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派使者拜訪孔子
在《論語》裡,有這樣一段故事。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
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遣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後,問道:「你家先生正在做什麼呢?」使者回答說:「我家先生在家反省,努力想減少自己的錯誤,但還沒有能完全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真正的使者啊,真正的使者啊!」
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孔子週遊到衛國時,曾經住在他的家裡。
孔子的這句「使乎!使乎!」,言下之意,稱讚使者的表達恰如其分,盡到了一個真正使者的本分。
下屬如何與人談論上司
使者,其實在現代就是下屬,作為下屬,如何與他人談自己的上司呢?有的人說:「會說話,兩頭瞞;不會說話,兩頭傳。」這種知見有些偏執,並不恰當。
「會說話,兩頭瞞」,就是指會說話的人,儘量說雙方的優點,這樣就可以增進雙方的友誼。但是人不可能有完人,一旦發現名不副實,反而對雙方更加有害。所以,這樣的下屬,未必是一個好下屬。
如果按照「會說話,兩頭瞞」的標準,那麼使者應該說:「我家先生在家反省,努力想減少自己的錯誤,現在已經做到了。」這句話顯然與事實不符。能完全沒有過失的人,古往今來都罕見啊。
「不會說話,兩頭傳」, 就是不會說話的人,往往不假思索,不分場合,按自己的想當然傳話。當然,這樣的下屬,就更不稱職。
下屬在不得不向他人談論自己上司的時候,要做良性溝通的橋梁。即不要一味地粉飾太平,更不能言談之間增加誤解,乃至激化矛盾。
使者得孔子稱讚的原因
蘧伯玉使者一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贏得了孔子的連聲稱讚,這裡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這句話充分顯示了使者對自己的上司蘧伯玉非常了解。也正因為這份了解,所以和孔子談及上司時,能夠「辭達而已矣」,言辭通達,恰到好處。
蘧伯玉是衛國公認的賢明大夫。蘧伯玉到五十歲而能知道自己四十九歲之非,是一位謙虛的君子。使者這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實際上就是說自己的上司蘧伯玉正在改過自新,孔子曾說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最欣賞這樣的人。
第二個原因是:使者能夠這樣回答,說明使者本身也是一個入道之人。
孔子的那句很普通的問話:「夫子何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
嚮往名譽的,也許會說:「我家先生在衛國做官,最近深得國君器重。」
嚮往金錢的,也許會說:「我家先生在衛國做大夫,最近加了俸祿。」
而使者卻是從修身的角度回答孔子的問題,這反映了使者本身也是一個有修養的入道之士。因而得到了孔子的讚嘆。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即使身為下屬,在談論自己的上司時,也不要失去了自己的品格。現在再看這句「會說話,兩頭瞞;不會說話,兩頭傳。」,是不是很媚俗呢?
圖片拍攝: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