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會說話,這位使者得到了孔子的讚嘆

2020-12-21 經典悅讀

蘧伯玉派使者拜訪孔子

在《論語》裡,有這樣一段故事。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

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遣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後,問道:「你家先生正在做什麼呢?」使者回答說:「我家先生在家反省,努力想減少自己的錯誤,但還沒有能完全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真正的使者啊,真正的使者啊!」

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孔子週遊到衛國時,曾經住在他的家裡。

孔子的這句「使乎!使乎!」,言下之意,稱讚使者的表達恰如其分,盡到了一個真正使者的本分。

下屬如何與人談論上司

使者,其實在現代就是下屬,作為下屬,如何與他人談自己的上司呢?有的人說:「會說話,兩頭瞞;不會說話,兩頭傳。」這種知見有些偏執,並不恰當。

「會說話,兩頭瞞」,就是指會說話的人,儘量說雙方的優點,這樣就可以增進雙方的友誼。但是人不可能有完人,一旦發現名不副實,反而對雙方更加有害。所以,這樣的下屬,未必是一個好下屬。

如果按照「會說話,兩頭瞞」的標準,那麼使者應該說:「我家先生在家反省,努力想減少自己的錯誤,現在已經做到了。」這句話顯然與事實不符。能完全沒有過失的人,古往今來都罕見啊。

「不會說話,兩頭傳」, 就是不會說話的人,往往不假思索,不分場合,按自己的想當然傳話。當然,這樣的下屬,就更不稱職。

下屬在不得不向他人談論自己上司的時候,要做良性溝通的橋梁。即不要一味地粉飾太平,更不能言談之間增加誤解,乃至激化矛盾。

使者得孔子稱讚的原因

蘧伯玉使者一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贏得了孔子的連聲稱讚,這裡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這句話充分顯示了使者對自己的上司蘧伯玉非常了解。也正因為這份了解,所以和孔子談及上司時,能夠「辭達而已矣」,言辭通達,恰到好處。

蘧伯玉是衛國公認的賢明大夫。蘧伯玉到五十歲而能知道自己四十九歲之非,是一位謙虛的君子。使者這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實際上就是說自己的上司蘧伯玉正在改過自新,孔子曾說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最欣賞這樣的人。

第二個原因是:使者能夠這樣回答,說明使者本身也是一個入道之人。

孔子的那句很普通的問話:「夫子何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

嚮往名譽的,也許會說:「我家先生在衛國做官,最近深得國君器重。」

嚮往金錢的,也許會說:「我家先生在衛國做大夫,最近加了俸祿。」

而使者卻是從修身的角度回答孔子的問題,這反映了使者本身也是一個有修養的入道之士。因而得到了孔子的讚嘆。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即使身為下屬,在談論自己的上司時,也不要失去了自己的品格。現在再看這句「會說話,兩頭瞞;不會說話,兩頭傳。」,是不是很媚俗呢?

圖片拍攝:珊珊

相關焦點

  • 孔子智慧|會說話才有好人緣,跟孔子學說話,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說話是一門藝術,把話說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能發聲音,有一張嘴就能說話,但不一定會說話。說話得不得當,效果截然不同。有的人說話能說到人的心坎上,人們就愛聽;有些人說話刺耳,人就不想聽,即使說話的內容不錯,說得不得當,也會適得其反。表達能力強的人,會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機會和人脈,他們一開口,就贏了。
  • 看孔子怎樣說話
    另外,話一旦說出後,即使後悔也很難再收回來,孔子弟子子貢認為「駟不及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正是鑑於說話如此之難,孔子一度都幾乎不想說話,孔子認為天什麼都沒說,四時照樣運行,百物依然生長。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其二,怎樣選擇說話取向?
  • 「耶和華的使者」是誰?
    神的使者是指奉神差派執行神聖任務的天使或人。但何解舊約提及的「耶和華的使者」,說話行事等同神一樣,甚至以神自居?這位「耶和華的使者」是誰?使者的位分  「使者」是指被差遣的那一位,有他們的身份和職份。
  • 創新發展海外「孔子文化和旅遊使者」 讓世界更了解山東
    同時,文旅廳還通過編輯出版《HSK分級讀物(一級)山東篇》、編寫孔子文化和旅遊使者考試題庫、依託全球「漢語橋」賽事和孔子學院重要活動推廣山東文化和旅遊資源,實施「孔子文化和旅遊使者」計劃。通過面向全球學習漢語的龐大受眾人群實施品牌營銷,讓「孔子家鄉·好客山東」深入人心。「孔子文化和旅遊使者」官方網站、移動端APP也全面上線,全球各地區的漢語學生、老師等均可通過手機商城下載「孔子文化和旅遊使者」APP參與活動,或登錄網站meetconfucius.sdta.com直接在線參與考試獲得使者證書。
  • 孔子學院言行一致!參與近百場訪談後,這位美國教授為孔子學院正名
    來源標題:孔子學院言行一致!參與近百場訪談後,這位美國教授為孔子學院正名 孔子學院言行一致!參與近百場訪談後,這位美國教授為孔子學院正名我參與了近百場對美國孔子學院所在大學的校領導、教職員工以及孔子課堂美方教師的訪談,大家都表示,孔子學院沒有侵犯美國的學術自由,孔子學院向學員們呈現的是全面的中國形象。孔子學院始終言行一致,它所承諾的,都做到了!
  • 孔子的說話智慧:三緘其口
    《孔子家語·觀周》中記載,孔子從魯國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遊學時,一次去參觀了周朝的供奉周太祖后稷的宗廟。 在廟右邊的臺階前面有一個「金人」,就是用銅澆鑄的人像,而且是「三緘其口」,「緘」是封口的-意思,這是說有三重封口,當然這不是叫你不說話,而是表示說話時要慎重再慎重,小心再小心。
  • 脾氣好的孔子會為了什麼而生氣?聖人會因為什麼而怒呢?
    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得出孔子的大概性情。而且從孔子提出的儒家理念中,克己復禮,「仁義禮智信」等,也可以看得出孔子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不過,如此好脾氣的孔子又會為了什麼而生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孔子,被稱為聖人,儒家思想也是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代人,同時也體現著我們行為的規範。那麼,他有可能會什麼事情而高興呢?首先,我們先看看他歡喜的事情。
  • 孟子和孔子的重義不重利,值得我們學習
    孟子和孔子的重義不重利,值得我們學習。一個活的灑脫的人,不應為身外之物所牽累,應該禁得起富貴和名利的誘惑。戰國時期,孟子名氣很大,每天孟子的府裡都有很多來自四面八方來求學之人。有一天,孟子府來了兩個神秘的重量級人物,那就是齊國的使者和薛國的使者。齊國的使者給孟子帶來黃金100兩,說是齊王給孟子的小禮物,孟子沒收。薛國的使者帶來50兩黃金,說薛王為感謝孟子在薛國有難時及時的出手相助。孟子收下了薛國使者的黃金。孟子的徒弟不解,薛國送來的黃金少一半,為什麼收下,為什麼不收齊國使者的呢?
  • 詩詞丨孔子六大說話之道:說話很容易,好好說話卻很難
    說話時,廢話連篇的人,是眾人所厭惡的,因為說話有效溝通程度很低。正所謂「話不在多,而在精」。最好的溝通是把話說到點上,這才是真正的有口才。說話要留有餘地,說話之前,先想想自己說的話是否合理,有沒有必要說,會不會傷害到對方。生活中,有些人喜歡說狂話,把自己的一點點小事情,添油加醋的說出來,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很有本事。
  • 跟孔子學習說話:把握一個總原則「辭達而已矣」
    會說話真的很重要。孔子周遊列國那麼多年,推行自己的「仁」的政治主張。雖然限於各國統治者的覺悟,他的政治主張屢被讚嘆,不被採納,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孔子做人的品格和高超的語言技巧,也使他獲得世界聲譽。說話總原則:辭達而已矣子曰:「辭達而已矣。」意思是,說話只要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了,即點到為止。說話者言語到位,激起對方內心共鳴後,就是「辭達而已矣」。
  • 王蔚:如果大家學學孔子說話,網上哪會這樣亂?
    如果大家學學孔子說話,網上哪會這樣亂? 如果大家學學孔子說話 孔子說話 第二,孔子反對傳謠。孔子說,「道聽途說,德之棄也。」 除了這兩個基本原則,孔子說話還有以下特點: 一是孔子直言。孔子講,「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又講,「邦有道,危行危言。」孔子提倡實話實說。 二是孔子訥言。孔子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三是孔子簡言。孔子講,「辭達而已矣」。 四是孔子遜言。
  • 會說話可能不是好事?孔子「巧言令色」的「仁者」智慧值得體會
    從孔子提倡「仁者愛人」的看法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理,孔子批判的對象,不是那種純粹「會說話」的人,而是那種「巧言令色」去做利己排他之事的人,也就是說孔子所批判的「巧言令色」有不愛人的「私」與「欲」。所以,從儒家的視角出發,我們當明確,「仁」者不可能「巧言令色」,更談不上二者結合之下所謂的「事半功倍」。
  • 孔子非常讚嘆管仲的成就,為什麼又說管仲器量小?
    01孔子讚嘆管仲的功業管仲,因為他在歷史上的卓越功績,後人尊稱他為管子,還有人稱它為「華夏第一相」。但孔子卻糾正了子貢的想法,孔子認為,管仲的功業是很大的。他做齊桓公的國相,使齊國稱霸於諸侯,天下得到安定。而且管子還率領諸國抵擋住了當時山戎的進攻,為華夏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在衛國受到監視
    孔子走了,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孔子已經五十五歲了。 往哪裡去呢?不能再往東去,東邊是齊國,齊國是剛剛用美女駿馬的計策離間了孔子的;於是向西走去。 孔子選擇了衛國(在河南北部)。這是因為:一來衛國有為自己所佩服的熟人。衛國的大夫蓬伯玉就曾打發人來看望過孔子,孔子問那使者:「老先生在做什麼呢?」
  • 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一位真正的君子,真正懂孔子的人
    竟然又想起顏回,這位孔夫子的上首弟子。「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這樣讚嘆他的這位愛徒。其中主要是孔子對他的讚嘆,我留心統計了一下,除「賢哉」這一段外還有下面幾條:其一,夫子說顏回終日聽他的教導,「不違如愚」,下去一省察,原來「回也不愚」。其二,孔子問他的另外一位弟子子貢:「你和顏回比哪個強?」子貢忙答:「我哪能和顏回比呀!顏回聞一以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於是孔子感嘆道:「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 讓至聖先師孔子教教我們怎樣說話
    如果我對某人說,你會說話嗎?他肯定以為我不正常,說話誰不會,我又不是啞巴。但我想說的意思是,實際上說話有說話的原則和方法,說話不是想說就說,有話直說,說話也不是花言巧語,心口不一。能說話和會說話完全不一樣,會說話的人言語讓人舒服,而不會說話的人即使說同樣的話也可能讓人接受不了。
  • 音符說話的使者吳兢:音樂無國界 唱的不只是歌
    出生於江蘇江都的她,性格中也秉承了江南水鄉柔媚安寧的一面,做事不急不徐,說話輕柔溫和,做人本本分分,也正是這種隨性淡然的處世態度,使得她對待音樂沒有急功近利的心態,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鑽研著歌唱的技巧。她優雅又細心,善良而單純,在更多耀眼的光環下,她像萬千普通女孩一樣,仍然保持著率直,真誠和熱情,她的心常常明月如水,明快似火。
  •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者,夫子指蘧伯玉也。蘧伯玉有君子之名,故孔子問其使人曰:「夫子何所云為,而得此君子之名譽乎?」「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者,言夫子常自修省,欲寡少其過,而未能無過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者,孔子善其使得其人,故言「使乎」。所以善之者,顏回尚未能無過,況伯玉乎?而使者雲「未能」,是伯玉之心不見欺也。
  • 讀故事,品《論語》,跟孔子學學說話的藝術
    說話是一門藝術。有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有人卻惡語傷人六月寒。戰國時蘇秦憑藉三寸之舌博得六國相印,三國時楊修卻因言獲罪人頭落地。那麼,說話應當何時說,怎麼說,說什麼,我們不妨聽聽孔子的建議。孔子說:「侍於君子有三: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這段話前面的「侍於君子」,強調的是說話的對象。前面兩點強調說話的時機:沒有輪到你說話就說話,顯得太過急躁;該說話的時候又不說,就是有所隱瞞。無論是急躁還是隱瞞,都會讓聽著厭惡。
  • 為什麼毛不易看著文靜不愛說話,因為他知道,自己一說話就噎人!
    為什麼毛不易看著文靜不愛說話,因為他知道,自己一說話就噎人!不知道大家怎麼想,反正在小編眼裡毛不易這種悶葫蘆非常不適合在娛樂圈這種地方混。雖說毛不易的音樂才華確實值得讚嘆,可說實話有時候毛不易語出傷人的本事確實有點讓人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