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可能不是好事?孔子「巧言令色」的「仁者」智慧值得體會

2020-12-05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

從儒家孔子的視角來看,「仁」者一定不是「巧言令色」的,不僅不是,孔子還十分不客氣地告訴世人,「巧言令色,鮮矣仁」。

所以,在孔子的眼裡,「巧言令色」是與「仁」背道而馳的存在,但這並不是說孔子在讚揚「嘴笨」。需要說明的是,體會儒家孔子也好,還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切忌從字面含義中生搬硬套,關鍵是要體會他們一些理論中的「精神」。

孔子對於「巧言令色」的批判,更多是認為巧言令色之人「不仁」。從孔子提倡「仁者愛人」的看法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理,孔子批判的對象,不是那種純粹「會說話」的人,而是那種「巧言令色」去做利己排他之事的人,也就是說孔子所批判的「巧言令色」有不愛人的「私」與「欲」。

所以,從儒家的視角出發,我們當明確,「仁」者不可能「巧言令色」,更談不上二者結合之下所謂的「事半功倍」。而且,在孔子看來,仁者還有些個「訥」,即「敏於行,訥於言」。

1、孔子心裡的「仁」

「仁」屬於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並踐行的人生準則。至於「仁」的內涵,這裡不是做學術議論,沒有必要議論得太深,我們就結合選題,與「巧言令色」相對應,來議論一下孔子之「仁」。

關於「仁」的內涵,我們可以從樊遲和孔子的對話中窺見一二。簡單一些理解,如果將「仁」看成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素養,所謂的「仁」實則更多體現在「愛人」上。

如何愛人呢?以「忠」和「恕」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一個心中懷「仁」的人,當屬對人真誠的人,能夠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容人之量和成人之美的素養,以此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是,個人認為還是有必要提醒一下,孔子之「仁」的內涵,絕對不僅僅只是表達在修身養性之素養上。結合孔子的思想體系來看,孔子的「仁」可以是人生高境界的體現;也可以是社會倫理法則下的理想人格標誌;還可以是通向一種理想社會的治國安邦之道,這些就涉及到中哲相關知識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相關文獻了解一下孔子之仁在哲學範疇上的意義。

2、孔子說巧言令色者不仁,意在批評巧言背後的私與欲

說到「巧言令色」,孔子毫不客氣地給出了「不仁」的評價,只是孔子這裡並沒有提倡人「嘴笨」的意思,如果這樣理解,就極端了,也可惜了孔子的好觀點。

至於為何孔子批評「巧言令色」不仁,我們可以先看看孔子心中,在言行方面表現出的「仁」是個什麼樣的表現形式。

孔子有這麼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來說也很有啟發,他是這麼說的:

剛、毅、木、訥近仁。

仁者「剛」和「毅」我們還比較好理解,大抵就是孔子認為,仁者有明確且鮮明的大是大非觀,不會模稜兩可,更不會做和稀泥的老好人。仁者做事剛毅,為人堅強,是十分可靠的存在。

「剛」和「毅」好理解,孔子為何又說仁者「木」且「訥」呢?

其實,孔子這裡的「木」和「訥」更多是在描述一個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之人的踏實與沉穩。踏實和沉穩的朋友,做事勤勉,抱負高遠,絕對不是口若懸河,拍須溜馬的那一個。他們的精力不會放在察言觀色上去說漂亮話討好誰,而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所以,與拍須溜馬的人比起來,許多時候,真正的「仁者」可不就是「木且訥」嗎?

了解了仁者的「木」和「訥」,那麼巧言令色者為何不仁,大概就能理解了。

很顯然,孔子語境之下的巧言令色,往往是仁者之「木」和「訥」的對立面,這一類人十分會說話,口齒伶俐,而且擅長察言觀色,擅長著意修飾,喜歡賣弄自己的才學。

當然,社會的競爭之下,察言觀色、口齒伶俐等等,也是在社會競爭之下生存的一種「技能」畢竟現在如果太直男/直女,就顯得有些「不解風情」,難免會因人際關係而遇到一些麻煩。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孔子所處的諸侯爭霸的年代,競爭其實也挺激烈的,尤其是對於孔子這類落魄貴族而言。因此,孔子對於所謂競爭之下的處世情商,也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即便這樣,孔子依然堅持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仁者之血性。

或者這樣說,孔子眼裡的「巧言令色」,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孔子並不是說提倡人沉默、嘴巴笨,而是在告訴我們,說該說的話,不要為了求得個人利,而去說虛偽的漂亮話,更不要去為了滿足利己排他的私慾,刻意察言觀色、投人所好,去賣弄,去討好。

或者說得更加直接一些,仁者「木」且「訥」表現在說話上,不是說仁者嘴巴笨,不會說話,要知道,仁者說話不求利,不從欲而動。於是,在言語上刻意修飾之追求物慾之人,往往說話就顯得更伶俐,更趨於「巧言令色」的存在;而仁者在說話和察言觀色上,沒有那種求利的刻意「修飾」,反而實事求是,真心實意,這種時候,就顯得有些「木」且「訥」了。

3、「巧言令色」中的私與欲,和木且訥的仁,背道而馳

下面,我們簡單做一個小小的總結。

首先,我們知道,孔子指明「仁者愛人」,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心中懷「仁」的愛人者可以將心比心,行忠恕之道。這更多是在告訴我們,真正的仁者,為人處事不會以個人私慾為先,他們有成人之美的大度和將心比心的素養,說話做事,往往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君子氣節。

其次,孔子批評「巧言令色」更多是在批評為了滿足自身的「私」和「欲」,而刻意察言觀色,賣弄炫耀的人。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孔子之所以說「巧言令色」不仁,不是說「會說話」的人「不仁」,而是說,以利己排他之欲為出發點其可以說好話,而顯得口齒伶俐,炫耀賣弄的人「不仁」。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巧言令色」與孔子之「仁」處於對立面。

既然仁者身上不會出現「巧言令色」,又何談二者結合之下會事半功倍一說?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孔子識人智慧:「巧言令色鮮矣仁」,好聽的話可能有「毒」
    在這裡,許多朋友可能就會問了,不是一直都說,會說話,口才好,是一個人的優點嗎?到了孔子那裡為何就成為「不仁」的存在了呢?別急,請耐心往下看。那麼問題來了,這個人又不是我們肚子裡的蛔蟲,為何能這麼中我們下懷,說話讓我們這麼舒服?其實也不難分析。 首先,「巧言令色」的人會抓住交流對象突出的優點加以誇讚,但是,優點被誇贊多了,把持力差一點的,就容易因優點而生優越感了,自負可是容易讓人毀於一旦的。那麼,「巧言令色」之人不知道好話會助長驕傲嗎?知道。「巧言令色」之人不知道驕傲過度可能會毀了對方嗎?也知道。
  •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但他為何又不反對「巧言令色」?
    這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為了「仁」, 為了理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個理想的實現,並不是以「巧言令色」為上位前提的。三、「巧言令色」文化內涵古往今來,很多人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虛假性和功利性,這些批判者並沒有注意到,孔子不但注重仁者語言的真實性,更注重其作為仁者對信用的遵守程度。
  • 從《論語》學習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智慧——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功於辭令之人通常都缺乏仁心。做學問做事情都要以巧言令色為戒,追求聖人之道,學習聖人之法是好事,聖人之道之法的核心是仁。但要學的聖人之仁不是和別人打交道說話客客氣氣和稀泥,讓別人聽著舒心,做事情也周旋於別人的態度使大家都滿意。這種仁是假仁義,僅僅讓別人感覺你是個老好人,卻沒有讓別人學習到你的修養,別人反過來除了對你誇贊和氣之外不會帶給你什麼。
  • 讓至聖先師孔子教教我們怎樣說話
    如果我對某人說,你會說話嗎?他肯定以為我不正常,說話誰不會,我又不是啞巴。但我想說的意思是,實際上說話有說話的原則和方法,說話不是想說就說,有話直說,說話也不是花言巧語,心口不一。能說話和會說話完全不一樣,會說話的人言語讓人舒服,而不會說話的人即使說同樣的話也可能讓人接受不了。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不喜歡巧言令色,《公冶長》篇中明確表態,「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左傳》和《國語》的作者)恥之,丘(孔子,名丘)亦恥之」。孔子提出「巧言令色,鮮矣仁」,是要大家警惕警醒,巧言令色可能帶來損害危害。1、警惕別有用心。古人說,「反常即妖」、「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 閒談孔子之「仁」,「剛、毅、木、訥近於仁」,為何仁者木且訥
    其實孔子對於一個接近「仁人」之人的性格描述,「剛」和「毅」都比較好理解,這兩個字大抵是形容一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做和事佬,有自己正當且鮮明的是非觀,而且做事十分有毅力。但是,「木」和「訥」可能會讓人產生誤解,為何「木」和「訥」會成為接近「仁人」之人的品格呢?「仁人」不當是聰慧、機敏的嗎?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同時說了兩句話。
    17.17(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再譯孔子說,灌,雞湯啊!,(看上去很美,其實有毒。)碎片化,(洗腦,傳銷, 奴役,要你的命,(天命,慧命,性命)包藏禍心,信我者得永生。)以偏概全。看不到整體。斷章取義,偏道,害仁。孔子之道,不是雞湯,不要雞湯化!
  •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章與《論語》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重複。)這一章的關鍵字,不是「巧言令色」,而是「仁」。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儒家崇尚質樸,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說道做不到。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而論語中多次提到君子,君子與「仁」是劃等號的。1.14 子曰:「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 立德與立言、勇者與仁者的辯證思考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德者必有言」,言是言論。有的將言譯為能言善辯,有的譯為著書立說。日本漢學家竹添光鴻在《論語會箋》中說,「有言,謂有善言也。」將言譯為善言更符合本章原意。有德的人說出來的話符合道德,能夠啟發他人,給社會大眾以向善的教育,這就是善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反過來能說善言的人,話是有益於人的話,但是說話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 孔子何以批評「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學而》第三章)。巧言令色,顯然是能說會道,不僅辭暢意達,而且還富於表情,神採飛揚或者聲情並茂,表達極富感染力。這是一種溝通的能力和技巧,但聖人卻不怎麼喜歡,認為這並不莊重,表演的成分太多了。一個人熱衷於辭令,勢必有所圖,或顯耀,或諂媚,或博取噱頭,總之如果不是另有所圖誰會如此勞神費力取悅於人?
  • 遠離「巧言令色」的人,是一種處世智慧
    孔子和張居正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在說話的語氣和神色,都在反映著對方的人格和人品,是他們內心世界的倒影,最可以觀察人。有德有才的人,說話的語氣和神色都正,而如果是偽善,巧言令色的人,最喜歡拿出甘美之辭,搬弄是非,阿諛奉承,存心欺騙,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說出的話讓你開心,聽了之後能夠拉進雙方距離。
  • 巧言令色到底好不好?|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這裡的「仁」是心意真誠,整句話就是「說話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心意真誠的」。如果你找人辦事,碰到一些人講話講得非常好聽,表情又和你很客氣,但是最終沒什麼實際行動的人,那就是「巧言令色,鮮矣仁!」了。說明人家只是敷衍你,沒什麼真誠的心意來幫助你。
  • 孔子智慧|會說話才有好人緣,跟孔子學說話,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說話是一門藝術,把話說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能發聲音,有一張嘴就能說話,但不一定會說話。說話得不得當,效果截然不同。有的人說話能說到人的心坎上,人們就愛聽;有些人說話刺耳,人就不想聽,即使說話的內容不錯,說得不得當,也會適得其反。表達能力強的人,會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機會和人脈,他們一開口,就贏了。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篇記著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是說天下有一種人,慣於對待別人花言巧語,容顏上還裝出一副謙恭的樣子,這種以言貌取悅別人的人,是最沒有仁德的人。這種阿諛諂媚的人,歷代都有,舉兩個秦朝的例子。
  • 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的這句話,如今這個時代還有作用嗎?
    孔子在幾千年前說過這樣一句話「巧言令色,鮮矣仁。」現實是「人心不古」嗎?是「禮崩樂壞」嗎?這個不做評價,因為時代的是一直往前發展的,現在社會中出現的事情也是這個時代必然的產物。在現實生活中經歷過一系列事情的我們知道,如何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這得需要多麼大的智慧,而處理好關係的關鍵就在這個「仁」。孔子的主張在後來被統治階級採用,這是為了更好地管理人民,當然「禮」的恢復也是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張。但對於「仁」這個概念,這既是「道」的一種變化。
  • 巧言令色
    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核心內容。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如此斷句,「花言巧語」即為貶義詞。
  • 看孔子怎樣說話
    既然言行如此之重要,那聖人孔子如何具體看待和傳達言行?《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集,凝練著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不妨從《論語》中找找孔子關於這一問題的解答。  其一,說話為什麼難?孔子認為要踐行諾言很難,因此說話寧可慢點來,「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如果一個人大言不慚,信口開河,那麼他也難以履行,「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巧言令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心的,很少有仁心的人,則很難與人相處,共事。巧言就是很會說話,善於辭令。令色,就是以容貌悅人。一個人的仁心從哪裡來的呢?其實是從本性而來,《中庸》也說:天命之謂性。說文解字所以一個學仁的人,要從言語上來反省自己,是否言語和你的外表會一樣,不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 孔子為什麼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白話文的意思是孔子認為:善於賣弄口才會缺少實踐,即說得多做得少、喜歡打扮自己卻沒有與外表相符的內涵,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另一種理解是孔子認為:喜歡說輕佻、詭詐、狡猾、誇張的話,明明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卻還裝作和顏悅色,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論語》中的這一篇很有名,但如果照字面上的解釋卻很難說得通。朱子曾經將『巧言』解釋為『好其言』,翻譯成白話也就是『喜歡說話』。
  • 《論語》10則,什麼是仁,誰是仁者,孔子算不算仁者,如何做到仁
    在一部《論語》中,孔子有時談到仁的體,有時談到仁的用。《論語》中同時也提到孔子「罕言仁」,大概是仁的標準太高了,極少的人能達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只有顏回一個人能達到並保持仁的境界。仁很難用一篇文章把它解釋清楚,如果要深入地研究這個話題,至少可以寫一本十萬字的書。1、誰是仁者,孔子算是仁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