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
從儒家孔子的視角來看,「仁」者一定不是「巧言令色」的,不僅不是,孔子還十分不客氣地告訴世人,「巧言令色,鮮矣仁」。
所以,在孔子的眼裡,「巧言令色」是與「仁」背道而馳的存在,但這並不是說孔子在讚揚「嘴笨」。需要說明的是,體會儒家孔子也好,還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切忌從字面含義中生搬硬套,關鍵是要體會他們一些理論中的「精神」。
孔子對於「巧言令色」的批判,更多是認為巧言令色之人「不仁」。從孔子提倡「仁者愛人」的看法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理,孔子批判的對象,不是那種純粹「會說話」的人,而是那種「巧言令色」去做利己排他之事的人,也就是說孔子所批判的「巧言令色」有不愛人的「私」與「欲」。
所以,從儒家的視角出發,我們當明確,「仁」者不可能「巧言令色」,更談不上二者結合之下所謂的「事半功倍」。而且,在孔子看來,仁者還有些個「訥」,即「敏於行,訥於言」。
1、孔子心裡的「仁」
「仁」屬於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並踐行的人生準則。至於「仁」的內涵,這裡不是做學術議論,沒有必要議論得太深,我們就結合選題,與「巧言令色」相對應,來議論一下孔子之「仁」。
關於「仁」的內涵,我們可以從樊遲和孔子的對話中窺見一二。簡單一些理解,如果將「仁」看成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素養,所謂的「仁」實則更多體現在「愛人」上。
如何愛人呢?以「忠」和「恕」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一個心中懷「仁」的人,當屬對人真誠的人,能夠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容人之量和成人之美的素養,以此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是,個人認為還是有必要提醒一下,孔子之「仁」的內涵,絕對不僅僅只是表達在修身養性之素養上。結合孔子的思想體系來看,孔子的「仁」可以是人生高境界的體現;也可以是社會倫理法則下的理想人格標誌;還可以是通向一種理想社會的治國安邦之道,這些就涉及到中哲相關知識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相關文獻了解一下孔子之仁在哲學範疇上的意義。
2、孔子說巧言令色者不仁,意在批評巧言背後的私與欲
說到「巧言令色」,孔子毫不客氣地給出了「不仁」的評價,只是孔子這裡並沒有提倡人「嘴笨」的意思,如果這樣理解,就極端了,也可惜了孔子的好觀點。
至於為何孔子批評「巧言令色」不仁,我們可以先看看孔子心中,在言行方面表現出的「仁」是個什麼樣的表現形式。
孔子有這麼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來說也很有啟發,他是這麼說的:
剛、毅、木、訥近仁。
仁者「剛」和「毅」我們還比較好理解,大抵就是孔子認為,仁者有明確且鮮明的大是大非觀,不會模稜兩可,更不會做和稀泥的老好人。仁者做事剛毅,為人堅強,是十分可靠的存在。
「剛」和「毅」好理解,孔子為何又說仁者「木」且「訥」呢?
其實,孔子這裡的「木」和「訥」更多是在描述一個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之人的踏實與沉穩。踏實和沉穩的朋友,做事勤勉,抱負高遠,絕對不是口若懸河,拍須溜馬的那一個。他們的精力不會放在察言觀色上去說漂亮話討好誰,而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所以,與拍須溜馬的人比起來,許多時候,真正的「仁者」可不就是「木且訥」嗎?
了解了仁者的「木」和「訥」,那麼巧言令色者為何不仁,大概就能理解了。
很顯然,孔子語境之下的巧言令色,往往是仁者之「木」和「訥」的對立面,這一類人十分會說話,口齒伶俐,而且擅長察言觀色,擅長著意修飾,喜歡賣弄自己的才學。
當然,社會的競爭之下,察言觀色、口齒伶俐等等,也是在社會競爭之下生存的一種「技能」畢竟現在如果太直男/直女,就顯得有些「不解風情」,難免會因人際關係而遇到一些麻煩。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孔子所處的諸侯爭霸的年代,競爭其實也挺激烈的,尤其是對於孔子這類落魄貴族而言。因此,孔子對於所謂競爭之下的處世情商,也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即便這樣,孔子依然堅持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仁者之血性。
或者這樣說,孔子眼裡的「巧言令色」,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孔子並不是說提倡人沉默、嘴巴笨,而是在告訴我們,說該說的話,不要為了求得個人利,而去說虛偽的漂亮話,更不要去為了滿足利己排他的私慾,刻意察言觀色、投人所好,去賣弄,去討好。
或者說得更加直接一些,仁者「木」且「訥」表現在說話上,不是說仁者嘴巴笨,不會說話,要知道,仁者說話不求利,不從欲而動。於是,在言語上刻意修飾之追求物慾之人,往往說話就顯得更伶俐,更趨於「巧言令色」的存在;而仁者在說話和察言觀色上,沒有那種求利的刻意「修飾」,反而實事求是,真心實意,這種時候,就顯得有些「木」且「訥」了。
3、「巧言令色」中的私與欲,和木且訥的仁,背道而馳
下面,我們簡單做一個小小的總結。
首先,我們知道,孔子指明「仁者愛人」,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心中懷「仁」的愛人者可以將心比心,行忠恕之道。這更多是在告訴我們,真正的仁者,為人處事不會以個人私慾為先,他們有成人之美的大度和將心比心的素養,說話做事,往往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君子氣節。
其次,孔子批評「巧言令色」更多是在批評為了滿足自身的「私」和「欲」,而刻意察言觀色,賣弄炫耀的人。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孔子之所以說「巧言令色」不仁,不是說「會說話」的人「不仁」,而是說,以利己排他之欲為出發點其可以說好話,而顯得口齒伶俐,炫耀賣弄的人「不仁」。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巧言令色」與孔子之「仁」處於對立面。
既然仁者身上不會出現「巧言令色」,又何談二者結合之下會事半功倍一說?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喜歡請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