,做事有毅力,這樣的人不會出於私利去刻意說好聽的話,不會去迷惑視聽。他們往往言語謹慎,於是就顯得有些個木訥遲鈍的樣子。

其實孔子對於一個接近「仁人」之人的性格描述,「剛」和「毅」都比較好理解,這兩個字大抵是形容一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做和事佬,有自己正當且鮮明的是非觀,而且做事十分有毅力。但是,「木」和「訥」可能會讓人產生誤解,為何「木」和「訥」會成為接近「仁人」之人的品格呢?「仁人」不當是聰慧、機敏的嗎?

沒錯,「仁人」自然不是「愚笨」的人,但是卻「大智若愚」,仁者之智,是剔除了私利的大智,而不是投機取巧的巧智。於是,仁者不會賣弄自己的「才智」,更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東西可以賣弄,於是往往顯得有些個「木訥」。

而儒家之仁者本不求利,做事從義而動,所以,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去趨炎附勢,更不會「巧言令色」,心中想的,往往是「將心比心」之「己所不欲而勿施於人」。

或者淺一些來理解,儒家之「仁者」的木和訥,實則就是強調兩種精神,一種是謙遜,謙遜之人定然沒有虛榮心,不會用過度的辭藻吹噓炫耀,繼而顯得比較安靜、木訥;另一種精神則是真誠,巧言令色之人,往往說話不切實際,避重就輕,從利而動。雖然「巧言」照顧到人的情緒,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現實生活依舊是現實生活,不會隨著人的情緒來,「巧言」對現實問題之解決的阻礙,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需要正視且時刻面對的問題。有時候,「誠」可能顯得有些個「木訥」,沒有「巧言」的花哨,但是卻能「一針見血」,直擊要害。而待人以「誠」的初衷絕對不是巧言令色之「求利」。

所以,經過上面的議論,想必大家大概已經理解了孔子之「剛、毅、木、訥近仁」的意思了。其中「剛」和「毅」,強調一個道德高尚之人,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是非觀,行事要有毅力,即便在從利而動的大環境裡「沉浮」,也不能隨波逐流

而「木」和「訥」自然不是要一個人思想僵化的意思,更不是「愚笨」之意,而頗有些大智若愚的意味,通俗地從人世層面來看「木」和「訥」,則強調的是「謙遜」和「真誠」的品格,或者用一句比較簡單的話來解釋,一個「真誠」和「謙遜」的人,還確實不會說出太多浮誇的「花言巧語」。

相關焦點

  • 論語.子路篇十三,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具有剛強、堅毅、樸實、慎言,這四種品德就接近於仁人了。」「仁」是孔子認為的理想人格,是一系列素質品格的有機結合。「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側重的是「仁」的個人修養部分。剛者無欲,毅者果敢,木者樸行,訥者謹言。聖人愛質重之人,而惡浮華佻偽,蓋華者不實也。
  • 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剛:恰好,中 亨 (陽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天道自然。毅:毅力,恆 貞。一以貫之,不改初衷。中道不易。木:質樸。良 元。起源生生不息。(覺知)自覺覺他。訥: 說話謹慎 。 緘口 利。內觀,自訟,內聖。天理良心,自性本來。天人合一。仁:整體。整全。 (貞下起元)。
  • 孔子「巧言令色」的「仁者」智慧值得體會
    至於為何孔子批評「巧言令色」不仁,我們可以先看看孔子心中,在言行方面表現出的「仁」是個什麼樣的表現形式。孔子有這麼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來說也很有啟發,他是這麼說的: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剛」和「毅」我們還比較好理解,大抵就是孔子認為,仁者有明確且鮮明的大是大非觀,不會模稜兩可,更不會做和稀泥的老好人。仁者做事剛毅,為人堅強,是十分可靠的存在。「剛」和「毅」好理解,孔子為何又說仁者「木」且「訥」呢?
  • 【論語易解】13.27「剛毅、木訥近仁」
    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 一起學《論語》13.27 子路篇——剛毅木訥,近仁​
    毅:強而能決斷。《後案》:「能決於義曰『有決』,所決不合於義曰『妄怒』。」木:質樸。東溪劉氏:「椎樸不文之謂木。」陳祥道:「木者無令色。」訥:訥於言。程子:「訥者,遲鈍。」陳祥道:「訥者無巧言。」 【先賢精義】蔡節曰:剛則強而不屈,毅則果而有立,木則樸實,訥則遲鈍,四者質之近乎仁者也。
  • 342.子曰:剛毅木訥,近於仁.
    子曰:剛毅木訥,近於仁。孔子讓學生都學仁,仁學好了,下面的一切的技術用仁來領導,就會辦好。比如學醫就會有仁心仁術的,無論幹什麼都是需要仁心仁術的。剛毅木訥這四個字不能夠講就是仁,但是與仁很相近了。既然這四個字與仁近了,這四個字就很重要。
  • 為什麼孔子在論語中強調做人要不遷怒,為何又要強調要不膩過?
    這一主張源於《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對其學生顏回好學、有了缺點錯誤能及時改正的讚揚。孔子認為,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沒有缺點的人,有缺點、有過失、有不足之處是很正常的,對人而言,這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也不是可怕的事,關鍵是有了過錯後,如何對待過錯,這才是做人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 何為「仁」,孔子10句話
    讓我們就通過十句話,來看看孔子「仁」的思想。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這一段話一開始是孔子對富貴的一個看法。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愛人」是孔子「仁」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一種大愛,是由父母而兄長而朋友而惠及眾人的愛。孔子曾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學道,就會有一顆仁愛之心,如此方能學有所用。樊遲在問仁之後,又問知,孔子說「知人」,即「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其實這也是仁,使枉者直換句話說就是化而為仁,可見知與仁是相通的。
  •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是何意,老子為何說智者「訥」且「拙」?
    文|顏小二述哲文前段日子顏小二寫了一篇關於孔子認為「木訥」是接近「仁」的「品質」的文章,繼而指出,在孔子看來,真正善者、仁者,可能並不是最「耀眼」、最「能言」的那一位,而是人們眼裡有些個「木訥」,話不多、不耀眼的「沉穩人士/老實人」」。
  • 讀四書·論語丨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 無訒乎?」對司馬牛問仁,孔子卻告訴他,「仁者,說話是很遲鈍的」。這就怪了,說話遲鈍,就叫做仁了?司馬牛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當然,仁者不是傻子也不是口吃,「仁者,其言也訒」,那是因為仁者注重言行一致。因為「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 對別人好就是「仁」嗎?孔子來告訴你答案
    小時候,我們常常被教導要有「仁愛」之心。那時,我經常會感到疑惑,什麼是「仁愛」?是對別人好的意思嗎?待我長大後,才慢慢懂得,「仁」不單單是對別好這麼簡單。 那麼,古人是如何看待「仁」的呢?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 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 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 曰:「管仲非仁者與?
  • 孔子卻說,交友就得交「木訥」之人
    這是為何?儒家孔子有答案。>「剛、毅、木、訥,近仁。」孔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他這是在告訴後人,「木訥」是接近「仁」的品質。而在儒家思想裡面,「仁」是君子的代表性特徵。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無數文人雅士追求一生的高尚品格。
  • 孔子論"仁"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對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是不一樣的,如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都曾問孔子何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這與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關。不過總的來看,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這是毫無疑問的。下面我們就通過十句話,來看看孔子的「仁」思想。
  •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譬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一個君子要做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同時自謙地說自己還沒有做到。
  • 《裡仁篇》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訥[nè]:本意是不善於講話,說話遲鈍,木訥。這裡指言語謹慎。【譯文】孔子說:「君子要言語謹慎,做事勤敏。」【學而思】君子「大辯若訥」,做了再說,做事不走過場。小人「嗇夫利口」,嘴上先答應,做不做看心情。
  • 南懷瑾:孔子仁者之言「言、約、行」!
    孔子仁者之言「言、約、行」這是講到用仁之重要。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肯亂講話,更不說空話,為什麼不隨便說話呢?因為怕自己的行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義的人,往往不輕易答應,不輕易發言。我們又在歷史上看到「輕諾則寡信」的相反詞,這是說隨便答應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兌現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這個道理。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因此個人的修養也好,處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以約失之者,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