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怎樣說話

2020-12-18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作者:馬正立

  說話是門系統和綜合性藝術,話語傳達了一個人的態度、情感、智識和觀念。既然言行如此之重要,那聖人孔子如何具體看待和傳達言行?孔子將言行的重要性比喻成個人的樞機。樞機一發,主宰榮辱,可以驚天動地,不可不慎重。

  說話為何重要?孔子將言行的重要性比喻成個人的樞機。樞機一發,主宰榮辱,可以驚天動地,不可不慎重。「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2500多年前的孔子似乎遠見了言行達至千裡之外的影響力:「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既然言行如此之重要,那聖人孔子如何具體看待和傳達言行?《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集,凝練著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不妨從《論語》中找找孔子關於這一問題的解答。

  其一,說話為什麼難?孔子認為要踐行諾言很難,因此說話寧可慢點來,「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如果一個人大言不慚,信口開河,那麼他也難以履行,「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另外,話一旦說出後,即使後悔也很難再收回來,孔子弟子子貢認為「駟不及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正是鑑於說話如此之難,孔子一度都幾乎不想說話,孔子認為天什麼都沒說,四時照樣運行,百物依然生長。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其二,怎樣選擇說話取向?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亂象、鬼神,「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語常而不語怪,講的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常理。孔子語德而不語力,不推崇單純「暴虎馮河」的勇力,甚至認為「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孔子語治而不語亂,探討的都是如何治理好國家的道理,而不是禍亂國家之說。孔子語人而不語神,孔子的道在人間,鬼神不是孔子關注的對象。

  其三,一般什麼不說?孔子很少主動談到功利、命運和仁,「子罕言利、命與仁」。孔子將義放在利前面,主張「見得思義」,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於富貴要得之以道,對於貧賤要去之以道,「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很少說大話和空話。在「體用」關係上,孔子更多探討的是經學致用,而很少去空談作為「體」層面的大道理「命」和「仁」。作為「體」的「仁」有很多形式的「用」,比如孔子在回答弟子們詢問而提到的「克己復禮為仁」和「仁者其言也訒」。在知和行關係之間,孔子更強調行和恆,「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且在孔子看來,「仁」也並不是高深而不可及。孔子認為「仁」就在身邊,能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為人著想就是為「仁」的方法,「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其四,說話遵循什麼原則?一慎言。孔子弟子子貢認為,一句話就能表現出一個人是高明還是無知,說話不能不慎重,「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二擇人擇言。孔子認為對於應該珍惜的人才,若不注重與他們交流,就容易流失人才。反之,不該說的話忍不住說了,就是言語過失,「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另外,還要根據說話對象來變通說話方式,「大道理」和「通俗話」要依照聽眾來擇取,以達到對話雙方更理想的溝通和理解效果,「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三責己寬人。孔子認為重責備自己,輕責備他人,就會遠離怨恨,「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其五,以什麼方式說話?孔子不懸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從這點看,孔子的言行方式注重嚴謹求實、留有餘地、開明革新、平等包容。若不這樣,孔子認為強嘴利舌的言行會經常招致他人的憎恨,「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孔子主張言論要忠實可靠,行為要篤實恭敬,這樣即使在異邦他國也能行得通,「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貃之邦,行矣」。孔子認為說和做之前要多聽和多看,有疑慮拿不準的地方先保留起來,其餘拿得準的部分則慎重地說出來和做下去,這樣才能減少錯誤和後悔,「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其六,說話忌諱什麼?一忌巧言令色。孔子認為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和十足的恭順是可恥的行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二忌無端抱怨。孔子認為不怨天尤人是美德,「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同時孔子認為他自己能達到學而知之,也得益於從不抱怨,積極治學,「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三忌言過於行。在孔子看來,說得多,做得少,言過其實是可恥的,「君子恥其言過其行」。孔子認為應把做事放在說話之前「先行其事而後其言」。做事要敏捷,說話卻要慎重,「敏於事而慎於言」。四忌說話太多。孔子弟子子遊認為對他人說話過於煩瑣,則反而會招致侮辱和疏遠,「事君數,斯辱也;朋友數,斯疏也」。對待朋友要忠心地勸告,實在到了無能為力的地步,就不要自找侮辱,「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五忌躁、隱和盲。孔子認為說話要等待時序,輪到自己該說就要表達出來,說話時要覺察特定環境情形,「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其七,怎樣辨別他人說的話?一察之有道。孔子認為大家都說一個人好或都說一個人不好,那麼自己要堅持獨立考察,「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如果自己無法考察,怎麼辦?滿鄉村的人都喜歡他,就判定他是好人嗎?或者滿鄉村的人都討厭他,就判定他是壞人嗎?孔子認為以上兩樣都不能作為判斷依據,最好是滿鄉村的好人都喜歡他,滿鄉村的壞人都厭惡他,「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二觀之以行。孔子認為要結合對方的行為來驗證他說的話,「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三遠讒辨誣。孔子認為細雨潤物和日積月累的讒言,肌膚所受和急迫近身的誣告,是有害且難以察覺到的,要隨時謹慎提防,保持清醒明白,「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綜上所述,自古至今說話是門系統和綜合性藝術,話語傳達了一個人的態度、情感、智識和觀念。注重技巧上的把握是治標之舉。處處踐行「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才是治本之策,莊重就可免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心,誠實就會得到信任,敏捷就會有功效,慈惠就能得到他人支持,「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相關焦點

  • 孔子的說話智慧:三緘其口
    《孔子家語·觀周》中記載,孔子從魯國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遊學時,一次去參觀了周朝的供奉周太祖后稷的宗廟。 在廟右邊的臺階前面有一個「金人」,就是用銅澆鑄的人像,而且是「三緘其口」,「緘」是封口的-意思,這是說有三重封口,當然這不是叫你不說話,而是表示說話時要慎重再慎重,小心再小心。
  • 讓至聖先師孔子教教我們怎樣說話
    白話意思是說子貢經常評價別人,孔子對他說:「你已經很傑出了嗎?要是我,就沒有這麼空閒。」孔子委婉告誡子貢對他人評頭論足未免是好事,有其局限性和不周到的地方,不如把時間放在自己修養的提高上。孔子還有個學生不只是說話漂亮了,而且伶牙俐齒、能言巧辯。他就是被孔子所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公治長9》)的宰我。
  • 木雅加油站|孔子六大說話之道:說話很容易,閉嘴卻很難
    孔子聽了後說:「為什麼要有好口才呢?伶牙利齒、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常常遭人厭惡。他有沒有仁德,我不知道,但是何必要口才好呢?」子曰:「辭達而已矣。」孔子說,言辭能表達意思就行了。語言是用來傳達思想的工具,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了,何必要刻意賣弄口才。弟子閔子騫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說話,但一開口就說到要害上,孔子對他很賞識。
  • 孔子認為說話有三愆,說話時要避免犯這三大錯誤
    說話跟溝通人的一種本能,也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人際交往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我們會不會說話,我們知道怎樣把話說好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這句意思是說,當別人還沒有問到你,還不該你說話的時候,你就說了,那麼這裡你就太急躁了。有一次孔子在跟弟子們閒聊的時候,就讓弟子們說一說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結果這邊孔子的話還沒有說完,子路就搶著回答說了一大堆。講完之後呢,子路本以為自己的話語會打動老師,可是沒有想到孔子卻不為所動,反而還教訓子路。孔子說到: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 孔子智慧|會說話才有好人緣,跟孔子學說話,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靠的是會說話;孔子開辦的私學,主要是培養社會精英,他的教學4門課中就有1門語言課,教學生能說話,會說話,培養出許多會說話的優秀學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是以能言善辯而聞名,是出色的外交家。
  • 為人師者:孔子是怎樣教學生的
    傳說孔子出生時有二條龍從天而降,守在孔子出生的地方,當孔子從母胎生出時,原本他母親為生他而住的山洞沒水的,突然就有溫泉流出,當把孔子沐浴乾淨後,泉水就乾涸了。孔子生下來,相貌就與常人不同,牛唇虎掌,鴛肩龜脊,海口輔喉,頭頂是中間凹四周高。孔子的父親見孔子如此,說他是尼山之靈,因而取名叫丘,字仲尼。
  • 詩詞丨孔子六大說話之道:說話很容易,好好說話卻很難
    告誡我們,說話不可隨性而來,要學會說話分情況,看人下菜碟。與人說話要遠離這三種誤區:在酒桌上說不該說的話,這叫失言;別人沒有讓你說話的意思,你偏偏要說,這是多嘴;不看人臉色搶著說話,這是缺少眼力。說話不看對象,就跟蒙著頭走路一樣,腳下的路是不清楚的,就容易迷失方向。
  • 一個貶孔子,一個贊孔子,看孔門兩弟子的語言交鋒,學習如何說話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眾多弟子中,有一個叫陳子禽的總是對孔子充滿懷疑和不服,可是他偏偏將自己的疑惑告訴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子貢,這可是撞到槍口上了。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可是人和人的差別就是那麼大,一個貶孔子,一個贊孔子。《論語》裡記載子貢有兩次主動維護老師的尊嚴,都和陳子禽有關。
  • 孔子的說話之道:只需注意這4點,讓你變成社交達人
    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不是問題了。」孔子認為,當官之人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
  • 因為會說話,這位使者得到了孔子的讚嘆
    蘧伯玉派使者拜訪孔子在《論語》裡,有這樣一段故事。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蘧伯玉派遣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後,問道:「你家先生正在做什麼呢?」使者回答說:「我家先生在家反省,努力想減少自己的錯誤,但還沒有能完全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真正的使者啊,真正的使者啊!」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孔子週遊到衛國時,曾經住在他的家裡。孔子的這句「使乎!使乎!」,言下之意,稱讚使者的表達恰如其分,盡到了一個真正使者的本分。
  • 《論語》|說話實在一定是老實人?孔子說不,教你識別偽君子
    有這樣的人,他說話的內容也是事實,言之鑿鑿,說話篤實,人們肯定會說這是一個實在人,說話誠實,一定是一個老實誠實的人。這個人真的就是一個誠懇的老實人?孔子說不一定,「君子者乎?色莊者乎?」這並不代表他就是君子,這要看他是一個真君子,還是外表裝作莊重,冒充君子。
  • 孔子和莊子見過面嗎?在孔子眼裡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而 孔子也因此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論語五分鐘 駟不及舌,孔子的「說話」智慧
    說話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因為言為心聲,通過你說的話,就能知道你的心,所以說話絕對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也是一種修養。《論語.顏淵》有這樣一段很有意思,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孔子認為子貢是個可以器用之人,充分肯定子貢的專才,也就是「利口巧辭」的語言功夫。所以田常作亂,欲移其兵以伐魯的時候,孔子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 看師徒孔子與子路,譜寫怎樣的傳奇故事
    子路和夫子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據史書記載,之路家境非常的貧窮,最難過的時候,甚至靠吃野菜度日,在拜入孔子門下之前,他曾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來維持家庭生計,他根本沒有正經的職業。不過家境貧窮的子路,性格非常的正義勇猛。相傳,子路的打扮非常的另類,他經常頭戴一頂奇葩的公雞帽,腰間佩一把公豬劍,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無敵威風。
  • 劉孝聽:孔夫子教導的說話藝術
    好好說話體現一個人的品德,體現一個人的成熟,體現一個人的智慧,體現一個人的素養。怎樣把話說好,怎樣把話說出水平,怎樣把話說出藝術,這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一生修養的功課。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在怎樣說話,怎樣說好話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 論語所記載孔子五種不同的說話姿勢
    【原文】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孔子在鄉下與老鄉們呆在一起的時候,是很謙遜樸實的樣子,好像很木訥不善言辭一樣。孔子在朝堂的時候則能言善辯,但是也表現得很謹慎。在朝廷上,孔子跟職務比自己低的下大夫溝通時,直奔主題,侃侃而談。
  • 專訪話劇《孔子》編劇之一龔應恬:讓孔子七十三年的人生說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評價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請問龔老師,您這次作為話劇《孔子》的編劇之一,孔子在您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龔應恬:這次有幸作為話劇《孔子》的編劇之一,既是緣於對聖人孔子的景仰,被儒家思想的引領,同時也因為與張繼鋼導演的三年之約。司馬遷說孔子,「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 專訪話劇《孔子》編劇之一龔應恬:讓孔子七十三年的人生說話
    請問龔老師,您這次作為話劇《孔子》的編劇之一,孔子在您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龔應恬:這次有幸作為話劇《孔子》的編劇之一,既是緣於對聖人孔子的景仰,被儒家思想的引領,同時也因為與張繼鋼導演的三年之約。司馬遷說孔子,「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顏回說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愈了解孔子,愈深以為然。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一、不要被語言所迷惑認識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不只是要看他怎麼說,所說的內容是不是正確的,而且還要看他做什麼,怎麼樣做人的,是否言行一致,從而判斷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為政篇》)言為心聲,可以從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中判斷這個的為人處世的原則,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是,人又不全是赤裸裸把自己裸露在眾人面前,有的人說得好聽,做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的人。常言說,聽話聽音。從一個人的說話的形態、語氣、內容中,仔細辨別,判斷這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 為什麼孔子說自己不想說話?
    孔子回答說,雖然他不再言說,但是弟子們也能夠領會並傳述他的思想。「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也沒有說話,但春夏秋冬四時在運轉,飛潛動植、世間萬物在生長,天又說了些什麼呢?從這一點來看,孔子似乎對於語言的作用看法較為消極。當然,這種看法的形成也有一個過程,孔子承認,一開始他也相信別人的話,但是漸漸地,他發現人們經常說過就忘,且對於自己說過的事情並不去踐行,故而孔子想,以後對於一個人的判斷還是既要聽其言,也要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