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根友:中華文化的「傳統」與「自信」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中華文化的「傳統」與「自信」

  無論是否按照「軸心文明」的觀點看,古典的華夏文明都是一種自足的文明形態。在現代世界,今日的中華文明仍是一種獨特的文明形態。僅從主流的哲學形上思維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三大明顯特徵:

  其一,與基督教的一神論文化傳統相比,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元真實的「氣機」世界裡尋找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途徑,在人的世界裡尋找解決人類問題之法門,而不藉助虛幻的宗教神學力量來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問題。這一點在《易傳》、先秦道家、秦漢以後的儒家思想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儘管《易傳》哲學也開創了「神道設教」的宗教傳統,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教」並不是一神教意義下的宗教,而是一種「人文宗教」,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多神論,即在「敬天」的旗幟下,各自以自己的祖先為神祇。

  其二,秦漢以後,不斷吸納、綜合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廣義新儒家,雖然也有「敬天法祖」的宗教神學思想內容,但構成儒家之為儒家的根本精神特質,就在於不相信一神的上帝,只敬重自己的祖先。由祭祀祖先的文化所提煉出的「慎終追遠」意識,從根本上說不是宗教意識,而是一種中華民族普遍的「歷史意識」。由於這種「歷史意識」,中國歷代王朝形成了重視修史的政治傳統與史學傳統。在現代社會出現之前,幾乎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如此重視人類的政治生活史、社會生活史,有如此完整的史傳記載。

  其三,相對於基督教由上帝主宰的「末日審判」的未來意識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的「慎終追遠」意識,表達了對未來的真切關注。中國的道家、中國化的佛教所具有的「法嗣」意識,以及尊重自然的思想觀念,既表達了對未來的重視,也具有深遠的環境意識與可持續發展意識。而現代西方的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才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這種自覺。

  基於上述對中國傳統文化三大特點的認識,筆者認為,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首先應當建立在對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真切認識的基礎上,建立在自己所擁有的「歷史意識」與未來意識之上。而傳統文化的「氣一元論」思想,以及由此形上思維而發展出來的中醫科學系統,更是值得我們認真發掘並予以現代性發展的可貴的文化與科學系統。

  其次,弘揚傳統文化,也應當珍視現代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一部近現代史,就是熱愛中華的有志之士抗擊外侮、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文化自尊的歷史。而中國共產黨人在現代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既批判了傳統文化中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趨勢的沉渣,也吸收了傳統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精華。因此,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還應來自中國共產黨人所建構的現代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與獨立意識。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已為現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一個綱領性的說法——建立一個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民族的,就是要在世界諸民族的文化之中確立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大眾的,就是要發展出適合最廣大民眾精神提升要求的新文化。科學的,就是要充分學習知識理性、科學理性、邏輯理性諸精神,用切實有效的方式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增進人民福祉,進而增進人類福祉。當前,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傳統文化看作現代中華文化的「基因」,更是高度肯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發揚光大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再次,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要認真反省當代中國文化、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問題。舉例說,西方學術界強調基督宗教之於倫理的根基意義,中國就有研究者大談儒家的宗教性;當代西方學術界湧動著後現代思潮,我們的學術界也大談「後現代問題」。歐美學術界熱衷談論的問題,馬上就在中國成為最前沿的學術問題,而中國社會自身的問題研究反而不被重視,這是一種非常值得警惕的現象。

  當然,弘揚傳統文化,確立民族文化自信,確立民族學術研究的自主性、獨立性,絕對不是要拒絕學習外來文化,拒絕翻譯、介紹外來學術思想,恰恰是要認真吸收外來學術,認真研究中國問題,努力發掘中國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傳統,對當代世界問題、人類問題的解決提出中國人的解決方案與建議。在處理民族文化傳統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問題時,我們可以參酌費孝通晚年的說法表述如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相通,和諧相處,相互提升。

  (作者為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國哲學史」課題組主要成員)

相關焦點

  • 以五千年文明傳統確立當代文化自信-光明日報-光明網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內蒙古的重要講話啟示我們,要通過弘揚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確立當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曲折後延續至今,保持著蓬勃活力,這讓我們有底氣應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因此,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文化自覺自知。知道自己有什麼家底,家裡有什麼寶貝,寶貝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對這些有清晰的了解和認知,才能夠不再「拋棄自家無盡藏,持缽沿街效貧兒」。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自信
    原標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讓我們自信 編者按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何以讓我們自信?這是很多讀者關心的問題。為此,本報邀請專家分期解讀,敬請關注。 從小時候起,我們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很多人家也掛有「家和萬事興」的匾額。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原標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與思想沃土。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覺自信的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三種文化形態構成的中華文化體系,是新時代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對象、來源和依據;對她的理性認知、歷史自豪、價值和生命力的確信,就是新時代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 禮敬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9月14日,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禮敬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傳承好先人創造的精神財富,推動中華文化血脈延續,把跨越時空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過好傳統節日 增強文化自信——《王者歷史課》文化名家中華優秀...
    5月5日,「堅定文化自信 傳播時代新聲」《王者歷史課》文化名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講堂在上海交通大學成功舉辦。5月5日下午,「堅定文化自信 傳播時代新聲」文化名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講堂在上海交通大學成功舉辦。活動旨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更好引導青年特別是高校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定位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歷史、來自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有自信的內在根源
    千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所學習、傳承、研究和踐行,其原因就在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無畏的競爭力、強大的生命力、永恆的創新力。這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朝氣蓬勃並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因,更是其之所以是我們最有自信的內在根源。  巨大的影響力。
  • 在現代書院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堅持德樹人的「根脈」。高校現代書院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育人氛圍的可以使其成為傳承中國傳統教育精粹的重要場所。實踐證明,現代書院針對當代大學生行為特點,開展的誦讀國學精典、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鬥精神、堅守精神家園、提高踐履能力的育人工作,能夠在堅持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 省人大代表安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是自信也是挑戰
    原標題:省人大代表安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自信也是挑戰齊魯網濟南1月25日訊(記者 劉向陽 德州臺 趙勝楠 陳焓 王榮亮)1月25日上午9時,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山東會堂隆重開幕,省長龔正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 李宗桂做客屈子書院講壇:善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彰顯新時代文化自信
    星辰在線8月16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孫小雪) 在中國走向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我們應如何認識中華傳統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彰顯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價值?8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導李宗桂教授做客屈子書院講壇第10期,為大家詮釋了如何善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李宗桂做客屈子書院講壇:善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彰顯新時代文化自信
    (8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導李宗桂教授做客屈子書院講壇第10期,為大家詮釋了如何善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星辰在線8月16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孫小雪) 在中國走向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我們應如何認識中華傳統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彰顯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價值?8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導李宗桂教授做客屈子書院講壇第10期,為大家詮釋了如何善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弘傳統經典 揚文化自信
    原標題: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 弘傳統經典 揚文化自信 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河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武鴻儒在發言中談道,一直以來,河北廣播電視臺牢固樹立「文化興臺、內容為王」的理念,秉持「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原則,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踐行媒體責任,志在承擔起弘揚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任務。
  • 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座談...
    《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等理論文章,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和廣大讀者的好評。  今後我們將更加自覺地站在時代的前沿,站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前沿,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走向,敏銳捕捉社會生活中嶄露出來的富於進步意義的文化現象,並積極地加以推動,從而引領文化走向,不斷夯實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社會基礎。
  • 傳承中華國粹,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國粹,堅定文化自信  朱博文  8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時強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要給予支持和扶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鑑、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
  • 嵐山一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為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圍繞我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團委特組織此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暨元旦假期文化自信主題教育活動。01堅定文化自信,拒絕「洋節」倡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樹立中華文化自信
    >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中國石窟寺的數量約佔世界同類文化遺產的63%。可以說,中國石窟寺既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也是中國佛教發展的物化資料,更是中國現存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量的優秀中華文化依存在石窟寺中,石窟寺是中國人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教材。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是我國各民族對文化、精神追求的積澱。作為一項獨特的重要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日益突出。我們應該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語境和傳承路徑,更好地發揮其價值。