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去世,帶著他的鄉愁

2020-12-18 第一財經

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在臺灣高雄醫院去世,享年89歲。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40多年來,兩岸三地不知多少遊子讀過這首《鄉愁》。這首詩寫於1971年,是他在離開大陸23年後,用短短的20分鐘創作的。余光中享有頗高的聲譽,大陸曾掀起一股「余光中熱」。晚年,滿頭白髮、儒雅清癯的他多次在海峽兩岸之間往返。有一年,在故鄉南京舉辦的一場詩歌朗誦會上,當《鄉愁》朗誦的音樂響起時,詩人還一度潸然淚下。

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他的祖籍是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在南京。余光中在古城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母親也是位江南女子,「江南」是他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比如《春天,遂想起》中遍地垂柳的江南、太湖濱,「想起那麼多的表妹,走過柳堤」。

「他對南京感情非常深,在散文集《左手的掌紋》前言中,就寫這本散文集是獻給自己的『母鄉』。他說,小時候家住在鼓樓附近,一抬頭就看到紫金山的日出,他還說自己是『南京大蘿蔔』。」和余光中交往了14年的江蘇文藝出版社總編汪修榮告訴第一財經。

9歲時,為了躲避戰亂,余光中一家被迫從南京逃離,先是跟著母親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到了重慶,度過其少年時代。也正是在四川,他喜歡上詩歌,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此後,余光中一直保持了吃泡菜的習慣。上世紀80年代初,巴金到香港訪問,當時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余光中擔任歡迎會主持人,還用重慶話致歡迎辭。巴金非常高興:「沒想到在香港還能聽到重慶話,太親切了。」詩歌《六把雨傘》中,有一首也是寫在四川的生活:「春雨就從傘邊滴下來/蛙聲就從水田裡/布穀鳥就從遠山/都帶著冷颼颼的溼意/來繞著傘柄打轉/喔,雨氣好新鮮」。

抗戰結束後,嚮往走到更為廣闊世界的余光中考上金陵大學外文系,重新回家。沒想到,內戰爆發,他不得不開始人生的第二次逃亡。跟著家人輾轉南下,先到香港,隨後到臺灣。1960年代,余光中還兩番赴美,拿到藝術碩士學位並在科羅拉多州寺鐘學院做過客座教授,但最後還是回到臺灣。

縱觀余光中的前半生,和那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一樣顛沛流離,命運指針不斷在「離開、思念、離開」之間搖擺,同時接受古典中國與歐美現代文明的薰陶與衝擊,自然就產生「鄉愁」情懷。

他流傳最為廣泛的詩歌《鄉愁》,就是寫於母親去世後引發的思鄉情切。1971年,住在臺北廈門街一處舊居的余光中,人到不惑之年,「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余光中曾說,這首詩很寫實: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很自然就想到了大陸這個「大母親」。

「他對大陸的感情很深,還是有種『落葉歸根』的情結。」汪修榮說。前幾年身體好的時候,余光中每一兩年就要回大陸一次。他還有一首詩歌《呼喚》,裡面寫到「可以想見晚年/太陽下山,汗已吹冷/五千年深的古屋/就亮起一盞燈/就傳來一聲呼叫/比小時更安慰,動人/遠遠,喊我回家去」,他的好友、著名詩人流沙河解釋,這是一種比《鄉愁》更深的文化鄉愁,裡面蘊含的是「我從何處來」、「我歸何處去」。

除了詩歌,余光中在散文創作上文學成就也很高。文壇大師梁實秋就高度評價他說,「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2003年,余光中散文集《左手的掌握》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汪修榮說,13年來這本散文集先後再版30多次,發行量達10多萬冊,是目前大陸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散文集。「他的散文中也是有詩的味道。」汪修榮說。

「餘先生性格隨和,詩人的氣質是骨子裡的,外在更多表現出來的是學者的嚴謹。」汪修榮回憶。他的妻子是他的江南表妹,「他對夫人很忠誠,很多詩歌雖然寫愛情,但裡面措辭都很注意,不讓夫人引起歧義。」夫婦倆有四個女兒,在散文《我的四個假想敵》中,他還說到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好多年來,我已經習於和五個女人為伍,浴室裡瀰漫著香皂和香水氣味,沙發上散置皮包和髮捲,餐桌上沒有人和我爭酒,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余光中在詩歌中也多次寫過死亡。他著名的詩歌《當我死時》就創作於1966年,那是他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任副教授時,一個寒冷的冬夜:「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這是最縱容最關廣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今年出版的生前最後一本詩歌自選集的序言中,余光中還寫道,「詩興不絕則青春不逝,並使人有不朽的幻覺」。

相關焦點

  • 「鄉愁詩人」余光中去世 曾為屈原創作九首詩歌
    原標題:「鄉愁詩人」余光中去世,他曾把「最美的茱萸」插在湖北秭歸楚天都市報記者 徐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首《鄉愁》在中國傳誦了40多年。12月14日,這首詩的主人、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臺灣高雄醫院過世,享年89歲。
  • 「鄉愁詩人」余光中去世,他曾把「最美的茱萸」插在湖北秭歸
    楚天都市報記者 徐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首《鄉愁》在中國傳誦了40多年。12月14日,這首詩的主人、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臺灣高雄醫院過世,享年89歲。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9月9日生於南京。
  • 祖籍福建永春的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 代表作《鄉愁》
    原標題: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 代表作《鄉愁》   據臺媒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余光中日前疑似小中風入院,肺部有些感染,轉進加護病房。
  • 任冬梅:「鄉愁詩人」余光中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學者余光中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89歲。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作品馳譽海內外,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圈引發強烈共鳴,從此被冠以「鄉愁詩人」稱號。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 代表作《鄉愁》
    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臺媒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余光中日前疑似小中風入院,肺部有些感染,轉進加護病房。余光中余光中其人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余光中 他的書法是另一首鄉愁
    詩人余光中走了,九十高齡,人生正果,修得圓滿。余光中走了,帶著他的鄉愁走了,同時也把所有人的鄉悉從心底泛起,讓所有人有明白了根的價值。一首鄉愁,緊扣的是中國人的歸根文化基因。一生有一首鄉愁,作為一名詩人,就足夠偉大。
  • 詩人余光中病逝臺灣「鄉愁」成絕響
    (原標題:詩人余光中病逝臺灣「鄉愁」成絕響) 新華社臺北12月14
  • 詩人余光中去世 《鄉愁》在海內外華人間廣為傳誦
    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  1992年,余光中首次應邀回大陸。「40多年過去,故鄉變了。文化的鄉愁是永遠解不了。」他說。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出現這樣的想法,就像石川見有境外媒體說,90歲高齡的「鄉愁詩人」余光中病逝後,讓華文文壇感傷。對於這位忘不了故鄉的臺灣詩人,大陸輿論一片緬懷之聲,臺灣社交媒體上的反應明顯少於大陸。噩耗傳到大陸後,所有網民幾乎是一邊倒地緬懷和難過,並對余光中表達感激和祝願。相比之下,臺灣網民較多用「余光中R.I.P(安息吧)」表達緬懷,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認同大陸的網民,表達了負面聲音。對於兩岸網民不同的反響,有人在臉書上評論說:「人們緬懷的不是他的文學,而是他的『鄉愁』。
  • 那個鄉愁詩人余光中走了!這些摘抄過的詩句,原來都是他寫的……
    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了這一消息   說到余光中,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   他的《鄉愁》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詩人余光中病逝臺灣 「鄉愁」成絕響
    新華社臺北12月14日電(記者 趙丹平 劉剛 張鍾凱)「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首《鄉愁》,吟唱出多少遊子對故鄉悠遠的思念。而今,它已成為絕響。2017年12月14日,著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高雄醫院病逝。
  • 海峽兩岸有血脈的鄉愁—詩人余光中
    郵票鄉愁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賞析:小時候郵票承載了詩人的思念,長大後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思念,中年後母親的去世,一缽黃土隔斷詩人的相見,而現在,一灣海峽割斷了詩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
  • 余光中《鄉愁》原文 詩人余光中代表作鄉愁被傳頌至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4日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  報導說,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今日(14日)傳出逝世消息。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提起余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和我說,他喜歡詩歌裡的典故。」福建永春余光中文學館館長周梁泉說,由於《鄉愁》光芒太過耀眼,很容易遮蓋余光中的其他創作。「如果一見面只和余光中先生聊《鄉愁》,他會急。」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
  • 著名詩人余光中逝世!余光中個人資料介紹 《鄉愁》原文閱讀
    鄉愁余光中去世說起余光中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語文課本中必定會出現的一位作者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報導稱,余光中日前已傳出疑似中風住院院,肺部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檢查,14日傳出逝世消息。今年10月,余光中慶祝90大壽(虛歲),當日他以歐陽修的絕句「再至汝陰」抒發心情,「黃慄留鳴桑椹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
  • 余光中去世 余光中全部詩歌作品盤點以《鄉愁》最著名
    14日,詩人余光中因病去逝,享年九十歲【余光中去世細節回顧】。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隨家人遷居臺灣。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1971年,思鄉情切的他在臺北寫下《鄉愁》。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廣為傳誦。
  • 余光中今世今生全文 解讀閩籍詩人余光中鄉愁情懷
    余光中今世今生全文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  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  我說也沒用  但這兩次哭聲的中間
  • 鄉愁終變成矮矮墳墓 你了解詩人之外的余光中嗎?
    鄉愁終究變成矮矮的墳墓,你了解詩人身份之外的余光中嗎?   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壽九十。  在大部分國人心中,對余光中的定位始終是「鄉愁詩人」。但余光中作為一代文壇巨匠,離世之時,被我們銘記的不應該只有《鄉愁》。  除了《鄉愁》,你應該更了解余光中。
  • 《鄉愁》作者、著名文學家余光中去世 享年90歲
    此前,據中通社報導,受冷空氣影響,臺灣各地氣溫驟降,臺灣中山大學12月12日表示,外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住院療養。14日早晨,余光中因病去世。  今年10月,余光中慶祝90大壽,當日他以歐陽修的絕句「再至汝陰」抒發心情,「黃慄留鳴桑椹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